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梁冠軍(右)與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合影。 (照片由梁冠軍本人提供)
「我一直覺得,冒一下險沒問題。冒大險就成大功,冒小險就成小功,不冒險就徒勞無功。」和記者聊起自己的生意經,在美國打拼30多年的僑商梁冠軍說得最多的,就是如何發現機遇,並且把握機遇。這位祖籍廣東廣州的僑商不僅有著一張標準的粵人面孔,一口地道的粵語口音,更繼承了粵商捕捉商機的敏銳、吃苦耐勞的堅韌和心念故土的桑梓深情。當在海外事業有成之後,再回頭看,他堅定地說,「是祖國給了我最大的機遇。」
他是梁冠軍,是美國冠軍國際投資集團董事會主席、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也是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曾經列席全國政協會議的海外僑胞代表。
唐人街裡的「奮鬥小子」
如今,走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唐人街,說起梁冠軍這個名字,在這兒住過一些年頭的華人都不會陌生。
「最多的時候,我在唐人街開了40多家店鋪,時裝、家具、禮品、參茸、佛具、電器……各種店鋪都有,基本上走過整條唐人街都不需要帶錢。」和記者聊起往事,年過半百的梁冠軍爽朗地大笑起來,輕鬆的語調隱約帶著一絲驕傲。
梁冠軍的確可以為此驕傲,因為這一切都來自他白手起家的艱苦打拼。20多年前,當他剛剛走進紐約這座國際大都會時,還只是一個個頭不高、貌不起眼、一無所有的異鄉人。
「剛來的時候蠻辛苦的,但我看到有很多商機,就決定要闖一闖。」雖然已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梁冠軍依然操著一口濃重的廣州口音,甚至說起普通話還有些磕磕絆絆。和鄉音一樣沒有改變的,還有融入他骨子裡的那股廣東人敢闖敢拼的韌勁。
1988年,梁冠軍帶著自己的「創業夢」來到紐約。很快,他就敏銳地發現,當時美國正在起步的房地產行業是一座可以深挖的「富礦」,而改革開放之後,中美之間日漸暢通的貿易渠道,更為這個充滿幹勁的年輕人提供了施展拳腳的廣闊舞臺。
瞄準市場之後,梁冠軍首先成立了一家建築公司,將中國的建築材料運到紐約,在當地承接裝潢裝修項目。「當時利潤很大,例如一個普通的門鎖,在中國賣幾十元,運到美國則能賣到幾十美元,往往一個貨櫃的商品就能賺七八個貨櫃的利潤。」就這樣,梁冠軍順利挖到了第一桶金,也開始有更大的能力和信心擴大生意版圖。從建築行業到更多種類的商品進出口貿易,從唐人街到紐約再到整個美國,當年的「奮鬥小子」漸漸站穩腳跟。
談起成功的原因,梁冠軍感嘆自己好像每次都正好處於機遇的風口。然而,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梁冠軍在交談中常常幾句帶過的那些艱辛和堅持,才是他成功的真正秘籍。
最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梁冠軍都是親自從美國到中國去挑貨訂貨,一年至少來回10多次。「那時不像現在有網際網路,可以在網上下單。過去都是我自己跑,到中國訂好貨,再聯繫航運公司運到美國,然後再在美國找人接貨。」奔波輾轉,吃了多少苦不言而喻。但在他看來,各個時期、各個方面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咬牙克服。「很多時候不去搏一下,試一下,就不會有現在的一片天地。」梁冠軍說。
從「美國夢」到「中國夢」
和梁冠軍聊得多了,就會忍不住驚嘆他對商機的靈敏嗅覺,似乎再小的機會都不會從他眼前溜過。就如他曾經笑稱,身邊的朋友常叫他「萬寶路」,因為他總在思考致富的辦法,尋找萬條招財進寶的道路。
「我喜歡經常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有沒有商機,儘可能多地接觸各種事物,往往會有意外收穫。」梁冠軍說著,眼神中流露出一股商人特有的慧黠。
在商業眼光獨到的他看來,如今的中國是最大的商機所在,也是他走得最多的地方。「這10多年,中國經歷了飛躍發展的黃金時代,平臺很大,機會很多,就看能不能及時把握,捷足先登。」
作為「行動派」,梁冠軍早在2003年就開始將事業發展的腳步逐漸轉向中國。近幾年來,中國接連出臺的「網際網路+」「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更讓他如魚得水。
和記者聊起最近在忙的事,梁冠軍興奮地說,他正在試水「網際網路+餐飲」,將此前已在廣州投資的餐飲項目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創建一個更加便捷的外賣平臺。「近4個多月,我們利用已有的外賣網絡平臺,每月的營業額就差不多有六七百萬元,前景非常好啊!」說起中國的市場和機遇,梁冠軍不禁加快語速,仿佛又變回那個躍躍欲試、不放過每一次機會的年輕人。
對於這個曾經通過努力打拼實現「美國夢」的僑商而言,如今的「中國夢」更富有魅力,因為在這裡,他不僅能成為一個有所收穫的商人,更能做一個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貢獻者。
這幾年,梁冠軍在中國還做了一項令人有些驚訝的投資——在廣州投資一所軟體學院,每年從全國招收幾千名大學生,專注於軟體等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
除了每年一兩億元的直接資金投入之外,梁冠軍還花費大量心力,引入美國大學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半工半讀,並且提供資金、場地、設備等各種支持,鼓勵他們創新創業,甚至想方設法引薦學生赴國外學習、實習。而他很清楚的是,這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收回成本」的投資。
聊起這項賠本「買賣」,梁冠軍似乎少了一些商人的精明。當被問及原因,他不以為意地笑著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對中國來說很好的投資。過去的中國是招商引資,現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到了招才引智的時候。國家的發展和進步,需要技術人才,而如果能由中國自己來培養就更好了。」在梁冠軍看來,只要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通過民間辦學的方式,為中國培養更多的技術人才,這項投資就值得做。
參與並見證中國的騰飛
「我現在比以前跑得更多啦,一年至少得有20多次。」說起如今的生活,梁冠軍笑稱自己早已是名副其實的「海燕」,頻繁的穿梭於中美之間。而他忙碌的不再只是自己的生意,「還有一半的時間在做社會工作」。
無論是在美國的華人社區,還是在中國的各類涉僑活動中,總能見到梁冠軍風風火火的身影。
在美國,梁冠軍擔任主席的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已擁有分布在美東地區10個州的213個僑團。維護華僑華人權益,傳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美交流合作,梁冠軍總是身先士卒,也因此被紐約當地媒體稱為「華埠市長」。
在中國,他是尋找商機的企業家,更是熱心公益的慈善家。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他組織13輛卡車的救災物資,親自驅車將物資送往災區。2013年雅安地震次日,他又帶著100萬元現金奔赴災區救助受災民眾。而自2002年以來的10多年間,他更10餘次深入西藏,捐建希望小學,出資修築公路,免費資助200名藏族大學生到自己投資的軟體學院學習。
「僑團活動啊,公益募捐啊,中美交流啊,只要有需要我的,我就去跑。」聊起高強度的出行節奏,梁冠軍沒有絲毫的疲憊或厭倦。「我不覺得辛苦,反倒是停下來才會覺得更辛苦。」梁冠軍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他說,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沒有太大的壓力。
而就在這一次又一次往返之間,梁冠軍不知不覺地成為了中國近20多年來發展騰飛的特殊見證者。「1999年、2009年和2015年的3次大閱兵,我都有幸作為海外華僑代表親臨現場,目睹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說起這些,梁冠軍的驕傲溢於言表。
更令他自豪和珍視的,還有一樣特別的收藏,那就是從1990年以來,他每年回中國參加國務院舉辦的國慶招待會時留下的請帖、菜單和總理講話稿。「每年總理都會在講話中告訴我們中國正在經歷的發展,這讓我有機會見證中國這26年來各個領域的變化。」說起關於這26場國慶招待會的很多小細節,比如菜品有了哪些新變化,哪年的招待會日期因為中秋節而提前了,梁冠軍都記得清清楚楚。而更讓他感慨的,是這26年間他親眼目睹的中國從城市建設到百姓生活的日新月異。
「雖然我身在海外,但我深深地感到我的發展離不開祖國這個堅強的後盾,是祖國給我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機遇。」梁冠軍說,如今不管有多忙,到了國慶那幾天,他一定會推掉所有的活動,就等著來北京。「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夠再參加24年,收藏連續50年的國慶招待會記憶,繼續參與、見證祖國的發展!」梁冠軍說著,又一次露出充滿驕傲和希望的笑容。(嚴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