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拉薩,整座城像是冬眠了一般安靜。貢嘎仁增家客廳的偏廳裡,卻坐滿了客人。他們都是來詢問關於遠行、起屋等重大事件的選日子問題的,他們靜靜地坐在一邊等待貢嘎仁增大師算出的結果,氣氛凝重而肅穆。從大清早到正午時分,貢嘎仁增才送走了最後一位客人,熟知貢嘎仁增的人,都知道他只在上午為別人算日子。
現行的藏曆從公元1027年開始使用,是在西藏原有的簡單歷算法物候歷的基礎上,結合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以及由文成公主進藏時所引進的時憲歷發展而來,至今已是十分完善而科學的歷算系統,被中科院評為「最權威的歷算」,並已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高度重視。 藏曆之複雜可參見藏曆書,即使識得藏文,看藏曆書仍只能看懂一些粗淺的和符號化的東西,若要詳細地知道藏曆書上說了點啥,就只得請教專家了。貢嘎仁增是西藏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的教授,是西藏為數不多的幾個精通藏曆並負責每年藏曆書編制的專家之一。其家族歷代從事歷算行業,先輩、祖輩、父輩都曾擔任過當世達賴喇嘛的御用歷算師。傳承至今,貢嘎仁增已是家族中第23代傳人,從小耳濡目染,接受了繼承並發揚藏民族特有歷算文化的使命,孜孜求學,研究藏曆歷算已數十年。 藏曆與農曆大同小異? 據貢嘎仁增介紹,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自己的歷算法,當時是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的,運算雖簡單,卻說明了歷算在西藏發展源遠流長。 後來,隨著漢藏文化的交流與滲透,藏曆與漢族地區的農曆漸漸靠攏,比如藏曆也將一年確定為12個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閏月之說。並且藏曆紀年也基本和農曆的幹支紀年法一致,只是用陰陽配合五行木、火、土、金、水來代替天幹,即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用十二生肖代替地支,沒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說。藏曆中也是60年一輪迴,不過不叫「甲子」而稱為「繞迥」,第一繞迥從公元1027年開始,當時農曆正是丁卯年,而藏曆則稱為陰火兔年。如2009年是農曆己丑年,而按藏曆算,則稱為陰土牛年。
藏曆和農曆也有些微的差別,首先藏曆不是以朔日為初一,而是以月圓的望日固定為十五,所以有時會和農曆相差一兩天。其次藏曆置閏和農曆也不同,所以在閏年有時和農曆相差達一個月左右,但年份和農曆完全一致。此外,為配置太陽日與太陰日之日序對應,藏曆中安排有重日和缺日,所謂「重日」,直譯為多餘的日期,就是這個日序(日期)要重複一次。所謂缺日,就是這個日序(日期)要跳過去,空缺過去。一般每月有1-2個缺日,一年大概有十四五個缺日,而重日一年最多只有五六個。既沒有重日又沒有缺日的月份則被稱為「吉祥月」。 與農曆比較大的差別是,藏曆產生於氣候特殊的高原地區,因此為適應當地氣候特徵也有一些獨特的地方,它並沒有採用簡單的歲月平分法,而是依「日宿」(即太陽所在位置)定點進行推算,將最終數據與當地各類鳥獸草木的變化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確定節氣和劃分季節。所以,藏曆雖然也劃分了春、夏、秋、冬四季,但同時又根據地域獨特的氣候特徵形成了六季劃分法,即春、後春、夏、秋、冬、後冬。從整體觀察,冬季最長,春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最短;部分高寒地區,甚至無夏季,春、秋二季直接連接在一起。 藏曆書,內容涵蓋最廣的曆書 簡單介紹完藏曆的特徵之後,貢嘎仁增老先生拿起一本上市不久的2009年藏曆為記者詳細介紹起了藏曆書。 首先說藏曆書的封面,2009年由於是土牛年,所以該年藏曆書採用了黃色,代表的是土的顏色;若是水年,則用藍色封面;木年用綠色封面;鐵年用白色封面;火年用紅色封面。在2009年藏曆書封面的醒目位置,有「2009-4-26」的日期字樣,這是因為藏曆書以每年藏曆三月起始,2009年公曆4月26日是藏曆的3月1日,所以封面上以該日期作注,表明2009藏曆書的起始日期。 一本藏曆書中,不僅可以紀年、紀月、紀日,還涵蓋了預報天文現象、天氣趨勢和自然災害,有針對性地指導不同地區的農耕牧作,傳授不同時令採集數百種中藏藥的知識,甚至還總結了一年四季人體的脈相變化規律等幾百種信息。其內容包羅之廣,是其它曆書難以望其項背的。 貢嘎仁增說,由他所在的西藏天文歷算研究所編制的藏曆書,每年發行量高達十多萬冊,是發行量僅次於教材的藏文書籍。除西藏外,這種開本並不大的長條狀藏曆書,還遠銷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族聚居地區以及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