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公眾號作者「有能氏」的原創)
有讀者說五運六氣基本看不懂,希望一點點展開。那麼作者已經先說了論十九的通天論,又說了論二十的動態陰陽的內涵,這一次就說說六氣的上下左右,何謂上下,何謂左右。天的東西南北還得從天的上下左右談起。五運的產生,還需要再推遲一下展開。
先說天之六氣的三陰三陽,即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六者的上下排列,是按照圓周形成循環的,太陽之後就是厥陰。
這個圓周也有上下排列,就得明白司天與在泉。
司天與在泉
所謂司天,就是掌管天氣的意思。即內經說的「在上」,即地平線之上的位置。
所謂在泉,就是掌管地氣的意思。在泉也叫做司地,因為泉都是在地下,所以用在泉代稱司地。在泉就是大地內裡,地平線之下的意思。
看黃帝內經一段原文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
歲指的是歲星,當今稱為木星。之所以用歲星作為上下的判斷依據,是因為歲星的運動軌跡最接近黃道和赤道。黃道是立足大地,看到太陽一年四季的運動軌跡,這種天空的運動軌跡就是黃道。當今有了衛星,可以離開大地在天外天觀察,加深了黃道的理解,黃道就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不過這和大地觀察日行軌道,是一樣的。所以古人立足於大地的觀察所得出的結論,一點不落後。所謂現代比古人聰明一說,是不懂古代天文學的現代人的謬說。
在黃帝時代有部天文書叫做《太始天元冊》,記載有「九星懸朗,七曜周旋」,說的九星是北鬥七星和附近二個星懸掛天中十分明亮,這就是九星懸朗。日月與水火土木金五大行星在周天旋轉,這就是七曜周旋。在七曜之中,以木星最為特殊,它在天空的運動軌跡是與黃道最接近的,所以用木星作為黃道的代替標誌。
我們在大地判斷上下,是以地平線為標準。而天的運轉是以五運之氣運行一次循環為周天,一周天為一年,所以木星完成一次周天運轉為一年。其中又以北極星為大地的正北方向,所以北極星作為木星的上方,就意味著上部位置為北,北就是上部位置。如此作為判斷方向的依據就出來了,上北下南。
也就是說木星之上為司天,即內經說的「在上」,或者內經說的「見上」。對應的司地就是在下,也就是在泉的意思。
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間,所以所謂天上地下人中的三個位置,這是以人為標誌劃分上下的。那麼太陽升起的位置為東,太陽落下的位置為西。那麼 右東左西、上北下南的四個位置就定下來了。
以上是天地交接的視野,或者說是天下的方位。但是在天外天來說,上下依然有,但是東西就沒,所以天外天就只有上北下南與左右了。天外天的北與南,與大地視角的北與南是一樣的,區別在於到了天外天就沒有東西了。
於是天外天就得分清楚左與右了。
天外天的左右
天的左右,得從黃道與北極星的位置來判斷。黃道接近赤道,你可以把黃道的軌跡看做赤道在天外的映射。來看這張圖
參考一下西方的天文圖,黃道與十二宮。黃道可以看做大地的赤道在天外天的映射圓周,圓周上就有二十八宿,這是華夏上古天文學的天空分布方法。歐洲希臘是十二宮的劃分。二十八宿是華夏天文學的五運產生的依據,以後再闡述。
此圖只是劃分天空與二十八宿不同,但是天外天與大地的關係,可謂是一目了然。圖中看的明白,黃道在北極星之下。而九星就在北極星周圍旋轉,九星上邊說過了,就是北鬥星和旁邊二顆星。換句話說,北鬥星也是在黃道之上的。
那麼如何看左右呢?來看一段內經原文
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這句話說的是左右的依據,來源於面北朝南。加上上北下南,我們就可以判斷出,是坐立北方往南看,那麼就產生了天下天與大地交接的東西方向了,天外天為左東右西。恰好與天下天的左西右東相反。
此時我們就明白崎伯說的那句話「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為什麼用歲星來作為天空的上下判斷依據了,因為歲星代表了黃道,歲星最接近黃道,同時也是因為歲星最亮方便觀察,適合做標準。歲星上,就是黃道上部。歲星下,就是黃道下部。
對應的黃道之上,意味著赤道之上,意味著北半球的人們可以看到司天的陰陽是三陰呢還是三陽呢!那麼就會加深理解「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的意思了。
左右的判斷,來於上下。明白了天外天的上下,就明白了天外天的左右,隨即天下天的左西右東也就知道怎麼產生得了。
看得出天外天的左東右西,與天下天的左西右東,是相反的。
那麼司天就應該知道,指的是外天,即所指的是天外天,而不是天下天、天內天。那麼司天的三陰三陽就是坐北向南的左右順序了。
到此時,司天就是具體指上部的正北方,在泉就是下部的正南方
此圖就是崎伯說的司天的三陰三陽的左右順序
來看內經一段原文
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見厥陰,就是上見厥陰,就是在上部看見厥陰,也就是在北方看到厥陰。即司天的意思。那麼「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你就可以站在北方的位置,往下部的南方看,此時的北方是厥陰,那麼左邊就是少陰,右邊就是太陽了。
「面北而命其位」的面北,是面北朝南的意思,不是「面向北」。世傳的左右順序圖,都是錯誤的,尤其是著名的專家學者,統統都是理解為「面向北」了。面,本意是指二目為中心的臉,代指頭的前邊。也就是說面的本意就包括前邊的位置,那麼面北就是說前邊的位置就是北。作動詞的時候,面北才是「面向北」的意思,厥陰指的就是厥陰在正北方。而內經所指的則是說「以北為前方」,那麼前方看到的厥陰指的就是厥陰在正北方,左邊當然就是少陰了,右邊當然就是太陽了。
世傳的上南下北的圖解釋左右,都是錯誤的。
所以此圖理解的話,可以如此畫出
按照文字書寫位置,就容易識別天外天的三陰三陽的運轉順序了。
天外天就是天內天的來源,所以天氣變化的陰陽,其實指的是天外天。而天內天則成為天下天,人看到的天其實是天內天。所以天地之間的空間,稱為天下,這就是華夏的世界觀。
那麼天地之間的氣,就是由天外天的氣決定的,也就是說三陰三陽的「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產生了風暑溼火燥寒六種天下的天氣。天上天就是三陰三陽。
那麼「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就是說,厥陰在天上北方之時,天下天的天氣就是風氣主管,也就是春季的意思。
同理,按照內經原文可以推理其它天氣,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溼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
那麼夏季就是少陰司天的時候決定的,長夏的溼氣就是太陰司天的時候決定的。其它以此類推。
再次強調一下,司天就是在上北的位置,也可以理解為北極星的正北方。
再來看在泉的時候,三陰三陽的左右
先看內經的一段原文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這段原文,其實就是把司天反過來變成在泉就是了。
例如厥陰司天,天氣為風氣的時候,對應的反方向就是少陽在泉,在泉就是下部正南的位置。此時少陽左邊就是陽明,右邊就是太陰,和陰陽圖的文字書寫方向一致,一看便知。其它以此類推。
也就是說,春季是厥陰司天,在正北上部。同時就是少陽在泉,即天氣的少陽在正南的下部。上下的左右方向,恰好相反。不過上下運轉的道路, 依然是上部從右西往左東,下部從右東往左西,做順時針運動。 簡單說就是從右往左運動,這就是「陰陽者,右左之道路也」的意思。原文是「陰陽者左右之道路也」,修改為正確順序為「右左之道路」。
最後補充一下,司天在上,在泉為下,是以地平線為界限的。
厥陰司天就是天氣在上部化生風氣,為天地交合之氣的主導,對應的就是在泉的地氣為木氣,內經說的「東方生風,風生木」就是這麼產生的。其它以此類推。
「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生火; 中央生溼,溼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
天的上下左右和東南西北搞清楚了,就可以展開五運的產生了。天的三陰三陽的運動軌跡明白了,而三陰三陽的六氣又是被五運產生的,那五運怎麼產生的呢?文中提到了二十八宿產生五運,到底啥意思呢?下一篇正式闡述這個問題。
(微信公眾號作者「有能氏」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