「一支毛筆,起筆、旋轉、平抹、側鋒、鈍挫、顫筆 」細膩而自然的花瓣肌裡就這樣盛開在輕薄的宣紙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一定不會相信這是一支毛筆畫出來的,而是某種特殊材科處理出來的效果。這就是李德建筆下的牡丹,每一個花瓣都飽含著生命的氣息從筆端裡走出來,它們或婉約輕靈或大氣優雅,就如從水墨煙雲裡走來的農飾華貴的女子,它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女神,高不可攀,也不是富貴張揚的顯擺,俗不可耐。是亦俗亦雅的人間精靈,有著獨特的個性和自我的特質,這才是李德建筆下的與眾不同的牡丹。
牡丹做為中國的國花, 直被中國人所喜愛,它是富貴、吉祥的象徵,所以也是歷代中國畫家描繪的重要題材之。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湧現過許許多多以畫牡丹而千古流芳的國畫大家。從最早的記載南北朝時楊子華畫牡丹到唐代的邊鸞、五代的徐熙、明代的徐渭、清代惲壽平,近代的齊白石、王雪濤等等,這些各個時代的大師,也給後代藝術家樹立了一個個很難逾越的牡丹畫藝術標杆。
翻閱中國的花鳥畫史,點染勾勒,潑灑潤抹者各有所成。當代中國畫家,一直在探索一條傳承與創新的路,傳承是中國文化藝術的根,而創新是前行的動力也是歷史使命,抬前人牙慧而無法超越前人,那麼當代中國畫就只能停留在前人的福陰裡而無法達到另個高度。李德建在從最初的大寫意、工筆、小寫意等多種畫法裡吸取自己所需的營養,找到精髓,再形成自己獨特的「捻筆」畫技法,從而給人耳目新的感覺。一支毛筆,在少許墨汁和清水中渲染成色,畫時略一沾帶,不停轉動毛筆,一株「花香四溢」的牡丹躍然紙上。通過這種技法,利用水墨和宣紙的自然糅合力量,牡丹花瓣和葉子有了獨一無二的紋理,不需要任何的襯託和裝飾,那種自然而成的美就從紙面上流淌了出來。而作為一個當代畫家,李德建又能在吸取傳統技法精華的同時,結合中西技法的處理方式,增加了光影的變化,這樣使畫面更生動、更傳種,筆墨語言更豐富,時代氣息更鮮明。
眾所周知,畫牡丹容易落八俗套,如何不流於俗套並不是簡單的另僻蹊徑,因為牡丹所具備的與眾不同的特性就是它的富貴大氣、是萬花之王,這個本質是不能脫離的,但做為個畫家如果只是畫出事物的本質,那就成不了畫家,而是噩畫出牡丹內在的特性,牡丹的特性在貴字上,就象人生,富易貴難,所以畫家要把重點放在牡丹的貴氣和大氣的本質上,而不是表面的浮華和靚麗。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李德建的畫裡看出一些端倪。肥厚豐腴的葉片叢生著簇擁著,吸足了陽光和養份,柔韌的枝幹挺拔著,百折不彎,因為有了這樣的枝葉才有了那樣的花朵,才有了那樣的富貴,才有富貴之外的婉約風華。在章法形式上,李德建大膽採用山水畫和油畫的方式,畫面飽滿而豐盈,又用山水畫的「三遠法」畫出牡丹大幅圖畫的氣魄,這在歷代花鳥畫中也不多見。看李德建畫畫時,並不覺得費了多少功夫,那種瞭然於胸的氣定神閒,落筆成章的胸有成竹,還有那毛筆轉動之間的頓挫隨意,看上去並沒有刻意地要表達什麼,卻在每一個花瓣和枝葉落在紙上的一瞬間,觀者能感覺到他的匠心獨用。這看似隨意的筆墨功夫李德建已經走了近二十幾年的時間。正印了那句話,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功絕非一日可成。
還記得剛開始畫畫時,李德建涉獵的題材之廣,也嘗試過各種畫法,一個要靠繪畫在人才濟濟的京城謀得席之地的人,如何在市場認可與自己的藝術追求之間找到平衡點,各種取捨之間的矛盾和糾結勢必是個漫長的過程。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李德建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始終在尋找著一條途徑,一條不失牡丹綽約風採的同時,更能表現其神韻而又能擺脫俗格的方法,他找到了,也成就了他獨特的畫風。
在當代藝術家們忙於各種應酬和社會活動時,李德建看上去也是另類的人,他只是生活在個小眾的圈子裡,甘居一隅,潛心創作。這個到現在還不會上網也不愛對外界宣傳自己的人,卻每天有絡繹不絕的各路人馬前往他的畫室求他畫。他的畫室無一存畫,求畫者多是提前預約,寫若求畫人姓名的便籤紙上排了一串,興之所致也會當場揮毫贈與友人。如果想偷師學藝看來也不是難事,只是想學好了恐怕不是兩三載的事。
如果說技法是一個畫家畫好畫的根本,那麼修養和品行則決定了一個畫家作品的境界和層次。中國畫能成大家者,最後畫的都是畫家的人品和修為。李德建是性情中人,真誠直率,不諱言,不含糊,心態平和,不為名利所累,在當今這樣一個比較浮躁的時代,如是者已寥寥無幾。當一個藝術家不為名利所累,不被利益所綁架的時候,藝術大成之日當為時不遠。(摘自《中國藝術博覽》)
人物簡介:
李德建,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畢業於北京大學美學研究生班。李德建自幼喜繪畫,苦學不輟,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及國際性展覽並獲獎。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住俄、印、日、馬、韓、新等國大使館創作陳列畫,其作品並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多國元首及領導。李德建作品的章法巧妙、運筆獨特,尤其是寫意牡丹,能容百家之長,自成一家,達到了「熟其性、取其骨、得其神」之境界,可謂納古法與新意之中,生新法與古意之外。
推薦閱讀:
自有天香染化境 讀李德建牡丹圖
(原標題:「捻」意走獨一枝 水墨生香富貴花 (圖))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