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親菩薩造《阿毗達磨俱舍論》(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4年8月22日,農曆七月二十七日,《阿毗達磨俱舍論》譯定紀念日。
《阿毗達磨俱舍論》,古印度世親菩薩造,略稱為《俱舍論》,意譯《對法藏論》,又叫作《聰明論》。《俱舍論》是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的集大成者,也是《大毗婆沙論》的綱要。
《俱舍論》漢譯本共有兩種:其一為陳真諦所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稱舊俱舍;其二,唐玄奘所譯《阿毗達磨俱舍論》,共三十卷,稱新俱舍。
本書基本上反映世親住世時代,當時流行於迦溼彌羅地區說一切有部關於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學說,並吸收經量部諸多觀點。
《阿毗達磨俱舍論》在印度、中國、日本均廣受研究,優良注釋作品亦多。要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之基礎,《俱舍論》的價值確實不容忽視。世親菩薩雖一面以說一切有部教學為標準,但又以批判態度介紹經量部與大眾部等之學說,以「理長為宗」的立場造《俱舍論》。本論將《大毗婆沙論》教理技巧地整理為八品,體系嚴整,論旨明徹,冠於諸論,堪稱有部教學的綱要書。
據《開元釋教錄》記載,高宗永徽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玄奘大師在大慈恩寺譯成《阿毗達磨俱舍論》。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姓陳,俗名褘,偃師人。玄奘法師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西行,跋涉萬裡,於貞觀七年至印度,在印遊學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為法師設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於曲女城匯集,玄奘法師受請登床,專揚大乘論意,被尊為「大乘天」。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於朝,太宗使於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三年,於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次年法師於該寺譯《大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所譯之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壽六十五。玄奘法師一生事跡,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