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名副其實的大才子,其才華能與李白杜甫等人齊名,與李白李賀並稱唐代三李。他是大唐宗室之後,他的詩作想像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他為我們留下千古名句,「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至今長盛不衰。可惜天妒英才,鬱郁不得志的他27歲便英年早逝,給中國文壇留下一大憾事。他就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因為老爸起了個坑兒子的名字,使這位難得的英才有志不得伸,只能在抑鬱感傷,在焦思苦吟中慢慢消沉,最終懷揣著滿心的不甘早早離開人世。
李賀的先祖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叔叔,早在武則天時代就因為與皇族關係疏遠被邊緣化了,這也使得他們能夠躲過武則天對大唐宗室的迫害。雖然李賀與皇族早就出了五服,按古代《禮記》五世以後可以他姓,基本就和皇族李氏沒有關係了。但李賀好像對自己的皇族血統還是滿在乎的。曾有過「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等句子流傳。
李賀從小才思聰穎,七歲能詩,據傳李賀七歲時,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對李賀另眼相看,李賀從此也名揚京洛。但從相關資料看,這事不是發生在李賀七歲之時,而應該是在十七歲以後,他寫了《雁門太守行》謁韓愈,此後還專門登門拜謁過韓愈,韓愈已經知道李賀很有才學,所以和皇甫湜一起回訪李賀,這才有了李賀當場題寫《高軒過》一事。還有一種說法是後來李賀考舉人被阻,韓愈為了安慰他去看他,這才有了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寫《高軒過》但從事情的經過上看,第二種可能比較大。
李賀在未及成年(弱冠,不足二十歲)就死了父親,按古治要守孝三年,知道二十一歲那年,韓愈寫信勸他考取功名,李賀憑藉自己的才學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並順利通過,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就在這時候出了問題李賀老爸取了個坑兒子的名字,直接把李賀的仕途之路給斷了。在中國古代,避諱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李賀的老爸名字叫「李晉肅」、「晉」與進士的「進」同音,古稱「嫌名」。需要避諱,所以李賀不能考進士。雖然韓愈義正言辭的「質之於律」「稽之於典」極力為其辯解,但最終還是終無可奈何的接受了現實,在這個坑人的古代禮法面前地頭,而滿腹經綸的李賀,竟然被現代人看來非常奇葩的理由拒之門外,李賀只能憤憤不平的離開試院。
這次事件對李賀的打擊非常大,回去後寫了不少抒發內心激憤的詩。唐朝的科舉是處在完善時期,還不是和宋代以後那樣成為人生出路的唯一途徑,李賀多少和皇族有點聯繫,再加上韓愈這樣的重量級人物的推介,李賀返回長安謀得了一個職位,但是屬於最低級別九品小官,而且很難有升遷機會。因為前途無望,李賀心情十分低落,加上妻子早亡,悲憤交加的李賀病倒了,二十四歲的李賀告病回家修養。稍有恢復又南遊吳越打算找機會施展才華,結果「九州人事皆如此」,最終沒有達到願望,在數次變動都沒有能夠施展包袱的情況下,李賀拖著病軀回到家鄉,二十七歲時英年早逝,使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巨星過早隕落。
李賀的詩歌很多都是發奮抒情的題材,這與他坎坷的經歷有關,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竟然是老爸的名字取得不好,讓人看了不免產生一股深深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