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20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1月15日在陝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陝西省省長 劉國中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工作回顧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全省上下砥礪奮進的一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紮實」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生產總值增長6%,財政收入增長2%,城鎮登記失業率3.2%,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9%,CPI漲幅2.9%。
(一)全力以赴穩增長,經濟實現企穩回升。一手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手抓逆周期調節,建立工作、項目、責任「三個清單」,緊盯不放、逐一推動。出臺工業穩增長促投資23條措施,對150戶重點企業強化監測分析和穩產促銷,精準實施錯峰生產,對342戶企業實行差異化減排管理,303個新增產能項目投產達效。對煤炭產業實施「增優促中限低」措施,新增優質產能1800萬噸。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2%。
推動建築業提質增效,建築業總產值增長10.7%。出臺穩投資10條措施,開展項目問題專項整治,開工重點項目4337個,機場城際、西安地鐵1號線二期建成運行,西安火車站改擴建、19條高速公路等項目加快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實施促消費26條措施,紮實推進放心消費創建工作,體育、健康、養老、家政等服務消費規模繼續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4%。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存貸比提高2.36個百分點。
(二)毫不動搖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國家科技獎獲獎數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技術合同交易額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新增兩院院士6名,實施重點產業創新鏈32個、關鍵技術創新點289個。持續加大「雙創」力度,各類孵化載體達到1451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首次突破1000家。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27個,13戶企業獲國家級綠色工廠認定。淘汰煤炭落後產能,清理取締「明盤」「炮採」3700多萬噸。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奕斯偉矽材料、華天集成電路等重大項目進入設備調試階段,新舟700飛機全面試製,C919中機身數位化裝配生產線首架機下線,百度雲計算中心、華為中國區運營商總部項目落戶,5G網絡建設和規模化商用穩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7家企業成功上市,其中科創板居中西部第一。文化旅遊產業加快發展,預計規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20%,境內外遊客和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12.2%和20.3%。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開展「大棚房」整治,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糧食產量1231萬噸,新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設施農業面積增加29萬畝,蘋果新增和改造面積83萬畝,奶山羊存欄增長20%,生豬存欄795萬頭,恢復到常年存欄數的93.1%,奶牛、肉牛、肉羊、禽類養殖穩步發展。
(三)集中力量打好三大攻堅戰,重點任務取得關鍵進展。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紮實整改各項反饋問題,對標對表中央政策,梳理工作舉措,完善措施辦法,加大力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扶貧資金投入增長39.3%,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建設全部完成,舊宅基地騰退率超過80%。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5萬個,57.88萬貧困人口脫貧,29個貧困縣即將摘帽。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青山保衛戰,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同比改善2%,國省控斷面I—III類水體上升3.9個百分點,治理礦山地質環境1萬餘畝,治理沙化土地105.39萬畝,完成營造林806.4萬畝,垃圾分類工作全面啟動。持之以恆推進秦嶺保護,違建別墅和「五亂」整治持續深化。加強經濟社會風險防範,完成隱性債務化解任務,政府違規舉債得到遏制,不良貸款率穩定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
(四)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活力日益增強。以「放管服」改革為重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網通辦」取得積極進展,600項省級事項實現「掌上可辦」,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3個工作日,21處省界收費站全部取消。頂格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新增減稅降費超過600億元。新增市場主體126萬戶,增長39.1%。加快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競爭類企業混改面達到60.4%,國企利潤增長16.4%。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設立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專項獎勵資金、民營企業紓困基金,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533.9億元,較年初增長22.6%,清理拖欠民營企業帳款244.87億元,民間投資增長6%。「三個經濟」發展提速,新增國際客貨運航線26條,過境免籤停留時間延長至144小時,開通國際第五航權客貨運航線,西安鹹陽機場貨運增速位居全國十大機場首位,西鹹空港、寶雞兩個綜合保稅區獲批,保稅航油業務正式啟動,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2133列,增長70%。自貿試驗區12項創新案例在全國複製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主要功能覆蓋率達到100%。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建設有效推進。著力穩外貿穩外資,積極應對中美經貿摩擦,絲博會、農高會成果豐碩,精心組織參加進博會,進出口總額3515.6億元,增長0.1%,實際引進內外資分別增長10.4%和12.9%。
(五)統籌優化發展布局,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穩步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取得積極進展,西部創新港建成投用,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揭牌,渭南、韓城入選國家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陝北資源轉化、產業轉型、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煤炭分質利用、煤油氣綜合利用等一批優質項目加快建設,榆林象道國際物流園區等項目建成投運,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獲評國家5A級。陝南綠色循環發展勢頭良好,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綠色有機食品、生態康養等產業鏈水平不斷提升,安康主要經濟指標持續高於全省,漢中、商洛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全省完成重點示範鎮、文化旅遊名鎮投資163.72億元,城鎮化率達到59.4%。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行政村實現光纖全覆蓋。深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新改造農村公路1.2萬公裡,新建農村衛生廁所80.1萬座,農村垃圾治理紮實推進,創建美麗宜居示範村640個。
(六)盡心盡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福祉得到增進。出臺有力措施穩就業,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為1.08萬勞動者追討工資1.26億元,農民工欠薪案件及金額大幅下降。協調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普惠性幼兒園佔比超過80%,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評估認定,標準化高中佔比達到81.7%,8所職業學院進入國家重點建設計劃,高校「四個一流」建設穩步實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加快建設健康陝西,持續深化綜合醫改,成立地方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治療大骨節病等地方病患者6.44萬人,發放高齡補貼25億元、計生扶助金5.9億元。持續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養老金提標並按時足額發放,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5%和8%。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制度實現整合,17種抗癌藥平均報銷比例達到60%。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加快建設,保障政策積極落實。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0.77萬套,老舊小區改造全面啟動。投資14億元支持500餘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話劇《平凡的世界》《柳青》,小說《主角》等一批精品力作獲國家大獎。「十四運」籌辦工作進展順利。汲取「1·12」煤礦事故教訓,集中開展安全生產五項攻堅行動,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減少265起、98人,分別下降26.1%、14.4%。防汛抗旱、消防救援和森林防火工作成效顯著。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社會治安滿意率達到94.8%。信訪形勢全面向好,安保工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作出積極貢獻,全省社會和諧穩定。
民族、宗教、外事、人防、地震、氣象、測繪、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過去一年,省政府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刀刃向內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積極幫助市縣解決各種難題。紮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0件,制定修訂政府規章4部,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796件建議、960件提案全部辦結。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舉措,省級「三公經費」壓減20%。
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省委帶領全省人民奮力拼搏的結果,是海內外各界人士長期關心、大力支持的結果。我代表省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向全省廣大幹部群眾,向駐陝部隊官兵,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支持陝西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陝西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部分指標低於預期,穩增長壓力加大,產業結構不優,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體量偏小,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發育不足,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營商環境仍需優化,解決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與群眾期盼還有差距,安全生產基層基礎薄弱等等。對此,我們一定切實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