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作為唐朝都城的古長安更是到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作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座千年古都裡,到處都是歷史遺存下來的名勝古蹟,漫步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都能夠感受到這座千年古都古色古香的古韻,而且還有很多的歷史古蹟,不僅記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而且成為了這座城市的記憶中一座標誌性的建築。在西安眾多的歷史遺存古蹟當中,大雁塔前後經歷過五次,不僅是著名古蹟,還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並且在2014年6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國內絕大多數地方都是因為現有了佛寺才會有修建起佛塔,大雁塔亦是如此,因寺建塔。在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是唐玄奘傳送佛法的地方 ,寺廟的建成也成為我國大乘佛教的聖地。在唐永徽三年(公園652年),唐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希望能夠妥善安置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上奏朝廷在唐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才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
玄奘法師為了能夠妥善的保存從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所以上奏朝廷並得到認可和支持之後,主持修建了大雁塔。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大雁塔總共是七層,但是在歷史上大雁塔前後總共經歷過五次改建,從最初的五層佛塔,後加蓋至了九層,隨著歷史的變遷和自然災害等遭遇,大雁塔的層數和高度也經歷過數次的變更,最後才固定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
佛塔,是以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的。大雁塔最初的建築圖樣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覺塔),是典型的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前後歷時兩年建成,為磚面土心,是不能攀登的,共有5層,高60米,保存從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而且每層都有存放著舍利,數量超萬餘顆。
在歷史的更迭當中,大雁塔也隨著改建了數次。前三次改建大雁塔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佛塔不安全需要修繕的因素,而是當時的皇帝的「迷信」。唐高宗李治改建大雁塔的原因,只是因為大雁塔是仿印度式樣的建築,矗立在當時長安城的總體建築風格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對其進行了改建,將塔高加高至了九層。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武則天對唐朝佛塔開始大衛改革,並且打破了唐朝佛塔早已形成的陽性奇數層高的固定慣例,大雁塔從奇數九層加高增至偶數十層。但是這個說話並不完全,在民間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大雁塔並沒有增加至十層,而是由武則天和達官貴族們共同捐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一座七層青磚塔。
大雁塔經過前年一系列的改建之後,並沒有最終的定形,經歷過幾次大地震之後,在明萬曆年間的修葺才是最後的定形。在五代後的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大雁塔進行了第四次的大規模的改建,再次將佛塔恢復到七層。但是在隨後的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哉地震中並未能倖免於難,其塔頂被強大的地震震落,塔身也被震裂。直到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大雁塔進行了第五次修葺,這是一次並不是在原址上重建,而是對其進行重大的維修加固工程,基本上保存了唐代塔體的建築造型,在塔的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釐米厚的包層。這一次修葺後的大雁塔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的改建,這便是如今我們看到的塔高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佔地2061平方米,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