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吏算什麼官?有沒有權力?《夜天子》中的典史屬於官還是吏

2021-01-11 香茗史館

「吏」可以說是不入流的官員。古代的「官」和「吏」是有明確區分和界限的,官便是朝廷命官,是由朝廷任命,領取朝廷俸祿而為朝廷服務的。吏則不同,吏是官員任命,從官員處領取俸祿為朝廷命官服務的。至於權利,自然也是有的,官員的權力來自於朝廷,而吏的權力便是來自於各級官員了。

官為流內,吏為流外

在古代,自從品級制度建立以來,歷朝歷代雖有不同,但大致都是分為九品十八級(第四品開始又分上下階,共計三十階)。

我們常說「七品芝麻官」,主要便是指縣令、知縣以下的官員了,雖然他們是最基層的官員,但放到現代來看,他們的權力實際上並不小。而縣令以下負責具體事務的照磨、州吏目、庫使、稅使、司獄之類的便是最小的從九品官員了。

即使是最小的從九品官員,雖然他們大多負責單項的具體事務,但由於一個縣的管理範圍實在太廣,古代交通又落後,是根本管理不過來的。因此,他們下面還有具體負責辦事的人員,這些人便是「吏」了。

宋江曾擔任的押司,其實也是吏

還有一種比較專門的稱呼,那便是「流外流內」了,可以理解為體制外體制內。朝廷命官便是「流內」,而「吏」便屬於流外了。所以,通常也將「吏」稱為不入流的官員。

「吏」有沒有權力

那麼「吏」到底有沒有權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典吏、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捕頭這些都是「吏」。

邢捕頭,典型的吏

我們以電視中最常見的「捕頭」為例,作為衙役的最高領導,其專門負責緝捕罪犯、打擊犯罪行為,甚至率領壯丁負責剿匪等事。顯然,其不僅擁有權力,且權力並不小。

其實在古代,由於「吏」負責最基本的事務,需要經常與百姓打交道,而官員百姓則很難見到,所以百姓其實更害怕「吏」一些,畢竟「縣官不如現管」。

典吏和典史的區別

由於最近《夜天子》熱播,發現很多人把「典吏」和「典史」兩個職位給混淆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兩個不同的職位,葉小天曾在葫縣擔任的官職是「典史」,雖然同樣是不入流的官員,但與一般的「吏」是有區別的。古代規定,沒有縣丞、主簿的時候,由典史兼領其事,所以典史同樣是由吏部吏部銓選、皇帝任命的,所以同樣屬於「命官」,清代稱其為雜職首領官。

而典吏則不一樣,典吏是司吏手下的辦事人員,一般用來輔佐六房司吏,是名副其實的「小吏」,是由地方官自己選拔任命的。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官貪吏虐」令人髮指
    書中涉及的社會問題林林總總,而著力最多的,還是「刺貪刺虐」,對官場黑暗無情地予以揭露。  「今日官宰半強寇」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經借一位姓徐的商人同「夜叉國」人的對話,討論了「官」是什麼的問題。「問:『何以為官?』曰:『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
  • 司空在古代是什麼職位,他有著何種權力?
    司空這個詞大家很熟悉但是又很陌生,因為這個職位經常出現在電視劇中,但是大家又不能清楚地知道這個職位是幹什麼的,究竟有什麼權力。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司空的權力。《·曲禮下》記載: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這是殷朝時期的制度。
  • 《甲申三百年祭》警示我們治黨先治吏
    《甲申三百年祭》中,郭沫若先生詳細介紹了明王朝和大順王朝滅亡的歷史過程和原因, 毛澤東主席讀完此文後,曾提出「反驕防滿」、「防止腐敗」的政見,並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進京前夕又再次告誡全黨:進京趕考,不做李自成。
  • 《清平樂》中提到的官名都是什麼意思?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今天夜讀史書就來和大家聊聊在《清平樂》中提到的諸多官名,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等都各是什麼意思,以及這些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這個官名聽起來有點拗口,但卻是絕大多數大臣夢寐以求的職務。北宋的最高行政機構叫政事堂,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而政事堂的最高長官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
  • 中國早期知識分子與「政統」「道統」關係的來源:「以吏為師」的...
    學人謂「『樂』是古代最早的教育內容之一。……在關於西周官制的文獻中,具體實施教學的多屬樂官。……當時樂教內容之豐富,教官之眾多,分工之細緻,都體現出『樂』在古代教學中的重要性」。樂師是古代教育的主要承擔者,禮樂是早期教育的主要內容。
  • 水滸中,林衝的禁軍教頭,呼延灼的都統制,你知道是什麼官嗎?
    看過水滸的都知道,這些梁山好漢並非全是平民,他們有很多人在上梁山之前是在朝廷做過官的,比如宋江就做過押司,晁蓋做過保正,林衝做過禁軍教頭,而在這梁山108好漢中之前官職最高的要數呼延灼了,他做到了都統制,那麼這些官職究竟是什麼官呢?有多大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 「湘紀話廉②」「御史」是個什麼官?
    「御史」一職,自商周時期就已設立,最早屬於史官序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御史」的記載,其職責是記錄國君的言行、記錄重大事件活動、管理有關諸侯國及民眾治理命令的文書事務等,可稱為國君的「侍從史官」。《周禮》中稱御史「掌贊書及邦書都鄙畿內萬民」。
  • 六十年一輪迴,年中天子,諸神迴避,衝撞不祥——說說太歲
    但其實大家可能並不知道,「太歲」並非兇星,反而乃是最強的守護神——甚至有「年中天子」的尊號,掌管禍福,諸神退位,只不過由於過於尊貴,所以有許多避諱之處,就像是封建社會裡天下民眾甚至文武百官都要避諱九五之尊的天子一樣,否則就要犯下「大不敬」之罪,這也就是「犯太歲」的由來。此外太歲其實是有六十位歲神輪流當值,每年一位,我們今年又是哪一位呢?
  • 村長到底是個多大的官?
    在我國古代即清代以前(含清代),村長是地方基層組織--裡的長官即裡尹,亦稱裡吏、裡正、裡君、裡長、裡胥、裡宰;在人民公社時期,村長是指生產大隊的大隊長;在人民公社解體以後,村長是依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選產生的群眾自治性的村民委員會的主任,每屆任期為三年,可連選連任。村長不屬於國家機關幹部,其工資由地方財政供給。  中國的村官到底是個多大的官?
  • 吏部尚書在古代可是位高權重,那它是幾品官呢?具體是做什麼的
    三省六部制中,尚書省是中央行政執行部門,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為尚書省六部之首,是中央重要的行政部門,主責銓選官員等人事職能。吏部尚書作為吏部長官,其地位不同尋常。我們以唐代和宋代的吏部尚書為例,來介紹一下這個職官的權掌和職能。吏部尚書作為重要官職,有唐一代多與宰相關係密切。
  • 中國古代最著名十首敘事詩
    中國古代最著名十首敘事詩用詩句講故事的詩,就是敘事詩。作為古代詩歌中,敘事詩相對冷門的一個詩歌類別,雖然也源遠流長,但影響力遠遜於抒情詩。因為要講故事,敘事詩往往篇幅較長。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 劉邦曾當的「泗水亭長」,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學者:不是村支書
    但劉邦很好運,楚國亡了,秦朝統一天地,他在秦代但是沒有前科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秦代急缺構建各地區的管理方式領導班子,劉邦現在的機會來了。這時劉邦早已三十幾歲了,流氓之名早已傳出來了。儘管知名度不大好,但流氓通常令人望而生畏,大伙兒害怕惹他。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看一下你的月薪在古代是個幾品官
    其實,古代的白銀和現在的貨幣並沒有嚴格準確的換算制度。不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硬是要換算的話,可以從等價貨幣買到的對應食物來換算。 就拿明朝來說,有相關史料記載,萬曆年間的大米價格是1兩銀子買2石,石是古代計量單位,1石相當於153.5
  • 古代的各種官職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
    我們在學習歷史或者觀看古代影視作品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人被封官封侯,小到地方父母官、大到朝廷重臣,每個朝代的行政區劃不同、官職稱謂不同,很多人對官職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今天,一起來學習下古代的官職都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
  • 武松放在今天,算什麼級別官,拿多少工資?
    武松是《水滸傳》中一位重情重義的英雄好漢,也是最為讀者熟知的一位歷史人物。他景陽岡打虎,怒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單臂擒方臘等故事,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作為施耐庵極力讚美謳歌的武松,他的身份並不顯赫,不過是陽穀縣的一個都頭。這是什麼樣的官職呢!
  • 中國古代「治理」的一項重要經驗
    原標題:中國古代「治理」的一項重要經驗 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結果,太宗非但沒有責怪戴胄,反而褒獎他說:「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在唐太宗的影響下,貞觀一朝形成了以求實務實相標榜的政治風氣。 唐德宗時,政治生態已經每況愈下,朝堂上「小人多,君子少」,法紀敗壞,奸吏迭出。此時,法雖為舊時良法,但執法之吏卻難稱良吏。面對這樣的現實,白居易在《論刑法之弊》一文中曾慨嘆說:「雖有貞觀之法,苟無貞觀之吏,欲其刑善,無乃難乎?」事實也確實如此。
  • 古代禮儀: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平民百姓呢?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古代禮儀: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平民百姓呢?「仁、義、禮、智、信」是儒家「五常」。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建宗廟的,只能在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拜。古代行禮有「九拜」。《周禮·春官·太祝》中記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
  • 清流 能吏 遺臣——記四川客家名人王乃徵
    這個官不大,僅為正七品,是由皇帝派遣到外地擔任巡按負責糾風糾紀的風憲官,即便軍隊出徵也會有御史跟隨,可以隨時向皇帝報告官員或將領的不職之處,其最大的權力就是彈劾官員。王乃徵一到任上,即因「上月初二日,以直隸廣宗、巨鹿一事,因捐激變及諸軍先後殘殺情形,附片奏陳」,彈劾直隸總督袁世凱。請旨簡派重臣,「覆加查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