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進村,就被十幾個村民團團圍住:「既然你是省裡派來的,那我家的困難你給解決解決吧……」
時隔一年多,這一幕對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以下簡稱南京分院)扶貧幹部謝煒來說依舊清晰如故。2016年2月25日,謝煒代表南京分院參加江蘇省委駐淮安市淮安區幫扶工作隊,掛鈎幫扶復興鎮陳楊村,任陳楊村第一書記。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面對圍堵的村民我當時也愣住了,幸好沒有自亂陣腳,讓大家先回去把困難一條條列出來,第二天來村部找我。」謝煒的駐村幫扶工作就這樣正式開始了。
日前,南京分院分黨組書記、副院長朱懷誠一行再次赴陳楊村調研幫扶工作情況並看望謝煒,對謝煒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扶貧攻堅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在一線要結合實際,多動腦筋、多想辦法,精準施策『多點開花,以土生金』的促增收幫扶方案。」
任重道遠
從1992年南京分院派扶貧工作組到江蘇省淮陰市漣水縣餘圩鄉至今,南京分院扶貧工作已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從當初的人員、資金扶貧到今天的科技項目扶貧,扶貧工作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南京分院分黨組在駐村扶貧幹部選派上,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因此,南京分院分黨組選派工作經驗豐富、開拓與合作能力強的副處級幹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幫扶工作。
謝煒介紹,駐村幫扶的第一項工作是從建檔立卡戶的精準識別開始的,走村串戶了解貧困狀況、分析致貧原因、摸清幫扶需求、明確幫扶主體、落實幫扶措施等,「對陳楊村來說我是一個外人,剛進村的那會兒村民對我都抱著防備的心理。」謝煒介紹說,記得有一個老太太連續三次見面都沒打過招呼,因為是生面孔。村書記和主任介紹說,一上午接了村民十幾個電話,詢問是否有此人此事。
單幹這項工作,謝煒前後就花了近兩個多月,「第一步是搜集貧困戶的資料,實地走訪了解情況,參與精準識別工作。第二步是想辦法召集大家來出點子,看看村裡做點什麼可以脫貧。」
第二步工作開始後,多次開會聽取村民意見,經過深入調研,謝煒發現陳楊村最多的資源就是土地。收集的資料顯示,陳楊村村莊面積4.9平方公裡,耕地面積7450畝,大部分村莊土地是耕地,建檔立卡戶201戶,644人,其中一般貧困戶151戶,503人。
2016年,陳楊村村集體收入4萬元,負債36萬元,江蘇省的脫貧標準是村集體年收入達18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面對這樣的村情村貌,謝煒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又沉了許多,前方的路任重道遠。
雙管齊下
分析陳楊村基本情況後,謝煒意識到該村致貧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村民思路不開闊,以大麥和小麥為主的種植業收入有限;二是村集體經濟收入低、外債多,無力擴展新增收渠道;三是村幹部隊伍文化偏低、年齡偏大,主動創新意識以及帶領村民通過多種經營增收、種植經濟作物等的理念與積極性欠缺;四是交通等不便,路、橋、涵、泵站等基礎設施以及配套不完善,缺乏資金投入;五是自然條件先天不足,許多經濟作物不適於生長,缺乏技術指導與引領;六是因病、因災、因殘、因學等致貧。
儘管幫扶工作任務艱巨,謝煒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建議,結合自己的調研和論證,在匯報南京分院後,確定了發展現代農業及惠農項目、引進技術指導、開展技術培訓等扶貧工程,制定「多點開花,以土生金」的促增收路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雙管齊下奠定了基礎。
南京分院結合本系統研究所具有的農業與資源環境學科綜合優勢以及開展院地合作工作時間長、覆蓋廣、成效顯著的有利條件,發揮科技的優勢,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做到精準扶貧。
根據陳楊村的農業耕作和土壤情況,2016年,由南京分院作為幫扶後方單位牽頭,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在陳楊村實驗種植富硒水稻,先行試點10畝地。
謝煒告訴記者:「富硒水稻試種點選址陳楊村黨總支書記楊雲家,當年試種,當年豐收,獲得很好的示範效應。」2017年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擴大種植面積至100畝,並爭取淮安地方政府農業項目的10萬元經費支持。
站在田頭,謝煒看著自己帶領村民種下的富硒水稻,感慨萬千:「前一陣經常下雨,近一半田裡出現部分富硒水稻打蔫倒下,最後請來農業專家終於讓這些稻子重新直立起來。」那幾天謝煒急得好幾夜沒睡好。
如今,這100畝富硒水稻長勢喜人,比對照田的普通稻要茁壯得多。朱懷誠指出:「這個項目既符合提高效益的要求,又符合環保政策要求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政策導向,通過科學實驗以及種植示範,改變當地傳統種植觀念,發展高效現代農業,對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作用。」
靜候佳音
金秋是收穫的季節,謝煒今年種下的100畝富硒水稻也在田裡靜靜等待著豐收。
江蘇省委駐淮安市淮安區幫扶工作隊隊長、淮安區委副書記葉忠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這支由21人組成的扶貧工作隊有一半是軍人出身,發揚『鐵軍』精神,助力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任務和目標。謝煒也是軍人出身,去年家中嶽母病重,他仍然堅持在一線工作,富硒水稻播種那幾天都是4點起床看著種子下地,韌勁可嘉。」
不怕苦、不怕累、攻堅克難,勇於創新,這是江蘇省委駐淮安市淮安區幫扶工作隊隊員對謝煒的評價,也是對南京分院在淮安區幫扶工作的認可。
在科技扶貧工作中,南京分院還注重政府、社會、市場等因素在扶貧工作中的作用,組織多方資源開展扶貧攻堅工作,依託中科院科發局的支持開展科技扶貧項目,爭取江蘇省扶貧資金156萬元,與復興鎮復興居委會、大李村聯合,利用復興鎮工業集中區廠房7000平方米屋頂,三村共建光伏發電項目,今年併網發電後,可為陳楊村村集體帶來年收益15萬元以上。
此外,南京分院還依託院屬單位開展扶貧工作,聯繫中科院水生所淮安中心的科技力量,開展沙塘鱧(俗稱虎頭鯊)養殖項目。根據陳楊村實際地理情況,經水生所的專家多次實地調研,於今年在陳楊村試驗養殖3.5畝,預計今年可為村集體帶來10萬元收入,為扶貧村探索水產養殖脫貧的路子。
「到年底,兩年的幫扶工作將告一段落,陳楊村也將實現脫貧。」朱懷誠說,「南京分院通過注入資金和技術,陸續實施幫扶項目,有的項目已發揮出經濟和社會效益,希望在扶貧幹部離開後,陳楊村可以依靠科技力量繼續致富。」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9-11 第5版 創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