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泥盆紀末大滅絕之後全球微生物碳酸鹽巖或可復甦

2021-01-19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泥盆紀末大滅絕之後全球微生物碳酸鹽巖或可復甦

2017-01-09 中國科學報 雨田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骨架生物礁生態系統和微生物礁生態系統是海洋中重要的兩個對立的生態系統,系統總結生物大滅絕期間骨架生物礁和微生物礁的豐度變化可以深入揭示生物滅絕期間的海洋生態系統演變。為了系統研究泥盆紀末期Hangenberg生物滅絕期間的海洋生物圈變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博士研究生要樂、王向東研究員和陳吉濤副研究員,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Markus Aretz教授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Gregory E. Webb教授合作,詳細研究了中國甘肅平川磁窯地區前黑山組中段下部的微生物碳酸鹽巖(疊層石),其厚度約16米,橫向分布約200米。相關研究文章於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上。

  科研團隊利用菊石、介形蟲、孢粉等生物地層的綜合分析確定該疊層石形成於石炭紀最早期。另外,前黑山組疊層石中含有苔蘚蟲、海百合莖等海相化石,以及小尺度的紋層和窗格結構,它們均指示該疊層石形成於潮間帶的正常海洋環境,因此科研團隊認為前黑山組疊層石是Hangenberg事件之後海洋微生物繁盛的產物。

  前黑山組疊層石的組分主要包括泥晶、球粒、核形石和亮晶方解石,由微生物的捕獲、粘結和鈣化作用形成,它們發育三種類型:紋層狀、波狀和穹隆狀。「伴隨杜內早期微生物碳酸鹽巖在大陸架上的廣泛分布,前黑山組疊層石的發現預示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後全球微生物碳酸鹽巖可能復甦。」王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為了證實這一觀點,科研團隊還系統總結並定量統計了晚泥盆世法門期—石炭紀杜內早期微生物為主的生物建造的豐度,研究發現Hangenberg事件前後海洋生物圈發生明顯轉變,從以層孔蟲—珊瑚為主的骨架生物礁生態系統向微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杜內早期微生物為主的生物建造在古赤道南、北緯40°範圍內廣泛分布,位於美國西部、俄羅斯東部、澳大利亞東部、印度北部以及中國南部、西北部等地區,其豐度相對泥盆紀末斯特隆期顯著增加達十倍以上,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之後全球存在微生物碳酸鹽巖的繁盛。

  泥盆紀末期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之後,微生物碳酸鹽巖的繁盛可能與該時期後生物的減少和海水碳酸鈣飽和度的升高有關,但哪一個是主要控制因素?「重建生物滅絕期間的骨架礁和微生物礁豐度變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思路。」王向東說。

  因此,科研團隊系統總結並定性重建了Hangenberg生物事件和顯生宙「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轉折期生物建造的相對豐度變化,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微生物為主的生物建造豐度的增加,伴隨著骨架生物為主的生物建造豐度的減少,從而表明在生物大滅絕期間,骨架造礁生物豐度的變化可能是控制微生物碳酸鹽巖繁盛的主導因素。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1-09 第5版 創新周刊)

  骨架生物礁生態系統和微生物礁生態系統是海洋中重要的兩個對立的生態系統,系統總結生物大滅絕期間骨架生物礁和微生物礁的豐度變化可以深入揭示生物滅絕期間的海洋生態系統演變。為了系統研究泥盆紀末期Hangenberg生物滅絕期間的海洋生物圈變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博士研究生要樂、王向東研究員和陳吉濤副研究員,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Markus Aretz教授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Gregory E. Webb教授合作,詳細研究了中國甘肅平川磁窯地區前黑山組中段下部的微生物碳酸鹽巖(疊層石),其厚度約16米,橫向分布約200米。相關研究文章於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上。  科研團隊利用菊石、介形蟲、孢粉等生物地層的綜合分析確定該疊層石形成於石炭紀最早期。另外,前黑山組疊層石中含有苔蘚蟲、海百合莖等海相化石,以及小尺度的紋層和窗格結構,它們均指示該疊層石形成於潮間帶的正常海洋環境,因此科研團隊認為前黑山組疊層石是Hangenberg事件之後海洋微生物繁盛的產物。  前黑山組疊層石的組分主要包括泥晶、球粒、核形石和亮晶方解石,由微生物的捕獲、粘結和鈣化作用形成,它們發育三種類型:紋層狀、波狀和穹隆狀。「伴隨杜內早期微生物碳酸鹽巖在大陸架上的廣泛分布,前黑山組疊層石的發現預示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後全球微生物碳酸鹽巖可能復甦。」王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為了證實這一觀點,科研團隊還系統總結並定量統計了晚泥盆世法門期—石炭紀杜內早期微生物為主的生物建造的豐度,研究發現Hangenberg事件前後海洋生物圈發生明顯轉變,從以層孔蟲—珊瑚為主的骨架生物礁生態系統向微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杜內早期微生物為主的生物建造在古赤道南、北緯40°範圍內廣泛分布,位於美國西部、俄羅斯東部、澳大利亞東部、印度北部以及中國南部、西北部等地區,其豐度相對泥盆紀末斯特隆期顯著增加達十倍以上,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之後全球存在微生物碳酸鹽巖的繁盛。  泥盆紀末期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之後,微生物碳酸鹽巖的繁盛可能與該時期後生物的減少和海水碳酸鈣飽和度的升高有關,但哪一個是主要控制因素?「重建生物滅絕期間的骨架礁和微生物礁豐度變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思路。」王向東說。  因此,科研團隊系統總結並定性重建了Hangenberg生物事件和顯生宙「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轉折期生物建造的相對豐度變化,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微生物為主的生物建造豐度的增加,伴隨著骨架生物為主的生物建造豐度的減少,從而表明在生物大滅絕期間,骨架造礁生物豐度的變化可能是控制微生物碳酸鹽巖繁盛的主導因素。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1-09 第5版 創新周刊)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多少生命可重來 全球794物種瀕臨滅絕
    由多個保護動物組織所組成的「零滅絕聯盟」(Alliance forZeroEx鄄tinction)近日公布了一份「瀕危物種」報告,指出位於全球595個地點的近800種動物即將絕種,當中包括中國的揚子鱷、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狐猴和美國象牙喙啄木鳥
  • 【中國科學報】深空「星座」搭建星際網際網路
    空間中心研究員吳季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吳季表示,目前全球只有美國擁有24小時全天時深空通信技術,但只服務於本國。  針對深空探索與資源開發面臨的測控通信導航服務瓶頸問題,吳季與楊震等人提出了商業化解決方案。根據該方案,深空中的6顆星際衛星將通過光通信彼此互聯互通,為避免地球大氣層等對光信號的幹擾,星際衛星還將與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連接,並實現全天時信號覆蓋。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2021-01-14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字體:大 中 小】
  • 滅絕後再次「復活」!全球最珍貴的花在四川現世,全球僅此一株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全球30多萬種植物,中國佔了十分之一,高等植物35784種,其中1萬5千多種植物是中國特有的。比起動物的滅絕,植物的滅絕反而很少引起人類關注,大多數人能說出近幾個世紀滅絕的哺乳動物或鳥類的名字,但很少有人能說出一種已滅絕的植物的名字。而在近日,「野外滅絕」多年的枯魯杜鵑再次「復活」,在四川現世。1929年9月,美國植物學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魯山區採到一份杜鵑標本,這株杜鵑幼枝密被腺頭剛毛。葉革質,卵形至披針形或橢圓形。
  • 【中國科學報】微納衛星有大本領
    衛星創新研究院微納衛星研究所副所長張科科告訴《中國科學報》,它是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發的首顆民用商業微納衛星「向日葵一號S1星」的模型。  微納衛星有多小?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需求的推動,太空飛行器微小化已成為發展趨勢。
  • 【中國科學報】借水傳信 海底撈針
    「突破萬米不僅僅是4位數到5位數的突破,而且證明我們有能力挑戰深淵,中國具備對全球最深的海洋進行探索和科考的能力。」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奮鬥者」號聲學系統主任設計師劉燁瑤說。  經過三四個小時的下潛,「奮鬥者」號終於來到了-10124米處,水聲通信是它與母船「探索一號」之間溝通的唯一橋梁,藉此潛航員可將潛水器運行狀態、海底礦石生物情況等通過文字、語音或圖像實時傳輸至水面。劉燁瑤的首要任務便是保證聲學系統的平穩運行,同時儘可能多地觀察採樣。  從水下4500米、7000米到10000多米,距離更長,對通信水平的要求自然更高。
  • 【中國科學報】為海洋重大工程穿上「鎧甲」
    2014年,海洋所牽頭承擔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我國腐蝕狀況與控制戰略研究」,出版了170餘萬字《中國腐蝕成本》專著及The Cost of Corrosion in China英文版專著,出版35部叢書,其中海洋所承擔10部。  調查全面揭示我國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能源、水環境、生產製造等五大關鍵領域30多個重點行業的腐蝕狀況。
  • 【中國科學報】多點開花 以土生金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面對圍堵的村民我當時也愣住了,幸好沒有自亂陣腳,讓大家先回去把困難一條條列出來,第二天來村部找我。」謝煒的駐村幫扶工作就這樣正式開始了。朱懷誠指出:「這個項目既符合提高效益的要求,又符合環保政策要求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政策導向,通過科學實驗以及種植示範,改變當地傳統種植觀念,發展高效現代農業,對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作用。」  靜候佳音  金秋是收穫的季節,謝煒今年種下的100畝富硒水稻也在田裡靜靜等待著豐收。
  • 【中國科學報】找出「人老珠黃」的幫兇與剋星
    「每層結構中,都有著不同類型的細胞,三層加起來多達十幾種,每種又可進一步細分。這種高度的異質性,使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在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本文通訊作者之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曲靜告訴《中國科學報》。  面部皮膚容易衰老,而眼周皮膚又是其中最薄、最脆弱的部位之一。
  • 【中國科學報】用一生詮釋樸素的心願
    這位以65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科學家,用他的一生詮釋了這一偉大而樸素的心願。  心懷祖國的留英才子  中山大學機械系畢業後,張作梅於1944年參加了教育部主持的英美留學獎學金考試,獲得到英國學習的公費名額。  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機械系時,張作梅師從機械學專家斯威夫特教授。
  • 「微生物產品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在漢舉行
    人民網武漢3月11日電 3月11日,「微生物產品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在武漢光谷生物城舉行。農業部有關領導及來自全國微生物學(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專家學者,全國微生物肥料生產企業代表等百餘人出席會議。
  • 全球僅一棵,四川發現一種已滅絕杜鵑花,發現者稱需搶救性保護
    杜鵑花是一種常見花卉,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等,早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觀賞植物,花卉市場東西非常多,但是杜鵑花可並非只有一種,如今全世界的杜鵑花至少有上千種,但大部分都是人為培育出來的。5月26日,有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在四川省涼山州進行野外考察時,在對某山區開展為期2天的調查過程中,在深山中發現了一株花團錦簇的杜鵑,隊員們表示從未見過這樣的杜鵑花,經過與已知的杜鵑品種模式標本比對和中國植物志核對,確認發現了這顆杜鵑花為枯魯杜鵑。
  • 【中國科學報】中科睿光:贏在起跑線上
    作為仍在繼續增長、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雲計算市場潛力巨大。這種潛力並不只是一個產業,更是一種勢能——未來無論在電子、製造業,還是在醫療、教育、金融等服務領域,每個行業都要經歷技術驅動轉型的過程。而在這一重塑行業的進程中,雲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科曙光總裁歷軍與VMware大中華區總裁郭尊華「『雲』下吃小面」的故事現在有了新的動向。
  • 全球最珍貴的花,滅絕後再次「復活」,如今僅有一株出現在四川
    地球上誕生至今已經孕育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但是地球曾經在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後,很多生物都已經滅絕了,後來人類誕生對地球上的物種也進行了大肆的破壞,導致越來越多的生物都出現了滅絕。但是目前我國有40多種物種都出現了滅絕,不過科學家卻發現有一種已經滅絕的植物,如今卻又重新「復活」,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這個植物就是枯魯杜鵑,它屬於灌木,長約7~10.5釐米,寬約2.4~3.4釐米,它開出的花大約有6~8朵,總軸長5毫米,花冠是淡粉紅色,具有紫紅色的斑點。
  • IMF首席經濟學家預計全球經濟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復甦
    IMF在去年10月發布的最新預測中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在去年收縮4.4%之後反彈5.2%。美國2021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為3.1%,而2020年則下降4.3%。該機構很快將更新該展望,儘管Gopinath並未指出更新的可能性。儘管新冠疫苗推廣進展緩慢,Gopinath仍預計疫苗將在今年夏天覆蓋大多數發達國家。
  • 「三駕馬車」齊發力 中國經濟復甦勢頭旺
    2021年,中國經濟強勁的復甦態勢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的信心源和穩定錨。1月5日,世界銀行在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中預測,2021年全球GDP將增長4%。但中國經濟的復甦更為強勁,有望實現增長7.9%,比去年6月時的預測上調了1個百分點。
  • 「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
    原標題:「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   11月20日至22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舉行。600餘名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等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深入交流研討。
  • 【中國科學報】「刷臉」可知心理健康
    朱廷劭告訴《中國科學報》,「有的被試者刻意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或潛意識誤解自己的真實意圖,填答傳統的測試量表,就會造成最終結果的不準確。」  除此之外,不同的心理測量指標,比如抑鬱、焦慮,也有不同的量表,測量幾個指標就需要填幾個量表,「很多人看到量表裡的題太多,就不想填了」。  有什麼辦法能夠更客觀、更迅速地測量心理指標,一直是心理學研究人員的目標。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中國經濟展望
    外需方面,2021年全球經濟將會出現復甦共振,外需逐漸好轉繼續對出口形成支撐,相關製造業仍能保持較高景氣;內需方面,基建投資在「十四五」開局之後將會發力,房地產開發投資在高施工率的帶動下仍然保持韌性,消費在就業和收入好轉之後將會繼續反彈,內外需共振將會對工業生產形成支撐。 從產能和庫存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