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背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療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療肩背痛、咳嗽、視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療肩胛痛、上背部痛、頸項強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療頭項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風穴的作用:治療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療肩胛痛、手麻、耳鳴、耳聾、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療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療咳嗽、吐血、盜汗、肋痛、嘔吐、膈肌痙攣
魂門穴的作用:治療腸鳴、嘔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療腹脹痛、胸背痛、腹洩、消化不良
京門穴的作用:治療腰肋痛、腸鳴、腹洩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療腹脹、嘔吐、腹洩、腰脊強痛
氣海俞穴的作用:治療腰痛、痔瘡
關元俞穴的作用:治療腰痛、便秘、腹洩、腹脹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療膀胱諸症、腹痛、腹洩、便秘、腰脊強痛
秩邊穴的作用: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
白環俞穴的作用:治療遺精、白帶、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癱瘓
會陽穴的作用:治療痛經、性機能減退、便血、腹洩、痔瘡
人體背部穴位圖
大椎穴、至陽穴、曲垣穴、腰陽關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門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風門穴、肝俞穴、腎俞穴、厥陰俞穴、 小腸俞穴、肺俞穴、膽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腸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關元俞穴、膀胱俞穴。
補:靈臺穴、筋縮穴、中樞穴、懸樞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風穴、臑俞穴、肩貞穴、大杼穴、督俞穴、氣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長強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胞肓穴、秩邊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脈、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等人體經絡上。(ctrl+F進行穴位查詢)
本節經典穴位推薦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痺、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發熱並向小腹放散。
風門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常用於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頸項強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肩胛骨內緣,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於咳嗽、氣短、健忘、遺精、陽痿、盜汗及諸虛百損的治療。
至陽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靈臺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腎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補益腦髓,強壯腰腎,止咳定喘,聰耳明目。適用於腎虛腰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健忘失眠、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神經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氣喘、腎不納氣、小兒發育不良、諸虛百損等病症。有全身強壯作用,對腎虛、腎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痛的感覺,用力不可過大,時間可稍長一些。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調理方法等僅供參考學習,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轉載自拔罐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