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買到一把比較理想的小提琴,作為進入調試程序中的第一步工作是什麼?是努力尋找安放琴碼的最佳位置。下面那就告訴大家如何尋找琴碼安放的最佳位置
因為,琴碼的作用太重要了,無論怎樣強調都不會過分。許多從事專業演奏職業的有識之士,不惜以重金購買高級的進口琴碼,原因就在於此。令人嘆息的是,有幸獲得盡如人意好琴碼的機會簡直微乎其微,找到一個完美無瑕的琴碼其難度絕不亞於提琴。人們對琴碼木纖維的密度、強度、硬度、彈性以及聲音傳導速度與自身震動頻率近似於苛刻的要求,比對背板的要求有過之而無不及。借用一句廣告詞來說,世界上沒有最好的琴碼,只有更好的琴碼(廣而論之,小提琴也是這樣)。
琴碼是小提琴的咽喉,作為從音源過渡到音箱的橋梁,它所承擔的使命不僅僅是負責架設起四條琴弦,不僅僅是負責聲音的傳導,更為重要的是決定了音箱的共鳴程度與效果,並進而由此直接影響到小提琴的音量是否宏亮,音質是否純淨,音效是否均衡,音色是否優美(即是否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在提琴整體結構及其質量檔次基本定型而且不可能輕易改動的前提下,尋找琴碼安放最佳位置的意義理應得到適當的強調與重視。
所謂最佳位置,從理論上說,就是面板的中心部位,敏感部位;從實踐上說,就是最容易促使面板振動並引發音箱共鳴的部位,與提琴整體結構和配件最相適應相匹配的部位。我多次講過,我們所聽到的小提琴聲音,並非是單一的聲音,而是一種帶有綜合性質的整體樂音。小提琴聲之所以出神入化,之所以銷魂蕩魄,就在於藉助琴弓對琴弦的垂直磨擦為驅動力,將琴弦振動的金屬顆粒聲,通過琴碼傳導到面板,再通過面板的過濾、擴展、輻射、發散作用,然後通過背板的接納、吸收、反射、壓縮作用,形成迴環共鳴,最後通過兩個F孔蕩漾傳播開來。在魅力無窮的琴音中,既包含琴弦的振動聲,又包括琴碼的振動聲;既包括面板的振動聲,又包括背板的振動聲;同時,還應包括其他所有部位與配件的振動聲。一把優質提琴無論在拉奏還是在彈撥的時候,都能使人充分感受到甚至觸摸得到琴體的振動。科學原理告訴我們:聲音的起源在于振動,振動才是小提琴的硬道理。這種振動越是廣泛,音效越是均衡;越是和諧,音質越是純淨;越是充分,音量越是宏亮;越是趨近於有序化與模式化,小提琴的音色越是優美動聽,富於藝術表現力和傳遠穿透力。因此得知,追求小提琴所有部位與配件的振動質量及其效果,應當是全世界制琴師與調琴師以及專業和業餘愛好者共同嚮往的目標。
琴碼是小提琴不可或缺的配件,當它與面板緊密貼合天衣無縫的時候,甚至可以視為直接影響小提琴聲音質量的重要部位之一。作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鍵輸入口,除了自身木質纖維的檔次品位之外,它被安放於面板之上的位置與角度常常被人忽視,而被隱沒於對音柱位置的注意力之外。琴碼與音柱的位置之於小提琴的聲音質量都很重要,前者決定了對面板振動區域的劃分,而後者決定了對音箱共鳴區域的劃分。我們不能厚此薄彼,而應當統籌兼顧才行。在操作的先後順序上,也是應當先琴碼,後音柱。只有當琴碼的位置確定後,才有接下來的音柱調整,否則本末倒置了。
依據小提琴的聲學原理和歷史上積澱的制琴理念,尋找琴碼安放的最佳位置的固定範疇,就在於左右兩個F孔內外缺口之間。無論如何,琴碼兩個碼腳的上邊緣或者下邊緣,決不能超越兩個缺口所限定的區域。因為範圍很小,調整的幅度也不宜過大。每一把提琴的材料選擇、製作尺寸各有不同,琴碼的製作與調整當然也要因琴而異。一般來說,面板較厚的,宜用較薄的琴碼;面板較薄的,宜用較厚的琴碼。高音過於尖利的琴,宜用較厚的琴碼;低音過於微弱遲鈍的琴,宜用較薄的琴碼。馬腳左右的外邊,與左右F孔的內沿距離必須相等;琴碼反向(朝向琴頭一側)平面與面板的角度必須大於90度;琴碼正向(朝向拉弦板一側)平面與面板的角度必須等於90度。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在F孔的缺口之間仔細上下調整琴碼的位置了。雖然調整的幅度極小,但對於聲音的影響效果卻是極其靈敏。如果琴碼上下的位置安放處於最佳狀態,就會呈現出幾點特徵:
1、彈撥四條琴弦產生的餘音最長;
2、輕輕拉奏四條空弦的聲音較大;
3、四條琴弦的空弦以及音階上的聲音比較均衡;
4、使用琴弓加大力度拉奏,聲音不會出現沙啞和飄浮現象;
5、提琴聲音不會出現乾癟單薄、缺少內涵的現象,出現較好的共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