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鑑旨》-佛道品第八

2021-01-09 無禪法苑

【品釋】:第八品《佛道品》主要講了兩個問題:1、菩薩如何行於佛道。維摩詰居士的講解會顛覆我們新學修行時對佛道的理解,這一段也是佛與菩薩乘的差異;2、什麼是如來種。

---*---*---*---*---*---*---*---*---

【原文】:「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無禪釋義】:這一段講的佛道,可以跟《弟子品》中須菩提和維摩詰居士的那一段對話結合起來看。這一段講得更究竟。第七品講了菩薩應如何觀於眾生和行慈,這一品講菩薩如何上升入於佛道及佛道種子在哪裡,兩品的邏輯關係很清晰,也就是菩薩乘的兩端,我們講的佛經的「經」也叫「契經」,什麼意思?就是上契於無等的佛法,下契合眾生的根性,菩薩既要自身勤勉精進,也要面對眾生知時知量。我在註解《維摩詰經》的開篇也講了,整部經就是站在二乘果位來闡述大乘,同時也是站在具有相當修行階位的菩薩角度來開闡大乘佛果位。對於初修的同學而言,可能會與自己當下構建的佛法框架起嚴重衝突,但,這些確實就是佛「境界」。不著急,我們慢慢學、慢慢品、慢慢修行。只要方向是正確的,一切都來得及,只要我們生命取向是高尚的,所有的順境和逆境,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裡的「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是一個引子,下面一段就是具體的解釋。

【原文】:「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無禪釋義】:「云何菩薩行於非道?」凡夫和新學菩薩一般理解的佛道大都是這麼幾個詞:普度眾生、莊嚴肅穆、悲憫慈祥、不畏險難、大勇猛大勢力等等。這些,都沒錯。但,只看到了一面。我們以道諦的八正道來修行佛法,但佛如果只能行於八正道,那麼就太狹隘了,依然是有封有疆。佛是無縛無解的,即不依任何一法,也可以起任何法,均不壞心亦不壞法。這裡的任何法就包括了一切外道法。「是法平等」如果僅是佛經卷內的法法平等,那麼,我們證到的這個果位就不是統攝一切世間宇宙、有情無情的終極真理。

要解釋下面這一大堆排比句,在《集注》中鳩摩羅什法師和弟子僧肇已經畫龍點睛了,註解得實在太精彩,我就直接引用過來:

鳩摩羅什註:「非道有三種:一者惡趣果報,二者惡趣行業,三者世俗善業及善業果報也。凡非其本實而處之,皆名非道。處非而不失其本,故能因非道以弘道,則斯通達矣。」

僧肇註:「夫以道為道、非道為非道者,則愛惡並起,垢累茲彰,何能通心妙旨,達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者,故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和光塵勞,愈晦愈明,斯可謂通達無礙,平等佛道也。」

這幾段講的中心意思就是:證得果位究竟解脫的人,並非一定要穿僧袍、剃髮、端走正坐、更不需要什麼排場、信眾簇擁和鮮花水果。而是可以任意的遊戲三界,隨類受化,不再受任何條款和規矩的束縛,可以示現一切喜怒哀樂及外道法,不拘泥於佛法、佛律而處處度化眾生,如有必要,亦可示現魔障和貪嗔痴法,外似住相,實則內心常在安住。這類群體很小,在高僧證果人中有之,在信眾證果人中亦有之。但,世人確實很難加以分辨,大家更容易接受有一定自律、儀軌、慈祥、和顏悅色的「傳統」形象。當然,這類證果人群的手段更加的靈活多樣,自身的示現也更加的豐富多彩。如果是從宗門的傳承考慮,當然還是如同德山、虛雲、六祖等傳統標準行軌更加有影響力和信服力,但這類群體的存在,才是以自身的徹底解脫告訴世人這個究竟真理的外化形態。證果之後,不是增加行為準則和條款,而是心靈深處徹徹底底的灑脫自在,任運隨心、遊戲人間。

當然,我講這段話不是鼓勵大家這樣做,這是學不到的。沒有究竟的證悟解脫,就按照這幾段去做,只會讓自己住相更深,菩提心更弱,離道更遠。濟公(法號:道濟,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有句話很好,很多人都只聽聞了前兩句,全詩是這樣的:「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墮魔道。」

「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五無間業即: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此五種罪業能招感無間地獄之苦果,故又稱五無間業。菩薩為度化世人而示行五無間業,內心沒有煩惱和嗔恨。僧肇註:「菩薩示行五逆而無惱恚,是由不以逆為逆,故能同逆耳。若以逆為逆者,孰敢同之?」大家都知道丹霞燒佛的故事,那麼,為什麼丹霞禪師燒了佛像取暖,而阻止他的寺廟和尚卻一夜之間眉發全白了,大家想想是為什麼?

「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這幾句就是講菩薩行於三惡道,而沒有罪垢和無明並且俱足功德,因為已經證到了法身實相,三惡道的眾生也是這個法身,但被貪嗔痴所覆蓋和牽引,以幻象為實在,因此痛苦不堪。「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欲界是個五濁惡世,諸受是苦,諸行無常,修行到一定程度,現世可以通過禪定達至色界和無色界,身體寂滅後可以往生色界和無色界天。這是對修行的肯定,但菩薩處於色、無色界道而不自以為優越,這裡的勝是優越、勝過的意思。

【原文】:「示行貪慾,離諸染著;示行嗔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

【無禪釋義】:這一段講的就是菩薩為教化方便,示現種種凡夫之行。這幾句就是字面意思,我就不逐句講解了。舉兩個近代的現實例子,一個是歐陽竟無居士(也是得證了果位究竟解脫,師從的楊仁山居士是近代大善知識,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脈一支也是源流於楊仁山居士,金陵刻經處也是居士創建,出的都是精品,特別是佛刻印刷像非常精美,大家可以去電商平臺購買其線裝版的經律論)歐陽竟無這傢伙是處處示現傲慢的,太虛大師要見他都很難,並且,任何人去見他都必須先向他磕頭,不然就各種不理和給脾氣看。但是!一旦你開始下跪,他撲通一下馬上先跪地上,你比還快,比你還謙遜。另一個是我老家東山寺的瘋師爺,南懷瑾定的已經得證羅漢果位,瘋師爺一生邋邋遢遢,從不洗澡,經常睡在茅廁石板上,床和被褥都邋遢骯髒,南師去拜見他,他硬是要求南師鑽進他的被子裡見面,南老頭伸進去後才發現,並沒有任何的異味,不僅如此,被子裡還有芳香(見《南懷瑾選集》)。

【原文】:「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無禪釋義】:這一段就是字面意思。因此,這類人群普通人是很難看出來的,甚至會以極負面的標籤給貼額頭上。不過也有很多細微處可以窺見,比如:眉宇間的絕對靜氣,整個身心的超然灑脫,發自內心深處的莊嚴,情緒可以隨時隨地秒級切換而無餘留掛礙。證悟的人都喜歡「演戲」,但我舉的這幾點,是裝不出來也掩飾不住的。當然,大家也可以對照《維摩詰經》這一品的句子去留心觀察。

【原文】:「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闢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

【無禪釋義】:「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這裡的他教是指外道教法,雖然示現入魔,但心恆清淨,不會以外道 心外求法的理論來誤導眾生。逆向教化主要針對剛強難化以及惡念集心之人,我們平常不容易見到。禪宗倒是很多逆向教化,不過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為了破對方的執取和見地,要麼就是為了讓對方起疑情,通過逆向的語言和手段暫時的調動一下情緒和意識有時是必不可少的,用得好也會立竿見影。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一切佛法其實都是聲聞法,依佛的經義教化而修行就是聲聞弟子,那麼這個「未聞法」很多時候就是破除對方執取於經文文字義的教化方法,因此有多少聲聞法就有更多的未聞法,佛和大菩薩的方便教化手段是無量的,也沒有限定的界域,也沒有定法,十地之上即可說法如雲,是說法如雲,而不是說法如《三藏》,還拘泥在《三藏十二部》中講法,那麼就還未到十地菩薩階位。「示入闢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闢支佛是緣覺乘,因因緣而證道,也是究竟解脫位,但無法度化眾生,也是個自了漢。菩薩於緣覺乘中,成就大悲心和一切智,使其可以方便教化眾生。後面三句就是字面意思。「寶手」就是手中能出資財寶藏。

【原文】:「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採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

【無禪釋義】:「那羅延」是指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譯為金剛力士。「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這句在《問疾品》中已經闡述詳盡了。「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資生就是謀生或者謀生的職業和手段,大菩薩入世度人也需要先保障肉體和時間,轉世之後,也需要經歷入胎、出胎、成長、學習、入迷再破迷獲得證悟這個過程,因此,必要的生活保障以及時間精力保障就需要一系列的資生手段,當然了,出生不久就是孤兒被寺廟領養,然後勤習精進獲得證悟這一類不算。絕大部分情況都是成長於各種階層的家庭,要麼看到了眾生的苦難和無常,要麼自己經歷了苦難和無常再發起出離心,證到果位後再濟度眾生。後面一句就是字面意思。

【原文】:「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無禪釋義】:「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津河可度處名正濟,險難處名邪濟。佛道名正濟,外道名邪濟。這裡是指示現入於邪法,而以正法來濟度已被邪法所蒙蔽的眾生,先和光同塵,然後撥雲見日,否則很可能連讓人聽你講話的機會都沒有,更何談教化了。「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遍入諸道就是遍入異道,斷其因緣就是斷其邪法因緣種子。「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大菩薩時時生死時時涅槃,三界就是出三界,即此處時亦離此處。

【原文】:「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無禪釋義】: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如果是我的話,只會反問一句:「何等不是如來種?」如來種就是成就如來的因緣種子。不入迷就很難破迷,沒有無明也就沒有明,沒有惡也就沒有善,因此一切凡夫心和心法都是如來種。後面幾句我就不一一解釋了,「有身」這裡指代身見。「四顛倒」就是執無常為常,執無我為我,執空為有,執苦為樂。「五蓋」就是名利財食睡,「大五蓋」則是貪嗔痴慢疑。「六入」就是色身香味觸法六入。「七識」這裡指代「我執」。「八邪法」就是八邪道之法,八正道的反面就是八邪道。「九惱」又作佛九惱、九厄、九難。指佛因過去世之業障,而於成道後所受因果報應之九種災難,具體如下(摘自百度,有出入的以末後的原經文為準):

(一)佛昔為婆羅門之子火鬘,與瓦師之子護喜相善,護喜曾數邀火鬘拜見迦葉如來,然火鬘以『何用見此髡道人』之惡言三拒,由此因緣受『六年苦行』之報應。(二)佛昔為博戲浪人,曾誘淫女鹿相至闢支佛日常修道之園中娛樂,後殺鹿相女而嫁禍闢支佛,故受『孫陀利謗』之報應。(三)佛昔為部主商客,因爭船格戰,以矛穿另一部主腳致命終,故於乞食時受『木槍穿徹足趺』之報應。 (四)佛昔為婆羅門時,曾妒比婆葉如來及比丘眾受槃頭王供養,遂發惡言,並教其五百童子罵彼等須食馬麥,故佛及五百羅漢於毗蘭邑時受『食馬麥九十日』之報應。(五)昔時釋種族捕殺池中之魚,佛為一童子,曾以杖打魚頭,故受『琉璃王殺釋種』之報應,且於其時,佛感頭痛。(六)乞食空缽,佛曾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返。(七)佛昔為一比丘,因妒無勝比丘受善幻婦之供養,遂謗無勝與善幻通,由此佛說法時受『旃荼女系盂於腹毀謗誣賴』之報應。(八)佛昔為須摩提,因不欲與其異母弟分財產,遂於高崖推落其弟,投石擊殺,故遭『提婆達多以石擊佛』之報應。(九)佛於阿羅婆伽林中,冬至前後八夜,凍寒不堪,曾索三衣禦寒。[大智度論卷九、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三]

「十不善道」就是十惡道,也即是十善道的反面。「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這句話,基本上就把凡夫的心心數法全部概括完了。

【原文】:「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溼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無禪釋義】:「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從羅漢至佛就是無為法界,也都是正位,見無為即是剛入正位,證得無生法忍,煩惱已去除,此時很難再發大乘之心,因為自己已經解脫無礙了。譬如蓮花只能生於淤泥卑溼之地。在煩惱之中,眾生才有出離心,如果出生在無病無惱的北俱蘆洲或者上層天界則不會有人想去吃苦修行的,內心也就很難升起佛法。又如同種子需要種在泥土糞壤之中,潔淨的虛空是不可能開花結果的。眾生沒有煩惱和我見則不生佛法,而哪怕煩惱已經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恰好也是出離心最強的時候,能發大乘之心。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這句話就是字面意思,但算是本經中的名句,大家儘量熟悉或背誦下來。

【原文】:「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無禪釋義】:「塵勞之疇、為如來種。」塵勞之疇就是塵勞之侶,這句就是塵勞為如來種的意思。後面幾句的義譯是:我們這些得證羅漢果位的聲聞乘佛弟子,已身心安住,不能再生發無上修道之心,而犯五無間重罪的人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譬如五根敗壞的人,對於五欲就不能再得利益。我們這些聲聞乘已斷除所有煩惱(結使就是煩惱)的弟子,對於佛法也不能再得利益,因為沒有強烈的精進修行志願。所以,文殊菩薩,凡夫對於佛法有時志求有時糊塗不理,而我們煩惱解脫不復志求,還不及凡夫。他們能起無上的修道之心,不斷佛法僧三寶,而我們終生聽聞佛法、十力、四無所謂等,卻不能再發無上道意。

僧肇註:「二乘既見無為,安住正位,虛心靜漠,宴寂恬怡,既無生死之畏,而有無為之樂,澹泊自足,無希無求,孰肯蔽蔽以大乘為心乎?凡夫沈淪五趣,為煩惱所蔽,進無無為之歡,退有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唯勝是慕,故能發跡塵勞,標心無上,樹根生死,而敷正覺之華。」

【原文】:「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無禪釋義】:這個問題,就是問佛法是什麼的一系列譬喻,詳細的我們在下面偈語中來講。

【原文】:「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無禪釋義】:「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菩薩以智慧為母,方便為父,因為智慧是內照,偏母義,方便為外濟權用,偏父義。「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一切善知識都離不開智慧和方便,比如我們離開父母任意一個,就不能出生和成長。「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已得佛法生大歡喜,如同夫妻之樂、妻色之悅。慈悲之情,如女人性,因此以慈悲為女。善心誠實則有貞直之性,如同男子,然而這些對於果位菩薩,畢竟都是空寂之相空寂之法,已然舍離。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眾塵勞就是塵勞眾生之意,塵勞眾生,隨意所轉,無非弟子。「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道品就是三十七菩提道品,三十七菩提道品就是善知識,依此善知識即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諸度法就是菩薩六度也就是六波羅蜜,菩薩以六度為伴侶,四攝就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以四攝法為伎女,這個伎女不是現今的妓女,而是指歌舞伎。「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菩薩詠誦佛法,以此為音樂。

【原文】:「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無禪釋義】:「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總持就是總一切法,也就是第一義,總持就是園苑。無漏法就是大乘佛法,佛法就是漏盡法,因此是園中的樹林。覺就是七覺支,七覺以開悟為道,無染無無明為淨,如同淨妙華。解脫就是般若智慧的果實。「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八解就是八解脫道,如同洗盡塵垢的浴池。定水湛然滿,我們講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定就是般若解脫智慧的勝因,定水湛然滿則解脫有期。布以七淨華,華就是花,七淨是指: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分別道淨、行知見淨、斷知見淨(涅槃淨)。浴此無垢人,無垢人就是解脫菩薩。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這一句南師解釋得很好,南師已往生淨土,那我就不打招呼直接借用了:「修行的人以五神通為交通工具,為什麼只說五神通?因為第六通是漏盡通,就不動了。修行的人以大乘之道為車,大乘在梵文作摩訶衍,就是大車之義,是形容用語。駕車的車夫在古代稱調御士,是調服駕馭車馬,現在叫駕駛員。」

調御以一心,這個一心就是菩提心正覺心,八正路就是八正道。「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慚愧之上服,慚愧可以懺悔消除諸惡障,因此是法身的上衣。深心為華鬘,有深心則力行不怠,如同法身的華發。

【原文】:「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逾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無禪釋義】:「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七財寶是指:信、戒、聞、舍、慧、慚和愧,在家能舍財,出家能舍五欲和煩惱。教授是指教育傳授眾生,以滋息,是指教育傳授眾生可以不斷的增長和滋養我們的菩提心。如所說修行就是如說奉行、依教奉行,也就是心行合一,聞得即馬上依法實踐和體證,以此回向佛道即得大利。「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以四禪定為床座,安住身心,這樣修淨命就會有所成就。多聞增長般若智慧,因此以多聞無上佛法為自身覺悟的音律。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甘露法之食,佛法以涅槃為甘露,令生死永斷,是真不死藥。解脫味為漿,貪愛斷則解脫煩惱束縛,解脫止愛渴,因此譬喻為漿。淨心以澡浴,就是以澡浴來淨除心垢。戒品為塗香,就是以戒律和戒行為塗身之香。「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逾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摧滅煩惱賊,阿羅漢在秦時的義譯就是殺煩惱賊,勇健則能降服四魔,四魔降服則煩惱永斷,因此需要無上的勇健之心即大勇猛心方可克服修行途中的險難以成無上佛道,以降服諸魔的勝幡來建立自己的成佛道場。

【原文】:「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無禪釋義】:「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菩薩證得無生滅,但為眾生示現教化而化生。後面幾句就是字面意思。

【原文】:「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無禪釋義】:「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佛不僅要度化善人也要度化惡人,跟惡人講善法很多時候是幾乎沒用的,要度化必要時就要示現魔行。禪宗有一句話: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正,邪人用善法,善法也邪。「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菩薩示現老、病和死,很多時候都是為向眾生闡述無常和苦,以己身來反面教化。「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就是讓眾生明白我們的身體、五蘊以及世間所有的法相皆如夢幻泡影,方生方滅,明了這一點,自心就不再住相,通達無礙。「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我們的娑婆世界(地球)和整個宇宙(華藏世界)在劫盡之日終會燒盡,洞然這裡作"洞燃",指火熊熊燃燒。後面幾句就是字面意思。

【原文】:「經書禁咒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無禪釋義】:「經書禁咒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禁咒術是指禁術和咒術,在密宗和道家比較多,很多邪道甚至以禁咒術來蠱惑人心。菩薩學習各種工巧伎藝都是為了先以同習相感,然後度化群生。後面一句的意思也一樣,於外道就示現外道法,世間就示現世間法,隨其出家,再解其惑,匡扶正道。後面幾句就是字面意思。「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一切佛法就是對治眾生煩惱、無明、貪嗔痴的藥,沒有病就不需藥,不同的病要用不同的藥,《大涅槃經》:「如是大乘典,亦名雜毒藥。服消則為藥,不消則為毒。」

【原文】:「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心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勉濟其苦惱」

【無禪釋義】:「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這句是講遇到大的戰爭,菩薩以神力化現於雙方交戰之間,降伏使交戰雙方和解。「輒往到於彼」就是:總是到於彼處。

【原文】:「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

【無禪釋義】:「畜生相食啖」就是畜生間相互殘殺以之為食物,其實人性中就有畜生性,也有惡鬼性和地獄性,痴愚重就是畜生種姓,貪婪重就是惡鬼種姓,嗔恨心重就是地獄種姓,依此種姓的業力強弱而決定未來的往生所趣。因此,往生到哪裡,不是我們臨終時才知曉,而是在世間的時候就已經決定,即是「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因此,貪嗔痴三毒,茲事體大,不得不重視。「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就是菩薩現身於畜生道,令其修善得福德利益。「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是指菩薩有時示現受於財色名食睡的五欲,有時又示現禪定的寂滅安住。欲言行禪,復受五欲,欲言受欲,復現行禪,莫測其變,致使魔也潰敗惱亂無可奈何,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這一句也是維摩詰居士的名句。在欲望交織的世界和社會環境中,還能時時安定住身心是稀有難得的,如同火中生蓮。我們一說到修行,要麼想到清淨的寺廟,要麼想到類似終南山一樣的避塵隔世之處。但,實際情況是在煩惱痛苦大海中的修行才更加的堅固和成就,並且,火中生蓮終不壞。本從火中修成,也就不會再怕世俗愛欲之火的劫燒。而有太多的修行人,在清淨的地方就能禪定,一旦處於喧鬧甚至己身深度入世後就再難以定住自己的身心。火中生蓮才能做到「定不在境」,行住坐臥都在定境,否則就是依境才能起定。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這一句話也是佛教經典名句,菩薩要成就眾生,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比如,為什麼後世的寺廟修建得越來越宏偉高大?佛菩薩只在佛殿裡面麼?怎可能!但,這樣做了,至少讓眾生踏進殿門那一刻可以升起敬仰、莊重、懺悔之心,這也屬於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當然,末法時代這句話也是最容易被濫用的,例子太多,我就不舉了。

【原文】:「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無禪釋義】:「邑中主」就是行政領袖,「商人導」就是商界精英。「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對於憍慢的人,一味的謙卑是沒用的,只有以力強之方可折服,消除其貢高我慢之心。「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對於恐懼情緒中的眾生,先施以無畏布施,後令發大乘修道之心。

【原文】:「或現離淫慾為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

【無禪釋義】:「五通仙人」就是具備五種神通的仙人,神通從禪定中獲得,要修行具備甚深禪定的功力,就需要遠離淫慾。對於男性,一般而言,堅持十五天不行房事也不遺精和漏精,看見美女就很難再起性慾,性慾不起精液不漏,則精神就會逐漸開始清朗,欲望大幅減輕,則更有利於止心禪定。「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見到需要幫助伺供的人,現身作為其服侍者,先悅其意,再令發道心。「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因此,菩薩道的法門是沒有限量的,菩薩所行都為對治不同根性的眾生,因此是無有涯際的。菩薩方便和智慧俱足,而度脫無量眾生。

【原文】:「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讚嘆其功德猶尚不能盡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無智者」

【無禪釋義】:這幾句就是字面意思。「除彼不肖人痴冥無智者」就是除了品行不正、痴愚和智慧沒有開化的人。

《維摩詰經鑑旨》-佛道品第八終。

---*---*---*---*---*---*---*---*---

附錄:【第八品原文】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慾,離諸染著;示行嗔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闢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採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溼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 隨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 四攝為伎女 歌詠誦法言 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華 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御以一心 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 眾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回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逾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咒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心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淫慾為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讚嘆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無智者

---*---*---*---*---*---*---*---*---

過往相關文章列表:

【無禪世俗智】

※ 我們是不是把人生弄顛倒了?

※ 事業的成功,為什麼讓我們更加孤獨?

※ 我們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去修行?

※ 什麼才是一個人的「見地」和「境界」?

※《安 心》-心無所住,則時時安住於當下

※《自 由》

※ 《超越孤獨》

※ 《再談煩惱》

※ 《杞人憂"心"》:抑鬱、強迫、焦慮、恐懼症等朋友進。

※ 《財富和權力》

※ 《唯心和唯物》

※ 《大話西遊》:「那個人,他好像條狗啊!」

【無禪出世智】

※ 《心燈》

※ 《心燈·續》

※ 關於證悟。

※ 《真實的喬達摩王子》-世尊證悟歷程詳解

※ 《梵·道·如來:沒有維度的終極真理》

※ 《心·相 篇》無禪夜話第三期 語音整理

※ 《根性與攝受》無禪夜話第四期 語音整理

※ 《無常之苦》-無禪夜話第六期 語音整理

※ 《破假名》-人類文字和邏輯的周界

※ 《禪宗證悟導論》-時節因緣

※ 《關於知識和見地的甄別與修持》

※ 《因.果》:我們如何去超越因果?

※ 《當下的修行》

※ 《有為和無為》

※ 《實無眾生可度》

※ 《佛陀-其實和我們一樣》

※ 《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上)

※ 《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中)

※ 《燒香、念佛、持戒與核心佛法的關係》-(下)

※ 什麼是大乘和小乘?

※ 什麼才是佛法所講的「空」?

※ 《佛教基礎名詞術語彙編》

※ 被所知障

※ 大乘之空

※ 證道是可以判斷的(上)

※ 證道是可以判斷的(中)

※ 證道是可以勘驗的(下)

※ 從杯弓蛇影談談佛法(上)

※ 從杯弓蛇影來談談佛法(下)

【無禪公案釋義】

※ 【公案】德山宣鑑:你點的是哪一個心?

※ 【公案】趙州禪師:狗子到底有無佛性?

※ 【公案】洞山良介:「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 【公案】船子德誠:「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 【公案】香嚴智閒:「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不是心動

※ 臨濟之「無位真人是個什麼乾屎橛」

※ 真誠的學者宣鑑禪師--再談德山點心

※ 剛出窟的獅子兒——德山與溈山的鬥法

※ 百丈野狐案 落於因果相就是昧因果

【無禪經論疏鈔】

※ 《圓覺經要旨疏鈔·一》文殊師利菩薩章·普賢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二》普眼菩薩章·金剛藏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三》彌勒菩薩章·清淨慧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四》威德自在菩薩章·辯音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五》淨諸業障菩薩章·普覺菩薩章

※ 《圓覺經要旨疏鈔·六》圓覺菩薩章·賢善首菩薩章

※《維摩詰經鑑旨》-佛國品第一

※《維摩詰經鑑旨》-方便品第二

※《維摩詰經鑑旨》-弟子品第三

※《維摩詰經鑑旨》-菩薩品第四

※《維摩詰經鑑旨》-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 《維摩詰經鑑旨》-不思議品第六

※ 《維摩詰經鑑旨》-觀眾生品第七

※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提點

※ 《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百話翻譯

※ 《道德經》中的佛法1 - 淺論統一的宗教

※ 《道德經》中的佛法-「道法自然」,原來如此。

※ 《道德經》中的佛法-從「無身即無患」談去我執。

※ 《道德經》中的佛法 - 談一談「心量」問題

※ 《楞嚴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眾說維摩詰 文殊妄問居士反答

【無禪雜談】

※ 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 外星文明,我們真的觸不可及?未必。

※ 幾首打油詩

【無禪法苑】

※《無禪法苑》的發心及閱讀指南

作者:菩提樹 成都。

原創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均是源於對經文的理解以及實證感悟,歡迎討論,隨喜分享。

掃碼關注 無禪法苑

相關焦點

  • 維摩詰造像兩軀賞析
    約雕刻完工於520年的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維摩詰經變中維摩詰像高約11.2cm寬約4.8cm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參閱:1、現藏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約雕刻完工於520年的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維摩詰經變中維摩詰像。
  •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
    正當此時,維摩詰居士出現了,他毫不客氣地對阿難說:「你快走,不然別人會非議我們的,快回去、快回去!」維摩詰居士說完後,阿難內心充滿疑慮:「維摩詰居士這麼說,外道也這麼說,我親近佛陀這麼長時間,難道還不能了知佛陀的密意嗎?莫不是我聽錯了佛陀的教言?我是否不該化緣,應空手而歸呢?」
  • |引經據典31
    為此,在「大德答問」之後,欄目認真提供了「延伸思考」「深入經藏」「留言討論」等板塊,敬請閱讀並分享。大德答問問大乘小乘之區別如何?太虛大師答大乘小乘之別,細言之頗深。概言之,大小乘均為出世法,了解生死輪迴,程度均超過人天法。人天法者,在世界上要做最好的人,使人間太平安樂,即人法;有許多宗教求升天,即天法。
  • 佛教:佛陀一生說法有五大階段,分別都講了什麼經?
    02第一階段:華嚴時——《華嚴經》佛陀第一個說法階段被稱為「華嚴時」,顧名思義,說的佛法正是被稱為佛門第一經的《華嚴經》,佛法雲,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這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第一經,不論說法時間還是地點還是本身的內容。為什麼呢?
  • 要成就佛道,念佛法門是最殊勝最方便的行持(印光法師嘉言錄)1
    我們當下一念念佛,當下能念佛的心即是佛心,那些經歷三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經歷五十三位次,圓滿佛道的修行人,更應該尊仰淨土法門的高超風格。淨土法門普利眾生各種根機,上智、下愚,中間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律宗、禪宗、天台、華嚴等宗統統含攝,最終都歸向淨土。比如及時雨滋潤萬物,象大海容納百川一樣。偏、圓、頓、漸一切大乘教法,無一不是從淨土法門流現出來。
  • 農曆八月二十三日 《大哀經》譯成紀念日
    《大哀經》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9月27日,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大哀經》譯成紀念日。《大哀經》,八卷,西晉竺法護譯,是《大方等大集經》之「序品」與「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之別譯本,分為二十八品。惠帝元康元年七月七日開始翻譯此經,八月二十三日譯成,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僧祐錄》;歷代經錄所記卷數不一,或分六卷,或分七卷。《大方等大集經》共六十卷,北涼曇無讖等譯,簡稱為《大集經》,大集部諸經之彙編。
  • 國學系列丨達摩一掌經
    一掌經就是這樣一本生活指南。 告訴我們: 生命,命運,性格,稟賦,自己和生活。太興悟義老師※ 少好佛道命理※ 87年開始學習全真龍門派內丹※ 91年皈依太興山慈恩寺超明法師※ 04年用今言詮釋並傳習《達摩一掌經》※ 14年在瑪哈學舍開講《佛法門徑》太興悟義曰:人在天地後,道在天地先。生死若有時,即落在世間。一掌格局定,造化掌中現。
  • 《心經》:速成佛道之法,盡在此經中,一般人不知道!
    但是只要你能按照《心經》的要求去做,可以速成佛道。關於這一點,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心經》的起點很高,讓人一上來就「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多人以為,這句話是《心經》的核心。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句話作為《心經》的核心,並無不妥。但是從修行的境界上來看,就稍微有些「差」了。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往往成佛與成菩薩,就差在有情與無情的區別。
  • 法華經心得|修忍辱波羅蜜
    所以下段的偈言,「未甞睡眠,經行林中」,是講述「精進」到不分晝夜的禪行於林間,思索經義。而「持戒」是守持到「威儀無缺」,心「淨如寶珠」的無染濁。「忍辱」是安住在「忍辱力」上,任由那些「增上慢人」,都要「皆悉能忍」。「般若」是要有智慧的判斷,遠「離諸戲笑,及痴眷屬」,並且要懂得「親近智者」。為什麼呢?因為如古人所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定力不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