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高新科技成果「井噴」式爆發,彰顯中國科技實力,與此同時數位化進程也在顯著加速,對個人消費者的數字消費習慣產生深遠影響,科技板塊成為熱門投資行業。回顧2020,展望2021,科技板塊將在未來迎來怎樣的發展與挑戰?博時基金投研一體化小組TMT組組長肖瑞瑾和新能源組組長郭曉林帶來2021年科技板塊最新解讀。
問:科技板塊包括哪些細分賽道?
【郭曉林】:廣義的科技是包含幾個方面,凡是能夠通過科技創新改變行業的,都是科技行。具體從我們內部投研角度會定義為電子、計算機、傳媒網際網路、通信行業、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光伏、風電,都屬於廣義的科技行業。傳統行業裡面比如有些像一些給智能汽車裡面做電機驅動,我們認為也是科技企業。但凡有技術進步、技術革新的行業都可以定義為科技行業。
問:對於科技板塊2020年的表現如何評價?
【郭曉林】:科技板塊2020年整體來講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新能源,另一方面則是新能源以外的科技。新能源相關的科技板塊可以說從2020年頭到現在都表現比較好,最主要原因是這個行業處於一個比較景氣的狀態,另外你可以看到海內外政府都有很強的推動新能源發展的政策規劃,使得這個行業不僅短期業績很好,市場對它長期風險也會比較強,所以這個板塊中從頭到尾表現比較好。
其他板塊是走了一個先抑後揚的路徑,年初先漲了一波,後面又有所調整,但科技行業拉長看還是很樂觀的,拉長看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肖瑞瑾】:2020年科技行業其實從下半年開始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確實裡面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能源,一類是新能源以外的科技,但是新能源以外的科技裡面也有顯著的分化,我發現很多主動管理類科技基金戰勝了很多被動的行業指數,表明行業內部分化在加劇的。晶片行業為例,我也統計了一下大家比較關注的晶片行業的股票,整個指數看下半年是沒有太好表現的,但是其實裡面依然有不少個股在下半年出現了30%,甚至50%以上的漲幅,科技公司主要是過去半年很多新的公司上市了,這個池子變大了,變大之後能夠從裡面做出很多主動研究帶來這種超額收益,如果再去配指數,反而會跑不贏我們做主動投資所帶來的收益,這也是科技下半年一個分化的背景。
問:5G行業未來還有機會嗎?
【肖瑞瑾】:首先我覺得從兩方面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5G還是有機會的,並不是最近下跌就失去了信心。首先跌的原因是大家對2021年整個中國還有全球5G基站的建設進度,特別是基站數量產生了一定的懷疑,覺得會有下修。上市公司往往提前反應遠期的基本面不利情況會出現回調。但是技術會面臨很多困難,實際上我們看到國內國外整個5G建設還是在穩步推進,所以市場應該會有下跌過多之後的修正,在2021年能夠看到這樣一個預期的反彈。
第二,看5G整個指數構成,因為其實5G定義是很寬泛的,既包括5G的基站,包括後面大量的應用,另外我們看到有一個5G的子方向特別景氣,跟5G相關的車聯網。我們看到一些上市公司裡面做車聯網業務的公司,其實2020年漲幅是在5G裡面表現居前的。
2021年IOT這個賽道也會比較景氣,智能家居也會比較景氣,所以我們可以在裡面找到局部性的機會。
問:新能源車漲勢會持續嗎?當前估值是否過高?
【郭曉林】:新能源汽車2020年確實漲幅比較高,但是我們要看幾點。第一,這個行業是處於什麼階段?如果我們把一個行業比喻成人的話,它大概相當於嬰兒期,2020年行業整個全球滲透率,新能源汽車佔汽車裡面的滲透率不到10%,還有非常遙遠,比現在智慧型手機8、90%的滲透率還非常遠。
這個階段你會看到,包括歐洲最近幾個月每個月度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速度是非常驚人的。而國內2020年因為一開始受疫情影響差一些,後面你也看到了,在一些國內很多造車新勢力他們賣的車都很火爆。行業真正從過去的補貼驅動進入到產品驅動爆發點。
這個行業的高速增長至少維持3—5年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去類比的話,歷史上類似智慧型手機這個階段,他們估值都很高。如果回過頭現在再去看發現那些公司經過三五年之後,業績持續高速增長,後來就把這個估值消化了,股價創了新高。
問:未來新能源中的哪些細分行業可能機會更大些?
【郭曉林】:我覺得新能源車和光伏都是比較確定的,光伏和新能源車這個行業有特點,這個行業裡面中國企業其實地位特別高,裡面龍頭基本都是中國企業,不管是電池領域龍頭、光伏裡面的矽片龍頭都是中國企業。其中可能存在比較細分的節奏問題,但大的方向新能源車和光伏都是很好的。
問:如何看待半導體自主可控的未來的方向和投資機會?
【郭曉林】:一個是晶片,最核心的晶片。晶片裡面又要細分的話更缺的是上遊的設備和材料。另外,在軟體領域,基礎軟體我們是很缺的。
第二,國家在上遊材料方面確實是有些瓶頸,不光是半導體材料,各行各業你會發現有些最上遊的材料,我們都會遇到一些卡脖子的問題。
問:2021年科技跟消費到底哪個可能會強一點?
【郭曉林】:消費還是長期比較穩定的一個行業。但是確實2020年漲幅比較大,我個人覺得股價上漲肯定是透支未來收益率,不可能股價越上漲你收益率越高。就科技角度講,目前看到情況是很多有業績有增長,公司競爭力不斷提升,格局在變好的子板塊,這些行業裡面的龍頭,他們最近股價是調了很多的。它在歷史的估值區間裡面,甚至是處於中偏下的位置。都說2020年是流動性牛市,好像他們沒有享受到流動性。所以這種情況下他們越往下我是越有信心的,我相信市場最終會發現這個公司業績是有增長的,而且增長很好。中短期有些風格因素確實沒有辦法把握。你放到一年緯度,其實市場還是比較有效的,基本上業績增長好的公司,市場是會給你比較好的回報的。
【肖瑞瑾】:如果對於科技和消費沒有辦法判斷,我會選取那些帶有科技屬性的消費品去投資。因為像現在A股有一批這樣的企業。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家裡面用的掃地機器人(300024,股吧)、吸塵器,我們經常用的滑板車、電動兩輪車,這些都是屬於科技消費品。它用了科技屬性又不完全是純科技行業,是通過消費品的方式賣出來。這些東西兼具科技跟消費的特點,可能選這些公司會兼具科技跟消費兩方面的投資機會。
問:未來科技行業的增長,更多取決於國內本身的需求,還是國際環境的整體影響?
【郭曉林】:目前來看我們剛才講的泛科技行業,無論是TMT還是新能源,整個需求都是全球的,是參與全球競爭的,不像很多周期品公司,可能就是基本上國內為主。所以這些公司我們去看的時候都是從全球產業鏈分析,包括我們看新能源汽車會看歐洲需求、美國需求,我們看光伏要看歐洲和美國裝機,甚至東南亞市場都要研究,這個市場來講可能全球影響會對我們科技行業更大一些。
【肖瑞瑾】:因為很多比如說新能源、消費電子,甚至像一些半導體,中國都已經是某些領域全球最大的單一供應商,你一定要拿這個全球需求去看中國的景氣度反映。第二點就是看結構,因為疫情其實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它的生產經營都中斷了,整個海外中斷的不僅是工廠,而且是整個人才梯隊,特別是很多工業或者技術,是有學徒制的,這個人才的傳承其實對海外的一些供應鏈有很大的影響,這也是中國一些企業競爭力跟份額提升的邏輯,2021年我會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更加樂觀一些。
問:投資科技行業是不是護城河很重要?有哪些細分板塊是國內具有競爭優勢和高壁壘的?
【肖瑞瑾】:我覺得護城河確實很重要,跟消費品相比,科技行業的護城河更加難以去做定量測算。比如一個公司專利的質量,產品的競爭力,或渠道的營銷力,這都是潛在的一些護城河壁壘。中國相比整個國外公司的巨大競爭力在於我們的產業集群優勢。
第二,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每年中國畢業的碩士跟本科生學工程的學生人數,可能超過歐洲一個小型國家的總人數。
因此要看哪些細分行業有優勢,大家可以圍繞這兩方面來看。第一方面,這個行業中國工程師很多。第二點,這個行業中國的製造業平均成本很低,同時技術又不會被卡脖子,這些細分行業大概率都是中國擁有很強比較優勢的行業。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任剛 H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