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寫完了家裡各個門上所需要的春聯,最後,父親就把剩下的那一些零星的小紙片,裁成火柴盒大小的正方形,在上面寫上一個個和「白」字的一種草書寫法樣子相似的字符,父親說這叫「倒酉」(音)。
這種叫「倒酉」的字符比較簡單,也比較有趣,經常是父親寫出一兩個倒酉作為示範,餘下的,就交給我們小孩子來寫了。當然,也可以說是我們在拿著毛筆畫字。我們心頭那個興奮啊,那個緊張啊,還隱隱有一種自豪感:呀,看我也能寫春聯了!我也能寫春聯了!一隻小手摁著小紅紙片,另一隻小手緊緊地握著毛筆桿,寫得很認真,雖然寫出來的字符很稚嫩,也很笨拙。
這些寫好了的叫「倒酉」的字符,過年的時候都會貼在哪裡呢?貼在家裡的一些盛放水、糧食和麵粉等的器物上。在我的印象中,家裡的水缸、糧甕、糧囤、面甕、鹹菜缸、衣櫃等等器物上,甚至是餵牛的牛槽上、餵豬的食盆上,我們家都曾貼過倒酉的。我也曾問過父親,為什麼要貼倒酉這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呢?父親說,表示一種吉祥的意思。倒酉,倒酉,到處都有。
這種叫「倒酉」的字符究竟有什麼深刻的寓意呢?好在現在網絡便利,一直好奇的我就從網上搜索,同時也查閱了一些相關的書籍資料,終於知道,原來「倒酉」這個術語,還表達這些民俗文化含義:我國的農曆以天幹地支紀年,首先,「酉」是地支的第十位。「酉」屬金,「倒酉」就是「金到」的意思。通俗地說,也就是發財的意思。其次,酉時指下午的五點到七點。指明貼春聯的最佳時間:臘月二十九傍晚酉時。第三,「酉」諧音「有」。所謂「倒酉」,就是「到有」,寓意為幸福年年降,好事天天有。
在民間傳說裡,姜子牙是酉年酉月酉日酉時生人,姜子牙的父母就給他起名叫「酉」。直到今天,我國的春節習俗裡,全國各地都還有「二十九、貼倒酉」的規矩,意寓「姜子牙在此、諸神退去」,以此來震懾妖魔邪祟。
小時候,老家還有關於春節的民諺,一直在小孩子們口中流傳:「二十三,打發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倒酉;三十晚上合家歡樂守一宿。」
一樣的紅紙黑字,一樣的在春節期間張貼的字符,倒酉也是春聯的一部分吧?
我已經有好多年沒有在自己的老家過年了,現在好像老家也不貼這種字符了,過年後回娘家,也沒有怎麼留意。在婆家過年的時候,也從來沒有貼過這種倒酉。老家的門上,貼的也大都是各種印刷體的春聯,父親已經好多年不再自己裁紙寫春聯了,自然也就不會再有在小紅紙條上寫倒酉的習慣了。
倒酉這種字符和它的來歷,恐怕知道的人也會越來越少了。
我們有著漫長的農耕文化,而今,這種農耕文化也越來越式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