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1958年補授上將,兒女發現生前日記,內容感動國人

2021-01-09 愛讀書的小晴

一切真正的英雄都是實實在在的人,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英雄。——伊·芭·白朗寧

在1955年9月人民解放軍被授予軍銜時,毛主席基本上是笑著讀出來的,在授銜期間有部分將軍對自己的軍銜有些不滿,然而今天要講到的這一位將軍就是一個例外,此人便是開國名將李聚奎。

就在舉行授銜儀式的前兩個月,李聚奎就接到上級的臨時通知,讓他去擔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去發展祖國石油業。就這樣被突如其來的通知,使李聚奎剎那間不知所措,因為農村出身的他根本就沒有接觸過石油,關於石油的一些知識更是沒有了解,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這一份工作。

還有一種原因,此時的李聚奎深知授銜儀式將在兩個月後舉行,這時對於一位在戰爭上徵戰了半輩子的人來說,沒有人願意放棄自己應得的榮譽,在他經過一時的思考後,他決定收拾東西前去赴任。

就在授銜前兩個月被緊急調走,這一去便是三年,一直到1958年被單獨補授上將軍銜。

對於這一位被單獨授銜的上將,卻很少有人知曉,然而關於他的革命事跡,在如今科技發達的年代逐漸被人遺忘,或許大家連這個名字都沒有被人講起過。

今天我就帶領大家重溫老一輩革命家李聚奎的傳奇故事,他們這一輩為我國的革命事業付出太多,今天大家就靜下心來仔細讀一下這篇文章,親自感受下開國上將的光輝歲月。

圖丨開國上將李聚奎——將軍裝

1940年臘月末,就在湖南省安化縣西坪村一戶中農家庭中生下一位兒子,便取名李新喜(李聚奎,原名李新喜),原本家庭條件還是不錯,最起碼不用為衣食擔憂,然而就在幾年之後,李新喜的母親又為他生下五個弟弟。

此時家中的幾畝地還能夠維持一家人溫飽問題,但是伴隨著他的幾位弟弟出生後,便開始為食物擔憂,並且那個時候常年旱災,糧食更是減產嚴重,於是童年時期的李新喜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快樂。在他們年幼時期,經常看到鄰居為一些小事情大打出手,此時的他是在想不通世界為何如此黑暗。

就在他6歲的時候,父親將他送到私塾讀書,當時入學學到的第一篇文章便是《三字經》,但是他們私塾的老師在教他讀書,剛讀完前兩句內容,此時李新喜就產生了疑惑,便詢問老師「人之初,性本善」為何意?

於是老師聽到他的疑惑時,便對他進行耐心講解,說道人在出生時都是善良淳樸的,沒有人生下來就是窮兇極惡的,這一切還都是被當時的世道逼迫的,當時的農民每天都為食物發愁,那時恰逢天災,莊稼兩年都處於旱災,當時的食物十分珍貴,就連兄弟之間都會為了一點糧食產生矛盾。

老師的一番描述似乎解除了李新喜心中的困惑,當他回家寫完作業後,就開始幫助家裡工作,還有割草餵牛,只要是他能夠勝任的工作他都會搶著幹。這時父母看見新喜如此乖巧懂事,便在他8歲那年將他送到了一家好一些的私塾讀書,其目的便是希望他能夠出人頭地、有所作為。

可是那時戰火紛飛,全國各地都在進行起義,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思想被起義軍推翻,並且大家的命運都開始發生微妙的改變,並且李新喜也包括在其中。

在父母將他送到周邊最好的私塾學院後,他便開始刻苦讀書,不能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也許蒼天嫉妒,這一切還沒有進行太長時間,他的母親突然身患重病,此時家中所有的經濟重擔都由他父親一人扛起,家中的米缸也開始日益見底,在那個時期,沒有什麼雪中送炭,這一切基本上都是痴人說夢,然而更多的便是雪上加霜,當時私塾的老師也開始催促新喜交學費,在那個時期學費並不是銅板,而是一鬥米即可,但是由於突然患病,此時家中根本拿不出一鬥米來。

圖丨年輕時的李聚奎

那一天正和往常一樣,新喜走進了教室,但是老師卻不問緣由用戒尺打他,於是這個時候新喜一怒之下撿起腳下的石頭丟了過去,儘管石頭沒有砸到人,但是私塾裡的老師卻讓他在孔子牌位面前跪了半天,並且說新喜不尊重老師。

此時新喜不願意受到老師的冷言熱語,從此以後就沒有再去私塾讀書,就在家中幫助父親幹活,緩解一些父親的重擔。他母親的病狀也沒有出現任何好轉,在一天夜晚,他聽見父親和奶奶在房間哭泣的聲音,於是新喜跑進房間後,才知道自己的母親已經去世了。

然而母親的離世對新喜來說打擊十分巨大,於是就在他腦海中產生了一種疑惑:

「為什麼有些人生活的衣食無憂,然而有的人卻每日連飯都吃不上」

正是因為糧食問題,原本家中有五位弟弟,直到最後只剩下一位。

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917年,此時新喜已經13歲了,儘管還處於幼年時期的他,卻看上去和大人十分相似,看上去十分壯實,而且有著非常大的氣力,並且家中的農活耕地、插秧、砍柴、挑糞都能完成,本應該稚嫩的雙手上卻是長滿了老繭,儘管日復一日的勞作沒有使他們變的富裕起來,但是卻使家中米缸出現了餘糧,儘管和一些地主相比有著天壤地別的差距,但是對於13歲的新喜來說是十分幸福的了。

隨著長時間的勞作,將他的體格變得更加健壯,更是磨練出他倔強的性格,在以後的道理中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難險阻,他從來沒有進行退縮。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1926年,革命風暴開始卷席整個湖南,那時葉挺的獨立團正好打到新喜的家鄉,這時的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正是這個時期新喜才知道,在他們家鄉有很多人有著和他一樣的夢想。

在那一天,村邊的一間房子裡,五位年輕的小夥子正在進行商議,將名字改掉參軍,最好不要被家裡人發現。

就在報名的那一天,五位小夥子風塵僕僕的趕往15裡外的橋頭河招兵處,正在負責登記的士兵詢問他們分別叫什麼名字,於是新喜回答道:

「李聚奎,聚集的聚,奎是天奎星的奎」

士兵聽名字後回復道:

「好名字,能夠將天上的星星聚集的人,不久的將來必定有所作為!」

也許這位登記的士兵不曾想到,今天接觸的這位年輕小夥,在將來會成為開國上將。

在報名結束之後,五個人就隨著革命隊伍來到了長沙,李聚奎則是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工兵營第一連。一直到北伐勝利後,此時國民黨將槍口對向了國內的共產黨人士,李聚奎親眼目睹他們拿槍殺人的惡劣行為。

於是就在1928年,李聚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隊伍,跟著部隊四處作戰,那個時期敵人的「圍剿」十分頻繁,在那個時期他參加過做多的戰鬥便是一天參與了八次戰爭,那時隊伍損失慘重,並且自己也在戰爭中身受重傷。

圖丨李聚奎(右一)

1934年,紅軍開始被迫進行長徵,然而的經歷更是十分艱辛,那時的他還在紅一軍團擔任師長,他們經歷了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在一次徵途中,他身體出現嚴重高燒,最終是士兵將他抬過黃河。

當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紅四方面軍在西渡黃河時就組成了西路軍,並且在李聚奎傷口恢復好時就去擔任了九軍參謀長,並且親自率領部隊沿著河西走廊向甘北地區轉移,結果途中遇到馬家軍,最終敵不寡眾西路軍潰敗。

於是李聚奎就帶領幾位士兵在祁連山一帶和敵軍周旋了四五天,好在沒有被敵人抓住。當時的李聚奎已經是筋疲力盡了,當時的他又困又餓,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將戰馬殺掉用來充飢,戰士便將火生著烤著吃,渴了就抓一把雪放到口中。

就這樣一行人走出了大山,在他們前方有處村莊,於是李聚奎就打算在此休養一下,眼看就要抵達村莊時,卻發現馬家軍已經在此地進行堵截。此時李聚奎便被馬家軍追趕,僅剩的十幾人隊伍也被瞬間打散。

圖丨李聚奎

李聚奎一人獨自位於一座山中,這時的他心情十分沉痛,自從他指揮作戰以來,從來都沒有過如此的窘境,如今西路軍潰敗,讓許多將領產生感慨,那個時候一個連一個營全部陣亡,這一件事情也是從未有過,最終原因不在他們身上,而是在戰略部署上出了問題。

經過一夜的思考,李聚奎開始重新振作起來,他認為只要黨和中央還存在,革命就一直在繼續。

此時的他為了順利找到黨中央革命根據地,他開始一路乞討尋找,那時的他衣著破爛不堪,手拿一根拐杖,開始了尋找組織的「旅程」。當他每到一處村莊時,就會挨家挨戶尋找乞討一些食物,好在那個時候的人心地善良,得到了許多好心人的幫助,有的人送上整潔的衣服,和一些乾糧,就這樣一直堅持了兩個多月。終於蒼天不負苦心人,靠著一隻乾糧袋、一根拐杖、一個指北針的李聚奎,終於在甘肅省原王家窪子找到了紅軍隊伍,當他見到紅軍戰友時,淚水打溼了他的雙眼,就這樣憑藉自己堅定的意念終於和隊伍會和。

隨後他又會見了毛主席,此時的已經無法掩飾自己傷痛的心情,緊接著就眼淚縱橫,於是毛主席對他安慰道:

「儘管敗了,但是你雖敗猶榮!」

正是因為這一段傳奇經歷,他所使用過的那個指北針被保存在軍事博物館中,並且沒有都會有許多遊客前來參觀,許多遊客看過後發出感嘆,看見這個指北針後,很難想像出李聚奎經歷了什麼磨難,並且兩個月的時間他還要東躲西藏來躲避敵人的追擊,好幾次都是死裡逃生,沒有足夠的毅力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於是紅軍也改編成了八路軍,並且李聚奎擔任一二九師三八六旅的參謀長,當時的旅長正是開國大將陳庶康,兩個相互合作,最終打入華北抗日前線。

圖丨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第一次和日軍作戰便是在神頭嶺一戰,那時李聚奎提出建議先攻打日軍的補給線,這樣一來日軍肯定會派兵增援神頭嶺,接著再安排3個團的兵力用來伏擊日軍的支援部隊,這一戰可以說是打的非常漂亮,僅僅用了兩個小時就將日軍全滅,以最小的損失換來了最大的勝利,並且給長驅直入的日軍致命一擊。

那時日軍的軍事武器十分精良,而且許多地區都被他們佔領,當時中央考慮到魯西北地區的抗日鬥爭比較困難,於是便下達命令叫李聚奎先去西北地區組建八路軍抗日先遣部隊。從此以後,李聚奎就一直活躍在黃河以北、津浦路以西地區,他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破壞掉日軍的運輸路線,阻擋他們的物資運輸,為我軍營造優利條件。

1939年,日軍的掃蕩開始變得更加劇烈,在冠縣這一區域,日軍不斷增強軍事實力,此時面對如此強敵,李聚奎並沒出出現一絲慌亂,在經過他的冷靜分析下,決定先將魯西南地區的黨委機關先一步撤退,並且在撤退途中加快行軍步伐,最後在兩天兩夜的時間到達琉璃寺。

儘管身處平原地區,但是李聚奎已經將周邊的地理環境進行了仔細的考察,並且琉璃寺的位置易守難攻,周邊有圍牆和壕溝,是一處非常好的軍事作戰基地。

正當李聚奎安排士兵進行警戒時,日軍便對琉璃寺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並且用猛烈的炮火當做掩護。平原地區日軍的作戰性能大大增強,於是李聚奎只好依靠周邊的村寨當做掩體,做好全面防禦工作,等待準確時機,一舉突破敵人的包圍圈。

在李聚奎的指揮下,日軍發動多衝鋒都未能突破我軍防線,並且還造成許多損失,然而他們一怒之下,開始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報復,決定琉璃寺地區投放毒氣,儘管我軍用溼布遮擋住口鼻,仍然出現許多傷亡,此時的戰鬥狀態雙方依然在強烈的對峙著。

為了先讓機關部隊進行撤離,李聚奎下令在第二天傍晚進行全面轉移,然而在轉移的途中,不幸和日軍交火,我軍一些同志遭遇迫害。在天黑以後李聚奎迫不得已要求全部隊員進行撤退,在隊伍經過一夜的奔波,最終才將敵人甩開。

但是我軍武器落後,在和日軍對戰時,很難能夠和他們面對面作戰,自從這一次戰役後,李聚奎在面對日軍掃蕩時,一般都是採取遊擊戰術為主,減少我軍沒有必要的傷亡。

圖丨晚年的李聚奎

1941年,日軍開始集中兵力對我軍發動猛烈進攻,這時也是我軍進入到了抗日戰爭最艱難的階段,尤其是在山西太嶽一帶,日軍更是喪心病狂的進行掃蕩,此時的李聚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在太嶽地區,黨政機關人員都在此處,然而這一次日軍的目標也是十分明確,就是將我軍機關人員全部殲滅,並且他們派出三萬士兵從周邊地區趕往沁源縣,其目的是將我軍包圍在裡面。

在得知敵人的作戰方案後,李聚奎立即帶領士兵連夜出發,目的地正是敵佔區,他覺得敵人調動出那麼多的兵力,當前敵佔區內部肯定是處於空虛狀態。

就這樣一支長長的隊伍在夜間急速前進,本以為可以悄無聲息的到達,未曾想半路遇到正在紮營的日軍,如果他們是一支小隊伍還好說,但是他們隊伍數量如此龐大,並且還有許多機關人員,一旦位置暴露後果不堪設想。

在經過隊伍裡面其他領導商討後,最終決定先返回大林區,然而大林區的地理位置並不是特別好,假如我軍被敵人包圍在裡面,其後果可想而知,經過大家沉思後,李聚奎決定將隊伍分成12個營,並且組成12個突擊隊,分別衝向不同的地方尋找突破口。

這樣的方法的確非常好,只要發起衝鋒,敵人根本不知道那一股力量才是我軍得主力部隊,最終大部分隊伍成功突破敵人的防禦,但是1李聚奎的隊伍卻遇到了一些麻煩。

雙方激戰了很久,李聚奎帶領士兵退回原地,可是他的位置已經暴露,敵人開始從四面八方發起進攻,為了能夠順利將退伍中的領導安全送出去,他先安排一支隊伍吸引敵人的火力,果不其然,這招調虎離山之計顯然是成功了,於是李聚奎帶領隊伍尋找合適的藏身點,然而周圍全部都被敵軍控制,李聚奎決定冒險一次,帶領隊伍躲進敵人眼皮底下的老山溝中。

在隊伍休整時,李聚奎再三叮囑士兵,假如他們被敵人發現,大家一定要各跑各的,能跑出去幾人是幾人,分散跑卻是有一些優勢,可以降低敵人的火力。但是在隊伍集合時,警衛員突然發現李聚奎的妻子王惠穎不見了,此時的李聚奎只能希望妻子的處境十分安全。

圖丨李聚奎與妻兒

那一夜,李聚奎一整夜無法入眠,知道第二天早上,警衛員給自己匯報情況,說剛剛衛生部打來電話,說王惠穎現在在衛生部,這才使一顆懸著的心放下來。

在後來大家見到王惠穎,大家都對她說:

「幸好你沒出事,在你失蹤的那一天,李聚奎整個人是茶不思飯不想,就如同丟了魂似的!」

直到晚年,李聚奎回憶起這一件事情,眼窩就忍不住有淚水打轉,當時為了護送機關人員安全撤離,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妻子,然而在那個戰爭年代,像李聚奎這樣得將軍實在是太多了,他都將隊伍放在第一位,有的人因為常年在外徵戰,自己的家人幾年都沒有見過一面。

李聚奎親自率領的決死隊,不僅在抗戰期間沒被敵人消滅,反而越戰越勇,隊伍逐漸壯大,並且在太嶽山地區和日軍誓死抵抗。

1943年,李聚奎在受到組織的安排離開沁源縣,前去延安進行學習。

在延安學習結束後,李聚奎被中央領導調到北平軍調部工作,當他接到這個指令後,李聚奎一臉茫然,隨後對葉劍英說道:「我哪懂外交工作呀,還是讓我帶領隊伍和敵人抗戰去吧!」

圖丨李聚奎正在軍調部工作

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沒過多久,李聚奎就接受了上級領導的指示,但是他卻提出一個條件,那就是自己不當處長,反而是當一位副處長。

其實李聚奎深知自己經驗不足,想跟誰他人學習一下經驗,誰曾想葉劍英兩手一攤說道:

「共產黨人永遠都是邊學邊做!」

在黃村調查中,李聚奎沒有辜負組織的期望,出色的完成了組織安排的任務,在他回到北京後,葉劍英便看了他手中的報告,便連連稱讚:「沒想到的你的第一戰就完成的如此漂亮!」

後來就連美國代表團都對李聚奎的外交方面連連稱讚:「想不到一位衣著樸素的李將軍,在外交上也是如此厲害!」並感慨道:「看來國民黨絕對不是共產的對手!」

圖丨李聚奎與家人合影

在戰爭期間,李聚奎的足智多謀是出了名的,別看他出身農民,但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都能做到臨危不懼、出謀劃策。

在當時中華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時,中央直接點名調任李聚奎,並將他從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調到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職位,負責後勤物資運輸、保障,並籌集戰備物資。

1950年8月,李聚奎開始前往瀋陽赴任,這一切也是聶榮臻親自推舉的,並經過毛主席親自審批的。對於這一項任務,李聚奎壓力巨大,他深知自己壓力巨大,不僅要保障前線物資充沛,並且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難度真的是十分艱巨,況且還是人生地不熟的國外。

美軍也似乎覺察到了這一點,在這兩次戰役中,美軍曾組織多架戰鬥機進行狂轟亂炸,對於我軍的運輸路線進行晝夜封鎖,就算是後勤物資運送到位,此時的志願軍也不敢生火做飯,因為這樣很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假如敵人一枚炸彈投放下來,可以說是得不償失了。

那個時候戰爭局勢也是十分緊張,志願軍和敵人晝夜作戰,此時前線戰士連一口飯都吃不上,恰巧朝鮮當時出於五十年不遇的寒冷,為了解決前線戰士的溫飽問題,李聚奎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食物才能夠方便攜帶,而且即食即用?為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李聚奎連續幾日都寢食難安。

在夜裡,他突然回想到自己之前乞討的場景,並且在他乞討的途中正是利用這一種食物,這讓他堅持尋到隊伍,那就是老百姓給他做的炒麵。

這種炒麵食用起來十分方便,而且還非常容易保管,回想到這裡,李聚奎立即起身,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彭德懷等人,讓東北後勤部加快速度生產出樣品。

於是後勤部就按照李聚奎的指示,使用百分之七十的小麥和百分之三十的大豆、高粱或者玉米都可以,隨後再加入一些鹽,最終加工成了可以食用的炒麵。

隨後大批的炒麵開始被送入朝鮮境內,於是士兵按照李聚奎的食用方法,都能夠解決溫飽問題,而且還十分隱蔽,在那個時候志願者基本上都是食用炒麵。據那時數據統計,每月送到前線的炒麵高達900萬斤,此時的東北地區晝夜生產也只能產出500萬斤。

隨後李聚奎立即向周恩來請示,在得到周總理的同意後,便開始下令華北、中南各省全面生產炒麵,並且下發了相關文件,當時為了抗美援朝戰爭能夠取得勝利,基本上每家每戶都在生產炒麵,之後還有許多關於炒麵的諺語:

「一把炒麵一把雪,奪取戰鬥新勝利」「涼水拌炒麵,打過三八線」

圖丨前線士兵正在使用炒麵

時任志願軍副司令員的洪學智直接表示:「假如當時沒有勞動人民的炒麵,就根本解決不了隊伍最基本的保障!」

抗美援朝,李聚奎為這次戰役做出最大貢獻,從基本問題上解決了前線士兵的溫飽問題。

在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儀式上,許多將領都陸續授銜,直接到最後一位將軍授銜完畢,此時大家卻發現,這些人裡面就只有李聚奎沒有授銜,當時令許多人感到意外。

實際上在授銜前兩個月,1955年7月,中國成立了石油工業部,就是想要大力發展石油業,當時我國石油工業非常落後,周總理為了把我國的石油產量增高,就必須選出一位同志扛起大旗,於是李聚奎同志就成為了最佳人選。

當時有3人在預選名單之中,最終周總理選擇了李聚奎,這時李聚奎心中也非常清楚,距離授銜儀式沒有太長時間了,可以他仍然將自己的軍帽脫下,前去赴任。

就連毛主席也說過一句話: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既然李聚奎選擇在這個關鍵時刻轉到其它地方工作,擔任石油工業部部長,這無疑是將自己評級的機會捨棄了。

在當時曾有一個規定,但凡被轉移到地方進行工作的同志,一律不再參與授銜,因此在1955年授銜儀式中,沒有提到李聚奎的名字。

圖丨擬定的上將名單

值得高興的是,授銜名單之中,在上將一欄中,李聚奎這個字是真實存在的。

1958年2月,此時正在工作的李聚奎又接到上級領導的命令,中央領導要求他再次披上戎裝,擔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然而中央在準備給他授銜時就產生了一個大問題,那便是給他授銜大將還是上將?如果按照1955年,李聚奎屬於副兵團級,按照標準應該是上將軍銜。

可是這幾年李聚奎在石油工業部的貢獻十分高,並且其資質已經在上將之上,再看一看被評為上將的鄧華、楊得志等人,他們在當年都是李聚奎手下的團長,由此來看評為大將也不為過。

然而大將總共就有十人,此時就令中央領導十分為難,加也不是不加也不是,隨後李聚奎就關於自己授銜問題發表看法:

「就低不就高,上將就行!」

正是這一句話,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時間,李聚奎的高風亮節的品格被全國人民知曉,紛紛為他的這種做法稱讚。

就連毛主席聽說都進行了誇讚:

「金錢、地位和榮譽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想和品格,古來如此!」

關於這句話,就不難看出毛主席對李聚奎的評價非常高的。

圖丨毛主席與李聚奎

李聚奎上將一生淡泊名利,將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始終顧全大局,服從組織安排,從來不重視自身利益,在為新中國的建設付出了汗馬功勞。

一直到1987年,李聚奎上將因為身體問題從崗位上退了下來,雖然脫崗下來,但是依舊當了個軍委顧問。

1995年,李聚奎上將的身體逐漸嚴重,此時躺在床上的他顫顫巍巍舉起雙手,原來他是想練拳了,抬起雙手都是使出全身力量。他當著自己的女兒面前說道:

「我,一個老共產黨員,一輩子為了信仰奮鬥,沒有個人私產。」

在同年6月25日,李聚奎上將已經神思模糊,沒有辦法認識自己的家人了,守著床邊的兒女只能夠看出他滿臉微笑,睜開自己雙眼,口中念念有詞,當他的兒女低下頭在聽他說什麼,原來他的父親口中一直念叨的是一位戰友的名字,並且他就一直在重複這一句話:

「賀國中同志,你來了……」

最後他的女兒進行解釋,原來賀國中同志是他父親的入黨介紹人,同樣也是一位革命先烈,此時他的兒女無法想像,父親臨終前的意識裡面最先想到的人竟是他的入黨介紹人,也許父親又會想到自己67年前入黨宣誓的場景。

那一年他91歲,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盡頭,在李聚奎上將去世後,他的子女幫助他整理遺物,收拾出來一本筆記本,看到筆記本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話,當這段話公布出來後,國人都為此感到動容:

縱然給我更大的權力,我也絕不以權謀私!縱然給我更多的金錢,我也絕不丟掉艱苦奮鬥!縱然讓我再活80歲,我也絕不止步不前!

圖丨李聚奎上將80歲寫的自勉

按照上面的日期計算,也正是11年前,正是李聚奎將軍80歲生日時寫的,並且他的女兒說自己的父親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他的這一些日記只會自己保留,就連自己的子女都無法觀看。

日記的最後一頁正是他當時入黨的宣誓詞,那是的他已經85歲了。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永不叛黨。」

這才是一位傳奇將軍,一位老共產黨人的情懷,在自己意識模糊都沒有忘記自己入黨宣誓的那一天。

這篇文章用來紀念李聚奎上將,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如今幸福來之不易,我們一定不要忘記為我們奉獻出生命的英烈,不忘歷史,砥礪前行!

相關焦點

  • 截止2020年7月24日,開國少將還有多少在世?2019年已去世五位
    這也是我國首次大規模的授銜,有元帥十人、大將十人、上將五十五人、中將175人以及少將798人。本來還想在元帥之上設置一個大元帥,最後被委婉地推辭了。後來,還進行過幾次補授儀式。1956年,王建安補授為上將,聶鶴亭補授為中將;1958年,李聚奎補授為上將,賀誠補授為中將。所以,上將一共有57人,中將一共有177人。
  • 和這位特殊上將有關
    陳賡是湖南湘鄉市人,1903年出生,14歲時投筆從戎參軍,21歲,他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成為「黃埔三傑」之一,蔣介石將他視為自己的得意學生,但是陳賡卻是對他愛理不理,之後蔣介石發動反革命,陳賡更是率部舉起了反蔣的大旗,參加了南昌起義。
  • 賀誠將軍:因何直到1958年才被補授中將軍銜?與中醫有關
    但眾所周知的是,我軍一共有177名開國中將,剩餘的兩名分別是聶鶴亭將軍和賀誠將軍,他們分別是在1956年1月和1958年被補授於中將軍銜。那麼他們都是什麼原因被推遲授予軍銜了呢?前面我們說了聶鶴亭將軍,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賀誠中將被推遲授予軍銜的原因。
  • 解放軍新十大上將學歷高 平均年齡61.7歲
    我國正式開始設置上將軍銜是在50年前。1955年,朱德等十人被授予元帥軍銜,粟裕等十人被授予大將軍銜,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之後,1956年、1958年王建安、李聚奎又分別被授予上將軍銜。這一代共和國上將,平均年齡45.6歲,年齡最小的肖華上將只有39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上將方陣。
  • 【一周人事觀察】最近新晉4名上將都是什麼來頭?一年晉升2批上將...
    如,由副戰區級的聯勤保障部隊政委升為正戰區級的火箭軍政委的徐忠波,今年7月即晉升上將軍銜。按照軍改要求,軍銜授予對象聚焦到指揮管理崗位,聚焦到直接從事作戰的崗位,聚焦到直接為作戰提供支援和保障的具有鮮明軍事特色的崗位。上觀新聞梳理發現,自2015年底啟動新一輪軍改以來,中央軍委已陸續晉升上將30人。
  • 88年授銜3位河南人被授上將,2位開國少將,另一人是誰?什麼資歷
    33年時間轉眼而過,直至1988年,我國再次舉行授銜儀式,共授予上將17名,其中兩人是河南籍開國少將升任上將的,另一人是開國大校,那麼他們分別是誰?1955年授銜少將銜,1988年8月任中央軍委紀委第2書記。1988年9月尤太忠被授予上將軍銜。1998年7月24日,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0歲。
  • 農村俗語生前厚養,實為孝道,做兒女的不妨一看
    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中國人,一直非常重視生與死的葬禮,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都要盡最大努力做到,以免留下遺憾。這種觀念多年來一直影響著國人,直到今天。鄉下有這樣一句俗語,體現了這樣一種思想,即「生厚養厚,實為孝」。
  • 他曾沒有任何軍職,1955年卻被授上將軍銜,只因做出的這些貢獻
    在那場持續幾十年的民族獨立和解放戰爭中,多少革命先輩付出了青春和熱血,雖然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貴賤,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按照貢獻大小進行論功行賞的,元帥、大將、上將,都是有一定的評選標準的,對於十大元帥、大將這樣的大人物大家還是比較了解的,他們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詳。
  • 新中國十大元帥十大大將五十七名上將都是什麼星座?
    射手座) ,鍾期光(摩羯座),韋國清(處女座) ,朱良才(天秤座),董其武(射手座) ,唐亮(雙子座),葉飛(金牛座), 楊得志(摩羯座),王新亭(摩羯座) ,黃永勝(天蠍座),李天佑(摩羯座),陳明仁(白羊座),賀炳炎(水瓶座), 閻紅彥(天蠍座),謝富治(天秤座), 韋國清(處女座),烏蘭夫(摩羯座),周桓(雙魚座),楊 勇(天蠍座), 李志民(巨蟹座),趙爾陸(雙子座), 王建安(天蠍座),李聚奎
  • 這位獨腿將軍,好幾位部下成上將,他卻為何只是中將
    在開國將軍中,有獨臂上將,比如賀炳炎和彭紹輝。那麼,有獨腿上將嗎?沒有。但是有獨腿中將,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鐘赤兵中將。很多人可能要問,鍾赤兵為什麼成獨腿中將了? 那要問貴州軍閥王家烈了。話說,建國後,鍾赤兵去貴州任職。有一天,正巧遇到了王家烈,王家烈不認識鍾赤兵,他就問將軍尊姓大名?
  • 切·格瓦拉逝世49周年:他生前最後的十篇日記
    後前往剛果、玻利維亞等地從事革命鬥爭,1967年的10月8日,切在尤羅山谷之戰中負傷,不幸落入了玻利維亞政府軍手中,第二天(10月9日)未經審判即被處決,屍體也被當局藏匿起來。之後人們在格瓦拉的背包裡發現了他的日記本。這本珍貴的日記,是見證切·格瓦拉生命最後階段的最原始、最重要的資料。今天,讓我們一起讀格瓦拉最後的十篇日記,以紀念這位「我們時代最完美的人」(薩特語)。
  • 他是開國將軍,遭錯誤批判58年補授中將,毛主席親自為其辯解
    在我國的開國將軍中,有不少的傳奇故事,其中有位開國將軍出身醫學世家,與毛主席同名,因毛主席的錯誤判斷遭錯誤批判,「文革」蒙冤又是毛主席親自為其平的反,不僅名字相同,他與毛主席的緣分還真是不淺,1958年補授中將,他就是賀誠將軍。
  • 1958年,上將陳士榘率10萬人進入羅布泊,秘密為原子彈做窩
    1958年6月21日,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表示,原子彈就是這麼大的東西,沒有那東西,有人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毛澤東率領我軍,憑藉著「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敵人的飛機大炮,他堅信,戰爭中的決定因素是人。
  • 1992年至今,中央軍委27位上將一覽表(附圖)
    八、王瑞林王瑞林(1930年1月至2018年12月8日),漢族,山東招遠人。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相當於高中文化。上將軍銜 。曾任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辦公室主任。
  • 2019年晉升17位上將,什麼軍種?擔任什麼職務?誰最年輕?
    2019年晉升17位上將,什麼軍種?擔任什麼職務?誰最年輕?2019年晉升了17位將軍,分別是八一建軍節前夕與年底。17位上將來自不同的軍種,也有著自己的傳奇經歷。筆者為大家整理了一下,簡單介紹各位上將履歷,了解一下各位上將分別是什麼軍種,擔任什麼職務,看一下哪一位上將最年輕,感受一下我國最帥的「男子天團」。
  • 抗疫日記丨唐都醫院女醫生:被武漢的點點滴滴溫暖感動著
    抗疫日記丨唐都醫院女醫生:被武漢的點點滴滴溫暖感動著 通訊員 孫乾 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2020-02-10 22:28 來源:澎湃新聞
  • 唐筱梅,男,漢族,內江人,1958年7月出生,197……
    唐筱梅,男,漢族,內江人,1958年7月出生,197…… 2017-08-18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55年,政委被授中將,參謀長被授少將,為何軍長被授予大校軍銜
    1955年授銜時,在淮海、渡江和大西南戰役中屢建奇功,功勳赫赫,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曾隸屬中原二野第五兵團的第16軍,卻出現了全軍只此一例的奇怪現象:軍政委王輝球被授開國中將,參謀長楊俊生被授開國少將,就連政治主任,和軍直屬麾下的2個主力師長,也被授予了開國少將,但讓人意外的是,身為軍長的尹先炳
  • 1961年湖北老農的一封信,內容引起兩位上將重視,他是誰?
    1961年,有一個湖北省的老農,無意中撿到了一份皺巴巴的報紙,他看到之後,欣喜若狂地寫了一封信,結果信上的內容,引起了兩位上將的高度重視。這個老農他是誰呢,為何能被兩位上將特別重視?老人名叫候禮祥,他這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坎坷,令人唏噓不已。
  • 蔣介石持之以恆寫日記整整57年,幾乎罵遍了所有人,不得不嘆服
    蔣介石有個好習慣,寫日記,而且一寫就是整整57年,二萬八百零五天。不論打仗,無論生病,從未放棄每一天。單從這個意義上,沒有恆心毅力是絕難辦到的。不信,你可以試試。蔣介石寫日記是從從1915年開始的,一直堅持到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