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靜
解夢亂象
「一條大河,流水滔滔,河畔行走,會不會遭遇衝擊……堤岸攔住了河水。」清晨醒來後,吳曉紅(化名)就開始琢磨這夢中場景的寓意。「會發生什麼事情?」她弄不明白,心裡直嘀咕。於是立刻打開電腦,習慣性地查詢《周公解夢》。這幾乎是她早起後經常做的一件事情。每當《周公解夢》解析其夢中情景暗示「吉利」,她會興高採烈愉快地工作;當解析出現「不利」時,她會鬱悶數日。她的情緒,就這樣被夢所左右。
身為科研人員,吳曉紅有時也對自己的行為感覺可笑,甚至荒唐,但醒來時,如果記憶清晰,她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查看《周公解夢》。
事實上,我們身邊並不缺乏有和吳曉紅同樣行為的人。
專家剖析
人們為什麼這麼「迷戀」解夢?北京軍頤中醫院首席專家王玉堂認為,焦慮和壓力,往往是噩夢出現的重要原因。
國際夢研究協會(IASD)統計發現,一個大手術或疾病,或失去愛人,或目睹暴力等侵害行為,均可引發人做噩夢。重大創傷是造成周期性噩夢的原因,但並非所有噩夢的觸發原因都是精神創傷引起的。工作或財政焦慮等頻繁緊張的刺激,也可能引發噩夢。例如,某人去一個瘧疾流行的國家旅行,服用抗瘧藥甲氟喹後,很可能會產生一些和它有聯繫的噩夢。流感等發燒疾病,常引發噩夢。呼吸暫停和嗜睡病等,也會增加噩夢的發生率。
王玉堂指出,雖然噩夢被認為是人們對日常生活作出的正常反應,但如果噩夢的強烈和嚴重程度持續下去,就需要諮詢專家進行治療。
北京大學退休教授沈政認為,人類的睡眠大約可有4到6個周期。
一般情況下,上半夜睡眠的夢境,常與當天或近期發生的事情即與近期記憶相關;下半夜的睡眠,常與較遠的記憶發生關聯。而黎明前,即將起床時,夢的內容不著邊際,多稀奇古怪,以自己想不到的某些知覺成分偏多,而這部分夢,人們往往記憶相對清晰。
研究人員利用老鼠等動物實驗發現,雷姆睡眠期(睡眠後,一般會從淺睡眠進入深睡眠。約1小時後,睡眠又會慢慢變淺,進入半夢半醒狀態)大腦中腦幹部分發出興奮波,刺激大腦皮層,從而浮現出視覺影像。但這些只是夢境的材料,並非過去記憶的重現。在記憶基礎上,浮現出的各種合成的影像,構成了反映人類內心深處心理的故事情節。這就是夢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周逸峰告訴記者,夢十分複雜,科學實驗難以重複驗證,給研究帶來了較大困難。由此,給一些無科學依據的解夢說提供了生存空間,迷惑了不少人。
記者手記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一判斷目前尚無充分科學依據。《周公解夢》之類,無科學道理,醫務人員絕對不會以此進行任何診療。
最早對夢進行研究的奧地利科學家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活動,包括思想,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
一般而言,人在白天醒著的時候,多為有意識活動,欲望得以控制。夜晚,入睡後,大腦進入無意識狀態,部分欲望會以夢的形式呈現,或以夢的形式得到滿足。
弗洛伊德指出,夢的材料來自三方面:一是身體狀態;二是日間印象;三是兒童期的經歷。夢的材料來源於身體所受刺激,這是幾乎每個人都承認的事實。
例如,一個人如果餓了,在夢裡就會夢見吃飯;如果一個人腳冷了,就可能會夢見在雪地裡行走;如果一個人咽喉腫痛,就可能夢見被人卡住脖子,如此等等。
如果被夢境攪亂產生了不安情緒,不妨諮詢問診醫生,或者查閱一些對夢進行研究的科學資料。當了解了夢產生的生理機制後,就會慢慢安靜下來,不會糾結於夢的暗示或寓意了。
《中國科學報》 (2014-10-21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