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火箭發動機動力拾級而上,踐行2018年承諾,為航天項目做準備

2021-01-17 騰訊網

北宋時期震天雷

從9世紀中國意外發明火藥,成就世界首例離地固體火箭發動機「火炮」(震天雷之類)以來,直到20世紀,俄羅斯蘇聯專家康斯坦丁才提出液體燃料火箭概念,但最終在1926年,由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將之變為現實。隨後,火箭分級燃燒循環動力技術在1949年首次提出,並被運用於蘇聯行星火箭發動機的動力系統循環設計之中,但真正研發首臺分級燃燒發動機的是1963年德國工程師路德維希,而液氫發動機則由美國在1962年試飛成功,目前,世界最大、比衝數最高的,階段分級燃燒液態氫氧發動機,是美國惠普公司的「太空梭主發動機」。

發動機,是工業發展的推動力,也是所有展望航天航空發展的工程師、科技集團、工業機構、國家地區,所共有的期待與努力的方向。常規動力火箭,也是常見的火箭類型,以化學推動劑作為動力來源,其常見種類包括,固體推進劑、液體推進劑、固液混合型推進劑。

火箭發動機實驗

很長一段時間,航空業界認為,下一代火箭發動機的動力技術方向,應當是所謂的「全流分級燃燒發動機」,被認為是火箭動力領域的技術「聖杯」,能夠超越以往的推進劑燃燒效率,獲得更高的比衝值,但這個數值似乎高到不可思議,「幾乎不可能」完成。美國航空工業「教父」級人物,埃隆·馬斯克,在2019年再度向公眾透露了全流分級燃燒發動機「SpaceX Raptor」,但直到目前,這款發動機仍未與世人相見。

作為美國首席商業巨頭,工業設計師,航天工程師,馬斯克經常對公眾主動透露當前的科技進展,公布相關視頻,這在加強公知的同時,讓馬斯克的航空公司,SpaceX也越來越火。而我國涉及國防工業研究的相關內容,不會像SpaceX私人公司一樣,第一時間帶公眾走近第一現場,但是,在火箭發動機動力領域的研究,也在國外的嚴防死守中,不斷向科學的最高峰拾級而上。

補燃氫氧發動機試車成功

無論是階段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還是素有火箭動力技術聖杯之稱的全流分級燃燒發動機,都能夠大幅提升傳統火箭發動機燃燒效率,進而提高火箭比衝值。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也稱為補燃循環火箭發動機。近期,我國火箭發動機,傳來火箭動力領域關鍵技術地新動向。據報導,為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的大動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其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積極進展,踐行了中航六院在2018年許下的承諾。

據信,新型大推力補燃循環火箭發動機,將替換長徵五號系列火箭目前使用的,YF-77液體發動機。通過分階段的循環燃燒,提高推進器使用效率。同時,對工程設計、建造施工方面,都帶來了不少的新挑戰。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

中航六院專家介紹,新型大推力補燃循環發動機,已完成預燃室熱實驗、聯動試驗等重要代表性熱實驗,這些實驗的順利開展,就意味著新型發動機的核心技術,已經被順利解鎖,並檢驗其可靠性。與此同時,中航六院為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準備的,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已成功完成一次型號可靠性試車,這是為了我國「天宮號」空間站任務做準備。

不僅如此,火箭發動機的進步,將直接作用於航天工程項目的進展、一國航天科技成果、國際地位。已經提上日程的火星探測計劃、將來空間站建成,至少十年的運營計劃、國際合作項目服務等,都需要新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的支持。另外,不容忽視的一點是,火箭發動機不僅適用於運載火箭,也能適用於洲際飛彈的動力推進,當推進劑燃燒效率打滿,洲際飛彈的威力也將發揮到自身材料水平的極致。因此,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不失為一句恰到好處的結語。

相關焦點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經評選,「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佔世界第一」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美國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18年是我國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一年。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3期:天火三號液體火箭發動機完成總裝
    該箱底為整體成形,無焊縫,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貯箱製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嗎,成為繼美國、日本、歐洲之後掌握這項技術的第四國。傳統上,每個箱底上一共有10條主焊縫。  Telesat年內將宣布低軌星座衛星和發射合同加拿大衛星運營商電信衛星公司(Telesat)正在就其低軌寬帶星座項目的衛星建造和發射合同同相關廠家進行後期談判。
  • 航天六院系列發動機助力長徵六號遙三火箭發射一箭13星
    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在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五周年之際,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箭13星,主星為阿根廷公司研製的衛星,是該型運載火箭首次承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任務。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生產的5種17臺發動機以及地面抽真空系統,在此次發射任務中表現卓越,推舉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2018年39次航天發射 「超級航天」的辛酸與夢想
    2018年39次航天發射,中國首居世界第一「超級航天」的辛酸與夢想持續走熱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再次點燃人們對於航天的激情與夢想:一萬座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出數千米的行星發動機拔地而起,集結全球航天力量打造的成千上萬枚火箭齊刺蒼穹,以及數百艘載人飛船在國際空間站如搭積木般自由穿梭狂奔等景象讓人擊節稱賞
  • 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  1.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2018年12月8日,中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12月12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順利進入環月軌道。12月30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施環月降軌控制,順利進入準備月背著陸預定軌道。
  • 俄能源火箭公司將繼續與烏方合作天頂火箭項目
    中國網2月27日訊 據俄新網消息,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總裁維塔利·洛波塔在接受俄新社採訪時說,該公司不會因為發動機個例故障而放棄與烏克蘭航天領域企業在天頂火箭項目上的合作。2月1日,搭載「國際通信衛星-27」的「天頂-3SL」運載火箭從「奧得賽」海上浮動發射平臺的發射失敗。在起飛後50秒出現故障,一級火箭發動機關閉,火箭墜入太平洋。
  • 長五B運載火箭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可靠性試車成功
    後續從長遠的計劃來講,還準備進行一個系統性的改造,改成我們77發動機(大推力氫氧發動機)的整機試驗臺,用來試825秒的長程試驗。 現在這個工作已經起到了一些積極的進展,這個也是在77發動機(大推力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的基礎上,再把技術材料、工藝包括試驗技術再有大幅度的提高。 記者探訪:中國航天動力的起點位於北京雲崗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1所,被稱為中國航天動力的起點。從東風二號飛彈到新一代運載火箭;從東方紅一號衛星到嫦娥五號探測器,這裡承擔著我國眾多重要型號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 一箭五星首發成功,我國測試可回收火箭
    重大科技新聞,我國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要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長徵八號的發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它是再為以後製造可回收火箭作準備。我們知道埃隆馬斯克的SpaceX最大的看點就是它的火箭是可回收反覆使用的,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但是火箭回收是不好做的。
  • 長徵九號漸入佳境:第2座試車臺公開,220噸氫氧發動機新節點
    2021年1月8日下午,長徵五號B火箭YF-77氫氧發動機在航天科技六院101所完成了第四次500秒可靠性增長試車,為今年天宮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長徵五號系列產品作為我國第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產品,相較於傳統航天強國必然有許多功課要補足,我們可以用天量投入換時間,而這同樣要依託強大的綜合國力。
  • 多款新型號火箭迎首飛!2020年我國航天發射計劃將超過40次
    央視網消息:昨天(17日)發布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藍皮書從世界航天發展態勢、中國航天發射活動、航天國際合作、商業航天進展等方面對我國航天科技活動進行全面梳理。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0年,我國航天發射計劃將超過40次,多款新型號火箭迎來首飛。我國當前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的首個改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將在今年迎來首次飛行試驗。長徵五號B火箭是以發射空間站艙段任務為目標進行設計的大型近地軌道液體運載火箭。
  • 俄將於2021年開始生產替代烏克蘭「天頂」火箭的國產火箭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9月6日消息 俄羅斯「進步」火箭航天中心(隸屬於俄航天集團)總經理德米特裡·巴拉諾夫對衛星通訊社表示,定於2023年發射的第一枚「聯盟-5」運載火箭將於明年年中開始製造。我想到年中可能開始建造用於(首枚)飛行火箭的某些結構。」俄羅斯新型中型火箭「聯盟-5」(「額爾齊斯」)的研製工作始於2016年,以取代烏克蘭生產的「天頂」火箭。
  • 「人類太空第一人」所乘蘇聯運載火箭的發動機設計師去世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9日消息,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下屬企業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Energomash)發布訃告寫道,將世界首顆衛星和尤裡加加林送入太空的蘇聯運載火箭的發動機設計師阿納託利達龍在美國去世。
  • 8090航天人│30歲結構強度分析師黃蔚:常臨危受命為火箭「把脈」的...
    火箭「治病」和「體檢」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從海南文昌發射中心騰空而起。目送「長徵五號」消失在視線裡,有人笑了,有人哭了,還有人笑著笑著就哭了。2年前,「長徵五號」研製團隊曾在這片海灘上遭遇過至暗時刻。「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升空後的第346秒,由於芯一級發動機工作異常,任務宣告失敗。
  • 「進步」火箭航天中心:俄羅斯將於2021年開始生產替代烏克蘭「天頂...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月6日消息,俄羅斯「進步」火箭航天中心(隸屬於俄航天集團)總經理德米特裡·巴拉諾夫表示,定於2023年發射的第一枚「聯盟-5」運載火箭將於明年年中開始製造。巴拉諾夫說:「我們將在明年初收到新型鋁合金,將用它開始生產少量測試樣。我想到年中可能開始建造用於(首枚)飛行火箭的某些結構。」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19年,中國航天成功實施了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月背軟著陸、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等為代表的航天任務,全年共計實施34次宇航發射任務,這是繼2018年後,中國宇航發射次數再次獨居世界第一。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發力低成本商業航天市場
    12月22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起飛,順利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下稱「火箭院」)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空白,也為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創造了條件。
  • 看宇宙星辰裡的航天「硬」科技
    12月17日,嫦娥五號順利完成「繞、落、回」,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規劃圓滿收官。12月22日,長徵八號成功首飛,為我國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研製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這一個個飛天壯舉之下,都印著「西安製造」的烙印,都離不開航天基地硬科技的支撐。西安「金牌動力」託舉航天夢發展航天,動力先行。
  • 運力比長徵五號大3倍,我國載人登月將用這款火箭,並非長徵九號
    它也是我國的一款新型火箭,其實只要看一眼長徵七號的運載能力就明白了,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約為14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大約為5.5噸,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轉能力當然就更小了,所以載人登月火箭不可能是長徵七號,不過用它來進行月球無人探測器的發射倒是可以的。
  • 我國長徵十一號火箭「一箭五星」成功發射
    中青在線北京4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獲悉,今天12時4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珠海一號」五顆衛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
  • 2014年航天探索大事記
    航天資訊網站Spaceflight Now評出了2014年航天領域的5件最重大事件。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航天領域事故頻發,提醒我們太空飛行存在風險,面對這片最終的前沿疆域,成功和失敗僅有一步之遙。而在太陽系探測和未來的載人航天領域,2014年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5、波音、SpaceX贏得商業載人發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