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玄奘大師紀念館(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2014年8月30日,農曆八月六日,《因明入正理論》譯出紀念日。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又稱《入正理論》,古印度商羯羅主造,唐玄奘法師譯。
商羯羅主是陳那論師之弟子,因為陳那論師所著《因明正理門論》深奧難解,故簡明綜括上書之要旨,並加入自創之論說,以作為後學入於因明正理之階梯,此即《因明入正理論》。
本論內容分述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現量、似現量、真比量、似比量八門之義,其中,真能立、似能立二門為本論之主要部分,甚他六門相對簡略。真能立一門專門說明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三支,似能立一門則舉出三十三過。
《因明入正理論》與《因明正理門諭》(略稱《正理門論》)相異之處,除略去《正理門論》之「九句因」而舉出「因三相」外,更用大半篇幅詳解因明三支各種過失,舉出宗九過、因十四過、喻十過,共計三十三過。
又本論因主旨簡明扼要,自古以來流通較廣,較之《正理門論》更易為世人所研究、講習。
本論注釋之書較多,玄奘漢譯本問世後,神泰、靖邁、窺基等人亦曾為之作注,其中尤以窺基所作《因明入正理論疏》注釋最詳細,對中國、日本因明學研究影響甚大。
據《開元釋教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八月六日,玄奘法師於弘福寺譯出此論,沙門知仁筆受。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俗家姓陳,名褘,是河南偃師人。玄奘法師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西行,跋涉萬裡,於貞觀七年至印度,在印遊學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為玄奘法師設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於曲女城匯集,玄奘法師受請登床,專揚大乘論意,被尊為「大乘天」。貞觀十九年回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於朝,太宗敕命於弘福寺傳譯。高宗永徽三年,於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次年法師於該寺譯《大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此前所譯諸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有五。玄奘法師一生事跡,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