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一戰,楚國元氣大傷,晉國也實力變弱,為何會兩敗俱傷?

2021-01-10 零度也玩車

春秋戰國,戰爭無數,更有許多經典戰役成為軍事兵法中的經典教程。彼時的各國採用各種謀略、技巧,或離間或圍攻,或偷襲或斷糧,戰爭不分大小,講究技巧。

春秋群雄紛起,英雄輩出,而每一戰的結果或是影響了自己國家的霸主地位,或是定下了敗局之相。

每一戰,各國國都要傾其國力和上到君主下到臣子的所有智慧,所以每一戰都是一次國家的生死之戰。

春秋七國紛爭,所以各國與誰打與誰和都有自己的計劃,這就是當時最值得看的看點,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算盤,計算著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利益。

今天說的鄢陵之役是楚晉之間為了爭奪中原的一場惡戰,此戰基本上算是兩敗俱傷。楚王在此戰中,兒子被活捉,自己的一隻眼睛被射瞎。

兩國此戰之後都失去了問鼎中原的軍事能力,中原地區的社會情勢有了暫時性的安穩與和平。

鄢陵之役中晉鞏固了在中原的優勢地位

公元前579年,鄢陵地區發生了戰國歷史上經典的戰爭之一鄢陵之戰,此次戰役的雙方是楚國和晉國,雙方為了獲得對中原的霸主地位開戰。

晉利用自己的軍事智慧,將楚及其他兩國聯軍全部打敗,此戰之後晉國在中原擁有了更有優勢的地位,但是他的消耗也很大,一時間無法與楚再有任何能力對戰。

鄢陵之役本是晉楚兩國在爭霸過程中的第三次交鋒,基本上也是最後一次由主力軍隊主導的混戰,此戰說起來無輸無贏,是一場沒有什麼結果的多年鏖戰。

不過楚國雖然在此戰中並沒有贏得最後的勝利,但是他還是從某種意義上大大削弱了晉國的力量。

但是從此楚對中原的爭奪能力逐漸走向衰弱,而晉也是無力回天,對中原的爭奪也是有心無力了。

所以客觀評價來說,鄢陵之役使當時的社會格局有了比較顯著的變化,但是從全局考慮來看,還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役。

晉國通過這場戰役更加鞏固和提升了自己在中原大陸上的地位,但是也同時內耗了自己的國力。

楚國更是在這場戰爭中,沒有嘗到什麼甜頭,反而給了其他小國機會,讓他們有可趁之機逐漸蠶食滋擾曾經比他們強大很多倍的大國,使得當時的社會局勢更加混亂不堪。

楚晉交鋒,其他國混戰其中

晉楚一直戰爭不斷,公元前579的兩國在宋國大夫的安排之下聯兵會盟,本意要休戰。卻沒想到此時晉知道了鄭國背叛了晉國,降了楚。

晉此時十分沒面子,直接去攻鄭,攻鄭之時他希望齊能同晉一同作戰。楚在接到鄭國的救援信息之後,出兵援救,與楚開始了戰爭。此戰一始,就打了4年,雙方戰爭的意願越來越小,所以雙方準備休戰。

公元前575年,楚軍想在齊軍到來之前先行一步,所以準備在6月早上利用霧來發動突襲戰。

晉的確沒有任何準備,霧天影響了他們的行動,所以晉在此時處於被動地位,只得一味防禦等待援軍。

援軍到來之後,楚果然戰事不利,被打得節節敗退,只是楚王一向不願意放棄,第二天準備再戰。此時的晉也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兩國一場大戰即將開戰。

只是令晉沒想到的是,楚國俘虜趁著晉布置戰場的時機,逃回楚國匯報了晉的準備。楚聽說晉也在準備迎戰,無奈之下只好撤兵。

鄢陵一戰是晉楚三次交鋒戰中的最後一戰,此後雙方幾乎沒有能力或機會再次以主力兵的姿態相互戰爭。

此戰讓雙方的損失都很大,一時之間,雙方無法將對方治服,也沒辦法迎戰對方,所以雙方進入了休養生息的狀態中。

中原連年的戰爭,終於在雙方相互的損耗都很大的基礎之下,息兵休養。此戰雙方都有不小的損失,一時間之內任何一國都無法爭奪中原的霸主。

結語:

楚國王的兒子在此戰中被活捉,楚國王本人也在此戰中身受重傷,晉則是損失了大量的國力與兵力,他的實力在這幾年的鏖戰中被耗損不少,實力也不像從前那樣強大。

最終這一場爭奪中原霸主的惡戰,最終是兩敗俱傷。楚國和晉國對中原的控制和爭奪能力都已經衰弱到互不能敵的狀態中。

由此中原終於可以暫時走出了連年徵戰的局面,得到了一時的安穩局面。只是其他國家此時卻經歷著不一樣的戰事,也會獲得不一樣的軍事地位。中原最後花落誰家,還要看列國的最終發展。

相關焦點

  • 楚國為何留不住人才?「多淫刑」而且存仕途天花板,人難以盡其才
    但是真正因為改革而使國力強大的當數楚國了。因為楚國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加強了中央皇權統治,而且當時的楚國,政令嚴苛,朝迋官吏政績壓力巨大,使得舉國都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忙碌景象。但是,用唯物辨證觀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有它產生、發展、衰老的階段。  楚國改革分封立縣制,在開始一段時間促進了楚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能在邯鄲之圍中反敗為勝?
    白起不願領兵的原因,便是趙國為何在邯鄲一戰中勝出的原因。交戰情況邯鄲之戰也被後人稱為「邯鄲保衛戰」,大有戰國版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悲壯。這樣一說,可以想像趙國贏得有多慘烈!完全不佔優勢的趙國,只用了一個戰術:以守為攻,等待救援。面對弱勢的趙國,秦國確實是佔盡了優勢,但再大的優勢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就等於沒優勢。
  • 為何古代神射手的代名詞叫做養由基?成語萬箭穿心是怎麼來的
    士兵們大呼「養一箭」。楚莊王信守承諾封他為令尹,成為楚國大臣。到了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晉國和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鄢陵地區(今河南省鄢陵縣)展開大戰。戰前,養由基與潘尫之子潘黨比試箭法,將皮甲重疊射擊。穿透七層後,拿給楚共王看,說:「君王有這樣兩位臣下在這裡,還有什麼可怕的?」楚共王認為他們他們太過驕傲自滿,發怒說:「真丟人!明早作戰,你們射箭,遲早會死在這武藝上。」
  • 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一、吳國晚期為何不積德業? 三國之中,吳國並不是實力最強的一方,而魏國、蜀國相繼滅國,吳國成為三足之中最後的勢力,為何堅持到最後的吳國最終還是沒有逃過滅國的悲劇,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
  • 被騙怕了的老實人:秦國的陰險狡詐,恐怕就是從晉國那裡學來的
    翻開秦國的歷史細心觀察,你會懷疑秦國有沒有羞恥心。不像齊國,秦國對於「尊王攘夷」根本就不在乎。就連最基本的羞恥心都沒有,連楚懷王那樣單純善良的人都敢欺騙。張儀怎麼也想不到,楚懷王這麼容易相信自己。既然你這麼善良,不欺騙你欺騙誰呀?一般情況下,張儀還得拐彎抹角,慢慢地引導對方。可是,這次張儀直奔主題,告示楚懷王只要楚國和齊國絕交,秦國就會割讓六百裡的土地。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等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下降。其中,就楚國這一強國來說,更是僭越稱王,以此和周王室分庭抗禮、平起平坐。和楚國相對應的是,齊國、晉國、鄭國、秦國、魯國等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則沒有僭越稱王,而是繼續使用侯爵、伯爵等周王室分封的爵位。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楚國為什麼會是第一個稱王?
  • 鎮魂街:如果基克恢復成第二人格,和梅茲會有一戰
    第二人格的基克需要鮮血來喚醒,這一次撞擊的力道不小,基克極有可能出血,只要出血就會變回第二人格,而且第二人格的基克最忍受不了別人欺負第一人格的自己,所以會和梅茲一戰。雖說梅茲會緩過來,不過現在的他可不敢違抗king的命令,在這種情況下,梅茲就不可能發揮出全部的實力,到時候可能會兩敗俱傷。梅茲也是一開始裝大了,這才有如此下場。
  • 吳王闔閭滅楚之際,此人心生一計,力挽狂瀾挽救了楚國社稷
    公元前506年三月,在晉國的號召下,齊、宋、蔡、衛、陳、那許、曹、菖、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各路諸候齊聚召陵,準備討伐楚國,天子也派卿士劉文公到會,代表王室進行聲援。召陵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臨近楚國。公元前656年,齊恆公率領諸侯伐楚,最終就是在召陵和楚國人籤訂了和平條約,史稱「召陵之盟」。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二十八星宿,在西遊記中的實力,為何忽強忽弱?
    其中二十八星宿是在天庭中所有神仙中墊底的存在,也就只比天兵天將高上一級,但是為什麼二十八星宿在西遊記中表現出來的實力卻忽高忽低呢?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仔細來了解一下。首先在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二十八星宿也出來迎戰了孫悟空,但是卻不是孫悟空的對手。孫悟空在和二十八星宿聯鬥法時,都沒有使出太大的本領,就輕鬆的戰勝了,可以說二十八星宿的實力可是弱的掉渣啊。
  •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楚國和秦國最初的地位,有多低下?
    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國,一定離不開楚國和秦國,這兩位一個是南方的霸主,一個是西方的霸主。春秋初期的楚國,問鼎中原,令中原各國膽寒,不得不聯合起來,以齊國為首共同伐楚。然而伐楚的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僅僅是楚國稍微低了下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卻沒有一點損失。楚國依舊是那個楚國,令中原各國寢食難安的楚國。
  • 細說晉國「狐氏」:來的神秘,走的匆忙
    可是我還是有幾個問題想進一步搞清楚: (1)「姬姓」是周朝的國姓,為什麼會出現在戎狄部落? (2)晉國的「狐氏姬姓」到底是怎麼來的? (3)晉國的「狐氏姬姓」到底是「出自唐叔」還是「出自王子狐」? 2.
  • 西遊記:天庭28星宿實力到底如何?為何忽強忽弱?
    西遊中天庭28星宿實力到底如何?為何忽強忽弱?西遊記中的二十八宿,在天庭高層中,算是末流。天庭的高層是按照數字進行排名的,分別是: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曜、十都、十二元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雖然是高層中墊底的,但各自都有星辰宮殿,鎮守一方,比起普通天將,地位也會高一些。二十八宿的實力如何呢?到底能不能打?孫悟空大鬧天宮時,二十八宿也參加了,夥同五大天王鬥孫悟空一個。孫悟空使出毫毛分身法後,輕鬆戰勝了他們。此戰看出,二十八宿似乎就是打醬油的,沒什麼真本事。如果一直表現出這樣的實力,也就罷了。
  • 晉國的一位君主:消滅10多個國家,為晉文公稱霸奠定基礎!
    雖然晉獻公殺戮晉國宗室,寵幸驪姬的行為,確實對晉國造成了負面影響。不過,從整體上來看,晉獻公對於晉國,可以說是功大於過的。晉獻公在位時,消滅10多個國家,這無疑為晉文公稱霸鋪平了道路。一首先,晉獻公(? - 前651年),姬姓晉氏,名詭諸,晉國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晉武公之子,春秋時期的晉國第19任君主,在位26年。
  • 為何戰國時期,楚國不單獨設置「相位」?
    比如楚國的官制,就和戰國時期其他國家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一來是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二來是他原本的官制設立影響,二者造成了「楚相」的獨特。我們研究卻發現,楚國終其一生,皆未出現過「宰輔」、「相位」等指代稱謂,在戰國其餘六國紛紛效仿設相的風口上,唯獨楚國不隨大勢而懂,此般操作,到底為何?
  • 鬥破蒼穹:蕭炎與五星鬥尊兩敗俱傷,摘星老鬼堪稱魂殿「勞模」
    藥老的營救過程已經進入尾聲了,眾所期待的腹黑藥塵也終於要回歸了,雖然說回歸之後的藥老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樣,幾乎每時每刻的陪著蕭炎了,畢竟蕭炎現在以及之後已經有了不小的實力,藥老也有了自己的肉身。這次營救行動蕭炎也要面對自己最後一個敵人——身為五星鬥尊的摘星老鬼 ,蕭炎最後也和這位魂殿強者摘星老鬼打了個兩敗俱傷,不過之所以如此,也實在是摘星老鬼太過「勞模」了吧!蕭炎與摘星老鬼一戰,實力差距太大,全靠小紫妍拖延,四色火蓮出世。蕭炎在救出藥老之後,魂殿的尊老也被蕭炎一行人拖住,就在一切已經萬事俱備的時候,一位實力達到五星鬥尊的強者——摘星老鬼卻好死不死的出現了。
  • 五國伐齊後,齊國和燕國兩敗俱傷,真正的贏家到底是誰?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齊湣王意欲吞併二周,成為天子。但是,讓齊國沒有想到的是,隨之而來的五國伐齊,會讓自己跌入谷底。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
  • 越王劍是勾踐佩劍,為何在楚國郢都出土?這兩種說法哪種更合理
    因此這一墓葬不可能是越王勾踐的墓葬,而郢都作為楚國的國都,更不可能被越王勾踐給佔領,所以說這肯定是楚國貴族的墓葬群。二、那麼越王劍為什麼會落在楚國貴族墓葬群之中呢?越王勾踐的貼身用劍,為什麼會落在楚國貴族的手裡,這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關於此事,有兩種主要的說法。1、越王勾踐,將女兒嫁給了楚昭王,這把劍是嫁妝。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兩敗俱傷,你還知道哪些與《史記》相關的成語?
    1.兩敗俱傷 [liǎng bài jù shāng]基本釋義:俱:都。鬥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出處:宋·汪應辰《文定集·答梁子鋪》:「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立敵;終於兩敗俱傷;而國隨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