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哀經》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3年9月27日,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大哀經》譯成紀念日。
《大哀經》,八卷,西晉竺法護譯,是《大方等大集經》之「序品」與「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之別譯本,分為二十八品。惠帝元康元年七月七日開始翻譯此經,八月二十三日譯成,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僧祐錄》;歷代經錄所記卷數不一,或分六卷,或分七卷。《大方等大集經》共六十卷,北涼曇無讖等譯,簡稱為《大集經》,大集部諸經之彙編。佛陀於成道後第十六年,集合十方佛剎諸菩薩及天龍鬼神,為彼等宣說十六大悲、三十二業等甚深法藏,以大乘六波羅蜜法以及諸法性空為主要內容,兼含密教說法及陀羅尼與梵天等諸天護法之事。除「空」之思想外,有濃厚之密教色彩。
竺法護,西晉高僧。法護祖先為月支人,世居敦煌。八歲出家,師事竺高座,遂以竺為姓。性純良而好學,每日誦經數萬言,博覽六經,涉獵百家。當時中原地區雖然禮拜寺廟、佛像,然而大乘經典未備,法護立志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國語文,泰始元年,攜帶大批經典返回東土,居於長安、洛陽,專事譯經,精勤行道,廣布德化,時稱月支菩薩、敦煌菩薩。太康六年,法護譯出《正法華經》,國人始知觀音之名。據《出三藏記集》記載,法護譯經共有《普曜》《大哀》《持心》《賢劫》《維摩》《無量壽》《正法華》《度世品》《首楞嚴》《光贊般若》等大乘經典一五四部、三○九卷。《歷代三寶紀》依諸經錄而增列法護譯作為二一○部、三九四卷,《開元釋教錄》則刪減為一七五部、三五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