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 能吏 遺臣——記四川客家名人王乃徵

2021-01-09 騰訊網

【導言】中江王乃徵先生,是和劉光第、林思進等齊名的清末巴蜀詩壇領袖,也是晚清政壇上清流派的一員幹將。他的人生經歷跌宕起伏,曾得罪過權貴,也曾一年五遷,更當了史上任期最短的貴州省長,最後以遺老之身退居上海灘,堅持不食民國之祿而潦倒致死。王乃徵的一生,可以說是在那個激蕩的大時代下無數傳統士大夫命運的縮影,至今仍讓人感嘆唏噓。(陳偉平)

王乃徵(1860—1934)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王乃徵無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人物,他集清流、能吏、遺臣於一身,在晚清和民國初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行跡。由於在近現代重大的歷史節點上,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參與,故王乃徵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研究上有著較高的標本價值。

王乃徵(1860-1934),四川中江東山鄉王家梨園人。字聘三,一字病山,晚號潛道人。光緒十六年進士,歷任福建、陝西道監察御史,江西撫州知府,直隸按察使,順天府尹,湖北、河南、貴州布政使。王氏家學淵源,學養深厚,工詩文、善書法、精醫理,清標勁節,品德端粹,一生著作宏富。尹昌齡稱他「生平嗜學不倦,所著詩古文辭,謹嚴有法度」(《王病山先生墓志銘》)。主要作品有《天目化遊草》《嵩洛吟草》《病山遺稿》等。

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所過屠戮,人民所剩無幾,十室九空,土地荒蕪。清順治、康熙年間,朝廷展開湖廣填四川運動,招湖北、廣東、江西、福建等省人民入川開墾。由於地廣人稀,朝廷準許移民隨意插佔,納數畝之糧,即可享用耕地數十畝。在此背景下,王乃徵的先祖來到四川。據王乃徵《王氏始遷先祖子享公家傳》中載:「公諱貢靈,字子享,原籍福建武平縣。康熙六十年(1721年),歲大飢,公年五十三,挈妻及二子遷蜀。始居鄰水,數年徙中江。父子力耕,垂二十年,始置產治東白廟溝。」此處文字不多,卻大致勾勒出王氏遷居四川的基本線索。

王氏落籍中江,躬耕為業,卻出現了數代被賜封資政大夫,何也?康熙版《中江縣誌》記載,明末中江在編人丁5190,應徵田賦銀9582兩,到康熙三年至十二年(1664~1673年),中江人口已凋敝到僅「戶六十二,徵銀八兩六錢」,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才恢復到載丁1464,可徵田賦銀3464.5兩,僅為明末的三分之一。為鼓勵墾殖,清政府制定激勵措施,移民除所開墾之地視為永業外並承諾永不加稅。對於開墾土地超過一定數量者,當地政府呈由總督奏請朝廷獎給虛銜、翎枝、封典等榮譽職位,但不給實官。

有了「功名」,王氏遂躋身士紳行列。王乃徵在談到其家道中興時,說「(子享公)手植梨數百株,皆佳品成林,世蒙其利。乾嘉時,中邑產梨,歲聯數十舟東下,運銷渝城,來購者必先索王家梨,於是遠近知有梨園王家」。四川為移民省份,社會關係複雜,變亂層出不窮。各廳,州、縣土紳為謀自衛,相繼舉辦團練,以資防堵。這一款項則由有業之家按原有定額進行加派,此一名目謂之「捐輸」。既名「捐輸」,即是人民額外的貢獻,故一縣之中所納捐輸,如出自一家,集到有一定數目後,允許由其家中任何一人,將歷年納款收據匯繳,由地方官驗明,按照捐例之殷,呈由總督奏請朝廷獎給榮譽職位。王家以亦農亦商的途徑,富甲一方,承擔社會義務必多,故王氏世代得到賜封也就無怪可奇。

據陳品全民國版《中江縣誌》稱中江人「俗樸、務耕、好學、尚義」「邑境無大江峻岭,而崗巒秀拔,溪澗縈洄,亦具淵渟嶽峙之致。民生其間,得艮氣者多剛武,得坎氣者多俊爽。士喜讀書論道,崇尚節義,近時(清代)科第之盛雖稍遜前代,而簪纓閥閱每每不絕。」王氏以躬耕為業,商業發家,豐入嗇出,成為小康。客家人有耕讀傳統,遂收弆圖籍,延名師以課子弟。同治丁卯,王乃徵之父王建中(字師竹)中舉,封光祿大夫,王父名德清尚,鄉裡愛敬,聞於遐爾,「邑中初辦賓興會,與同輩共成之,厥後學田議起,亦力任艱巨,一呼而集,一切部署皆所手訂,寒畯享其成」。是以王氏在中江終成名門望族,其影響不僅限於當地,至王乃徵時其影響已播遷全國。

光緒八年(1882年),王乃徵中舉,光緒十六年(1890年)金榜題名高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由於飽讀聖賢之書,王乃徵把修身、齊家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把治國平天下作為終身志職。

清流不畏權貴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引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倉皇出逃,滿清皇室威嚴喪盡。《辛丑條約》的籤訂,使國人對清政府更為失望,社會矛盾加劇。在內外交困之際,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祭起改革大旗,宣布實行「新政」,企圖力挽狂瀾,延續統治。這次新政改革是清朝統治階級的一場自救運動。然而其整體改革方案,卻遠遠超出了當時清政府所能承擔的國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致使新政改革不但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擁護,反而成為「擾民」之舉,激化了官民矛盾。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王乃徵外放任福建道監察御史。這個官不大,僅為正七品,是由皇帝派遣到外地擔任巡按負責糾風糾紀的風憲官,即便軍隊出徵也會有御史跟隨,可以隨時向皇帝報告官員或將領的不職之處,其最大的權力就是彈劾官員。王乃徵一到任上,即因「上月初二日,以直隸廣宗、巨鹿一事,因捐激變及諸軍先後殘殺情形,附片奏陳」,彈劾直隸總督袁世凱。請旨簡派重臣,「覆加查竅」。「未蒙朝廷施行」,再次奏請「嚴定官弁處分,以飭綱紀而靖民心」,並稱:

本年直隸之亂,始於廣宗剿殺三村,所稱匪首景廷賓,平日本為鄉裡敬服,其柳林團相戒不仇洋教。庚子之變(1900年),該處獨無習拳鬧教事,是以派捐之初,眾不願出。官吏不善開導,又復構成其罪,勒捕生變,遂致板臺屯、東召村、西召村三村之民,成罹慘毒。奇冤莫雪。及至變而為匪,戕殺兵弁,勢在必剿。然使原其情罪,加以曉諭撫循。早今解散,何至滋蔓日深?乃任新盛、正定、大名各軍,肆意殺戮,濫及良懦,幾至不可收拾。兼聞四月底間,已報肅清之後,於南官縣小李莊、張字村等處,因繳軍械,又復慘殺多命。夫究其緣起,不過因愚悍之民,罔知遵順,遽加慘殺,以慘殺之故,激變成匪,又以為匪之故,愈加慘殺,直至殺不勝殺,乃始斂兵言撫。雖報肅清之名,無解冤濫之實。其中官弁罪狀,如廣宗知縣魏祖德之勒捐生變,總兵董履高之構讒肇禍,統帶段瑞雲之慘殺三村暨新盛等軍統領之先後濫殺,餘痛在民,遠近傳播。又聞始終獻議,專主用剿,為一查辦委員,候補知府阮某,本在督臣文案,其詳非督臣不得知,而其惡為人言所共憤。至袁世凱始即失於覺察,逮變亂已成,不務分別莠良,戒止妄殺,惟欲以兵威制服,成此冤濫之象。於所糾參官弁,亦但罪責疏防,又未聞自請議處,是既辦理錯誤於前,因遂怙過飾非於後,事狀顯然,咎無可掩。

與此同時,王乃徵還特別指出之所以不「覆加查竅」,實因袁世凱「優異督臣」,朝廷有倚重之處,並稱「若朝廷遂置不問,何以示刑賞之公於天下」。他在《籌款練兵立召禍亂奏請收回成命折》中說:「該督年甫四十,曾無勳績足錄,而寵任之隆,已為曾國藩、李鴻章所未有」,「爪牙布於肘腋」,「腹心置於朝列」,「黨援置於樞要」,「即使忠純如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臣抑以為未可,況該督之斷斷非其人也」。王乃徵在將矛頭指向袁世凱時,並大聲疾呼:「滿溢之戒,該督既不自知;逾分之嫌,朝廷獨不加慮乎。」王對袁之為人可謂先知先覺,不意此言竟成亡清之讖語。

有清一代,直隸屏障京師,拱衛皇城,形勢較他省為要,體制亦較他省為肅,直隸總督因之堪稱八大疆臣之首。晚清以降,清廷特設北洋大臣,由直督兼之,其地位愈加顯赫。作為監察御史,王乃徵彈劾深受朝廷倚重的袁世凱,是因為袁所管轄的廣宗知縣魏德祖貪得無厭,對百姓橫徵暴斂、敲詐勒索,以致「勒捐生變」,統領段祺瑞不問是非就血洗三個村莊,而袁世凱對此不聞不問。然而袁世凱深受朝廷倚重,故他的奏摺無疑是「蚍蜉撼大樹」。但其道德勇氣,在當時的語境下可謂振聾發聵,也正是因為其勇氣,徐一世稱他「在御史臺頗負清望」;陳灨一在《睇向齋逞臆談》中說:「王乃徵以進士入翰林,為御史,直言極諫,風力聞天下」。

王乃徵忠於職守,先後上疏彈劾了慶親王奕劻、四川總督奎俊以及瞿鴻機、鹿傳霖、王文昭等王公大臣。面對這些權傾朝野、炙手可熱的高官顯宦,他均以事實為依據,「事非徵實不舉,人非貪劣不劾,故人多憚之」,以致「親貴側目,宵小屏蹤。」這些人對他既恨又怕,必欲除之而後安。一次奕劻對被彈劾的心腹說:「聘三遇事與我輩為難,必當使之外任,免多事」。

能吏一年五升遷

光緒三十年(1904年),王乃徵出任江西撫州知府。到任後,他對農民繳納皇糧國稅,極力主張要「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反對任意盤剝,榨取民脂民膏。其心繫人民的心態,正是長期以來儒家所提倡的修、齊、治、平的直接體現,他的出發點是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文守仁《蜀風集》中載,王乃徵見撫州何家口地勢低洼,春間大水,經常泛濫成災,便倡導該地農民築堤壩,修水利,「使窪地變成沃埌,歲得在熟」。由於他的德政,當地百姓對他感恩載德敬若神明,於是「就其地為祠,曰王公生祠,名其堤曰王公凼」,該堤至今猶存。為了表達對王乃徵的崇敬心情,百姓還在生祠的正門刻了一幅楹聯:「千裡生祠崇上德,一腔熱血注中江」。文守仁記錄的文字不多,卻勾畫出了王乃徵能吏的形象,把其在撫州的政績融入了百姓的口碑。

王乃徵為官清正廉明,興利除弊,撫民有方。「事無宏纖,皆審度周詳」,做到萬無一失。在撫州「居官三年,不名一錢,是以歌頌載道」。鄭逸梅稱其「居官清廉,宦囊殊澀」。由於其在撫州勵精圖治,政聲卓著,宣統元年(1909年)攝政王載灃認為他才堪大用,力擢他為湖南嶽常禮道道臺,緊接著又升任直隸按察使,負責京畿治安。

清末地方政治,可謂亂象叢生,積重難返,直隸更是如此。先是財政虧空嚴重。李鴻章主政之時,「存款不下千餘萬金」。然「繼任某制軍(指袁世凱)藉以為練兵之用,不三年,支銷殆盡。復奏準由各省合籌練兵經費,歲約數百萬,竭天下之脂膏,供一己之揮霍,而定藏竭矣。厥後繼任某制軍(指楊士驤),復踵事增華,取攜任便。歲入只有此數,出則層出不窮」。如此靡費公帑,民生多艱不難想見。

當時京畿轄區二十四屬盜賊橫行,社會治安混亂,導致商旅裹足,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王乃徵上任之初,巡視轄區,了解社情,座談僚屬。他發現警署下僚中有個叫湯銘鼐的警察名氣很大。湯是四川璧山人,因父遊宦直隸隨遷京津,父卒,流落津門,畢業於巡警教練所,任警士。這小子一身正氣,還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立崗街市執行公務,居然敢攔下北洋大臣的轎繳罰金,於是聲名大震,搞得頂頭上司不悅,多年得不到提拔,但他仍我行我素。

王乃徵親往見之,湯卻避而不見,經過幾次過訪,始來答拜。於是王提拔湯任直隸警務所提調,節制馬隊三營,探訪隊一營,委任陳少搏為預審判事,嶽茂槐為文案,嚴惠丞為稽察,組成班底。不到一月,捕獲巨匪「一簍油」等三十餘人,處決於市曹,以致京畿各縣民氣上揚,匪患斂跡,道途通行無阻。王乃徵禮賢下士,用人惟賢,雷厲風行、處事果決,以致在直隸巡按使任上政績斐然,有如宋之包青天在世,親貴側目,宵小遁跡,隨後升任順天府府尹。

湖廣總督衙門

宣統二年(1910年),王乃徵調任湖北布政使(省長)職。在此之前清廷實行預備立憲,內容涉及行政改革、設立議會、實行地方自治等方面內容。張之洞督鄂時,倡立西學,改良法制,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纛,湖北已為改革之先聲。王乃徵到任後,上摺奏稱「籌備憲政,應就目前財力,酌分緩急,擬請變通原案辦法」。在這份奏摺中,他對西方的政治制度非常諳熟,所談論的問題又能切中肯綮。但此時改革與革命賽跑,清廷的預備立憲已輸在起跑線上。

不久,適湖廣總督陳夔龍上調直隸,繼督瑞澄尚未到任,朝廷明令以王乃徵護理湖廣總督。「太守攝兼圻之任,時未及一年,進階之速,清季一人而已」。大概王乃徵曾是載灃的師傅,教其讀過書,故載灃素知王的道德文章及其辦事能力,一旦執國秉政,遂有了一歲五遷其官的知遇之報。瑞澄臨鄂後,王乃徵重返藩司任。然而,瑞澄驕肆,不能兼容,對王乃徵的工作頗多掣肘。宣統三年夏,四川爆發保路運動,王奉調河南布政使。時清政不綱,他不屑苞苴納賄,未赴豫任,旋調貴州布政使。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王乃徵由鄂赴黔,舟行月餘,始達黔邊洪江,聞武昌新軍暴動,湖北已經獨立。他剛到鎮遠又聞湖南獨立,脫離大清。但王乃徵仍以使命在肩,毅然入貴陽赴任,並於九月十三日(11月3日)定期就職。翌日黔省宣告獨立,貴州大漢軍政府成立。其即掛冠離職,攜眷回川。上任就等於卸任,王乃徵遂成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省長。

黔省宣告獨立脫離大清,財稅制度尚未建立,參加革命的袍哥遂自組先鋒隊,自找財源,以致王乃徵攜眷出城九十裡,剛到黑頭坡(修文、息烽交界處黎安哨附近)即遇搶劫,行李衣物被掠一空,只好返回貴陽籌措盤纏,不料貴州形勢大變,革命黨和立憲派開始內訌。

湖北雖最早宣布獨立,但仍戰事不斷,鄂督黎元洪遂呼籲已獨立各省援鄂。貴州都督楊藎誠為避省內矛盾,主動率部援鄂。王乃徵乃隨軍再出湖南,由於南北和談,遂滯留常德。其後,清室贊成共和,遜政民國,王乃徵徒嘆無可奈何花落去,遂化身遺民,流寓上海。其後,袁世凱邀其出任湖北民政長(省長),王乃徵辭而不就,頗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清高風骨。

遺臣失足不失身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滿清王朝宣告滅亡。樹倒猢猻散,清廷的王公大臣統統退出歷史舞臺。王乃徵當然也不能倖免。他從貴州布政使的官位上退到了上海,成了名副其實的寓公。汪國垣曾在《近代詩派與地域》中說「蜀中近代詩家,以富順劉光第、成都顧印愚、榮縣趙熙、中江王乃徵為領袖,而王秉恩、楊銳、宋育仁、傅增湘、鄧鎔、胡琳章、林思進、龐俊羽翼之」。

在上海的清室遺老合影(右起第三位為王乃徵)

上海人文薈萃,名家很多,清廷遺老自然不在少數。濃濃的遺老情節把這些文士聚在一起,王乃徵與詞學大家朱古微、詩人陳散原情趣相投,經常在曲園、涵芬樓等處雅集。參加雅集的還有王國維、康有為、張元濟、陳夔龍、沈瑜慶……他們一起談詩論文,一起吟風弄月,一起感時傷逝,又一起論民風講社會。這些前朝顯宦之所以樂此不疲地定期聚會,輪流坐莊,名為詩酒宴集,消磨餘生,實則窺伺時局,謀求東山再起的機會。晚清大員轉變為前清遺老,致使詩文取向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所謂「民國乃敵國也」,正反映了這些遺老對民國的態度。

民國以降,政潮迭起,兵連禍結,暗殺成風,自然就有人懷念起有皇帝的時代。1916年6月6日,紫禁城裡傳來袁世凱病亡的消息,宮內人人喜笑顏開,奔走相告。除了對袁氏的舊恨,也為自己逃過一劫而慶幸。消息傳到上海,王乃徵等一班遺臣自然彈冠相慶。於是出現一些新的聲音,有人說袁世凱的失敗,就在於動了鳩佔鵲巢之念,也有人說「帝制非不可為,百姓要的卻是舊主」,與其讓姓袁的做皇帝,還不如物歸舊主。這些聲音,與王乃徵等前清遺臣「本朝深仁厚澤,全國人心思舊」的心思形成了共鳴。

自清帝退位,公開反對共和的王公大臣善耆、溥偉、升允、鐵良被稱為「四個申包胥」,卻沒有一個能成事。真正把溥儀再扶上龍椅的,只有手握重兵的辮帥張勳。1917年6月,徐州鎮守使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府院之爭」為名於6月14日進入北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闢大業」,擁戴已退位的前清宣統皇帝溥儀復闢。一時之間,北京沿城一帶辮子多,城廂內外黃龍旗多,偽宮門外紅頂子多,成為一時怪象。

復闢翌晨,張勳即發矯詔取締報紙,並使辮子軍分赴各報館,勒令其改用宣統九年月日字樣。宣統復位,民國變大清,在「武聖」張勳和「文聖」康有為的聯合操辦下,紫禁城內有聲有色,惟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還在居仁堂總統府辦公。全北京龍旗飄揚,唯有新華門內的總統府仍高掛五色旗,財政、參謀兩部也堅持懸掛五色旗。在一片黃龍旗的包圍中,這裡成為了京城裡最後的民國。

未滿12周歲的溥儀復闢後,滿清遺老丹墀下山呼萬歲。朝賀畢,各進諛詞以為獻媚,惟王乃徵別出心裁。他說:「民國改用五色旗,雖含滿、漢、蒙、回、藏五族一律平等意思,其實紅、黃、藍、白四色,本為我大清所固有。」眾聞其出語奇特,急叩之故。王說:「大清開國時,制定旗族等級,不嘗有正紅、鑲紅、正黃、鑲黃、正藍、鑲藍、正白、鑲白之旗制乎!民國以此四色列其首,蓋隱寓大清雖然讓政,而旗制仍未消滅之意,臣在當時,即逆料必有復闢之舉,不圖果見之於今日也。」王此論調,本是信口雌黃,而聞者轉徵為符瑞,於是又山呼萬歲。旋王得賞外務部右侍郎職銜,人謂之頌揚得體而得此榮幸。

張勳復闢後的北京街頭

清恭王溥偉是宗社黨首領之一,年來往返於天津、上海、徐州等地,圖謀復闢。及聞宣統即位,驚喜若狂,又恨張勳未事前告知,於是大怒,遂專程進京問罪。張反唇相譏,說:「古來建大功立大業者,捷足先得。誰叫你直至今日才來,還想得個好位置,世間沒有這樣便宜的事。」恭王大罵張勳忘本。張鄙視之,上前就是幾記耳光。溥偉怒叱:「你敢毆親貴麼?」張揶揄道:「除了皇帝我為大,便打了你也沒甚麼希罕。」有人細玩味「除掉皇帝我為大」,七字,頗疑張勳此次之舉非為清室計,或有帝制自為之心。

復闢鬧劇沒數日,段祺瑞馬廠誓師,興師討逆。討逆軍自南苑飛機拋擲炸彈後,清廷震恐,驚駭萬狀,如坐愁城,終日號泣。而一般復闢功臣,又皆紛紛逃逸。復闢前,王乃徵曾奉張勳密命,奔走聯絡,並邀康有為入京。宣統即位後,王以復國功臣自居,趾高氣揚,有睥睨一世之概。

討逆軍進攻京師,辮子軍屢遭失敗,溥儀知大勢已去,乃召集群臣御前會議。梁鼎芬奏曰,為今之計,惟有仿慈禧太后與景皇帝避庚子聯軍入京故事,由地道逃生,始可保全性命。其時,航校校長秦國鏞,因接受討逆軍之請,駕機飛入紫禁城,自號為「空中討逆」。梁鼎芬獻計以「地道逃生」,剛好與之「空中討逆」,形成一副對仗工穩的絕妙對聯。清室君臣倉皇失措,所謂復闢功臣知事機不妙,陸續潛逃。王乃徵大罵而特罵,責其畏死貪生。於是有人站出來說:「難道待兵臨城下,閣下獨誓要以身殉國麼?」。王回道:「那當然。」大家搖頭表示不信。王乃對天指地發誓:「我如逃走,便是個王八。」眾人笑說:「你本排行老八,何必用這樣的話忽悠我們。」於是王又發其它毒誓。誓畢,忽聞炸彈一聲,王乃徵大呼道:「不好不好,快些走。」於是後人又有了橫批「王八逃了」。

王乃徵等人苦心孤詣等來的復闢,不過曇花一現。宣統復闢的壽數,有人說為七日,也有人說是十日,總而言之「短命皇帝」四字而已。之前袁世凱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大家都譏其國祚不永,如今宣統尚不及洪憲之八分之一。然而,洪憲皇帝在八十三日中,尚猶有轟轟烈烈之舉,而宣統復闢僅下了六道上諭,偽臣除磕頭請安外均無所事事。且洪憲之兵能血戰兩月,互有輸贏;宣統之兵支持兩周,盡皆降服。洪憲取消帝制,仍能把持總統,而宣統坐不成帝位,卻違背了與民國的契約,為以後被趕出紫禁城留下了伏筆。

王乃徵失足蹚了張勳的渾水,稀裡糊塗參與了復闢的鬧劇。事後方領悟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話的真諦,才明白中國不要皇帝已成不可逆轉的現實。只是孔孟教化,忠孝意識深入骨髓,加之當初攝政王載灃的知遇之恩,心理對大清一直難以釋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回師北京,幽囚曹琨,將廢帝溥儀逐出紫禁城,對此王乃徵淚眼北望,痛心疾首,才完全明白再也回不了大清了。

此後,王乃徵無心政治,隱居滬上,藏身市井,化名「潛道人」鬻書懸壺自給,以不做良相便為良醫聊自慰。在此期間,他先後含淚送走了五位親人。特別是愛子阿軒之死,讓他摧肝裂肺,痛徹心扉。他在《除夕憶阿軒》第一句:「暮年喪愛子,悽悽逢歲闌。」寫出了他悲入肌骨,肝腸寸斷的傷痛。

王乃徵書法

隱居上海,布衣粗食,生活簡樸。王乃徵在最困窘的時候,達到了衣食不周的程度。尹昌齡在《王病山先生墓志銘》中說:「僑居海上,至匱乏,幾不能自存,氣益強毅。」鄭逸梅在《近代野乘》中說,他「與詩翁朱古微為近鄰,過從甚密,但生計日艱,甚至不能舉火,古微有所資助,輒婉謝之。」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溥儀的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在吉林長春鳴鑼開張,一些晚清遺老競相奔走,意圖謀取一官半職,享受榮華富貴。一時之間,主子奴才彈冠相慶,牛頭馬麵粉墨登場。王的同儕中鄭孝胥賣身投靠,充當了漢奸賣國賊;老友胡嗣瑗也不甘落後,死心塌地地追隨溥儀,當上了高官。溥儀等人看好王乃徵的才華、聲望和影響,三番五次邀請他出山,但他毅然予以回絕。王乃徵持身正直,不肯委身附逆,在民族大節上沒有失身,其挺挺自立的偉岸風骨,受到國人的一致稱讚。陳灨一說:「而能存氣節,足風薄俗,則王乃徵可稱焉。」

王乃徵生平嗜學不倦,才思橫溢,所著詩古文辭,謹嚴有法度,善書法、精醫理,對堪輿之學也頗有研究,晚年清貧自守,獨善其身,有凜凜風骨。1934年1月,一代文星在上海悄然隕落,享年73歲。

王乃徵去世,友朋請諡文慎,最後「康德」皇帝溥儀「賜」諡文肅。王忠心者為大清,而非「偽滿」,溥儀此「賜」對王乃徵身後無疑就有狗尾續貂之嫌。1967年溥儀以平民身份謝世,也再也沒有「廟號」與「諡號」的殊榮。

▁▁▁▁▁▁▁▁▁▁▁▁▁▁▁▁▁▁▁▁▁▁▁▁▁▁▁▁▁▁▁▁▁▁▁▁▁

陳品全:《中江縣誌》

陳灨一在《睇向齋逞臆談》

參考書目

《王乃徵詩文集》

《王病山先生墓志銘》(作者:尹昌齡)

《蜀風集》(作者:文守仁)

《近代野乘》(作者:鄭逸梅)

《睇向齋逞臆談》(作者:陳灨一)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近代稗海》(編者:榮孟源章伯鋒)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王 雨樹挪死,人挪活。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變遷史就是移民史。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 曼城與四川九牛等隊將進行FIFA挑戰;肖震回歸梅州客家
    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綠茵場上的活動受到限制,但曼徹斯特城,紐約城,墨爾本城,四川九牛隊等8個俱樂部將參加這樣的線上比賽。這項挑戰還將使球迷們有機會在觀看時向俱樂部選擇的慈善機構捐款,以支持其所在地區從疫情中恢復的各項工作。
  • 讀不一樣的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亮相天府...
    分享會現場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30日訊(記者 李慧穎 戴璐嶺 攝影報導)今日(11月30日),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在2019天府書展上重磅亮相,該系列叢書以打造傳世精品為中心,深入挖掘四川歷史名人思想文化資源,旨在增強我省出版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為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寫下濃墨重彩的四川篇章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專刊出版近日,四川省地方志辦策劃的《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出版發行。為傳承弘揚四川歷史名人精神品格、氣質風範,彰顯歷史名人當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四川省自2017年3月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以來,先後公布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第1批: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第2批: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蜀中才女薛濤
    在第兩批四川歷史名人的名單中,唐代女詩人薛濤是唯一一位女性。有很多人不知道,成都的望江樓,就是為了紀念薛濤而修建的。薛濤為什麼能入選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她有哪些優良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四川之聲FM98.1有幸採訪到了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
  • 「央廣網·視聽四川」《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出版發行
    總臺央廣記者劉濤報導:四川省地方志辦策劃的《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日前出版發行。《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約請20位四川歷史名人出生地地方志部門撰寫稿件,並委託專業文化機構分別採訪20位歷史名人研究專家,邀請權威研究專家撰稿。
  • 李白、杜甫……20名四川歷史名人 這本專刊給你權威介紹
    四川在線記者 袁婧四川在線記者12月24日從四川省地方志辦獲悉,由該辦策劃的《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近日出版發行,包括李白、杜甫等20位四川歷史名人的權威介紹盡在其中。據了解,為傳承弘揚四川歷史名人精神品格、氣質風範,彰顯歷史名人當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四川省自2017年3月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以來,先後公布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第1批: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第2批: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
  • 四川達州竟出了這麼多名人!四川達州近現代十大名人盤點
    達州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省東部,自東漢建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歷為該地區州、郡、府、縣所在地,是四川省人口大市、農業大市、資源富市、工業重鎮、交通樞紐和革命老區;達州是四川巴渠文化的中心地帶,境內羅家壩遺址、城壩遺址是長江上遊古代巴人和巴文化中心遺址的發源地。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四川達州近現代shi大名人。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原創 劉文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綿州人李調元窮其一生編纂的《函海》,以一人之力,記巴蜀千載歷史文化,此書成為了殿堂級的「巴蜀百科全書」。 「圖書館這套書很長時間來只有159本,多年來的借閱以及圖書館的發展搬遷,缺失了一本《古今諺》,即專門介紹諺語方面的書,我們找了很久,都沒能找到這本。」安縣圖書館副館長劉勇說,原本是修復圖書館保存的159本書,沒想到還有意外的收穫,找到了缺失的《古今諺》。
  • 能操持地道客家年夜飯:這個中國「洋媳婦」,真美
    來到中國生活14年,從阿根廷遠嫁閩西客家小城的「洋媳婦」奇娜說出切身感受。  兩年學會流利中文  2004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生奇娜邂逅了來自中國福建長汀的留學生楊淙,二人在一次教會活動中一見鍾情,結下跨越太平洋的異國姻緣。
  • 河源這些經典客家菜,穩穩抓住了深圳人的胃
    現場評選出 新銳味道客家菜、傳統經典客家菜、 最佳創新客家菜我作為一名客家菜的師傅,我也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更多美味的客家菜,供大家品嘗。」
  • 甘坑客家小鎮文昌塔隨筆
    文/楊春林或許是對景點情有獨鍾,或許是交通便利,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遊覽過甘坑客家小鎮了。甘坑客家小鎮起源於明清時期的甘坑村,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鶴湖新居、大萬世居等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 舌尖上的客家·碌鵝
    作為秋冬進補的一道美味,客家碌鵝肯定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首先,「碌」這個字就是土生的客家話,外人不明其意,聽到「碌鵝」還以為是 「滷鵝」,實際「碌」是煮的意思。,色澤金黃的表皮搭上入味的鵝肉,鮮嫩、多汁的口感,味道濃鬱的湯汁還適合拿來送飯,也是最適合搭配客家黃酒的下酒好菜,絕對令你停不了口,是營養價值與美味完美結合的一道客家菜餚。
  • 古代的吏算什麼官?有沒有權力?《夜天子》中的典史屬於官還是吏
    「吏」可以說是不入流的官員。古代的「官」和「吏」是有明確區分和界限的,官便是朝廷命官,是由朝廷任命,領取朝廷俸祿而為朝廷服務的。吏則不同,吏是官員任命,從官員處領取俸祿為朝廷命官服務的。至於權利,自然也是有的,官員的權力來自於朝廷,而吏的權力便是來自於各級官員了。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王國平 ‖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他7歲即能吟詩作對。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雲來萬裡,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時傳抄鄉裡,被譽為「神童」。某日,李父指著屋簷上織網的蜘蛛出對:「蜘蛛有網難羅雀」,李調元不假思索,信口對道:「蚯蚓無鱗欲變龍」。對仗工整,足見其才思之敏捷。復有一次,兵部尚書錢香樹命作春蠶詩,他隨口即成,其中有「不梭非彈卻成圓」一句,被認為神來之筆,廣為傳頌。
  • 蜀女多才,薛濤秀冠|走近四川歷史名人③
    薛濤才思敏捷,具有非同凡響的氣質和風度,傾倒了無數詩人才子,深得當時在四川的詩人元稹、王建、劉禹錫、令狐楚、裴度、杜牧等人的賞識和欽佩,並寫詩互相唱和。最後,薛濤隱居浣花溪,於城內碧雞坊修建「吟詩樓」棲居,至逝世。薛濤憑什麼入選四川文化名人?薛濤是第二批四川文化名人中唯一一位女性,譚繼和認為實至名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甲午年中的帝黨清流
    受此牽連,「前清流」一時折戟沉沙,陷於低潮。之後,戶部尚書、帝師翁同龢進入軍機處,十餘年間聚攏了文廷式、志銳、張謇等另一派年輕諫官(又稱「後清流」),也正是這批人,對甲午年事影響至深。  戰前:書生群起好戰  甲午年朝鮮「東學黨」之亂後,中日分別派兵進入朝鮮,但清兵戡亂成功後,日方卻拒不退兵,並進而提出改革朝鮮內政的要求,由此朝鮮危機愈演愈深。
  • 四川省蓬安縣竟然出了這六大名人,四川人的驕傲!
    當然四川省蓬安縣自古至今名人眾多,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其中較為知名的六位,也歡迎各位朋友補充並指正,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人。第一位:成會明成會明,1963年出生,南充市蓬安縣人。第二位:蕭毅肅蕭毅肅(1899—1975),四川蓬州(今四川蓬安)人,中華民國國防部次長,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日軍投降時,受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命令處理日軍投降事宜。日軍投降後,主持中國戰區受降典禮,史稱「芷江受降」。1949年赴臺灣。1975年7月31日在臺灣去世。1936年被國民政府授陸軍少將銜。1938年升任第四十三軍副軍長。後調任參謀總長辦公室高級參謀。
  • 四川歷史名人手把手教你寫下雪文案
    不過,不用害怕,四川的歷史名人跟你我一樣,都是一看到下雪就興奮的人,來來來,看看他們是如何手把手教你寫下雪文案的!杜甫在成都草堂住的時候,沒事兒就愛看窗外的雪山。雖然是個北方人,對於下雪都見慣不怪了,但他的詩歌中卻充滿著對於成都雪山的熱愛:「雪嶺界天日,錦城曛日黃」、「暮倚高樓對雪峰,僧來不語自鳴鐘」、「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