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2021-01-20 中國科學院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

  微生物所的科研攻關團隊,承擔了病毒溯源、變異模式、關鍵蛋白結構解析、抗體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任務,同時配合中國疾控中心,做好數據信息支撐任務。

  因為這次疫情是春節前爆發,大家最近一直在加班,很多老師和同學都沒放假,頂在前線,堅守崗位,科技報國,共克時艱。科研工作者是沒有刀槍的戰士。這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理應站在國家需要的前方。

  疫苗研發與抗體開發

  《中國科學報》:大家關心的疫苗研究進展如何?

  微生物所新型疫苗及抗體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嚴景華:現在研發的疫苗主要分為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或mRNA疫苗四個方向。我們課題組承擔的一個任務是重組蛋白亞單位疫苗研究。

  疫苗是對健康人群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要經過充分的動物試驗驗證和小範圍人群驗證。即便這些走得快一點,安全評估時間也要一年半載。

  我們同時在做治療性抗體。這相對更快,因為抗體本身就是蛋白,從治療腫瘤和各種疾病的抗體藥物看,它的安全性還是不錯的。

  我們有一個抗體篩選平臺,一旦從臨床分離出抗體,拿到它的基因序列,就可以進行重組表達。對危重病人進行治療,也可以對高危人群進行預防。之前像伊波拉抗體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們希望儘快拿出來。

  不論疫苗也好,抗體也好,最終都要按藥品和疫苗管理法去做,遵循生產的法規安全性等。如果能有重大的進展,對於穩定社會情緒肯定有作用。但從科學的角度講,不能著急,必須得走程序,對大眾安全負責任。

  我們以前做過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疫苗,效果很好,現在是按照這個模式來做。我們1月20號才拿到病毒基因,現在還沒有到疫苗功能評價階段。

  我們現在的工作時間不是以天來計算,而是以小時在往前推,爭分奪秒。

  微生物所T細胞免疫調控研究組研究員孟頌東:疫苗包括兩部分,一個是抗原,另一個是佐劑,後者佔疫苗研究的半壁江山。我們實驗室研究了目前唯一用於臨床的天然佐劑——gp96介導的T細胞佐劑。

  gp96重組蛋白是一個比較成熟和經典的蛋白疫苗,我們發現它有一個強有力的T細胞佐劑,是相對比較安全的疫苗。

  約兩年前,我們已經開始中試化生產gp96,如果找到了T細胞的一些保守表位,馬上就可以合成疫苗。我們一個月之內肯定能做動物實驗,因為重組蛋白gp96是現成的。如果疫情會在一兩個月內消散,這個疫苗可能作為儲備的價值更大一點;如果疫情持續時間更長,比如到三四個月或者以上,疫苗有可能研發出來並發揮作用。

  T細胞不像抗體細胞,一般都比較保守,比如SARS、MERS等病毒變了,但其T細胞表位沒有變,或者變得不多。所以,持續研究下去,很有可能設計出通用的冠狀病毒疫苗,這也是我們國家一個最終的夢想。下次再出現新冠狀病毒,我們這個「武器」就可以馬上拿出來用。

  病毒傳播機制研究

  《中國科學報》:針對2019-nCov傳播機制的研究有哪些進展?

  微生物所研究員、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施一: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分為三個環節:入侵——病毒在宿主細胞內複製(包括病毒基因組複製和病毒蛋白合成)——合成的病毒基因組和病毒蛋白組裝後形成新生的病毒粒子,離開宿主細胞,再去感染其他宿主細胞。我們主要針對病毒的入侵和複製機制展開研究。

  在入侵機制方面,中科院的科學家已經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入侵時的細胞受體跟SARS-CoV受體一樣,都是ACE2。現在,初步還發現新病毒跟受體的結合力比SARS-CoV略強一些。我們正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與不同物種來源的ACE2分子的結合能力,探索病毒傳播時可能利用的中間宿主。

  同時,通過比較2019-nCoV和SARS-CoV的病毒聚合酶蛋白基因,我們發現它們的相似度很高,在90%以上。我們現在針對聚合酶通過計算機虛擬篩選方法,篩選了約50個有潛在活性的化合物,正在準備測試和驗證活性。

  在50個化合物裡頭,有一個叫作利託那韋的化合物是一種抗愛滋病的藥物,最近武漢病毒所的科研人員已經證實它在細胞層面具有抗病毒的效果,其後續的臨床使用,正在走相關程序報批。我們也希望能夠發現醫院已經在用的更多老藥,可以更快地用於臨床救治。

  我們也在跟醫院合作,嘗試了解新病毒在人群中擴散時可能發生的基因組變異。冠狀病毒是現在已知的擁有最大基因組的RNA病毒,相對於人類用DNA作為遺傳物質,其RNA基因組複製時的保真性相對較差,容易產生更多的變異。

  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結構生物學研究組研究員齊建勳:知道2019-nCoV與宿主ACE2受體結合後,我們還要知道它是如何結合的。

  我們採用3個「放大鏡」看病毒是如何侵入宿主細胞的:首先採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在原子層面上探究病毒與宿主受體是如何相互作用;同時採用電子顯微鏡方法探測病毒與宿主受體在分子層面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然後採用小角散射方法研究病毒和宿受體的作用模式,最終把不同層面,不同尺度的信息整合起來,破解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機制。只要破解了一個入侵機制,就可以指導設計藥物、抗體或疫苗進行防控。

  微生物所生物信息和計算生物學研究組研究員王軍:我們做的最多的工作是生物信息學分析,包括新的測序手段的利用,以及在人工智慧基礎上的分析方法。

  我們現在一邊在抓緊利用新的測序技術獲取更多的基因組信息,分析更完整的基因組變異情況,追蹤病毒在傳遞過程中可能的變異。

  另一方面,我們在協助新的藥物以及抗體的研發,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方法,去挖掘和設計一系列可能用於治療的抗體。現在我們正在抓緊合成一些,然後利用研究所已經成熟的抗體篩選驗證平臺進行驗證,希望近幾周內就有結果。

  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建設

  《中國科學報》:2019-nCoV資料庫建設有什麼意義?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馬俊才:這次我們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跟國家疾控中心的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合作,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特點是把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的實物資源優勢和我們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的信息技術能力迅速結合,在大年三十(1月24日)上午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和電子顯微鏡照片等相關信息。

  通過這個平臺,不僅能看到中國政府公布的疫情數據,還能看到中國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毒株等科學數據,說明了我國研究成果的開放性。我們搜集了跟冠狀病毒相關的3萬多條病毒序列信息,包括感染人的和不感染人的,儘可能滿足科學家不同的研究的需求。

  信息平臺開放後不僅僅獲得國內用戶的廣泛關注,開通三個多小時後,國外的研究機構和媒體報導了我國這一科學數據信息平臺的開放,並來聯繫使用相關的數據信息,到現在為止,整個信息平臺有大約558萬的瀏覽量。

  希望與建議

  《中國科學報》:對下一步傳染病防控研究有何建議?

  施一:SARS疫情之後,科學家沒有把藥物和疫苗等研發繼續做下去,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也是給了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對於科學家來講,這次疫情提示我們要提前做好一些前瞻性的儲備。

  我們過去在廣譜性抗病毒藥物開發和儲備上做的還是比較少的。這兩年,我也開始逐漸聚焦這個工作,希望能夠開發出廣譜性的抗病毒藥物,應對將來可能會發生的疫情。一個比較關鍵的地方是,我們得找到設計廣譜性藥物的靶點在哪兒。

  錢韋:經歷過一次SARS病毒洗禮,我們體制上對突發傳染病反應速度必然快了,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現在疫情正在進行管控,我個人還是比較樂觀的。

  但從SARS到nCoV,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有特異性的藥物、抗體,這說明我們國家在傳染病應對方面,從臨床預防控制、基礎醫學研究、藥物研發,一直到產業化這些環節之間割裂比較嚴重,一定要想辦法在研究機構和管理體制機制上有些重要的變化。

  我們不能永遠在「應急」,應該做好前瞻性、預見性和長期性的工作,久久為功,在傳染病和公共健康領域,未來無論是遇上「遭遇戰」還是「塹壕戰」,我們都有能力應戰,都有信心打贏每一場戰鬥。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泥盆紀末大滅絕之後全球微生物碳酸鹽巖或可復甦
    【中國科學報】泥盆紀末大滅絕之後全球微生物碳酸鹽巖或可復甦 2017-01-09 中國科學報 雨田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2021-01-14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字體:大 中 小】
  • 健康新知:北京一名嬰兒確診新冠,兒童群體的新冠相關研究進展有哪些?
    點擊播放 GIF 0.0M北京新增一例嬰兒新冠確診病例,兒童群體的新冠相關研究進展有哪些?北京1月2日新增1例8個月大的嬰兒新冠確診病例,上個月在大連也出現了嬰兒確診病例,鑑於國內近期疫情的反彈,知識官浩浩耗將近期對於兒童群體的新冠相關研究進展匯總如下:1.兒童感染新冠的概率,感染後的體內病毒載量,以及二次傳播性與成年感染者並沒有顯著差異。
  • 【中國科學報】「刷臉」可知心理健康
    朱廷劭告訴《中國科學報》,「有的被試者刻意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或潛意識誤解自己的真實意圖,填答傳統的測試量表,就會造成最終結果的不準確。」  除此之外,不同的心理測量指標,比如抑鬱、焦慮,也有不同的量表,測量幾個指標就需要填幾個量表,「很多人看到量表裡的題太多,就不想填了」。  有什麼辦法能夠更客觀、更迅速地測量心理指標,一直是心理學研究人員的目標。
  • 【中國科學報】找出「人老珠黃」的幫兇與剋星
    11月25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與合作團隊為幹預皮膚衰老帶來了新策略,其發表於《發育細胞》的一項研究,繪製出了人皮膚老化的單細胞轉錄圖譜,揭示了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並發現了兩個促進皮膚細胞增殖、減輕炎症、抑制衰老的關鍵因子。此外,他們還研究發現,天然化合物槲皮素能夠延緩人真皮成纖維細胞衰老。
  • 【中國科學報】多點開花 以土生金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面對圍堵的村民我當時也愣住了,幸好沒有自亂陣腳,讓大家先回去把困難一條條列出來,第二天來村部找我。」謝煒的駐村幫扶工作就這樣正式開始了。  雙管齊下  分析陳楊村基本情況後,謝煒意識到該村致貧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村民思路不開闊,以大麥和小麥為主的種植業收入有限;二是村集體經濟收入低、外債多,無力擴展新增收渠道;三是村幹部隊伍文化偏低、年齡偏大,主動創新意識以及帶領村民通過多種經營增收、種植經濟作物等的理念與積極性欠缺;四是交通等不便,路、橋、涵、泵站等基礎設施以及配套不完善
  • 【中國科學報】深空「星座」搭建星際網際網路
    日前,在全國空間探測學術研討會上,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研究員楊震透露,該中心正計劃研製發射通用的星際中繼通信衛星星座(UNICON),打造全球深空探測通信基礎設施,鋪就人類「星際網際網路」。
  • 陳根:關於全民免費的新冠疫苗,人們需要知道什麼?
    文/陳根儘管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2020年人們曾經線性的、固定的、可預測的生活,帶來了全球範圍內的動蕩、紛爭和巨大的不確定性,但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人們終於迎接到了新冠疫苗的到來。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據國藥集團最新消息,經統計分析,國藥中國生物北京公司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數據結果顯示,該疫苗接種後安全性良好,免疫程序兩針接種後,疫苗組接種者均產生高滴度抗體,中和抗體陽轉率為99.52%。
  • 【中國科學報】用一生詮釋樸素的心願
    1951年,時任中科院辦公廳主任嚴濟慈攜使團赴英考察,並帶回了幾名年輕科學家。其中有後來成為我國著名冶金學家的李薰、核燃料事業奠基人張沛霖、金屬材料和機械工程學專家張作梅等。  現在的人聽到這些名字,或許會感到陌生。尤其是張作梅,在建國初期為我國恢復鋼鐵生產作出突出貢獻,在金屬可塑性、鋼材加工工藝等領域取得大量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報】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
    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在廣東省科研機構中的排名由原來的第二躍居第一,在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據統計,此次計入自然指數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來自生命科學領域。
  • 微生物在化妝品領域中,呈現了哪些應用趨勢?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李良秋 9月1-2日,2020中國美妝供應鏈展(iPDM展)期間,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李良秋接受了中國美妝網的採訪,闡述了微生物工程技術如何應用於化妝品行業的相關看法,且看以下採訪。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德國柏林夏裡特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弗蘭克·海珀納及其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的大腦和鼻咽,在大腦和鼻咽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還在鼻咽中檢測到了完整的病毒顆粒。
  • 突破性進展 中國新冠疫苗在巴西三期試驗證明有效
    來源:數據寶作者:梁謙剛 歐美疫情失控,變異新冠病毒傳播速度比原先發現的新冠病毒快70%。今日早盤滬深兩市主要股指低開,有色、煤炭、半導體、傳媒娛樂、汽車等板塊跌幅居前。除口罩外,新冠肺炎檢測、血液製品、生物疫苗、醫療物資、疫苗冷鏈等多個與疫情相關的題材出現大漲,成為A股當前最大亮點。中國新冠疫苗在巴西三期試驗證明有效美國《華爾街日報》21日報導稱,中國科興生物製藥公司的新冠疫苗在巴西完成三期試驗,結果證明有效,這意味著衛生監管機構可以授權批准疫苗使用。
  • 專家詳解新冠疫苗15大疑問,總有一個是你最關心的
    千呼萬喚始出來,新冠疫苗終於來了。2020年最後一天,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附條件上市,為戰勝新冠疫情注入了新的力量,全民免費接種的信號更是振奮人心。12月25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分包裝車間內檢查產品包裝質量。
  • 【中國科學報】借水傳信 海底撈針
    「奮鬥者」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關鍵核心技術。這些技術背後有著怎樣的科研故事?本報今起開設「萬米載人深潛的背後」專欄,走進「奮鬥者」號研製團隊,講述他們矢志創新的故事。  「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鬥者』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
  • 新冠病毒的解與未解 - 國內 - 新京報網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教授解釋說,蝙蝠是許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狂犬病毒等。由於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統,攜帶病毒卻極少出現病症。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蝙蝠成為了上百種病毒的自然宿主。 在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周鵬團隊的研究中,新冠病毒與一種在雲南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有96%同源性。
  • 生物工程師的致富之路:微生物細胞工廠打造指南
    先進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可以讓人類獲得更加廉價的化學品。而工程師的技術越先進,某種程度上代表國家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競爭力越強。 那麼,工程師是如何打造微生物細胞工廠呢?各個環節會使用到哪些新技術?現在真的已經有這樣的細胞工廠了嗎?大院er和生物工程師們推出了微生物「智」造專題,我們將為你講述這些「工廠」裡的故事。
  • 【中國科學報】為海洋重大工程穿上「鎧甲」
    2014年,海洋所牽頭承擔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我國腐蝕狀況與控制戰略研究」,出版了170餘萬字《中國腐蝕成本》專著及The Cost of Corrosion in China英文版專著,出版35部叢書,其中海洋所承擔10部。  調查全面揭示我國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能源、水環境、生產製造等五大關鍵領域30多個重點行業的腐蝕狀況。
  • 哪些情況不能打新冠疫苗?28個熱門問題詳細解答!
    新冠疫苗來了,到底要不要打?中國當前在全球屬於新冠疫情的低流行區,除了境外輸入病例外,本土病例屬於散發狀態,這與我國政府和人民在過去一年中的持續努力是分不開的。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群暴露的風險相對較低,通過有效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集等措施完全能夠實現日常預防,那麼接種新冠疫苗的潛在獲益就相對有限。02.
  • 突破性進展,中國新冠疫苗在巴西三期試驗證明有效!超級題材龍頭大...
    歐美疫情失控,變異新冠病毒傳播速度比原先發現的新冠病毒快70%。今日早盤滬深兩市主要股指低開,有色、煤炭、半導體、傳媒娛樂、汽車等板塊跌幅居前。除口罩外,新冠肺炎檢測、血液製品、生物疫苗、醫療物資、疫苗冷鏈等多個與疫情相關的題材出現大漲,成為A股當前最大亮點。中國新冠疫苗在巴西三期試驗證明有效美國《華爾街日報》21日報導稱,中國科興生物製藥公司的新冠疫苗在巴西完成三期試驗,結果證明有效,這意味著衛生監管機構可以授權批准疫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