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抵制低俗迷信」報導:理性的迷失—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編者按:當今中國,社會轉型帶來文化思想、價值觀念的激蕩與碰撞,一些低俗迷信現象也借屍還魂,甚至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毒瘤。

弘揚科學精神,反對低俗迷信,既有現實針對性,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本報與中國科協聯合推出「弘揚科學精神 抵制低俗迷信」系列報導,針對典型現象進行剖析,揭示其毒害社會的本質,以期正本清源、弘揚理性與創新精神,重塑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

■本報記者 潘希 張林 實習生 張孟梟

幾個月前,令鄭國強萬萬想不到的是,自己會把性命葬送在廣東肇慶的一場山體滑坡中。那一天,這位被譽為「香港明星風水師」的風水先生,恰恰是被請去當地某墓園替人「看風水」。

名噪一時的風水先生,卻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掌控,又如何能為他人的命運「指點迷津」?

更加諷刺的是,十八大後第一個落馬的副省級官員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其被「雙開」時,通報中也有「濫用職權進行封建迷信活動,造成國家財政資金巨額損失」一條。據報導,李春城將親人墳墓遷往都江堰後,曾請風水先生做道場等花費千萬。此外,在一個重大投資項目接連出現不利突發事件後,李安排道士做法驅邪。

看風水、算卦、拜神、燒香磕頭、購買符水……不論是網絡的虛擬世界,還是現實的生活中,不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太多人拜倒在虛無縹緲的神靈腳下,迷信於毫無根據的超自然力量,不問蒼生問鬼神,不求諸己求諸神,去尋找一點不存在的慰藉。

究竟發生了什麼?又是什麼讓人們捨棄了科學與理性,奔向迷信的世界?

社會風氣的浮躁

「認識是有限的」,而且相當有限。人面對巨大的未知空間的時候,往往會提出自己的解釋。古人懾服於雷霆之威,於是提出自己的解釋「雷神、天庭」並對此頂禮膜拜。後人稱之為迷信。

信佔星、卜巫、風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為,正是人們對於事物盲目的信仰或崇拜。

迷信現象在中國長期存在,長盛不衰,危害甚巨,至今依然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個巨大障礙。究其根源有哪些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周立偉對此並沒有給出樂觀的回答:「建國以來,我國的很多迷信都得到了遏制,可是這幾十年來,整個社會的風氣在變,很多迷信又有所抬頭了,浮躁的社會風氣使人想盡辦法去攫取錢財。」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政府官員對迷信的推崇屢見不鮮,社會影響極為惡劣。

8月25日,廣東省揭陽市原市委書記陳弘平被媒體揭露,修建一處風水「陰宅」,並貪汙350萬元用於「陰宅」的山路和水壩建設。更早的還有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媒體報導為求「平安」,劉志軍長期在家燒香拜佛,還在辦公室裡布置了「靠山石」。一些項目的開工竣工,劉志軍都會請「大師」選擇黃道吉日奠基,以求吉利。就連後來被媒體起底的「氣功大師」王林,也與劉志軍有不少交集。

科學精神的缺失

五臺縣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境內,因有著名的佛教名山五臺山而得名。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在五臺縣,校園內盛行舉辦「謝土」儀式,校領導焚香點蠟,甚至下跪祭拜。

有人評論: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別把「謝土」說成地方風俗,學校領導在校園內做「法事」,就是徹頭徹尾的迷信。

專家曾指出,傳統中理性的缺失,現實中生活的壓力,教育中科學精神的欠缺,都是迷信盛行的原因。可能很多人未必真信,但恰恰這種姑且一試的心態,最是不應該出現的現象。

「人在依靠自己的經驗解決不了時,就會尋求超自然力量的幫助,這是天性使然,也是文化素質差的突出表現。」新浪網博主「冷血文清」認為,人口素質偏低,使科學技術知識無法深入傳播,致使科技知識缺乏。沒有基本知識,對於眼前從未見過的景象就無法解釋,這種超越自身經驗的體驗只能冠以超自然力量的介入和本身固有的能夠擁有無上力量的妖魔鬼怪來解釋。

其實,類似的迷信不僅中國人有,外國人也無法逃脫,因此迷信盛行的情況同樣大量出現在外國歷史中。

1347年夏天,「黑死病」(腺鼠疫)在黑海東南端的一個港口暴發,當地的基督徒和水手四散奔逃,大多數人死於途中,活下來的人卻把瘟疫帶到了義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地。而當時的醫學技術又無法提供幫助,人們開始轉向迷信。

歐洲佔星學家解釋說,1345年3月24日,遙遠天際中星辰的排列——火星、土星和木星連成一線,是可怕瘟疫傳播的原因。這種用天象解釋或者預言災難的例子並不罕見。

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曹南燕認為,「頭上三尺有神明」是敬畏,不是迷信,這不是迷惘,這是自律。迷信不同於宗教,宗教是一種有神論的世界觀,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是讓人心中有所希望的積極人生觀。而迷信則在破壞社會秩序、擾亂人心、損害群眾身體健康和財富方面大行其道。

用科學戰勝迷信

中國開始真正推廣現代科學,至今不過100多年的歷史。

科普專家郭正誼認為,想要消除幾千年以來根植在人們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需要長期努力。

「反對低俗迷信,媒體和科學家都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專家認為,科學家對迷信現象要儘可能做到敢於揭露、抵制,讓虛偽的東西無處遁形,在不傳播這些東西的基礎上,儘可能多地用科學道理去解決人們的疑惑,這是科學家的義務。媒體則要宣傳科學,大力排斥偽科學,幫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公眾科學素養,不僅關乎生活質量,而且關乎綜合國力。

用科學取代迷信,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教育公眾用科學態度對待周圍環境,用科學方法解釋日常問題。這是中國走科技強國之路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國民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科學精神最主要的內涵就是實事求是,用新的語言來說就是求真務實。如果確實遵循科學精神,就一定會反對封建迷信,一定會認為有客觀真理,而且客觀真理只有一個。」

正如郭正誼所說:「應該時時刻刻把剷除低俗迷信當作我們的一個長期任務。」

《中國科學報》 (2014-10-09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抵制低俗迷信」系列報導:面相無關吉兇禍福—新聞—科學網
    舊時迷信通過觀察某人的容貌來測定其貴賤安危、吉兇禍福,即為「相面」。中國有久遠的相術歷史,《漢書·藝文志》就有《相人》二十四卷,流傳民間的相術書有《麻衣相法》《水鏡神相》等。 相面作為一種主要的算命形式,並非中國獨有。在西方,相面之術可追溯至古希臘。亞裡土多德就曾試圖根據面部特徵推斷人的性格。18世紀末,瑞士詩人、相士拉瓦特爾將相術在歐洲發揚光大。
  • 反對低俗迷信報導:星座,十二個樂此不疲的詭辯—新聞—科學網
  • 「抵制低俗迷信」:解夢,科學分析還是故弄玄虛—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周逸峰告訴記者,夢十分複雜,科學實驗難以重複驗證,給研究帶來了較大困難。由此,給一些無科學依據的解夢說提供了生存空間,迷惑了不少人。 記者手記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一判斷目前尚無充分科學依據。《周公解夢》之類,無科學道理,醫務人員絕對不會以此進行任何診療。
  • 研究人員發現鋰離子電池「短壽」潛在因素—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206-w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美宇航局或再探金星—新聞—科學網
    據《科學》報導,探測金星提案2017年也曾進入「最終候選」的行列,但NASA最終選擇了小行星任務。這一次,金星探測之旅也將面臨激烈競爭——探訪木衛一(木星的大型火山衛星)和海衛一(海王星的冰凍衛星),這兩顆衛星此前均未被仔細探測過。每一項提案將得到300萬美元支持以在未來一年將其概念具體化,之後NASA將四選二,最早在2025年左右發射。
  • 一個細胞一個細胞地跟蹤早期心臟形成—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bb298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研人員首次在火星隕石中發現柯石英—新聞—科學網
    胡森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發現該火星隕石具有大面積的衝擊熔融區域(~5 vol%)。 研究成果發表於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ca.2020.07.02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
  • 抵制網絡低俗語言 別讓粗俗網語玷汙中文之美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發布一份《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了網絡低俗語言產生的4種途徑。除了這種英文發音音譯之外,還有一些生活中髒話的網絡變形,例如「草泥馬」;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也多用於罵人的髒話,如「艹」;網民諷刺挖苦的新造詞語,如「土肥圓」「矮矬窮」等。  有些網友認為,使用這些粗俗的詞語其實只是為了娛樂,何必較真,應該包容。
  • 星座有特殊寓意嗎 院士專家剝開偽科學外衣—新聞—科學網
    數日前,由中國科學報社發起的「百名院士聯合籤名呼籲科學精神抵制低俗迷信」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眾多媒體紛紛開展了關於「偽科學」話題的討論。 10月24日,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第34期活動上,來自國內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再次向陰魂不散的「偽科學」掄起了重錘。 天上星,人間事?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adv.aaz472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世界土壤日宣傳周暨「土生土長」科普活動舉行—新聞—科學網
    當天,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聯合廣東省土壤科學博物館,協同廣東省土壤學會、中國土壤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共同舉辦的2020世界土壤日宣傳周暨「土生土長」科普活動在廣州舉行。
  • 區塊鏈讓食品「身份證」「碼」上可查—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蔡亮告訴《中國科學報》:「區塊鏈技術具有分布式、難篡改、可追溯的技術特性,應用在保障食品安全領域,可以發揮安全、透明、高效的優勢。」 與傳統記帳不同,區塊鏈是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存儲、難以篡改、防止抵賴的記帳技術。
  • 「唐詩知音」的詩心慧眼—新聞—科學網
    該文集共10卷、22冊、1200餘萬字,系統整理、全面展示了被譽為「唐詩知音」的劉學鎧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特別是唐詩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推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這套文集的問世,在中國古典文學界引起轟動,程毅中、袁行霈、莫礪鋒等一批古典文學大家均對此書給予高度的評價。「劉學鍇先生是李商隱研究最有權威性的學者,對溫庭筠的研究具有開山之功。」
  • 末日時鐘指向午夜前兩分鐘—新聞—科學網
    末日時鐘指向午夜前兩分鐘核大國關係緊張及氣候變化問題不作為令人擔憂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11月9日,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和《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共同發布了「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
  • 微納衛星精品平臺開啟「小衛星」批量化生產之門—新聞—科學網
    「向日葵一號S1星」模型 4月24日,「中國航天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簡稱「衛星創新研究院」),實地探訪了國內首個微納衛星批量化生產製造精品平臺,揭開了商用「微納衛星」的神秘面紗。
  • 山西重拳破迷信:全面統計排查「風水先生」「大師」「神婆」
    山西重拳破迷信:全面統計排查「風水先生」「大師」「神婆」 山西日報 2015-01-19 09:29 來源:澎湃新聞
  • 陪我APP發布整改低俗內容公告:永久封停違規帳號
    站長之家(Chinaz.com) 6 月 14 日消息    日前,有報導稱陪我App出現提供涉黃音視頻服務,有主播通過電臺功能進行有挑逗性內容的音頻直播。對此,陪我App官方回應表示,已經開始內部核查,集中清理涉嫌含有低俗內容和帳號。
  • 科學網—中國科學報:吳文俊的數字之舞
    中國改革開放後,吳文俊應邀出訪法國時,曾尋訪自己住過和工作的地方。他發現:旅館已了無蹤跡,咖啡館依舊那麼溫馨。 逆境堅守 回國後,吳文俊先後在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從1953年到1957年,他獲得了拓撲學研究的大豐收,先後發表了20多篇論文,撰寫了一部專著。
  • 【中國科學報】深空「星座」搭建星際網際網路
    空間中心研究員吳季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吳季表示,目前全球只有美國擁有24小時全天時深空通信技術,但只服務於本國。  針對深空探索與資源開發面臨的測控通信導航服務瓶頸問題,吳季與楊震等人提出了商業化解決方案。根據該方案,深空中的6顆星際衛星將通過光通信彼此互聯互通,為避免地球大氣層等對光信號的幹擾,星際衛星還將與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連接,並實現全天時信號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