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魚婦》

2021-01-08 吳先桃聊一聊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被眾多學人公認為「古今語怪之祖」的《山海經》,不僅是神話,也是含有怪異色彩的種種傳說和故事的寶庫。《山海經》8篇,作者不詳,據傳為禹、益所作,經學人考訂,此書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當為戰國至漢初時楚人所作。它包含有極為豐富的古代故事資料,卻長時期不被人們作為古小說看待,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說它「蓋古之巫書」。對(山海經》作過深人研究的袁坷斷定,它「實際上乃是古代巫師相傳下來的書」,其內容與表述方式,都同巫事有關。這一特點正好打開了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民間故事起源的思路。

《山海經》原來是有圖畫的,故又稱《山海圖》,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詩中就有「流觀《山海圖》」的句子。文字是對圖畫的解說,所以簡拙難解,不如一般的古小說那末明白曉暢。《山經》主要本於九鼎圖像,《海經》主要本於「招魂」圖像。《海經》所含故事最為豐富生動。袁坷就此論析道:

《山海經》尤其是以圖畫為主的《海經》部分所記的各種神怪異人,大約就是古代巫師招魂之時所述的內容大概。其初或者只是一些圖畫,圖畫的解說全靠巫師在作法事時根據祖師傳授,自己也臨時編湊一些的歌詞。歌詞自然難免半雜土語方言,而且繁瑣,記錄為難。但是這些都是古代文化寶貴遺產,有識之士不難知道(屈原、宋玉等人即其例證)。於是有那好事的文人根據巫師歌詞的大意將這些圖畫作了簡單的解說。

總之,「《山海經》的《海經》部分和古代招魂的巫術活動關係相當密切,當系根據巫師作法時所用圖及歌詞而成文者」。

袁坷撰《中國神話史》,對《山海經》所載的許多著名古神話,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穌禹治水,黃帝與蚩尤之戰,刑天舞幹戚,羲和生十日,西王母及形形色色遠國異人等,都作了精當論析。我們在這裡從故事史的角度舉出下面幾則試作評述(為便於讀者理解,特引述白話譯文):

女丑的屍體橫臥在這裡,她生遭不幸,被十個太陽的毒焰炙殺。在丈夫國的北邊。死時她正拿右手遮住她的臉。十個太陽高掛在天空中,女丑則躺臥在山頂上。(《海外西經》)

梟陽國在北朐國的西邊,這裡的人,都是人的臉,長嘴唇,黝黑的身子,渾身是毛,足跟是朝前生的,一見人就張開嘴哈哈大笑,左手握著一隻竹筒。—原來這隻竹筒是人們預先準備好,套在自己的臂膊上,待梟陽國人捉住人哈哈大笑,嘴唇卷上去遮住額頭時,人便從被捉的竹筒中抽出手臂,用小刀猛鑿他的嘴唇,將他嘴唇釘在額頭上,這樣就可以反轉來把他捉住。(《海內南經》)

巴蛇吞象,三年以後才吐出象骨,有才德的人服食了它,不會鬧心痛和肚子痛的病。這種蛇的顏色是青黃紅黑幾種顏色交織在一起的。一本說,是黑色的蛇,長著青色的腦袋,在犀牛的西邊。(《海內南經》)

有一種魚,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魚體,名叫魚婦,據說是頗碩死而復甦變化成的。適逢風從北方吹來,泉水得風湧溢而出,蛇變化成魚,死去的顓項便趁蛇魚變化未定的這時,託體魚軀,死而復甦。人們因稱這種和顓項結為一體的魚叫魚婦。(《大荒西經》)

《女丑之屍》、《嫋陽國人》、《巴蛇食象》和《魚婦》這四篇小故事本身並無特別重要價值,它們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有兩點:一是這些故事是在舉行巫事活動時,由巫師對著「山海圖」講出來,再由後人記述成文的。看來許多古老而神奇的故事同巫事有關,巫師往往是講故事的能手。甚至到20世紀末的今天,在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故事講述家中間,仍有少數人兼有巫師身份。這一文化事項不能不發人深思。二是這些故事在結構上如同《瑣語》那樣,已經把可感知的現實情景同出自想像虛構的神奇世界融合在一起敘說,重心開始向人世轉移:由女丑之屍聯想到她是求雨不成被太陽暴曬而死;由巴蛇的巨大形體,聯想到它可以吞下大象,經三年消化才將象骨吐出;由嫋陽人手握竹筒,帶出人們怎樣巧妙地從他手裡脫身的驚險而有趣的經歷;對海中形體怪異的「美人魚」,講述者竟然得知蛇變形成魚,死去的人又託身魚軀的多重經歷。由此可看出講故事的巫師已開始具有後世敘事文學中全知型敘述人的視角,能立足於廣大時空背景之上來馳騁想像。不能說他們這時已完全超脫構造神話的原始思維的局限,卻已開始具備了有意識的虛構這一藝術思維的明顯特徵。在這裡,似乎有著中國民間故事從神話、傳說、故事混飩一體的狀態中逐漸分離開來的線索,值得研究者深入探尋。

好啦,今天就講到這裡啦,我們下期再會!

相關焦點

  • 《山海經》中記載的魚婦,它是顓頊的化身,它有怎樣的傳奇故事?
    《山海經》中記載的魚婦,它是顓頊的化身,它有怎樣的傳奇故事《大荒西經》記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從大荒西經的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魚婦就是一種魚。
  • 《山海經》中「女丑之屍」是怎樣的故事?為什麼有各種解讀?
    近日有網友提問:看《山海經》時,發現裡面數次提到「女丑之屍」。看字面意思理解,是不是因為「一個女人因為長得醜而被殺死,留下一具屍體」的意思?它是不是關於一個遠古野蠻記憶的故事?1、《山海經》中記載的女丑、女丑之屍——《山海經 海外西經》記:女丑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山海經 大荒東經》記:海內有兩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山海經 大荒西經》記: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屍。
  • 上古異獸魚婦,曾附身於蛇,變成半人半魚的怪物,黃帝之孫所化
    有一種異獸名叫魚婦,是一種半身偏枯,一半是人,一半是魚的怪物。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顓頊死後附身於蛇,隨後隨著一陣海風化為魚體,死而復生,變成了一個半人半魚的異獸。一《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魚偏枯,名字叫做魚婦。顓頊死而復生,風從北來,天乃湧出大水泉,蛇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 《山海經》記載顓頊復活成「魚婦」,魚是婦女子宮的象徵?
    《山海經》記載顓頊復活成「魚婦」,魚是婦女子宮的象徵?解構「顓頊復活」神話在《大荒西經》中有一段很神奇的文字,它是關於死亡與復活的記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根據《史記》及《路史》等古籍的記載,顓項是黃帝的後代。而魚婦是什麼人?
  • 《山海經》裡的神獸,都有一個特點!
    但在《山海經》裡,這種叫做狌狌的動物還有另外兩幅面孔,有說他為人首豬身的,能知道往事,卻不知道未來。還有說他為人形披獸毛的。鯥《山海經》裡記載了一種神奇的魚,鯥,念 lù。「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 《山海經》中那些長得像蛇又非蛇的異獸,你知道幾個?
    文/曉夢閣主一部《山海經》,萬千奇異中。論奇異怪獸,非山海界不可。《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跟蛇有關的神、獸。其中呢,就包含水裡遊的,空中飛的,地上爬的。有些是真的蛇怪,而有些則是長著蛇的某些屬性,卻不是蛇。今天閣主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山海經》中那些似蛇非蛇的異獸:1、琴蟲在《山海經》的「海經」中記載了一種奇怪的異獸,名叫琴蟲。
  • 盤點古代能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魚婦和驚精香已絕,第三最好吃
    那就是山海經裡的魚婦。有學者分析魚婦可能和現在的娃娃魚長相類似,長有四腳的魚,但體型和人相似。這種魚也能讓人起死回生。《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一句話明確記載了這種魚讓人起死回生的事例。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有很多人懷疑山海經的真實性,但是從璨爺個人觀點來看,歷經上千年變化,很多東西有沒有,還真的不好說明。
  • 誰把《山海經》裡的大怪獸畫得這麼中國風?
    庫叔最初知道《山海經》,是源於初中時的課文《阿長與〈山海經〉》,文中這樣描寫異獸: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這些描寫讓庫叔產生了諸多的想像,甚至還去翻找了相關圖集,相信各位庫友也見到過下圖的異獸形象。
  • 關於「人魚」,《山海經》和《史記》中都有記載,為何至今沒發現
    《山海經·北山經》提及了這類「人魚」:「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在其中多人魚,四足,其音如寶,食之無痴疾。」說白了的「音如寶寶」,指的是小孩魚的叫聲像嬰兒啼哭。娃娃魚有肥大的四肢和扁圓形的頭頂部,給人產生了「半人半魚」的幻覺。在遠古時代,華夏民族們就掌握了提煉出娃娃魚植物油脂的技術性,用於照明燈具。
  • 你不知道的山海經異獸,這三隻巨蟒個個幹過泰坦巨蟒,還不來看看
    山海經異獸之肥衛在今天的西嶽華山,在上古時代被稱為太華山,這裡曾經生長著一種怪蛇,名叫肥衛,它身高數十尺,可以輕易地吃掉一頭大象。大家都知道蛇是沒有腳的,可是肥衛卻長著六隻腳和兩對豐滿的翅膀,十分可怕,這種蛇一但出現就會引發大旱,商湯時代,肥衛曾經在陽山出現過一次,沒想到卻引發了七年的大旱。足見這種巨蟒的恐怖之處。
  • 祖宗牌位供著一條蛇(圖)
    在病中,她把這事講給了兒女,要他們畫條蛇來供起。當兒女將蛇供起之時,她兩眼一閉,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此後,她的子子孫孫就把蛇當成祖先供起來。傳至今日,便有當地人把自己當成了蛇的後代。  蔣效倫說,後來,他們在木洞至雙河口一帶,收集到很多版本的《蛇祖》及《雷二老爺是根蛇》的故事。這些故事雖在雷二老爺洗澡地點等細節上約有不同,但故事的主角、情節均相同。
  • 蛇為什麼稱「小龍」、 為什麼叫長蟲?
    《山海經》有「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稱,書中的許多神靈都是蛇身、蛇首或操蛇、珥蛇、踐蛇,如《大荒北經》:「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福建省簡稱「閩」,《說文》:「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蛇種」可理解為以蛇為圖騰。福建人崇蛇,省內不少地方至今還保留著蛇王廟,且有以祈求蛇神保佑的種種民俗活動。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一部分為古代巴國所在之地。
  • 《山海經》到底有多神奇?
    《山海經》導致司馬遷「不敢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其中的記載,有很多地方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之處。作為一本神話著作,《山海經》裡有著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也記載了許多難以確認真實性的珍禽異獸。如今人們看到書中對各種動物的描述,都會覺得它們出自虛構。但畢竟《山海經》的年代與今天相距甚遠,很有可能那些當時存在的物種,在今天已經滅絕了。
  • 周公解夢之夢見抓魚和吃魚
    一、1、夢中出現抓魚的畫面,意味有意料不到的成果。2、男子夢中出現抓魚的畫面,表明會禍會天降。
  • 《山海經》中記載的八大異蛇,騰蛇屈居第二,燭龍沒上榜
    它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分泌的毒水都能把大地腐蝕變為沼澤,而且還具有無盡的腥臭之氣,從此以後這地方再無生物。也就是說,即使相柳什麼都不做,它都會危害一方了。更何況它還到處為惡,製造水災,殘害生靈。最後被大禹聯合應龍等諸神所殺。在古代,有關相柳的傳說很多,是大兇大害之蛇,而且戰力很高,在與應龍和共工交手時,都能逃走。二、騰蛇(飛蛇):騰蛇來自於山海經的中山經。
  • 山海經很可能記載了一場上古大戰,后羿射的金烏就是外星飛船
    《山海經》裡這麼記載,說有10個太陽住在扶桑樹上。除了這個,還有一個叫作「建木」的大樹,這個樹不但是連接天地的橋梁,它旁邊也有很多國家,魚婦、互人國…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熟悉,在北歐神話裡,有一棵世界樹,這個樹把整個世界分成了九個國家,上面也有很多神靈。
  • 食傷齊透食神生財,財氣通門戶大富之象,放下貪慾,人生風生水起
    出道20年也背上了女版陳冠希的稱號,張靜初(原名張靜),1980年2月2日出生於福建永安,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2000年,參演愛情劇《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由此進入演藝圈。2005年,憑藉電影《孔雀》獲得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獎。
  • 《山海經》中那些真實存在的生物,一直到現在都有,麒麟原來是它
    《山海經》中那些真實存在的生物,一直到現在都有,麒麟原來是它可能很多人在讀《山海經》的時候都會以為這本書類似於神魔志怪小說,但其實並不是的。這本書是屬於古代的地理、水文以及生物的詳細記載的一本書。《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有的人把這段的生物解讀為猩猩,但是這其實並不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這其中有一個特徵為「白耳」。根據這個我們就找到了金絲猴,至於吃了能不能跑得快,這個動物現在是瀕危保護動物,無法得知。《南山經》:「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