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中國人養豬的歷史,距今已有9000多年,明清時期的春節期間,單是京城殺的豬便接近10萬頭。可以說,中國在明清時期便成為了世界上養豬最多的國家。
迄今為止,豬肉依舊是我國居民肉食的主要來源,在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豬的「品種戰」中,中國土豬原本佔據著優勢。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本土豬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然而,30年過去,一場非洲豬瘟的突襲,打亂了我國養豬業原本的節奏,拋開產能下滑、豬價飆升不說,令人擔憂的是,如今我們吃的豬肉並非土生土長的本土豬,而大多是「洋種豬」的後代!
為此,還有人提出以"豬晶片"理論來描述現階段中國的生豬養殖,而中華土豬更是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接著往下看。
擁有9000年養豬史的大國,在「洋種豬」面前「潰不成軍」
中國土豬一共有90多個地方品種,但從90年代「洋豬」大肆佔領我國豬圈後,有超過80%的品種數量急速下滑。在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有31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換言之,這些豬一不小心就成了「珍稀動物」。
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浙江金華豬的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至2007年的1萬多頭;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項城豬、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這4個豬種已經滅絕。
從「家家戶戶都有黑毛豬」到瀕臨滅絕,經歷了9000多年才紮好的豬圈,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變得「面目全非」!不由得感慨,中華土豬的消亡速度之快,甚至讓人反應不過來!
現如今,農戶散養土豬的數量少之又少,規模豬場就更不用說了。由此見得,中華土豬業「岌岌可危」,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以後的子孫後代可能見不到黑豬了。中國農大的陳清明教授說「豬種的滅絕,是一場生態災難」!這,就是「豬晶片」的威力。
豬圈裡的「危機」,首先在餐桌上引起震蕩
回鍋肉,是享譽全國的四川經典名菜,純正的回鍋肉是四川成都的成華豬製作而成。純種的成華豬,肌內脂肪含量可以達到3.5%,而白豬的通常只有1%。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也就決定了豬肉好不好吃。
這種豬一身黑毛、四肢短小,長得膘肥體壯,曾經是四川境內的豬肉主力品種。然而,在2013年5月,成華豬僅存百餘頭,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僅剩下五六十頭,堪比稀有的大熊貓!如今被圈養在成都的一個成華豬保種場內,成了名副其實的「保護動物」。
另外一道浙江菜中大名鼎鼎的代表作——東坡肉,這道傳承千年的名菜,地道食材是浙江本地的一種叫「兩頭烏」的豬,又名「金華豬」。這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這種豬頭部和臀部是黑的,有點類似國寶熊貓,並且在很長時間內規模在1萬頭以下,因此也被稱為「熊貓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畜禽。
事實上,成華豬、金華豬只是中國土豬瀕危的一個縮影。湖南長沙的羅代豬,命運比成華豬還要兇險,這種豬數量最少的時候,僅有8頭,而這些豬如今也成了國家保護動物;還有金華火腿你一定聽說過,最適合做金華火腿的烏金豬,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
本土豬不夠,洋種豬來湊!
中華土豬瀕臨滅絕,國家採用了進口種豬。和普通的豬不同,種豬不是用來吃的,而是專門負責給中國的豬傳宗接代的。而在我們進口的洋豬中,最多的要數美國的杜洛克豬、英國的大白豬、以及丹麥的長白豬,這三大洋豬幾乎壟斷了中國的種豬市場。
一邊是中華土豬瀕臨滅絕,另一邊卻被國外壟斷,可謂是「一豬難求」。
3年前,發生在昆明長水機場的一幕,折射出中國種業數十年之痛。而這不過是每年降落在中國的上百架種豬專機中的一架而已......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從1960年代就開始從丹麥引進長白豬。丹麥,也就是2020年9月1日那1040頭種豬坐著專機抵達四川雙流機場的母國。
在那之後,又從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引進種豬。我國的豬界,進入「萬國豬」時代。據不完全統計,2008-2020年,我國從國外引入種豬124818頭,其中,2010-2015年間引種數量呈現正態分布狀況,這6年也是我國養豬業快速恢復期。
截止2020年3月,據調研數據估算,全國種豬核心群較非洲豬瘟發生前下降約30%。與此同時,2020年國外種豬引種也迎來了「井噴期」。我國2020年全年種豬進口量高達30530頭,創下十年歷史新高。
與我國千萬頭級別的種豬存欄相比,3萬多頭進口種豬似乎「不值一提」。但是受非洲豬瘟的影響,國內生豬存欄量嚴重下滑,作為養豬大國,我們現在養豬最核心的種豬環節卻只能嚴重依賴於進口。畢竟,在我國生豬的全產業鏈中,種豬的質量和數量直接影響到生豬出欄量,進而對市場豬肉價格起到決定性因素。
本土豬是被國人「吃」沒的嗎?
說了這麼多,不少人會問,中國土豬是被我們「吃」沒的嗎?恰恰相反,本土豬稀缺,正是因為我們吃的太少了!文章前面我們有提到,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豬肉市場上有90%以上是土豬,到了2007年的時候,這個佔比下滑到了2%!而洋種豬卻「趁機」迅速搶佔市場。
也許有人不信,咱們老祖宗養了幾千年的土豬,怎麼可能輸給洋豬?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市場逐步將他們淘汰了。因為本土豬確實「打」不贏洋豬,主因有二:「肥」和「慢」。
首先,吃肉,大家都是喜瘦厭肥的,中華土豬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洋豬的瘦肉率可以達到60%;其次,本土豬從仔豬到出欄,要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而洋豬養5-6個月就可以了;再者,洋豬不僅吃的少,肉還長得多,餵養2-3斤飼料便可增重1公斤,本土豬則需餵養4-6公斤;最後說說產量,土豬一窩產仔12頭算多的,洋豬一窩在14頭以上。
在本土豬的數量以及質量都跟不上「中國胃」的情況下,「洋豬」在各種指標上對「土豬」全面碾壓,緊接著的就是土豬的「節節敗退」和洋豬的「高歌猛進」。同時,因為洋豬的到來,短短幾十年時間,我國的豬肉產量提升了好幾個量級。
另外,由於市場轉向,養殖戶自然也不養中國土豬了。試想,當養一頭中華土豬的成本等於2-3頭洋豬的成本,如果你是養殖戶,會怎麼選擇?毋庸置疑,洋豬不僅有人吃,還更划算。在沒人養的情況下,中國土豬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歸根結底,這都是市場的選擇。
該如何拯救「二師兄」?破解生豬「豬晶片」技術難題
既然洋種豬更符合市場需求,為何又說它是"豬晶片"?這與種豬的進口依賴有關。
表面上看,進口種豬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從國外引進種豬,能夠幫助國內縮短豬周期,早日達到正常的豬肉供給水平。然而,進口種豬不同於進口豬肉。要知道,過去10年,四川每年要從國外引進2500頭左右種豬,這就使得如今的四川境內有90%的豬都是洋豬的後代!由此可見種豬的影響力。
雖說進口來的洋豬,具有長肉快、成本低的優勢。但是,在我們大規模引進洋豬的同時,外資為了壟斷中國的種豬產業,還對我們實行技術封鎖,給中國出口的種豬大多都是「二流」品種,核心種豬自己留著,導致我們進口的洋豬基因不穩定,繁殖到第四代後,性能就開始退化,導致我國種豬業就陷入引進——退化——再引進——再退化的惡性循環中。
作為全球的養豬大國,誰能想到,我們居然有一天會在養豬這件事上被老外「卡脖子」。而自主選育優質種豬,擺脫對進口種豬依賴,成為當下國內生豬業「自立自強」必須突破的關口。
養豬大佬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曾表示,對養豬來說,種豬就像是晶片一樣,現在「豬晶片」必須要衝上去,不能嚴重依賴進口,要解決種豬國產化的問題,才能滿足中國人吃豬肉的需求!那有無破解之法?我國已在持續攻關中。
破解方法一:克隆技術
雖然說中國土豬「岌岌可危」,但其實近兩年也逐漸有了好的轉變。我國已在開展種豬改良育種研究,快速培育、擴繁優良種豬新品種。同時,利用克隆技術,搶救性保護珍貴、瀕危的地方豬種種質資源。
只有大量複製優良種豬個體,加強良種繁育體系構建,將生豬育種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更好地打破發達國家對頂級種豬市場的壟斷,破解我國生豬產業「卡脖子」難題。
破解方法二:活體保種
為了保護日益減少的中華土豬種,一些研究者提出過冷凍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術保種等方法。然而這些方法還處於實驗階段,技術上還不成熟,能不能成功保種,至今也難以定論。比起這些尚處於實驗階段的方法,更有效的法子是活體保種。
在這一方面,我國已意識到本土豬多樣性的重要,持續大力建立保種場,並撒網式地收集那些日漸稀少的地方豬種豬,重點圈養保護起來。從1996年起,國家就針對土豬出臺了各種保護政策,截至2019年6月,我國已建成國家級地方豬遺傳資源保種場55個、保護區7個、國家家畜基因庫1個,各地也建設省級地方豬保種場(區、庫)80餘個。
這一系列的保護措施成效顯著,以文中提到的正宗四川回鍋肉的不二之選——成華豬為例,在近20年的遺傳資源保護下,目前活體的純種成華豬數量已由50-60頭恢復到800-1000頭。
破解方法三:將土豬商業化
很多東西只有失去後,大家才覺得珍貴。在九十年代,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上幾頭豬,大家都覺得那個時候的豬肉非常美味,誰家炒豬肉隔幾十米遠都能聞到香味。可隨著「洋豬」興起後,如今中國食客刁鑽的舌頭做出了另一種選擇。
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一個問題:現在的豬肉怎麼不好吃了呢?對美味的追求,成為一部分食客購買土豬肉的動力。為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商家都開始走特色和高端路線,比如各種以土豬、黑毛豬為賣點的暢銷豬肉品牌,也逐漸獲得了眾多消費者的認可。
再拿成華豬來講,在2018年,成都的種畜場成功培育出產肉量更高的改良版成華豬,8個月就能出欄,在養殖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時,還保留了成華豬肉質纖維多的特點,肌肉部分甚至還可以看到大理石紋路,也就是傳說中的「雪花豬肉」,味道更鮮美,肉質也更細嫩,徵服了無數刁鑽食客的味蕾。
正在進入高端市場的土豬肉,可以用兩倍以上的單價,彌補「出欄慢、成本高」的劣勢。把成本控制在洋豬養殖的1.2-1.5倍,市場價格是它的兩倍以上,那肯定是賺錢的。所以如何提高土豬的綜合生產性能,才是關鍵。
破解方法四:吃!
最後,市場的選擇真的很重要,對於我們百姓來說,搞不了科研,建不了保種場,那麼拯救中華土豬的最好辦法就是「吃」!大家都知道,豬不同於其他動物,不被吃就沒有價值,就會被市場淘汰。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結語
總的來說,中國土豬業可謂是一路坎坷,光是將它們保護起來還不夠,只有將中華土豬商業化,讓更多人愛上土豬肉,我們才能贏得這場土豬的「保衛戰」!往大了說,這是在保護中華物種基因;但實際上這也是在為中華後人留下「舌尖上的味道」。怎麼看,拯救二師兄,都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值得高興的是,在我國專業人士的努力下,本土豬在市場上已有了"捲土重來"之勢!我們可以期待,有朝一日,中國人吃肉將不再受制於他人,具有更好的「肉質特性和抗逆性」的中國土豬,終將成為中國豬肉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