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總穴歌」所說的人體最重要的4個穴位,你知道怎麼用嗎?

2021-01-08 掌門談養生

對於很多剛剛學習艾灸的朋友來說,艾灸似乎是一種難懂又難學的技術,儘管艾灸需要的穴位理論知識確實有不少,但也是有跡可循的。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一個簡單易懂、又很實用的「四總穴歌」,這個歌訣總共有四句話:第一句叫肚腹三裡留,第二句叫腰背委中求、第三句叫頭項尋列缺,第四句叫面口合谷收。

此歌訣可以說是歷代醫家實踐經驗的總結,並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對平常喜歡艾灸的朋友來說,記住了這句歌訣,在具體施灸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大概的方向,對於艾灸養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在這句歌訣當中,總共提到了4個穴位,自古醫家都很喜歡用這些穴位來治病,用今天的白話來翻譯這幾句古老的口訣,意思如下:

如果是我們身體腹部周圍的病患,比如遇到由於脾胃、大腸、小腸等消化器官功能失調,而導致的肚子痛、嘔吐、胃不舒服、便溏腹瀉等情況,刺激足三裡穴就可以了。如果是我們身體後面的病患,比如遇到腰背酸痛等情況,刺激我們的委中穴效果比較好。如果我們身體頭頸胸肺等部位出了問題,我們可以選擇列缺穴,因為列缺具有祛風散寒,潤肺止咳的功效。如果是我們身體面部的病患,比如我們的嘴巴和臉部的病症,都要用到合谷這個重要的穴位。

當我們掌握了這首歌訣,在艾灸養生實際應用的時候,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那麼歌訣當中提到的這4個穴位具體有什麼樣的功效?這背後的機理到底是什麼呢?接下來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歌訣一:肚腹三裡留

足三裡這個穴位也不難找,只要我們找到外膝眼這個穴位(膝蓋外側凹陷處),然後往下量三寸(也就是除拇指外的四指合併起來的寬度)就可以了。

這句歌訣當中的「肚腹」準確的來說,就是以我們的肚臍為中心的身體腹部的位置,如果說的寬泛一點,就是我們整個腹部。如果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個區域就是三焦當中的中焦的地方,歌訣中的三裡說的就是我們腿上的足三裡穴。

在我們全身的穴位中,足三裡這個穴位也是比較特殊,自古以來醫家都非常喜歡用這個穴位,因此它又被稱為長壽第一穴,萬能胃藥等。在很多中醫典籍當中都認為「此穴諸病皆治」,堪稱為「穴位中的戰鬥機」。

足三裡的從穴位名來說的話,「裡」也就是「理」,有「梳理」之意。「三裡」即「三理」,具體來說就是理上、理中、理下的意思,那這個「理」到底理的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人的氣血。

經常艾灸足三裡,就可以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通暢我們的經絡,打通我們的氣血。而我們身體很多的病症都是因為經絡不通、氣血不暢導致的,通過刺激足三裡穴,可以打通身體上下的氣血,從而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為什麼足三裡可以調理肚腹的病患呢?原理也不複雜,因為足三裡是胃經的合穴,而合穴有兩大主要功能,第一就是「合」主逆氣而瀉,第二就是「合」治內腑。也就是說足三裡這個合穴可以調理臟腑的病症,因此如果是腹部疼痛靠近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艾灸足三裡就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歌訣二: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的位置也很好找,它就在我們膝蓋背後的膕窩正中心,是膀胱經的合穴。這個穴位可針也可灸,它的主要功效是清血洩熱,舒筋通絡,祛風溼,利腰膝。

很多人一輩子都沒用過自己身體上的這個寶貝,卻任由腰痛、背痛折磨,真是很可惜。可能有人會問:腰背不舒服,我直接艾灸腰背的穴位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找委中穴呢?

腰背從區域範圍來說,也是屬於身體中焦的位置。我們的背部主要有兩大主要的經絡循行,第一條經絡就是出於正中間脊柱上的督脈,第二條經絡就是脊柱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

委中穴這個地方比較特殊,從身體背後過來的膀胱經正好在委中所處的地方會合,中醫講究的同氣相求,委中正好和膀胱經同氣,所以必有應。因此它是治療腰背疾病的重要穴位。加上這個地方多血,因此臨床也有用委中穴放血的方式來治療腰背疾病。

歌訣三:頭項尋列缺

列缺穴在我們的手腕上,離腕橫紋大概1.5寸的地方。

列缺穴是手太陰肺經的經穴和絡穴,同時它跟任脈交會。列缺穴的主要功效是宣肺祛風,疏通活絡。而肺開竅於鼻,肺氣不利則鼻塞不通,因此列缺穴還有清利肺氣、通竅的功效。

本來按內針的原則,列缺相當於頸部的同氣,所以對於頸部的一些問題,如常見的咽喉毛病,針列缺往往手到擒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因為與任脈交會互通,所以對於很多任脈的病症,列缺亦是行家裡手。如常見的婦女痛經,艾灸列缺可以分分鐘解決。

而對於頭項的毛病,更是不在話下。頭項的問題,多跟陽經相關,因為直接到頭部的經脈只有陽經(當然,足厥陰肝經的支脈,也到頭頂部),而督脈除了直上頭項,還總督諸陽,所以抓住督脈也就意味著抓住了諸陽。

當我們頭項出現問題,說明身體的陽病了,方法就是陽病治陰!而與督脈相對的,就是任脈,而前面我們說過,列缺善治任脈病症,因此頭項尋列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歌訣四: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的位置就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算是我們人體的一個要穴了,它的主要功效有清熱解表、疏散風邪、清洩肺氣、通降胃腸。

合谷穴為什麼能主治「面口」呢?主要是因為經絡的到達。大家看看大腸經這條經絡的分布,就不難理解了,大腸經循行的地方,從手走頭,上達頸部、面頰、下齒及鼻部,雖然說範圍很廣,但是最主要的部位就是「面口」的位置。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原穴,所謂的原穴指的是元氣在五臟六腑腧注、經過、留止的腧穴,可見原穴對於經絡有多麼重要。所以艾灸合谷穴,對於大腸經循行經過的身體部位,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同時,艾灸合谷穴不但可以治療頭面五官病,鎮痛也是拿手好戲。像平常我們經常見到的頭髮、牙齒痛、喉嚨痛、肚子痛以及女性痛經都有很好的效果。

相關焦點

  • 中醫所指「八脈交會穴」是什麼?這8個穴位原來有如此妙用!
    中醫養生歷史悠久,由於現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亞健康人士越來越多,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養生,說起養生就離不開穴位,穴位養生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中醫養生方式,由於其綠色安全,也逐漸受到人們的認可。剛才介紹了十二正經和八脈的概念,這八脈交會穴就很好理解了。八脈交會穴就是這十二正經和八脈相教會的八個特定腧穴,這八個穴位均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的部位。交會穴是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經脈相互交通、交會的穴位。八脈交會穴有何作用?八脈交會穴的治療範圍十分廣泛,僅《針經指南》中記載就可以治療200多種病症,為什麼有這樣的效果呢?這主要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 血糖高別擔心,巧用人體「降糖穴位」組合,不花錢悄悄降血糖!
    血糖偏高人體會出現哪些表現?家中沒有專業的測量血糖的儀器,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血糖升高了?我們就需要知道血糖升高,人體會有哪些表現。臨窗發現,人體血糖升高,主要表現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為什麼會出現「三多一少」症狀呢?這是因為人體血糖升高,會引發人體滲透性利尿,尿糖增多,水分大量流失,高血滲刺激大腦中渴神經,人會一直感覺口渴。
  • 人體穴位 從女人穴位看出身體異常徵兆
    那麼,我們今天主要來聊一聊,從人體穴位來看,女性有哪些常見病,以及如何預防這些常見病吧。人體經絡穴位大圖冊人體的穴位遍布全身,而且每個穴位都很有講究,腰腹部有哪個穴位會痛了,很有可能就是得了某種疾病。你可能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根據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機構的調查,這是一種困擾成百上千萬女性的慢性病。很多女性認為生理期疼痛是正常現象,是她們一定要去面對的東西。
  • 掌門說穴位之:大椎穴在人體當中的重要性
    今天掌門師兄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人體督脈當中的一個重要的穴位,叫做大椎穴。當我們坐在那裡,一低頭就會有一塊很大的骨頭抬起來,這個最高的骨頭叫做大椎,它(大椎)的下面的穴位就是大椎穴。大椎穴,古人稱它為「諸陽之會」,這個穴位在背部的最高點,背部本來就屬陽,所以大椎穴堪稱陽中之陽,《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意思是,大椎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對於保健養生,大椎穴起到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個,你可以理解為大椎穴是一個交通要道,這個地方一旦堵塞,就會造成身體各個部位的疾病。
  • 人體穴位的基本常識,特效穴位+ 實用穴位!
    一、人體穴位的基本常識 穴位、經絡是經典的傳統文化之一,許多具有道醫情結和武術情結的人對它都有極深的印象和好感人體有340個穴位,穴位與神經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穴位按摩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 但是,普通百姓真正了解穴位的並不太多。在自我健康意識越來越凸顯的今天,進行自我穴位按摩或給家人保健按摩非常有必要,也是一個健康好習慣的形成。
  • 人體背部穴位圖
    ========================================================人體背部穴位圖   大椎穴、至陽穴、曲垣穴、腰陽關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門穴、神道穴、肩井穴
  • 人體手部穴位圖
    用一根一束的牙籤強刺,會獲得更高的療效。 良好的心臟功能,是保證血脈通暢的必要條件。 所以要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必須加選手心的心包區,手背的腕骨穴的按摩、刺激才奏效。 在體檢或是定期檢查時, 如果醫生說你的血壓高, 應立即開始做穴位療法,用牙籤刺激穴位,按摩穴位, 很快血壓就出現下降。每天堅持治療,血壓會持續逐漸下降。
  • 腳底是人體最大的福田 按摩腳底穴位治百病
    主治病症:   太衝穴的主治病症為: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增強性能力的指壓法等內容。     主治病症: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為: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療法有:穴道指壓法治療溼疹。
  • 肝經上四個穴位,疏肝理氣的作用最強!
    肝經上四個穴位,疏肝理氣的作用最強肝經的穴位比較少,就14個,有很多還根本不好找。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沒必要用那麼多,一般能使用其中四五個,就對身體非常有好處了。肝經一般不太容易找準確,這裡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做個劈叉動作,用個手指去摸大腿根,有一根硬筋,順著硬筋往下走就是肝經了。肝經上的穴位,有的可以一帶而過,了解一下名稱即可,有的則需要每天反反覆覆地揣摩、深思。
  • 人體背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人體背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定喘穴的作用:治療哮喘
  • 經絡穴位解讀——肺經的要穴列缺、魚際、少商
    常用的重要穴位有四個:尺澤、列缺、魚際、少商。上期我們了解了尺澤的三大功用:止咳喘、退熱、刺血降血壓。今天接著了解剩下三個穴位的功效應用。  列缺:   列缺穴即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與手陽明大腸經聯繫),還是八脈交會穴(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相交會的穴位)之一,通於任脈。
  • 熬夜最傷肝,艾灸這6個穴位統統補回來!
    很多人晚上經常熬夜,或者大吃大喝,我們都知道這樣很傷身體,特別是對肝臟的傷害最大,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除了不熬夜,平時我們艾灸什麼穴位能保護我們的肝臟呢?下面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理論告訴我們,其實熬夜對肝臟的傷害是最大的,每天晚上的11點到凌晨兩點,是肝臟排毒的時間。
  • 這個脾經絡穴,可以改善亞健康,卻少有人知道它是急救要穴!
    「亞健康」這個詞我們可能經常聽到,準確的說,亞健康是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亞健康的人往往去醫院檢查,生化指標顯示並沒有什麼毛病,但是又感覺到身體渾身不舒服。那疲勞的狀態,中醫是怎麼理解的呢?事實上,在我們的五臟六腑之中,有一個臟腑叫做脾,大家都知道,脾主運化,運化什麼?主要就是運化水谷、水溼。
  • 艾灸這12個募穴,護你一生臟腑周全,你知道幾個?
    如「五俞穴」、「八會穴」、「原、絡穴」、「八脈交會穴」、「郄穴」、「下合穴」等等,「募穴」也是其中一組十分重要的特定穴。首先,要明確背俞穴和募穴定義的區別。背俞穴是指臟腑精氣輸注於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臟腑精氣匯集於胸腹部的穴位。臨床當中,背俞穴與募穴都能反應臟腑精氣的情況,但是,背俞穴與募穴並不完全相同。從歷代醫家的論述,髒病,取俞為主。為什麼髒病取俞?
  • 艾灸養生之穴位五行應用十:手少陽三焦經的五輸穴
    中醫養生的核心思想是講究整體的平衡性,而五行學說就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體現,在指導艾灸養生方面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那麼你懂穴位的五行嗎?正確的理解和運用五行,可以在使用艾灸治療疾病和養生的時候,找到一個清晰的思路。可以說我們祖國的中醫理論,時刻離不開陰陽五行,不能嫻熟運用五行理論推斷身體的病理病機就不可能入上古中醫之門。
  • 腳,是人的第二個心臟 |重要五穴(建議收藏)
    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腳根,四根的根本,是腳根。腿也是疾病反映區!很多疾病都會反映在小腿上,比如小腿抽筋可能和缺鈣有關;腫脹說明臟腑有病;發涼意味著體質虛寒等,及時發現症狀,有利於早期預防。秋冬天氣乾燥,艾灸後容易出現上火的現象,所以每次艾灸要兼顧腳部穴位,把上半身的火氣引到腳上,也叫引血歸源(灸湧泉穴),可清虛降火,緩解灸後上火症狀。
  • 人體十四經脈,你知道嗎?
    人體十四經脈,你知道嗎?十四經絡是由古人對人體經絡穴位進行分類並分別命名的。它包括12經脈和任、督2脈合稱14經,是針灸、刮痧選穴配區的主要依據。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十四經脈吧!本經首穴是少澤,末穴是聽宮,左右各19穴。手少陽三焦經主治嗌腫/喉痺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陽經之一,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裡,上接手厥陰心包經於無名指,下接足少陽膽經於目外眥。經脈分布於上肢外側中間、肩頸和頭面。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大體分布於經脈的外部。本經首穴是關衝,末穴是絲竹空,左右各23穴。足陽明胃經主治流淚/夜盲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胃經。
  • 艾灸養生離不開這些常用的穴位,你知道幾個?
    艾灸是中醫養生中的一個重要方法,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養生保健作用。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艾葉製作成艾柱或艾條通過燃燒產生近紅外和熱量作用於人體穴位或特定的部位,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自然療法。
  • 針灸大成調神穴位總結
    故除了取心經的原穴神門穴,鎮靜安神,寧心通絡,疏解情緒之外,還要配合腎經的湧泉、太溪。湧泉穴位於人體最底端,可引虛火下行,故《治症總要>記載湧泉治療「心煩熱,頭目昏沉」;太溪為腎經原穴,亦可滋補腎陰,交通心腎,引火歸元。《考正穴法>中記載復溜、築賓兩穴善治療「善怒多言」、。
  • 經穴之人體自帶的降壓穴,曲池穴
    ,聊起了這件事情,我也只是說了一句「沒量一下血壓嗎,可能是血壓有了問題。」 【曲池穴】 屬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曲,彎曲。池,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曲池,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