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豬種瀕臨滅絕!中國超8成豬肉是外國貨,進口費每年高達數億

2021-01-15 上海熱線國際

據21世紀經濟12日報導,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種豬進口總量已經超過2萬頭,創下歷史新高。目前,中國食用的豬肉超80%都是來自國外引種,同時中國也正陷入一個「國外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局面。

我國「養豬」科學家陳瑤生團隊正在攻堅「卡脖子」難題,提高國產商品豬肉的產量和質量。陳瑤生表示,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豬都養殖在中國,但中國對於豬肉的消耗極大。而中國種豬長期都依賴於進口,要儘快攻克這個難題。

僅13年,本土豬暴跌至近九成

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本土豬種市場佔有率從90%暴跌到只有2%。中國老百姓的餐桌上幾乎已經見不到本土豬,都是國外豬種取而代之。

中國人養了全世界一半的豬,卻也吃掉了全世界一半的豬。數據顯示,我國豬肉產量佔全世界產量的比例,2016到2018年穩定在48%左右,2019年受各種原因影響陡降至40%。2019年,全球豬肉消耗量達1.009億噸,中國消耗4486.6萬噸。

本土豬為何不如外國豬?

這些來自國外的豬種不僅生長速度較快,而且飼養成本偏低。一頭豬平均6個月就能長成大豬,價格較土豬便宜很多。而傳統的中華土豬生長周期較長,且繁殖速度較低,食量很大,平均一年才能出欄。同時,國產土豬的瘦肉佔比較低,僅佔三成左右,而外國豬的瘦肉佔比卻高達75%。

綜合這些原因,國外的洋白豬逐漸佔據生豬養殖業的主流,同時也慢慢佔據了老百姓餐桌。

進口豬也有劣勢

我國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國外引進「杜長大」(美國杜洛克豬、丹麥長白豬、英國大約克豬),每年數千至一萬頭,2002年達到2萬頭,此後呈下降趨勢。然而2019年受各種影響,引進國外種豬又突破2萬頭。

進口的洋豬也有其劣勢:繁殖幾代後,容易退化。然而這個劣勢對於外國豬企來說,這反倒算是一個優勢種豬退化就要有新的豬來替補。這樣一來,又有了新的貿易往來。一頭原種豬,售價高達2萬元,中國每年從外國進口的種豬和豬的精液,費用高達數億元。

生豬育種技術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中國人口基數大,對於豬肉的需求量也十分大,攻克這個「卡脖子」的難題至關重要。陳瑤生認為,生豬育種的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陳瑤生帶領團隊,建立了國內生豬種源數據中心和生豬育種基因庫,專門培養了幾十位「養豬專業」的博士、碩士。

陳瑤生認為,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生豬育種效率的提升,讓引進種豬進入「引種-適應-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環,「做到少引種甚至不引種」。如今,這一科研團隊的實驗室產品——種豬和種豬精液。相信實現「國產豬肉自由」指日可待。

文/蔡司

相關焦點

  • 8個豬種已滅絕,29個品種瀕危!豬年如何保衛「中國土豬」?
    不過,在「洋豬」大行其道的背後,中國的「土豬」卻已經瀕臨滅絕!8個豬種已滅絕,29個品種瀕危中國人愛吃豬肉。翻看中國人的食譜,所謂的「硬菜」常是豬肉做主角。在中國,豬肉佔居民肉類消費總量中的比例高達60%以上,豬肉價格的波動,不但直接影響著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在CPI中一度佔有重要地位,CPI也被戲稱為「China Pig Index」(中國豬指數)。
  • 土豬危機!正在消失的中華本土豬
    每年冬天來臨,這樣的對話就會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上演。媽媽灌的香腸,永遠最香;熟悉的土豬肉,永遠神秘。滅絕為啥父母要去山裡買土豬肉?因為中華本土豬幾乎滅絕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人口的增長急需更多的豬肉供應。中國開啟了一輪轟轟烈烈的生豬「雜交改良」運動,各地方品種的血緣和群體系譜變得種類繁多。
  • 中國土豬危險時刻:因大力養殖洋豬瀕臨滅絕,純正回鍋肉沒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物種滅絕的版圖。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 中國養豬史近萬年,但每年要通過「洋豬」傳宗接代,這是為什麼?
    除了少數民族民族不能吃豬肉之外,大部分的國人都是喜歡吃豬肉的,而且吃的這些葷腥兒都是來自豬的身上,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費市場,而且中國的養豬歷史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說中國在養殖方面擁有非常大的經驗,但這只不過是大家想像的而已,中國確實是一個賣豬大國,但並不是養豬大國。因為目前我國的豬肉市場上面有98%,基本上都是進口豬肉,本土豬佔據了很少的比例。
  • 中國土豬保衛戰: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
    據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我國豬品種有125個,其中地方品種88個,85%左右的地方豬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普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家下洋豕中國地方豬種群的衰落與西洋豬的引進是同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始於1990年代。
  • 洋豬入侵30年,中華土豬瀕臨滅絕
    養豬大戶中國,養殖近6.9億頭豬,中華土豬卻已瀕臨滅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大國,中國人與豬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9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 9000年土豬被「逼上絕路」!種豬進口創十年新高,中華豬該如何翻身?
    擁有9000年養豬史的大國,在「洋種豬」面前「潰不成軍」 中國土豬一共有90多個地方品種,但從90年代「洋豬」大肆佔領我國豬圈後,有超過80%的品種數量急速下滑。在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有31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換言之,這些豬一不小心就成了「珍稀動物」。
  • 9000年土豬被「逼上絕路」!中華豬該如何翻身?
    擁有9000年養豬史的大國,在「洋種豬」面前「潰不成軍」中國土豬一共有90多個地方品種,但從90年代「洋豬」大肆佔領我國豬圈後,有超過80%的品種數量急速下滑。在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有31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換言之,這些豬一不小心就成了「珍稀動物」。
  • 豬年到了,中國部分土豬卻瀕臨滅絕需要保護
    早些時候,有關部門有個調查顯示,中國百分之八十五的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現下降趨勢,有31個品種處於瀕臨滅絕危險,而定縣豬,龍遊烏豬什麼的已經滅絕。中國人喜食豬肉不是偶然的,考古顯示,早在九千年前,廣西的豬已經有了馴養的辦法,六千年前中國人已經開始大範圍養豬,而到了漢朝,已經有了專門的豬交配行當。可以這樣講,從有豬那天起,中國土豬在全球就有著明顯的優勢。
  • 趣聞| 中國的豬是從哪裡來?
    一個驚人的數據是2010年至2019年中國人每年約吃掉五千五百萬噸的豬肉佔全世界豬肉消費量的52%也因之,如今豬價的漲落牽動著無數家庭的心那麼走進千萬中國家庭餐桌的豬是從哪裡來的呢▼講述了中國豬種的出口歷程它們後來與當地豬雜交育成了古羅馬的著名豬種那不勒頓豬這個過程一直在持續經達爾文考證當時歐洲農戶養殖的家豬都是混入了來自中國和當時暹羅(泰國)的混血種東亞豬豬一直在影響全世界人民的餐桌/
  • 何止晶片等技術,連豬都被掐脖子
    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換句話說,這些豬一不小心就要變成珍稀動物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就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
  • 豬肉價格又上漲,中國「豬晶片」也遭卡脖子,克隆豬即將出現
    而頂級種豬在中國幾乎到了滅亡的地步,而豬肉又是人類最為喜歡的肉類,不像熊貓一樣可以圈地繁殖保護。種豬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目前大多數的種豬需要從外國進口,而為了解決這一個卡豬脖子的問題,就需要克隆。
  • 消失的中國土豬-虎嗅網
    因為牲畜家禽也在滅絕ING......在過去100多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548種的畜禽類物種瀕臨滅絕。牲畜家禽,屬於人工養殖範疇,很多人認為,經過人為的幹涉,家禽的滅絕率幾乎為零,它們不像野生動物那樣,因為地球的過度開發,環境的破壞,使它們喪失了棲息地從而滅絕。
  • 十萬花豬出寧鄉,搶佔高端豬肉市場
    此河與《西遊記》中「八戒大戰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淨」是否存在瓜葛已無需糾結,如今卻承載著中國本土豬源保護與開發的重任。近日,記者走進流沙河牧業,探訪其發展故事。不忘初心,堅守家鄉養殖寧鄉花豬流沙河與花豬的淵源前世註定。據介紹,寧鄉馴化野豬進行養殖,歷史可追溯至四五千年前。
  • 有近萬年養豬史,我國餐桌上卻是洋豬肉,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而主要的原因是豬的品種和飼養方式的改變,造成目前豬肉乏味的原因。而在這兩者中間,豬的品種又要佔大部分因素。中國作為一個飲食大國,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體現方式就是餐桌上的肉食數量,所以國民越富裕,對豬肉的需求量也就越高。
  • 13家豬企被「吃」上市後,中國豬肉開始「高精尖」
    白花花的豬肉,成了四川人餐桌上的回鍋肉,廣東人碗裡的沙姜豬手,湖南人下飯的辣椒小炒肉……要跟上國人巨大的消耗量,中國的豬肉生產自然也是「馬力全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17年中國共產出5544.9萬噸豬肉,貢獻了全球近一半的豬肉產量。儘管產著全世界最多的豬,國產豬肉並「餵不飽」中國人。中國每年都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豬肉。
  • 我國養殖的豬多是外國引入的豬種,以前的農村土豬淘汰了麼?
    這是一種從國外引入我國的豬種,適合規模化養殖,生長快,瘦肉率高,利潤大。 而以前,那種本土的土豬已經非常少了。有人說,是土豬不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養殖周期太長,養殖成本太高,已經可以宣布淘汰掉了。
  • 多少生命可重來 全球794物種瀕臨滅絕
    所謂「熱點」的選擇遵循三個原則:首先,這些地點一定要包含至少一個「瀕臨滅絕」或是「嚴重瀕臨滅絕」的物種。第二,這些地點在「瀕臨滅絕」或是「嚴重瀕臨滅絕」的動物生存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比如有一定數量的物種生活於此地,或者在這裡度過哺乳期或是冬眠期。  最後,這些地帶都是相對於周邊地區具有獨立性的地方,必須與周邊的地帶有可定義的界限。
  • 認清真相:誰能想到卡脖之戰是「種」?種豬、種鴨、種雞、種子
    目前我國98%的種豬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本土豬才2%,因種豬被卡脖子,優質二元次母豬量佔比才54%,三元育肥母豬佔比46%。看似我國母豬存欄量4100萬頭,連續增長13個月,但三元育肥豬佔比太高,它們是沒有繁育價值的,也就是說未來高豬價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我國有著9000年養豬史,20世紀80年代前一直是本土豬種的天下,如今本土豬卻成了稀有物種。
  • 寧鄉花豬:絕處逢生成「新貴」
    湖南日報記者 孟姣燕 通訊員 曾勇波    15年前,寧鄉花豬瀕臨滅絕;2016年,出欄純種寧鄉花豬15萬頭,實現產值達16億元。寧鄉花豬,實現了從產量到產值的雙飛躍。    8月11日,記者來到寧鄉,探尋這個已有千餘年歷史的地方豬種再次騰飛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