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生命可重來 全球794物種瀕臨滅絕

2021-01-10 光明網

 
  由多個保護動物組織所組成的「零滅絕聯盟」(Alliance forZeroEx鄄tinction)近日公布了一份「瀕危物種」報告,指出位於全球595個地點的近800種動物即將絕種,當中包

括中國的揚子鱷、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狐猴和美國象牙喙啄木鳥,而素有「生態晴雨表」之稱的兩棲動物佔了其中的1/3。有專家指出,如果再不施以援手,我們將要與這些動物徹底「說再見」。

  12月12日,兩隻鶴在印度首都新德裡的寒冬裡翱翔。這個世界的美好有很多就是這些珍貴的野生動物賦予我們的,因此保護瀕危動物是我們對自然界應盡的責任。

  ■ 「零滅絕聯盟」的使命

  雖然生物滅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目前人為造成的生物滅絕率是自然滅絕的100倍。近代滅絕的物種大部分都生活在孤島上,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物種大量入侵,但是現在所發現的大部分瀕危動物都生活在山區或地勢低平的地帶。

  「零滅絕聯盟」是由13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組織聯合發起的,包括倫敦動物學會、保護國際、美國鳥類保護協會等。目的是為了確認並且保護物種生存的地點,進而挽救瀕危物種。這些地點都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瀕危物種最後棲息地。由於並沒有對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進行仔細研究,因此這794個物種只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動物。

  該組織將全球分為七大塊,每一塊都有不少的瀕危動物「熱點」地區。所謂「熱點」的選擇遵循三個原則:首先,這些地點一定要包含至少一個「瀕臨滅絕」或是「嚴重瀕臨滅絕」的物種。第二,這些地點在「瀕臨滅絕」或是「嚴重瀕臨滅絕」的動物生存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比如有一定數量的物種生活於此地,或者在這裡度過哺乳期或是冬眠期。

  最後,這些地帶都是相對於周邊地區具有獨立性的地方,必須與周邊的地帶有可定義的界限。界限之內的各個生物種群生活環境相近,而與周邊地帶的物種不甚相同。

  在列出的這595個地點中,只有1/3受到法律保護,其他地方都被人類居住地所環繞,而且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該研究的作者表示,保護這些地點是保護動物不滅絕的關鍵。

  在這份瀕危物種的名單上,墨西哥位列榜首,有63個瀕危物種地點,其次是哥倫比亞、巴西和秘魯。

  在「零滅絕聯盟」列出的名單中,拉美的瀕危物種地點比其他地區高的原因,一個是該地區本身物種極具多樣性,再有就是近年來動物生存的環境破壞嚴重。美國在該榜單中位列第八。

  國際鳥類組織全球動物種類計劃主任布查特指出:「我們必須保護這批頻臨絕種的動物,我們不能估計這些動物還能存活多久,但若不加緊行動,它們將於幾十年間自動消失。」該報告的主要作者泰勒·裡基茨也表示,雖然生物滅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目前人類造成的生物滅絕率是自然滅絕的100倍。在近代,雖然一些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或其他地區的所謂的「巨型動物」的消亡也有部分人類的原因,特別是捕獵和點火燒地,但是大部分滅絕的物種都生活在孤島上,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物種的大量入侵,如田鼠等。但是現在所發現的大部分瀕危地點和動物都是在山區和地勢低平的地帶。

  泰勒·裡基茨表示:「我們要知道事情的緊迫性在於,如果我們不儘快採取行動,這些物種就會變成明天的渡渡鳥。不過目前的好消息就是我們仍然有時間來拯救這些動物。」(註:渡渡鳥毛色美麗,曾經是模里西斯的國鳥,但是歐洲殖民者來到模里西斯後,開始對大片森林進行砍伐和對肉味細嫩鮮美的渡渡鳥進行大肆獵殺,終於導致渡渡鳥於1690年前後滅絕。)

  ■「生態晴雨表」日漸衰微

  也許有的人認為兩棲動物模樣醜陋,除了會抓一些昆蟲以外沒什麼本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它們真的在地球上消失了,人類也不會好過。兩棲動物是自然界最優秀的環境監測器,它們這種災難性的劇減也就預示著地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退化。

  報告指出的「瀕危動物」名單上水陸兩棲動物佔51%,有408種。

  這些形狀各異,爬來爬去的動物,包括青蛙、蟾蝓、火蜥蜴和蚓螈,處境異常危險。兩棲動物被普遍認為是「礦井中的高頻噪音」,它們具有浸透性的皮膚非常敏感,也就成了環境惡化的特別預警器。以美國為基地的保護國際(CI)的主席拉塞爾表示,兩棲動物是自然界最優秀的環境監測器,它們這種災難性的劇減也就預示著地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退化。

  20世紀70年代末期,兩棲動物的數量開始銳減,到了1980年已有129個物種滅絕。2005年初,一份全球兩棲動物調查報告「全球兩棲動物評估」顯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種兩棲動物有32%都處於瀕危境地。但是科學家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導致兩棲動物如此劇烈的下降,目前主要的理論就是棲息地減少。

  由於人類肆意砍伐森林、汙染水源和破壞溼地,兩棲動物漸漸失去了立足之地。例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活著一種大型陸生蠑螈,因為身上有淡綠色條紋而得名「虎紋火蛇」。但據美國聯邦官員估計,由於城市化和農業開發,這種蠑螈迄今已失去了75%的棲息地。再有就是人類為飽口福或用作藥物而大量捕食。另外據報導說,兩棲動物還遭到一種名為壺菌的真菌的威脅。這種致命的真菌攻擊兩棲動物皮膚,使兩棲動物體內水分代謝紊亂,導致大量死亡。

  兩棲動物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晴雨表」。當它們大量死去之時,科學家會考慮,接下來滅亡的會是什麼,動物還是植物?根據「零滅絕組織」的調查,接下來的是鳥類(217種)和哺乳動物(131種)。

  「零滅絕聯盟」的秘書邁克·帕爾表示:「雖然保護這些地點和物種本身非常重要,但是還意味著更多的東西。」帕爾說:「如果不切實保護的話,未來地球生態系統的遺傳多樣性就會遭到破壞,每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態旅遊經濟也無以為繼,還有那些無法用金錢估量的潔淨水源。我們有責任這麼做。」

  ■馬達加斯加狐猴的厄運

  陽光穿過瀰漫在森林中輕紗一般的薄霧,太陽映襯著一片嬌豔的藍天,一群群狐猴快樂地在林間嬉鬧著。在非洲馬達加斯加生活的狐猴中,尤以大狐猴體形最大、嗓音最好。「流暢的音符、和諧的旋律,就像聲音留下的優美劃痕。」作家大衛·奎門這樣描述大狐猴的叫聲。然而,這樣美好的聲音我們也許很快就再也聽不到了。

  馬達加斯加一直以其不同尋常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於世。這裡是靈長類動物狐猴的故鄉;還有顏色漂亮的蜥蜴、壁虎或是變色龍;全身多刺的馬島蝟;還有神秘的貓科動物縞狸,它們都是馬達加斯加的原始主人。「馬達加斯加確實是自然主義者們的一塊天賜寶地。」自然主義者約瑟夫·非利伯特·柯默森在1771年寫道,「造物主似乎有意將那裡佔為自己的私有領地,而且布置得應有盡有。」在人類踏足這個島嶼之前,也就是大約2000年前已經有大批的動植物在這個島上繁衍生息了。馬島的狐猴總喜歡在島上到處閒逛,而巨型的龜,體形龐大的象鳥(大概有3米高,重達500千克,它們下的蛋如果做成煎蛋,可以餵飽150個人,已經滅絕)也在島上為所欲為,但是所有這些這一切在人類到來之後都改變了,很多物種都漸漸走向滅絕。

  兩千年前,自從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人到達了馬達加斯加,共有15種狐猴遭到傷害,最終消失。科學家在滅絕的狐猴頭上發現了「大量屠宰的證據」。麻薩諸塞大學人類學家文圖拉·皮雷茲表示,他所在的科研小組發現了用利器切削和斬剁的痕跡,如剝皮、脫落關節和切片等。

  皮雷茲說:「我們認真的檢查了這些切削的痕跡後,更加驗證了這裡曾經屠宰這種動物,這是毫無疑問的。」直到今天,對狐猴的捕殺仍然沒有結束。雖然從1964年開始,捕殺狐猴和將其作為寵物就被認定為違法,但捕殺狐猴仍然屢禁不絕。而且由於馬達加斯加沒有毒蛇、鹿或羚羊,也罕見較大的食肉動物,所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狐猴的機敏性慢慢衰退,更加容易成為人類的目標。

  目前,馬達加斯加的狐猴總數估計大約在1000隻至1萬隻,但是所有的科學研究結果都表明,狐猴的生存前景異常嚴峻。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以東140公裡處,是阿納拉馬扎卓保護區所在地。阿納拉馬扎卓是狐猴棲息的一座孤立的小島,也是狐猴的最後一處避難所。

  但是相對於其豐富的生物資源來說,馬達加斯加島仍然是貧窮的,很多孤注一擲的村民一撥兒又一撥兒地劈荊斬棘,毀林開路。狐猴們的這片避難地正在受到侵犯。由於當地政府允許當地人使用部分保護區,因此人們更加肆無忌憚地伐木、種地。於是,往往在大白天就能看見,棲息在樹上的狐猴眼睜睜地看著那些驚擾它們的不速之客。

  對於狐猴而言,最後的生態機會也許就只能指望那些遠道而來的旅遊者能捐資或留下來幫助它們了。但是,這一切顯然也不是萬能的。如果這些樹林有朝一日都被砍伐一空,不難想像狐猴也將最終離我們而去,永遠消失。

  ■「上帝之鳥」在人間「復活」

  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顯示,到2100年,至少有1200種鳥將消失,而這僅僅是一種保守的估計。儘管自1500年以來,僅1.3%的鳥類滅絕。但同時期,全球單個鳥的數目估計有20%到25%的減少。

  象牙喙啄木鳥因為長著一隻象牙般的大嘴而得名,是全世界體形最大的啄木鳥之一,體長有50釐米,錄像帶中的啄木鳥兩翼伸開時長90釐米。它們身披黑白相間的亮麗羽毛,翼有白色斑點,雄性啄木鳥的冠部呈現鮮亮的紅色。因為太漂亮了,幾乎每個人在看到它們的時候都禁不住說一句「上帝啊,多美麗的鳥」,所以愛鳥者也把象牙喙啄木鳥稱作「上帝鳥」。

  象牙喙啄木鳥曾廣泛分布在美國西南部的密林深處,是美國的專有物種。然而到了19世紀80年代,人類工業文明的鐵蹄踏向了大自然,溼地、森林差不多全被農莊、城鎮以及次生林所取代。在棲息地被奪走後,象牙喙啄木鳥的數量直線滑落。人類與象牙喙啄木鳥最後一次可以證實的相遇發生在1944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在那之後,就只剩下人們「驚鴻一瞥」的傳聞,後來漸漸地連這種傳聞都消失了。

  2004年2月11日,觀鳥者吉恩·斯帕林乘坐獨木舟旅行,在阿肯色州東部的懷特河沿岸看到了一種他從未見過的鳥類。斯帕林記錄下了這種大鳥的外貌特徵,回去一查對,發現竟然是已經銷聲匿跡60年的象牙喙啄木鳥。消息公布後,引起了生物學界的普遍震驚。

  一星期後,康奈爾實驗室的蒂姆·加拉格爾和奧克伍德大學的鮑比·哈裡森找到了斯帕林。在斯帕林的帶領下,兩位鳥類學家開始了尋找象牙喙啄木鳥的旅程。接下來,有30多名鳥類學家分成幾個研究小組,展開行動,希望再次發現象牙喙啄木鳥。30多名鳥類學家在歷時7000小時的搜索中,已經15次發現了象牙喙啄木鳥的蹤跡,並拍攝了大量的圖片和錄像。

  經過各國多位專家的審定,確定象牙喙啄木鳥還活在地球上。於是,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向政府申請了保護資金,用於保護象牙喙啄木鳥的棲息地,並用於該鳥類的繁育研究。紐約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及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專家為了保護啄木鳥保護區的棲息地,將消息保密了一年多,不讓外界知道。最近,保護區和觀鳥區已經建成,繁育研究已經起步。為了讓市民更好地保護這種罕見的鳥類,也為了吸引更多的民間保護資金,專家們才決定向外部公開消息。

  得到消息之後,美國內政部部長蓋爾·諾頓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項名為「希望走廊」的保護計劃。諾頓說:「我們在這裡宣布啟動一個多部門參加、價值千萬美元、耗時數年的保護計劃,為這種珍稀鳥類的繼續生存提供希望。

  在我的記憶中,這還是第一次重新發現已經被認為滅絕的動物。這是自然界給我們的第二次機會。「鳥類的減少可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後果。例如,1997年,世界上3.5萬至5萬個狂犬病死亡中,印度佔了3萬名,因為印度禿鷲數量減少後,野狗和老鼠的數量發生爆炸性增長。事實上,還有不少鳥類的消失造成的可怕後果我們還沒有看到,一些專家評論說,象牙喙啄木鳥的重現和加強保護將成為生態保護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人類覓食造成生物滅絕?

  所以,雖然從長遠來說,氣候變化會導致生物的滅絕,但是「零滅絕聯盟」所列出的生物面臨著更多的眼前威脅,包括人類對食物的渴望。我們還不清楚將來的技術是否能夠減弱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但是除非我們馬上行動,否則這些瀕危生物將不會圍繞在人類身邊,而且為我們造福。

  「零滅絕聯盟」列出的上百種瀕危動物,都遭遇著這樣那樣的生存厄運。揚子鱷、馬達加斯加狐猴和象牙喙啄木鳥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這些瀕危動物能夠很好的存活下去嗎?也許這個問題誰也無法明確回答,但是出於保護的目的,有一些錯誤觀念一定要澄清。

  對於野生動物滅絕的最終原因,很多人用「全球變暖」武裝頭腦,卻完全忽視真正的危險:下一個50年人類的食物總量將增加一倍,光這一點就要毀掉大批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如果人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就應該將資金再多分一點給高產農業科研項目。

  美國哈德森研究所全球食品問題中心的丹尼斯·艾弗裡表示:「現代的氣候變暖基本上是很自然的。冰核心告訴我們由於太陽的原因,地球有一個1500年一次的氣候循環,很多生物都在過去百萬年中的變暖循環中一直存活著。植物一般都受不了極冷的氣候,而卻很少有被熱得不行的。氣候變暖只會使森林更加呈現多樣性,而不是減少。」他補充道,「到現在還沒有發現一個野生物種屈服於現代的氣候變暖,即使在過去150年內地球上升了0.8攝氏度。如果滅絕的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已經將數千的物種引向滅絕了。」生物學家惟一可以列出來的反駁的就是哥斯大黎加的金色蟾蝓的滅絕,但是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這種生物滅絕是因為過度砍伐森林,而不是由於氣候變暖。

  最關鍵的問題是人類還要為耕地和飼養家畜不停的攫取土地。據專家預測,全世界的人口數目在2040年將達到穩定狀態,那時候將比現在多20億-30億人口。屆時,大概會有70億人足夠富裕到要求食用高質量的食物,現在這樣的人只有10億左右。所以,人口和富足將會使農田的需要擴大兩倍多。接下來的200年,我們將會看清楚,低生產率的農業是否會將野生動物全部驅逐。

  有的時候,一些綠色環保組織希望停止使用任何氮料化肥,而用純天然的原料。但是如果要取消商業氮肥的話,世界將需要從額外的700萬頭牛那裡得到天然的肥料,如果那樣的話,世界上所有的森林恐怕都要用來餵養它們了。回歸原始的耕作,只能導致全世界人類的饑荒。這樣當然可以解決環境問題,但是同樣會使很多野生動物滅絕。很多生物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同時它們生存的土地會越來越少,全都奉獻給了耕地。

  丹尼斯·艾弗裡也表示:「如果真的在乎野生動物,不應該一味否定現代的機械化農業,如工業化肥,而是要支持生物工藝學,特別是致力於高產農業的研究。」所以,雖然從長遠來說,氣候變化會導致生物的滅絕,但是「零滅絕聯盟」所列出的生物面臨著更多的眼前威脅,包括人類對食物的渴望。我們還不清楚將來的技術是否能夠減弱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但是除非我們馬上行動,否則這些瀕危生物將不會圍繞在人類身邊,而且為人類造福。

  ■連結

  中國瀕危動物保護現狀

  中國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原產於中國的瀕危動物有120多種(指原產地在中國的物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57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兩棲爬行類和魚類有400種,列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還有成百上千種。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中國的瀕危動物種類還會增加。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還進口了不少動物,如灣鱷、暹羅鱷、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

  這些外來的瀕危動物,也受到國家的重點保護。由於人口眾多,活動範圍廣,使許多珍貴的野生動物被迫退縮殘存在邊遠的山區、森林、草原、沼澤、荒漠等地區,分布區極其狹窄。由於被分割成互不連接的獨立群體,近親繁殖,品種日益退化。

  中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牛、馬鹿、金絲猴、大鴇等的數量,已有明顯增加。

  近年來也遇到了雖然在數量上達到了要求,但是人工飼養的動物難於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矛盾,長此以往,必然導致生物的退化。

  列入了「零滅絕組織」瀕危動物的中國揚子鱷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

    

相關焦點

  • 物種大滅絕或許會重來多次
    在過去的46億年裡,八大行星一直圍繞太陽運轉,從未停歇,它們和太陽一起構建穩定的太陽系,給地球孕育生命帶來了契機。木星是八大行星之首,是太陽系質量最大的一顆氣態行星,假如木星突然哪一天沒了,那麼地球上會發生什麼?或許物種大滅絕重來多次。
  • 我們能使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可惜的是,它們已滅絕消失,未來我們通過最新科學技術能將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們曾多次提出將滅絕物種復活,並大膽猜測未來不久滅絕動物或將重返地球。 什麼是「滅絕物種復活」?
  • 一百年來,中國人滅絕了多少種動物?
    全球正經歷「第六次大滅絕」,中國亦不例外1、現在動物物種滅絕速度,是人類出現前自然狀態的100倍所謂「第六次大滅絕」,最早是上世紀90年代,由美國古生物學家理察·利基提出的新概念,當時並不為學界所接受。
  • 失去:2020年宣布滅絕的物種
    在宣布其滅絕之後,人們對它作為一種獨特物種的有效性進行了廣泛(但仍未解決)的爭論。去年,科學家和保護組織宣布,許多物種可能已經滅絕,包括數十種青蛙,蘭花和魚類。儘管經常進行定期的探險以查明它們是否仍然存在,但這些物種中的大多數都已經幾十年了。這些物種滅絕的原因從疾病到入侵物種再到生境喪失,但大多數歸結為人類行為。
  • 世界上20種瀕臨絕種動物 看一眼少一眼
    現存的少量懶猴在斯裡蘭卡出沒,但由於當地人迷信懶猴的皮肉能夠醫治麻瘋病和驅除咒語,他們的生命也是岌岌可危。因為繁殖力不高、外來種的競爭威脅和人類對棲息地的破壞,他們已經瀕臨滅絕。在全球,特別是北美,很多人將他們當作寵物飼養,但因為棲息地被大量破壞,在2010年已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更有報導指出已無法再在自然環境裡發現他們的蹤跡。
  • 印度野外出現黑虎,威風凜凜的黑虎不止存在於神話,不過瀕臨滅絕
    你可別小看了黑虎,它的戰鬥力很強,據記載黑虎的爪子粗如鉤,牙齒利如刀。黑虎難道只存活在神話裡嗎?不,實際上,黑虎是真實存在的。在自然界,黑虎還被稱作是藍黑虎,藍虎。黑虎是一種黑化的老虎,許多人誤以為它們是老虎的一個物種,實則,黑虎只是由於老虎發生毛色基因突變,是老虎的變種。
  • 盤點已經滅絕的10大神秘物種
    世界上有很多神秘的物種已經滅絕,那些滅絕的動物都只能從一些文獻中才能看到了,今天小編就準備了十個你肯定從來都聽說過的物種,每個都非常的神秘,一起來了解下吧!  10.笑鴞  笑鴞源自於紐西蘭,18世紀中期這種鳥類數量變得非常稀少,是紐西蘭獨有一種貓頭鷹物種,最終滅絕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
  • 地球正處於大滅絕時期?2018年這些動物永遠消失了
    國際鳥類聯盟的首席科學家、論文的第一作者斯圖爾特·巴特哈特說,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是大陸物種開始變得比島嶼物種更容易滅絕。他說:「幾個世紀以來,百分之九十滅絕的鳥類都是島嶼物種。」而當時這種鸚鵡在野外已經很難尋覓了,人工繁殖保護之下,全球也只有不到100隻,科學家擔心近親繁殖會讓它們的基因產生太多缺陷,最後免不了還是走向滅絕的境地,所以一直在全球尋找野生的小藍金剛鸚鵡種群。然而經過數年的尋找,人們沮喪地發現,它們可能真的,已經消失了。
  • 洋豬入侵30年,中華土豬瀕臨滅絕
    養豬大戶中國,養殖近6.9億頭豬,中華土豬卻已瀕臨滅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大國,中國人與豬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9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 活了5億年,逃過5次生物大滅絕,卻逃不過人類抽血和吃貨的夾擊
    在這5億年的時間裡,它們笑看風雲,看到生活在同時期的物種滅亡,也看到一個物種從誕生到滅絕的全過程。在這其中,地球上因為內部和外部的環境變化,一共經歷過5次生物大滅絕,而鱟以它堅強的意志力、無與倫比的適應能力,全部逃往了過來,並且還未發生大的變化,始終保持原樣,不能不說是地球生物中一個了不得的奇蹟。
  • 中國土豬危險時刻:因大力養殖洋豬瀕臨滅絕,純正回鍋肉沒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物種滅絕的版圖。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 我想你不認識上一種滅絕的動物
    在我們這個明亮的星球上生活著150多萬種動物,然而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工業化的日益嚴重,這些動物將面臨滅絕的危險。第二種,伊比利亞山貓伊比利亞山貓屬於體型較大的貓科動物,長度不到1米,他經常出現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區域,在20世紀初,20世紀初有近10萬個SM伊比利亞,然而由於人類的捕獵和食物鏈中的中斷,世界上僅存伊比利亞只山貓,這是有可能最多、也是第一隻滅絕的貓科動物。
  • 全球最珍貴的花,滅絕後再次「復活」,如今僅有一株出現在四川
    地球上誕生至今已經孕育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但是地球曾經在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後,很多生物都已經滅絕了,後來人類誕生對地球上的物種也進行了大肆的破壞,導致越來越多的生物都出現了滅絕。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很多豐富的植物,在我國的雲南省就有超過19000種高等植物種類,相當於整個歐洲的數量,並且由於我國的地形特殊,有些物種只有我國才有,因此這些植物對於我國來說也是非常珍貴的。
  • 7種已經消失的動物,最晚的1937年滅絕,再不看就看不到了
    後來在十八世紀末的時候,人們開始湧向西部搞開發,貓狐的生活就此被打擾,最終在1903年滅絕。大海牛:博物學者在一七四一年在白令海峽旅行的時候發現的。一直到今天,他依舊是已知的見過活的大海牛的唯一一位生物學家。那時候因為人類的捕殺,這個物種就已經瀕臨滅絕,活動區域在銅島和白令島的近海水域。滅絕時間:1768年。
  • 【中國科學報】泥盆紀末大滅絕之後全球微生物碳酸鹽巖或可復甦
    【中國科學報】泥盆紀末大滅絕之後全球微生物碳酸鹽巖或可復甦 2017-01-09 中國科學報 雨田 【字體:大 中 小】
  • 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據@澎湃新聞報導,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顯示,預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
  • 全球十大巨型"怪獸魚" 體長多超過兩米(組圖)
    第1頁:全球十大巨型"怪獸魚" 體長多超過兩米(組圖) 第2頁:全球十大巨型"怪獸魚" 體長多超過兩米(組圖) 第3頁:全球十大巨型"怪獸魚" 體長多超過兩米(組圖) 第4頁:全球十大巨型"怪獸魚" 體長多超過兩米(組圖) 第5頁:全球十大巨型"怪獸魚" 體長多超過兩米(組圖) 第6頁:全球十大巨型"怪獸魚
  • 澳大利亞公布十年來新發現物種:雄性庫蘭達樹蛙等
    以下為其中的部分物種: 1.雄性庫蘭達樹蛙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把庫蘭達樹蛙劃歸到瀕臨滅絕的物種中,這種青蛙的棲息地佔地面積僅有1.3平方英裡(3.5平方公裡)。據該報告說,競爭對手之間的「快速交談」很快轉變成具有攻擊性的摔跤,這篇論文發表是為了紀念9月7日澳大利亞瀕臨滅絕物種日。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人類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有多遠?
    當地時間11月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因癌病逝,這意味該物種在馬來西亞滅絕。蘇門答臘犀牛簡稱蘇門犀,是現存最小的犀牛,曾經廣布於亞洲諸多國家,也曾在我國華南地區生存,於1916年在我國滅絕。據估計,目前全球蘇門犀僅剩不到80頭,大部分生活在蘇門答臘島的野外,是最瀕危物種之一。
  • 瀕臨滅絕,巢穴僅剩40個,這種鷹側顏完美,但千萬別看其正臉
    角雕側顏接下來要講的這種鷹可就比較獨特了,它就是那種側顏和正臉能形成強烈反差的鷹。這種鷹叫做「角雕」,因為只分布於美洲,所以又被稱為「美洲角雕」。令人遺憾的是,角雕成了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原因在於熱帶雨林遭受破壞,棲息和狩獵地日趨縮小,以及嚴重的非法偷獵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