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

2021-01-10 有書

有書君說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每每讀起這首讓人盪氣迴腸的詩句,眼前總會浮現出譚嗣同那張堅毅的面容來。

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死神即將來臨時,沒有痛哭流涕的懺悔,也沒有卑躬屈膝的求饒,而是從容賦詩,慷慨赴死。

那種大義凜然的悲壯,視死如歸的氣概,時至今日仍然讓人在唏噓之餘敬佩不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譚嗣同的故事。

1898年9月28日,從午門通往菜市口的路上,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

就在這天,有六個「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將被就地處決。

道路兩邊的百姓看到囚車經過時,一個勁兒地把爛白菜、西瓜皮、臭雞蛋等髒東西,扔向囚車中人。

百姓們一邊扔,還一邊痛罵著這些「禍國小人」。

刀斧懸首,唾罵未絕,天地正氣,此心何懼?

面對著千萬人的無端指責,譚嗣同神氣不變,放聲高喊: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戊戌六君子」之名,吹響了革命號角,同時也開啟了救亡圖存的浪潮。

矢志投身變法

譚嗣同,本可以不死的。

譚嗣同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譚繼洵已經是湖北巡撫了。

可以說,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即便什麼都不用幹,也能一輩子衣食無憂。

但他卻選擇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投身變法。

從10歲那時起,譚嗣同便跟隨維新派人士塗啟先學習。

在當時,社會上興起了一股「變法圖強」的新風氣,與此同時,王夫之思想也再次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

譚嗣同後來提出的「君主由民眾共同選舉,也可由民眾共同廢除」之思想,就是受到王夫之「君權可繼、可禪、可革」思想的影響。

王夫之的思想讓譚嗣同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他激動地提筆寫下:

「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盜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十年寒窗苦讀,已至弱冠之年的譚嗣同為了見識更廣闊的天地,選擇了離家遊學。

他遊歷西北、東南各省,觀察風土人情,結交名士,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遊俠。

與此同時,他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當時中國民間的貧窮、困苦和政治腐敗,頗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之感,這也增加了他想要改變社會的決心。

1895年,《馬關條約》的籤定加劇了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

譚嗣同懷著滿腔悲憤寫下了「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詩句,以此堅定自己變法圖強的信念。

對於譚嗣同思想上的巨變,其父譚繼洵深為憂慮,曾告誡他:「守老氏之寶,不欲為天下先。」

但譚嗣同依舊不為所動。

1896年,在譚繼洵積極活動後,用重金為譚嗣同捐了一個候補知府的官銜,分發江蘇南京。

他起初有些興奮,成為候補知府後,便有機會等到實授知府,等有了實權後,就有可能實現先在一地搞變法的理想了。

抱著這樣的希望,他來到了南京。

然而,他很快就灰心喪氣了。這不但因為舉目無親、生活感到孤寂,更是因為他切身感受到了官場的腐敗。

譚嗣同的心情越發苦悶,對現實更加失望,這些內心的情感訴諸於筆端,便誕生了一部著作——《仁學》。

這是「別開一種衝決羅網之學」,也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從此時起,譚嗣同正式成為了一名真正具備變法思想的維新人士。

此心無愧蒼天

沒過多久,譚嗣同便結束了「睏乏無聊」的候補知府生活,離開了南京,回到了家鄉湖南。

本以為這輩子是沒指望參加「變法維新運動」了,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後的一道詔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決定變法圖強。

譚嗣同被好友舉薦應召入京,在臨行前他給妻子寫了一封信:

「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無喜無悲,聽其自然。」

或許,譚嗣同對於北上京師的結局早已有了預知。

剛一入京的譚嗣同便得到光緒皇帝的重用,被授予四品卿銜,參與維新變法的謀劃事宜。

光緒皇帝滿懷希望地對譚嗣同說道:

「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

光緒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此時的他充滿了必勝的信心,立刻開始籌備變法事宜。

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維新派認為:

洋務運動僅將「制器」作為學習的重點是不夠的,中國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

譚嗣同主張學習西方,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甚至提出設立議會,君民合治。

按照民族資本主義的設想,他還預言了未來社會:

「君權廢,民權興,得從容謀,各遂其生,各均其利。」

不過,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推行的變法只是針對當時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改革方案,並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他們只進行一些理論上的宣傳,很少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這使得維新運動的收效微乎其微。

作為維新派的實際領導者,康有為曾給光緒出了個主意:

把一切高官厚祿王公大臣的職權,表面上保留不動;卻同時重用一些小臣來主持變法工作。

這樣一來,官位高的重臣反而成了空架子,康有為、譚嗣同等小臣倒成了掌握實權的人。

這便是康有為想出的「架空之策」,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招將給維新派帶來滅頂之災。

以兒皇帝的小臣,去架空老太后的權臣,這無異於痴人說夢。就在維新派正準備大展身手之時,京都早已變了天。

不久之後,慈禧太后從頤和園返京,並正式臨朝訓政,同時下令京都戒嚴,隨即開始幽禁皇帝、廢除新政、捕殺變法派。

康有為、譚嗣同運籌已久、抱有極大希望的「戊戌變法」,就在慈禧太后的舉手之間化為泡影了。

維新變法的失敗,在於時局的限制,也在於領導者的失誤,同時印證了中國需要有一場徹底的革命,來推翻舊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

(康有為)

精魂激勵後世

1898年9月24日,一群官兵衝進了半截胡同的瀏陽會館。

面對氣勢洶洶的官兵,譚嗣同鎮定自若,並沒有絲毫慌張。

只見他淡然說道:「我知道你們會來。」

官兵向他出示了抓捕令,譚嗣同神色不變、從容起身,整肅衣冠後,對緝捕者拱手抱拳為禮,隨之被縛而去。

一切突如其來,一切又全都在譚嗣同的意料之中。

因為早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時,躲在日本使館的梁啓超就勸他避難海外,但他斷然拒絕道: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

日本使館提出可以為譚嗣同提供避難所,但他表示:

「丈夫不做事則已,作事則磊磊落落,外國變法無有不流血者,中國以變法流血者,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不是沒有機會逃走,只是他希望自己的死可以喚醒中國人的血性。

因為他早已認定:惟有流血,方能洗滌頑固的塵埃。

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神採飛揚,終日繞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牆作書。

看守問其何為,他笑著說:「作詩罷了。」

只見他寫下: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其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之雄心壯志,早已飛出牢獄,感染了每一個進步人士。

1898年9月28日,這一天紫禁城的上空布滿了愁雲,仿佛預示著清廷的黑暗將一直籠罩人間,自由、民主、平等……似乎永遠無法衝破黑暗,照亮明天。

但此時的譚嗣同不慌不亂,似乎早已看透一切,坦然中帶著些許期盼。

雖然他沒能實現自己的預想,但卻在臨刑前準確地預言了未來:

「是日每斬一首級,則異日必有一千倍人起而維新。」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譚嗣同雖死,其精氣神卻依舊震蕩著晚清那充滿霧霾的天空。

其維新欲殺賊而未回天,終成國恨,壯哉;

其喋血屹崑崙以昭肝膽,長醒吾民,快哉!

譚嗣同宛如一顆划過戊戌年的彗星,雖匆匆而逝,卻點燃了億萬人心中的火苗。

他的墓前有這樣兩句話:

「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這正是他視死如歸的寫照,他的犧牲徹徹底底粉碎了人們對清政府的幻想,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紛紛投身革命。

在譚嗣同就義13年後,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華麗上演,而清廷的統治也將被這革命浪潮所淹沒。

也許,這就是對譚嗣同死前所言最好的印證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善良之人,遭遇磨難、坎坷和不順。而那些作惡之人,卻能夠升官發財、發家致富。或許很多人都會問,難道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其實不然,《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為何說「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生活中聽到最多的就是俗語,俗語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不如文學那般文雅,但是古代的老百姓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是社會交往總結出來的規律,流傳至今,大部分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今天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句老話「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什麼意思呢?
  • 為何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讀完受益終生)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一些心地善良之人,遭受磨難、坎坷和不順。而那些作惡多端之人,卻能夠升官發財、發財致富。也許很多人都會問,難道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然而並不是,《易經》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每件事有起因,必有結果,毫無差錯。善若被人欺,老天會護你。01善人多磨難?
  • 「人善多磨難,人好不長命?」聽聽修佛人怎麼說,原來答案是這樣
    導語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曾聽過這句話:人善多磨難,人好不長命?反正我是聽過很多次了。特別是在一些好人過早地離世的時候,大家都會說好人沒好報。確實,以前我也很不理解為什麼某個人明明做了那麼多善事,一生也不曾作惡,最後卻沒有得到一個好的下場。這不就是好人不長命嘛,那以後誰還做善事呢?
  • 佛教:為什麼「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看完恍然大悟!
    常常有人問我,既然佛門那麼重視因果,說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為什麼我總能看到身邊那些善良的人、做好事的好人卻沒有好報,總是受苦、未得善終?難得因果也會有缺失?當然不是。因果從來不誤人,我們凡夫肉眼所看到的只是因果的一個片段而已,須知因果是通三世的,是非常複雜的。
  • 為什麼,善人磨難多,惡人享榮華,看完你會恍然大悟
    只要能夠多行善事,善報自然現前。不過現在社會有一種現象,大家看到的是,善人磨難多,惡人享榮華。好像古人所講的「善有善報」不怎麼靈啊。這是為何呢?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恍然大悟。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可以說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為什麼其他文明都不存在了,只有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這說明古人所留給後世的經典,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真理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佛家講,因果報應。
  • 聽「人善多磨難,人好不長命?」聽修佛人怎麼說
    介紹我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人善於受苦,但他們擅長長命?我聽說過很多次了。尤其是當一些好人過早死亡時,人們會說好人不是好報。事實上我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人一生中做了那麼多好事卻從未做過壞事,但他最終沒有得到好的結局。這不是好人長命,那麼將來誰會做好事呢?直到有一天,我認識了一個修佛的人,偶爾和他提起這個話題,和他交換意見,我突然意識到。
  • 佛教:為什麼「好人多磨難,惡人樂逍遙」?看完你就明白了!
    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好人有好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我們做一個善良的人,不要傷害他人。然而也有很多人質疑因果的真實性,認為自己所看到的卻是善良的人受欺負,看不到正義所在,惡人小人卻活的逍遙舒坦。惡人沒有遭報應,好人卻不長命,故而不再選擇善良。依次,你怎麼看?
  • 佛教:為什麼「好人多磨難、壞人無惡果」?看完你就明白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它講的是佛教裡最重視的「因果」報應。如是因、如是果,真實不虛,絲毫沒有差錯。然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看到的往往是善人無善報,好人總是遭磨難,而那些壞人卻活得逍遙自在。我們信因果,可現實卻讓人質疑因果的真實性。
  • 蒜頭鼻不好看卻有好命
    蒜頭鼻的人不單單是無憂無慮是個小富翁,而且還一輩子沒什麼災難。雖然蒜頭鼻可能不是那麼好看,但是命相挺好,蒜頭鼻的人也可交的。它佔了兩大優點①鼻頭有肉內心無毒②小富則安。蒜頭鼻的人一般都是圓臉來著,看上去不肥但是很圓,蒜頭鼻的人不適合減肥,減肥就把運氣減走了,保持原貌就好。
  • 人善人欺,天不欺!(句句有理)
    文/飛魚記得有這樣一副對子: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想必,善良的人,天眷顧,作惡的人,天嚴懲。人在做,天在看,沒必要做得太過分,然後收不了場。邪惡的人不會認為自己做的事邪惡,所以也不會自責,倒是善良的人即使踩死一隻螞蟻,也會責怪自己不小心。
  • 人善人欺天不欺,堅持下去老天自有饋贈!(深度好文)
    做人難,做好人更難。因為好人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只需回頭是岸。世人對好人的標準,自古以來就近乎嚴苛,是一丁點瑕疵都不能存在的;而對壞人的期望,卻只有一個要求:浪子回頭金不換。更真實的寫照:在現實生活中,好人總是受到惡人的種種欺負凌辱,還要忍氣吞聲的去原諒寬容這種種遭遇,很多好人看透了這種反差,於是也慢慢蛻變成了壞人。
  • 為什麼「好人」多磨難,看完就開竅了
    善惡有報的觀念,我們從小到大,似乎都在灌輸過,然而面對世界的五欲六塵,隨著人生的經歷,大多數人對此產生了懷疑,因為自己看到的好人,總是受欺負,惡人反而活得瀟灑。佛法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以其不妄語被大眾所信任接受,若有虛假,怎能經久不衰,時間就是真假的驗證。 在佛教中講因果報應,為什麼「好人」多磨難,因為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片面的,並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因果之報,如是因、如是果,真實不虛。以下就對好人多磨難的因果報應做個分析,看完就開竅了。
  • 人善人欺天不欺!好人總會有好報!
    人善人欺天不欺!好人總會有好報!凡事有因果,萬物有輪迴。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善良是一個人的基礎。上帝從不眷顧壞人。一時的成功並不意味著一生的成功。人生,不能太貪婪,也不能太冷漠,感恩的人有好報。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不是失去錢,而是有很多錢卻找不到人傾訴。人善有良緣,人惡眾生怨,修好本心才有所得。人品最好的生肖,有你嗎?
  • 什麼星座的一生修行總比別人多,磨難多,孤獨多,一個人扛下所有
    人生遇到的磨難,都是大家自己選擇的一種考驗。扛過去磨難是成長,扛不過去是結束。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好人,一種是壞人,ta們的出現都能幫助我們成長,好人可以直接拉我們一把,壞人把我們推倒之後,我們自己拉我們自己一把。
  • 為什麼說帶天命的人磨難多
    ,不一定就是壞事。有的人正是因為經歷的磨難足夠多,所以日後才能更有能力和底氣去面對降落到自己頭上的大任,從而一舉成功。  天將降大任帶天命的人,就是屬於天將降大任之人,這類人在芸芸眾生中,通常都是最突出的人。雖然其年少的時候很不起眼,甚至可能是運勢特別差的人,但是到了一定的契機出現的時候,,這種人就會很自然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是天命。
  • 佛教:為什麼「善人命苦、惡人享福」?看完恍然大悟
    每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而在佛教文化裡面更為重視對「因果報應」的教育。如是因、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差。然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往往是「善人命苦、惡人享福,」難道是古人所言不實,只是為了用此方法勸人行善,肯定不是。
  • 人善人欺天不欺!(深度好文)
    兩柱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
  • 孫悟空跑到地府,為寇善人爭取來一紀壽命,一紀是多少年?
    唐僧師徒歷經磨難,離西天越走越近,而西天附近的人也因崇尚佛教而樂善好施。在路過寇府時,唐僧師徒四人受到了熱情招待。原因無他,只因再有四位僧侶,寇善人便能達到平生「齋僧一萬人」的心願。寇善人多日的熱情招待讓唐僧師徒感覺很不好意思,天天好吃好喝地供著,他們卻沒能為寇善人提供一點幫助,所以在休整幾天後便匆匆離開了。
  •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精品推薦)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孔曰:踐,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亦少能創業,然亦不入於聖人之奧室。邢疏:此章論善人所行之道也,「子張問善人之道」者,問行何道可謂善人。「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者,孔子答其善人之道也。踐,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