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豬保衛戰: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

2020-11-28 第一財經

提起瀕危物種保護,我們首先想到珍禽異獸,殊不知司空見慣的豬也處在滅種的危險中。

成華豬、兩頭烏、寧鄉豬等中國地方豬種都自比「熊貓豬」,現實是許多瀕危豬種的數量比熊貓還要少。成華豬截至2013年5月僅存100多頭,而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在1500隻左右。

據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我國豬品種有125個,其中地方品種88個,85%左右的地方豬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普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家下洋豕

中國地方豬種群的衰落與西洋豬的引進是同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始於1990年代。正從計劃經濟即「短缺經濟」走向全面市場經濟的中國,首先追求數量上的激增。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白豬等外種豬生長期短、瘦肉率高兩大特點正契合了「增量」這一時代發展主題。

生豬雜交改良工作全面開展,在時人觀念中,改良就是「改洋」,引進外來「洋種」、淘汰地方「劣種」。地方豬在種、料、養、病等各方面的研究比不上杜、長、大等引進品種細緻和深入。

增量式的發展卓有成效,1990年前後,中國每年人均豬肉的佔有量約20公斤,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報告,2013年中國豬肉消費量達到5261.5萬噸,人均豬肉消費量約為40公斤,豬肉消費量約佔中國人肉類消費的64%。

地方豬騰欄讓位于洋豬,使得1949年之後建立的原本就脆弱的地方豬種場的選育工作名存實亡。

在過去的一二十年中,中國的養豬業全盤西化,尤以美國、丹麥、英國豬種為甚。

2013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潘玉春在浙江嘉興舉行的首屆地方豬論壇上表示,中國每年要進口近2萬頭的種豬,每頭種豬均價在人民幣2萬元左右。

2013年12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在訪華期間達成協議,英國將向中國出口4500萬英鎊豬精液和種豬。「這個出口豬精液的新協議將意味著,英國最優良的豬將幫助支撐世界上最大的豬群。」英國首相府評論稱。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國,也是最大的豬肉消費國,而且有悠久的育豬史,「家」中有「豕」即表徵了豬文化的傳統,但是,這「豕」已悄然換成了「洋豕」。

「一元」豬種,「多元」保護

洋豬出沒被注意是在「十一五」期間。

在2006年至2010年這5年間,國家頒布實施了《畜牧法》,出臺了《畜禽遺傳資源進出境和對外合作研究利用審批辦法》、《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管理辦法》等10 個配套法規。《畜牧法》及其配套法規的頒布實施,是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的重要裡程碑。

完成了第二次全國豬種資源調查,出版了《中國豬遺傳資源志》,農業部將 34 個地方豬種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地方豬種資源保護體系初步建立起來了。2007年5月,農業部成立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下設豬等6個畜種的專業委員會,辦事機構設在全國畜牧總站。安徽、遼寧等省份還成立了專門從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的管理科研機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劃定了37 個保護區,其中國家級保種場39個、保護區5個,搶救了五指山豬等瀕危品種,保存了大量珍貴的育種素材。此外,還成立了中國地方豬種保護與利用協作組,成員單位達100 家,組織科研院校、技術推廣、企業等單位開展了聯合保種、協作育種。

個別以生豬為特色產業的縣市,在國家保護的基礎上加碼保護。

湖南省寧鄉縣即是一例。寧鄉生豬產量長期位居全國十強縣之列,2012年出欄生豬242萬頭,寧鄉花豬是中國四大生豬地方名種之一。但在10年前,寧鄉豬處在滅種的邊緣。

寧鄉縣畜牧水產局局長楊正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他們尋遍了周邊的縣市,才把血統找了回來。2006年7月寧鄉豬進入首批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長沙市、寧鄉縣兩級政府將寧鄉花豬保種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各出100萬元用於保種。隨後,「寧鄉花豬」成為湖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7個10年過千億元的產業規劃重點扶持產業之一,完成了由保種向開發的進階。寧鄉縣副縣長龔暢則雄心勃勃地表示:「我們計劃在3年內確保以『寧鄉花豬』作為股票名稱成功上市。」

撫州市委常委、農工部長熊雲鵬亦對本刊記者表示,商品化是地方豬種保護的出路所在,他們希望這種探索能在樂安花豬身上取得成功。

在政府的預熱之後,一元豬(「一元豬」即純種豬,「二元豬」、「三元豬」等系雜交豬)的多元化的保護開發格局正在形成。民營資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紛紛進入,取代了原先以國有企事業單位為主體的格局,其中亦不乏炒作概念的投機者。

在各個主體中,政府對地方豬的保護只能到「存在」的層面—開列名錄,下撥資金,讓豬活著,僅此而已。保種經費往往不足,保護一個豬種一般需要幾百萬元,2012年畜禽保種中央財政經費增加到史無前例的5320萬元,但平均到每個國家級地方豬保護品種的保種經費只有約40萬元。況且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對地方豬保護持積極態度,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增長點也越多,越對地方豬保護不上心。

研究機構雖然開展了大量分子生物學研究,但由於缺少生產數據支持,對保種工作的指導作用不強。

想從中分一杯羹的投機分子沒有專業知識,保種動機本身對本已不多的活體反而造成損耗。

以商業化邏輯求解保種難題,需要專業化的大型豬企進入。

以商戰的打法打保種戰

2013年12月7日,浙江青蓮食品有限公司用全豬宴同時接待了來自寧鄉和樂安的兩批客人。他們將就「寧鄉花豬」、「樂安花豬」兩個豬種的保護、開發進行合作。

寧鄉花豬經過近10年的保種、擴繁,目前擁有母豬7萬多頭,達到商品供應規模,湖南青龍投資有限公司想藉助青蓮在上海1300多家門店的營銷渠道,採用「膳博士·寧鄉花豬」的雙品牌戰略,打入上海市場,形成「湖南生產、浙江加工、上海消費」的格局。

樂安花豬則還處於保種階段。江西艾格福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樂安花豬的保種上傾注了大量財力,但是,純粹投入型的保種變成一場金錢的消耗戰,他們必須將保種的投入轉變為投資,而轉化的路徑就是商業化開發。

兩個處在不同保種階段的企業都在尋求與合作,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可以與不同階段的企業對接,從保種到營銷。

在浙江,青蓮用12年時間成為豬企老大,得益於超前一步的布局。在市場追求數量的時候,他們追求安全,在市場開始重視食品安全的時候,他們已開始追求「美味」。

2011年雙匯瘦肉精事件之後,檢測標準大為提升,青蓮2006年起執行的自定質量體系無需修改,安全餘量為他們向「安全」的上一階「美味」邁進騰出空間。

「20個子公司都在這個產業鏈上,一條產業鏈上的多元化比跨業經營的多元化還要難,因為它是串聯關係,不是並聯關係,一盞不亮,全都不亮。我敢走這條路,對自己的質量體系是有信心的。」青蓮董事長許明曙對本刊記者說。

有精力來關注口味,是市場對食品安全優等生的獎勵。口味決定市場,市場指揮豬場,豬場選擇豬種。

「今後畜牧業的競爭將演變為畜禽良種的競爭和基因資源的競爭」,這是青蓮及其合作者們共同的邏輯起點。

這樣,保種戰就轉化為商戰。

像青蓮這樣為了豬種的保護和開發而抱團的企業,在市場要素的流通中有了多對自由組合。比如,中國農業大學、廣東溫氏集團等共同參與建設和運行了保定國農溫氏種豬育種基地。

目前,開發利用較好的地方品種,除了湖南的寧鄉豬外,還有江蘇的淮豬、雲南的滇南小耳豬和撒壩豬、重慶的榮昌豬、福建的槐豬、海南的海南豬、山東的萊蕪豬等。

國家正在計劃設計與國家生豬產業體系一樣的模式來管理各地保種場,這種思路將對地方豬開發利用產生重要影響,有助於推進各地、各保種場的協作。

理想模型:金字塔

通過商品化而實現保種的地方豬,最終將要進入一個金字塔式的消費結構,成為塔尖,而在保種格局當中,將呈現點面結合的形態。

先看消費結構。

許明曙認為,地方豬崛起不能改變西洋豬佔據大壁市場的事實,以西式三元豬為主的生豬養殖和加工企業向市場提供大眾化產品,滿足一般消費者的需求,構成金字塔的底層。

結合國外生豬和本土生豬各自優勢的雜交生豬則可以在中端市場發力,如「杜長嘉」(杜洛克—長白—嘉興黑豬)、「巴長嘉」(巴克夏—長白—嘉興黑豬)。

高端市場將由產量較低和生產周期較長的本土生豬佔據。由浙江青蓮與湖南青龍合作開發的寧鄉豬,抵達上海攤位的成本價已高達每頭豬1萬元,零售價定為每市斤68元,每日供應200頭,儼然躋身奢侈肉的行列。

中端市場可有更細的劃分,比如「壹號土豬」,是在廣西陸川豬種的基礎上,利用我國「四大名豬」之一的太湖豬進行二元雜交選育出來的品種,介於最高端的純種地方豬與華洋雜交豬之間,零售價平均較一般瘦肉型豬肉高20%~30%。

再看保種格局。

青蓮已經保護了十幾個瀕危地方豬的豬種(活體),將推向全國的是嘉興黑豬和金華兩頭烏兩個品種。這其中既有豬種自身特質的原因,也有企業承受力的原因。

這兩種豬最有可能成為國家級的保護豬種,嘉興黑豬因其肉質鮮美,繁殖力強且母性好,雜交利用性高。衢州、福建、大連有很多苗豬都是與嘉興豬雜交出來的。

1979年11月中國政府將梅山豬、嘉興黑豬、金華豬三個品種(各一頭公豬、兩頭母豬)9頭純種豬贈送給法國,就改善了法國豬的體系。

兩頭烏則因瘦肉率高過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後期商業開發前景相當可觀。

對於樂安花豬等贛中南花豬,因為瘦肉率低,制約了它成為國家級種豬,更適於留在原產地保護,想吃樂安花豬烹成的小炒肉,只能親赴江西,也成為江西被嚮往的一個理由。

企業的承受力也決定了在保種上不能全面開花,只能重點突破。活體保種成本很高,2011年9月,青蓮接手嘉興黑豬原種場時,純種嘉興黑豬存欄不足50頭,僅硬體改造,就投入了300萬元,目前純種種豬452頭,7個血統,才算達到平穩狀態,而下一步建立備份種場以防疫病,更需後續投入。

為了能進行血統交換,除了兩三家核心種場外,最好還有農戶散養,豬作為環境決定論的顯證,風土馴化至為重要,在原產區散養更好,比如寧鄉花豬最適合在北緯28°生長,但是,一家企業甚至企業聯合體都很難有跨地域的調度力與對廣大散養戶的動員力。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時期,勞動力的稀缺與成本的不斷上揚,環保與土地限制的增加,豬場向規模化、自動化生產發展,都會導致勞動力從養殖業退出,散養戶的加快退出勢必導致部分地方遺傳資源數量減少,甚至滅絕。這是地方豬種保護要面對的不利大趨勢。

保衛舌尖上的中國

海鹽縣西塘橋鎮元通鎮青蓮寺村是青蓮公司的所在地,青蓮廚師的知名度與青蓮豬肉一樣高。

青蓮廚子受歡迎是因為在青蓮公司習得了豬的百樣烹法,青蓮有時一年換了3個廚師,他們學會廚藝就自己開飯店去了。許明曙卻不憂反喜,因為這些從青蓮出去的廚師用的是青蓮豬肉。

許明曙說,一塊生鮮豬肉,經他目測即可判別豬種來歷;一道肉菜,品嘗即知品種質量。他去江西考察樂安花豬,用花豬肉親自燉了盆紅燒肉,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打聽賣的啥豬。

這是許明曙將產業鏈再拉長的策略。養地方豬以迎合消費者的口味不夠,還要培養消費者的口味,像賈伯斯一樣創造需求。

消費者都是口味敏感型的。說某個豬種的消逝,消費者不會有感覺,說某道菜將因此而品嘗不到,消費者會痛心不已。2010年11月,媒體報導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才令廣大「吃貨」黯然神傷,這不是關於成華豬危機的第一則報導,卻是將成華豬與回鍋肉掛鈎的第一則報導。

地方美食往往與地方性食材掛鈎。嘉興黑豬肉質鮮美,膠原蛋白豐富,適合煲湯;烏金豬的肌肉發達,腿臀瘦肉比例高,是醃製「雲腿」的原料;廣西的香豬和巴馬香豬、海南的五指山豬、雲南的滇南小耳豬是烤乳豬的上等原料;山東的萊蕪豬蒙著一層霧一樣的脂肪適合做上等烤肉??但是,地方美食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通常只是烹飪方法,食材像跟不上發展腳步的靈魂被丟在了身後。

當保衛地方豬種與保衛「舌尖上的中國」聯繫起來,才激發消費者的共鳴。

青蓮對麾下保種成功的兩頭烏寄予厚望,兩頭烏脂肪的細膩度跟顆粒度,還有纖維肌間脂肪的含量,使其具備挑戰和超越伊比利亞黑豬火腿的潛力。不是所有的豬肉都適合醃製,普通豬肉會宿掉的,宿是一個酸敗過程,與空氣接觸之後,火腿就中空了,兩頭烏的脂肪特別細膩,鹽擦上去,就形成了一層包漿一樣的凝脂,像天然的抗氧化膜,因為脂肪含量高,又在肌肉之間形成了一層密封膜,所以,火腿發酵以後就不發宿。

更豐富的產品開發或對舌尖上的中國的建構也在藍圖當中,比如,目前,嘉興肉粽的賣點是米好,不是肉好,青蓮希望做出以肉好為賣點的嘉興肉粽。「壹號土豬」在產品系的開發上,已取得消費市場的良好迴響,利用壹號土豬肉開發的「壹號小籠包」25元/籠,普通豬肉餡的包子是15元/籠。

青蓮甚至將產業鏈抻至文化層面,建立豬文博園,給豬肉加文化佐料,使消費者咽下一個故事。

「保護氛圍與品牌傳播很重要。」許明曙說。從效果看,在這種氛圍中醞釀的不僅僅是保種意識,還有從市場終端對以商業化求解保種難題的倒推助力。

相關焦點

  • 8個豬種已滅絕,29個品種瀕危!豬年如何保衛「中國土豬」?
    不過,在「洋豬」大行其道的背後,中國的「土豬」卻已經瀕臨滅絕!8個豬種已滅絕,29個品種瀕危中國人愛吃豬肉。翻看中國人的食譜,所謂的「硬菜」常是豬肉做主角。根據農業部《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
  • 中國土豬危險時刻:因大力養殖洋豬瀕臨滅絕,純正回鍋肉沒了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
  • 豬年到了,中國部分土豬卻瀕臨滅絕需要保護
    西班牙火腿堅持使用產量稀少的伊比利亞黑蹄豬為原料,而金華火腿的原料豬,兩頭烏豬已經不多見了。至於使用後腿肉,分為早春腿,晚春腿什麼的就別聊了。圖為伊比利亞黑蹄豬,它們得生長在種滿橡樹的牧場,靠野草和橡果為食,這樣屠宰過後的肉才會帶有特別的風味。
  • 9000年土豬被「逼上絕路」!種豬進口創十年新高,中華豬該如何翻身?
    在豬的「品種戰」中,中國土豬原本佔據著優勢。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本土豬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擁有9000年養豬史的大國,在「洋種豬」面前「潰不成軍」 中國土豬一共有90多個地方品種,但從90年代「洋豬」大肆佔領我國豬圈後,有超過80%的品種數量急速下滑。在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有31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換言之,這些豬一不小心就成了「珍稀動物」。
  • 9000年土豬被「逼上絕路」!中華豬該如何翻身?
    作為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中國人養豬的歷史,距今已有9000多年,明清時期的春節期間,單是京城殺的豬便接近10萬頭。可以說,中國在明清時期便成為了世界上養豬最多的國家。迄今為止,豬肉依舊是我國居民肉食的主要來源,在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豬的「品種戰」中,中國土豬原本佔據著優勢。
  • 洋豬入侵30年,中華土豬瀕臨滅絕
    養豬大戶中國,養殖近6.9億頭豬,中華土豬卻已瀕臨滅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大國,中國人與豬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9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 何止晶片等技術,連豬都被掐脖子
    4年後,當時的農業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這些地方豬種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 土豬危機!正在消失的中華本土豬
    滅絕為啥父母要去山裡買土豬肉?因為中華本土豬幾乎滅絕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人口的增長急需更多的豬肉供應。中國開啟了一輪轟轟烈烈的生豬「雜交改良」運動,各地方品種的血緣和群體系譜變得種類繁多。雖然國產種豬的基因和血緣變得混雜,但這次改良推動力生豬家庭化養殖且基本保留了國產種豬的肉質與口味特點。
  • 有近萬年養豬史,我國餐桌上卻是洋豬肉,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而主要的原因是豬的品種和飼養方式的改變,造成目前豬肉乏味的原因。而在這兩者中間,豬的品種又要佔大部分因素。)和印度野豬(Sus cristatus),而我國祖先馴化的就是東南亞野豬,形成一個獨特的品種——中華土豬。
  • 多少生命可重來 全球794物種瀕臨滅絕
    「零滅絕聯盟」是由13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組織聯合發起的,包括倫敦動物學會、保護國際、美國鳥類保護協會等。目的是為了確認並且保護物種生存的地點,進而挽救瀕危物種。這些地點都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瀕危物種最後棲息地。由於並沒有對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進行仔細研究,因此這794個物種只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動物。
  • 中國土豬品種銳減根源是什麼,非洲豬瘟和土豬品種多樣性關係
    即將邁入新年的最後一個星期,綠會工作人員接到《南華早報》記者來電,就中國土豬品種多樣性下降原因、土豬品種多樣性下降與非洲豬瘟關係等問題,對中國綠髮會周晉峰秘書長進行採訪。以下是周晉峰秘書長回復,特此整理以饗讀者。(圖片來源:綠會)南華早報:中國本土豬種生物多樣化下降原因是什麼?
  • 中國土豬即將滅絕,家鄉的味道也會沒有了,誰之過呢?
    也有人說是豬的品種問題,以前散養戶都是養本地土雜豬,可是,現在農村裡的土豬沒有多少個了,都是飼養外來品種的多!還有一些人認為,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有肉吃,肯定是覺得不太好吃了!其實,豬肉不好吃,本質上還是豬的品種問題,因為本地土豬的肌內脂肪含量達到3.5%左右,而白豬通常只有1%,甚至是0.8以下的呢!然而,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決定了豬肉的好吃與否!
  • 地球正處於大滅絕時期?2018年這些動物永遠消失了
    新島吸蜜鸚鵡和伯南布哥鵂鶹等幾種鳥類也瀕臨滅絕,它們的名稱也很獨特。伯南布哥鵂鶹Beyond birds, other animals such as the vaquita and the northern white rhino are near the end.除了鳥類之外,其他動物,如小頭鼠海豚和北方白犀牛也接近滅絕。
  • 消失的中國土豬-虎嗅網
    然而,它個豬的努力依舊抵抗不了歷史的進程。中國土豬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了。我說的是咱們中國的土豬!製作金華火腿專用的金華豬,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至2007年的一萬多頭。所以現在市面上還賣著的「金華火腿」估計也沒資格叫這個名字了。最適合做回鍋肉的「成華豬」也已經處於瀕臨滅絕狀態。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在中國存在4000多年的,西北地區最古老豬種之一的八眉豬也只剩下幾百頭。
  • 不能不知的七種因人類捕殺而瀕危的動物
    不能不知的七種因人類捕殺而瀕危的動物雖然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導致野生動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但是人類的濫捕亂獵仍是導致一些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接下來,讓我們盤點一下因人類捕殺而瀕危的七種動物。由於食蟻獸的肉可食用,而且容易捕捉,遭到人類大量獵捕,加上棲息地的破壞,一度瀕臨滅絕。非洲森林象現存最小的象類非洲森林象,曾經被認為跟非洲草原象是同一物種,後經研究查明這是一獨立物種,是現存最小的象類,森林象的象牙質地較硬,呈黃色,有些還帶有粉紅色色彩。
  • 看餓系列:你聽說過湖南五大土豬嗎?都很土,但是超香…|湖湘地理
    31 種土豬已瀕臨滅絕 " 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人們開始懷念多年前家裡養的那頭肚子拖地的或花或黑的老母豬,回憶上山打豬草的歲月,唇齒間回味起久違的肉香來。我們在這種語境中開始找尋湖南的土豬,多少有些後知後覺。慶幸的是,情況並不十分悲觀,大圍子豬、沙子嶺豬、寧鄉花豬、湘西黑豬、黔邵花豬,湖南的主要五個土豬種群,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 快要滅絕的豬,即將失去最好吃的回鍋肉
    ​ 為豬洗清罪名我們在熟悉的人面前總是喜歡笑罵別人"你個笨豬""你個髒豬",但是事實真的如此麼?經過研究發現,豬的學習能力和黑猩猩一樣強,科學家估計豬的智商約等於人類3歲孩童。有專家分析,全世界有10萬多種動物,豬的智商被排在第10位。 第十名!厲害了,我的豬。
  • 豬肉價格又上漲,中國「豬晶片」也遭卡脖子,克隆豬即將出現
    但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個消費國,我們卻要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利用克隆技術,搶救性保護一批瀕危的地方種豬質量資源,為的就是種豬育種的研究培養,和優良育種的繁育問題。 種豬素有「豬晶片」之稱,種豬選育處在生豬養殖金字塔體系的頂端。而頂級種豬在中國幾乎到了滅亡的地步,而豬肉又是人類最為喜歡的肉類,不像熊貓一樣可以圈地繁殖保護。種豬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目前大多數的種豬需要從外國進口,而為了解決這一個卡豬脖子的問題,就需要克隆。
  • 一百年來,中國人滅絕了多少種動物?
    研究人員在分析數萬種脊椎動物和哺乳類動物的數據後,發現約50%的物種滅絕,發生在近幾十年內。過去一個世紀裡,物種的滅絕速度,是人類出現前自然狀態的百倍左右。在同一時期,中國亦有大量野生動物滅絕,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
  • 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據@澎湃新聞報導,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顯示,預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