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今中國,社會轉型帶來文化思想、價值觀念的激蕩與碰撞,一些低俗迷信現象也借屍還魂,甚至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毒瘤。
弘揚科學精神,反對低俗迷信,既有現實針對性,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本報與中國科協聯合推出「弘揚科學精神 抵制低俗迷信」系列報導,針對典型現象進行剖析,揭示其毒害社會的本質,以期正本清源、弘揚理性與創新精神,重塑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
■本報記者 潘希 張林 實習生 張孟梟
幾個月前,令鄭國強萬萬想不到的是,自己會把性命葬送在廣東肇慶的一場山體滑坡中。那一天,這位被譽為「香港明星風水師」的風水先生,恰恰是被請去當地某墓園替人「看風水」。
名噪一時的風水先生,卻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掌控,又如何能為他人的命運「指點迷津」?
更加諷刺的是,十八大後第一個落馬的副省級官員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其被「雙開」時,通報中也有「濫用職權進行封建迷信活動,造成國家財政資金巨額損失」一條。據報導,李春城將親人墳墓遷往都江堰後,曾請風水先生做道場等花費千萬。此外,在一個重大投資項目接連出現不利突發事件後,李安排道士做法驅邪。
看風水、算卦、拜神、燒香磕頭、購買符水……不論是網絡的虛擬世界,還是現實的生活中,不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太多人拜倒在虛無縹緲的神靈腳下,迷信於毫無根據的超自然力量,不問蒼生問鬼神,不求諸己求諸神,去尋找一點不存在的慰藉。
究竟發生了什麼?又是什麼讓人們捨棄了科學與理性,奔向迷信的世界?
社會風氣的浮躁
「認識是有限的」,而且相當有限。人面對巨大的未知空間的時候,往往會提出自己的解釋。古人懾服於雷霆之威,於是提出自己的解釋「雷神、天庭」並對此頂禮膜拜。後人稱之為迷信。
信佔星、卜巫、風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為,正是人們對於事物盲目的信仰或崇拜。
迷信現象在中國長期存在,長盛不衰,危害甚巨,至今依然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個巨大障礙。究其根源有哪些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周立偉對此並沒有給出樂觀的回答:「建國以來,我國的很多迷信都得到了遏制,可是這幾十年來,整個社會的風氣在變,很多迷信又有所抬頭了,浮躁的社會風氣使人想盡辦法去攫取錢財。」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政府官員對迷信的推崇屢見不鮮,社會影響極為惡劣。
8月25日,廣東省揭陽市原市委書記陳弘平被媒體揭露,修建一處風水「陰宅」,並貪汙350萬元用於「陰宅」的山路和水壩建設。更早的還有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媒體報導為求「平安」,劉志軍長期在家燒香拜佛,還在辦公室裡布置了「靠山石」。一些項目的開工竣工,劉志軍都會請「大師」選擇黃道吉日奠基,以求吉利。就連後來被媒體起底的「氣功大師」王林,也與劉志軍有不少交集。
科學精神的缺失
五臺縣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境內,因有著名的佛教名山五臺山而得名。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在五臺縣,校園內盛行舉辦「謝土」儀式,校領導焚香點蠟,甚至下跪祭拜。
有人評論: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別把「謝土」說成地方風俗,學校領導在校園內做「法事」,就是徹頭徹尾的迷信。
專家曾指出,傳統中理性的缺失,現實中生活的壓力,教育中科學精神的欠缺,都是迷信盛行的原因。可能很多人未必真信,但恰恰這種姑且一試的心態,最是不應該出現的現象。
「人在依靠自己的經驗解決不了時,就會尋求超自然力量的幫助,這是天性使然,也是文化素質差的突出表現。」新浪網博主「冷血文清」認為,人口素質偏低,使科學技術知識無法深入傳播,致使科技知識缺乏。沒有基本知識,對於眼前從未見過的景象就無法解釋,這種超越自身經驗的體驗只能冠以超自然力量的介入和本身固有的能夠擁有無上力量的妖魔鬼怪來解釋。
其實,類似的迷信不僅中國人有,外國人也無法逃脫,因此迷信盛行的情況同樣大量出現在外國歷史中。
1347年夏天,「黑死病」(腺鼠疫)在黑海東南端的一個港口暴發,當地的基督徒和水手四散奔逃,大多數人死於途中,活下來的人卻把瘟疫帶到了義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地。而當時的醫學技術又無法提供幫助,人們開始轉向迷信。
歐洲佔星學家解釋說,1345年3月24日,遙遠天際中星辰的排列——火星、土星和木星連成一線,是可怕瘟疫傳播的原因。這種用天象解釋或者預言災難的例子並不罕見。
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曹南燕認為,「頭上三尺有神明」是敬畏,不是迷信,這不是迷惘,這是自律。迷信不同於宗教,宗教是一種有神論的世界觀,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是讓人心中有所希望的積極人生觀。而迷信則在破壞社會秩序、擾亂人心、損害群眾身體健康和財富方面大行其道。
用科學戰勝迷信
中國開始真正推廣現代科學,至今不過100多年的歷史。
科普專家郭正誼認為,想要消除幾千年以來根植在人們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需要長期努力。
「反對低俗迷信,媒體和科學家都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專家認為,科學家對迷信現象要儘可能做到敢於揭露、抵制,讓虛偽的東西無處遁形,在不傳播這些東西的基礎上,儘可能多地用科學道理去解決人們的疑惑,這是科學家的義務。媒體則要宣傳科學,大力排斥偽科學,幫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公眾科學素養,不僅關乎生活質量,而且關乎綜合國力。
用科學取代迷信,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教育公眾用科學態度對待周圍環境,用科學方法解釋日常問題。這是中國走科技強國之路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國民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科學精神最主要的內涵就是實事求是,用新的語言來說就是求真務實。如果確實遵循科學精神,就一定會反對封建迷信,一定會認為有客觀真理,而且客觀真理只有一個。」
正如郭正誼所說:「應該時時刻刻把剷除低俗迷信當作我們的一個長期任務。」
《中國科學報》 (2014-10-09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