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戰爭無數,更有許多經典戰役成為軍事兵法中的經典教程。彼時的各國採用各種謀略、技巧,或離間或圍攻,或偷襲或斷糧,戰爭不分大小,講究技巧。
春秋群雄紛起,英雄輩出,而每一戰的結果或是影響了自己國家的霸主地位,或是定下了敗局之相。
每一戰,各國國都要傾其國力和上到君主下到臣子的所有智慧,所以每一戰都是一次國家的生死之戰。
春秋七國紛爭,所以各國與誰打與誰和都有自己的計劃,這就是當時最值得看的看點,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算盤,計算著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利益。
今天說的鄢陵之役是楚晉之間為了爭奪中原的一場惡戰,此戰基本上算是兩敗俱傷。楚王在此戰中,兒子被活捉,自己的一隻眼睛被射瞎。
兩國此戰之後都失去了問鼎中原的軍事能力,中原地區的社會情勢有了暫時性的安穩與和平。
鄢陵之役中晉鞏固了在中原的優勢地位
公元前579年,鄢陵地區發生了戰國歷史上經典的戰爭之一鄢陵之戰,此次戰役的雙方是楚國和晉國,雙方為了獲得對中原的霸主地位開戰。
晉利用自己的軍事智慧,將楚及其他兩國聯軍全部打敗,此戰之後晉國在中原擁有了更有優勢的地位,但是他的消耗也很大,一時間無法與楚再有任何能力對戰。
鄢陵之役本是晉楚兩國在爭霸過程中的第三次交鋒,基本上也是最後一次由主力軍隊主導的混戰,此戰說起來無輸無贏,是一場沒有什麼結果的多年鏖戰。
不過楚國雖然在此戰中並沒有贏得最後的勝利,但是他還是從某種意義上大大削弱了晉國的力量。
但是從此楚對中原的爭奪能力逐漸走向衰弱,而晉也是無力回天,對中原的爭奪也是有心無力了。
所以客觀評價來說,鄢陵之役使當時的社會格局有了比較顯著的變化,但是從全局考慮來看,還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役。
晉國通過這場戰役更加鞏固和提升了自己在中原大陸上的地位,但是也同時內耗了自己的國力。
楚國更是在這場戰爭中,沒有嘗到什麼甜頭,反而給了其他小國機會,讓他們有可趁之機逐漸蠶食滋擾曾經比他們強大很多倍的大國,使得當時的社會局勢更加混亂不堪。
楚晉交鋒,其他國混戰其中
晉楚一直戰爭不斷,公元前579的兩國在宋國大夫的安排之下聯兵會盟,本意要休戰。卻沒想到此時晉知道了鄭國背叛了晉國,降了楚。
晉此時十分沒面子,直接去攻鄭,攻鄭之時他希望齊能同晉一同作戰。楚在接到鄭國的救援信息之後,出兵援救,與楚開始了戰爭。此戰一始,就打了4年,雙方戰爭的意願越來越小,所以雙方準備休戰。
公元前575年,楚軍想在齊軍到來之前先行一步,所以準備在6月早上利用霧來發動突襲戰。
晉的確沒有任何準備,霧天影響了他們的行動,所以晉在此時處於被動地位,只得一味防禦等待援軍。
援軍到來之後,楚果然戰事不利,被打得節節敗退,只是楚王一向不願意放棄,第二天準備再戰。此時的晉也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兩國一場大戰即將開戰。
只是令晉沒想到的是,楚國俘虜趁著晉布置戰場的時機,逃回楚國匯報了晉的準備。楚聽說晉也在準備迎戰,無奈之下只好撤兵。
鄢陵一戰是晉楚三次交鋒戰中的最後一戰,此後雙方幾乎沒有能力或機會再次以主力兵的姿態相互戰爭。
此戰讓雙方的損失都很大,一時之間,雙方無法將對方治服,也沒辦法迎戰對方,所以雙方進入了休養生息的狀態中。
中原連年的戰爭,終於在雙方相互的損耗都很大的基礎之下,息兵休養。此戰雙方都有不小的損失,一時間之內任何一國都無法爭奪中原的霸主。
結語:
楚國王的兒子在此戰中被活捉,楚國王本人也在此戰中身受重傷,晉則是損失了大量的國力與兵力,他的實力在這幾年的鏖戰中被耗損不少,實力也不像從前那樣強大。
最終這一場爭奪中原霸主的惡戰,最終是兩敗俱傷。楚國和晉國對中原的控制和爭奪能力都已經衰弱到互不能敵的狀態中。
由此中原終於可以暫時走出了連年徵戰的局面,得到了一時的安穩局面。只是其他國家此時卻經歷著不一樣的戰事,也會獲得不一樣的軍事地位。中原最後花落誰家,還要看列國的最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