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豬肉沒有小時候的香了!」可能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慨。
有人說,這是因為生活條件好了,如今大家吃豬肉吃得多了。所以,也就不覺得豬肉那麼香了。以前生活條件不好,一年吃不了幾次豬肉,也就會覺得豬肉香。
這種解釋,可能有那麼一些道理。
但是,「豬肉沒有小時候那種豬比較香」的原因,可能還有另外一個。
那就是,豬的品種很有可能不一樣了。
如今的商品化豬肉,70%以上的都是外三元豬。這是一種從國外引入我國的豬種,適合規模化養殖,生長快,瘦肉率高,利潤大。
而以前,那種本土的土豬已經非常少了。有人說,是土豬不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養殖周期太長,養殖成本太高,已經可以宣布淘汰掉了。
然而,筆者認為,土豬的淘汰不一定是市場消費者選擇的原因,更多的是整個養豬大環境的變遷。
養豬模式的變遷
我國的養豬歷史已有幾千年,從古至今,養豬都是我國一個最主要的養殖產業。這麼長的養殖歷史,自然有著數不勝數的豬品種。在我國各地,都有著地方性的豬品種保留至今。在30-40年前的老農村,養豬的人是非常多的。
那時候的養豬不是如今的大規模化養豬廠,是家裡養兩三頭豬。過年的時候可以直接吃豬肉了。
很多人以為當年的農村養豬與今天的養豬是「同樣」的養豬。
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為什麼如今在農村養豬,需要一個標準化的養殖廠呢?為什麼需要一個較好的養豬排汙系統呢?因為,當下農村養豬,也是一種「集中式」的養豬模式,還是一種商品種。這種密集的養豬模式,必然會導致「高汙染」,排汙肯定是必然的。
以前的農村養豬,跟養牛更像,一家一戶一兩頭豬,而且基本上都是散養,還有地方出去「放豬」。這種自然的養殖,基本上造不成什麼汙染。
如今,養豬不是為了自己吃,而是為了多賣錢,同樣的面積養得越多越好,這才是養豬汙染的根本來源。
家裡養了一兩頭豬,根本沒有覺得有什麼「臭味」。但養上幾十頭豬的後,一條街上老遠就能聞到「臭味」。
這是養豬模式帶來的變化。
而土豬的品種,在這個「密集化」養豬,追求低成本、短周期的養豬模式下,必然也是不適應的。以前養豬,是一頭豬養一年,如今養豬呢?講究的是越來越好,吃得多,長得快,那就是好豬。
養豬模式的變化,才是豬種改變的必然原因。
土豬很難「商品化」?
很多人都唱衰土豬,認為土豬品種「一無是處」,應該早早地被市場淘汰掉。但土豬真的那麼差麼?
還真不是。
本土土豬養了幾千年,豬種在對環境的適應性、抗逆性上,都有很大的優勢。外國引種過來的外三元豬,是沒有土豬那麼好養活的。
在豬肉上,外三元豬的豬肉瘦肉率更高,這是很多人認為外三元豬更好的一個理由。
誠然,外三元豬的瘦肉率更高,但消費者愛吃瘦肉只是一個「具象化」的表達,消費者真正要吃的是豬肉的味道。如果僅僅是瘦肉,但沒有一點豬肉的香味,很多消費者估計還會選擇土豬肉。
從肉質上、還是生產上的抗病性來看,土豬從來不是弱勢的一方。
真正讓土豬難以適應當下養豬環境的主要原因,還是「密集化」養豬造成的。
以前的養豬大環境是「一萬個人養一萬頭豬」。如今的養豬環境是,一個人恨不得養一萬一頭豬。
在這樣的養豬環境下,根本不可能選擇土豬來養殖。土豬很難實現規模化的養殖,至少在對比上,沒有外三元豬那麼容易。
土豬還有發展的價值麼?
土豬已經沒落了,這是實際情況。當我們有了這麼大的豬肉需求量時,指望每個人都回家養一頭土豬,已經很難了。
這時候,也只能讓專業的人來規模化的養豬。
但規模化的商品豬面前,土豬肉也不是一無是處。
在市場上,土豬肉的價格往往要比普通豬肉更高,除了養殖成本高外,消費者的認同也是很大的一方面。
土豬的養殖還是很有發展前途的。隨著消費多元化的興起,可能大家對豬肉的需求會更偏向到品質上去。豬肉的種類也會越來越多。
以前傳統又好吃的土豬,這時候或許會再一次「活」過來。
前提是,我們能保護好——土豬的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