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戊戌變法更加深入的清末新政,為何最終還是走上了失敗的道路?

2021-01-09 網易

  前言

  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前進,曾經稱霸於東亞的清帝國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走向衰敗。此時西方多數國家正在或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武器也拋棄了傳統冷兵器,換上了更加先進的火槍火炮。憑藉著兵器優勢,西方列強不斷將其勢力滲入到清帝國內,以貿易的名義大肆搜刮帝國境內的財富,逐漸遭到百姓的抵抗。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席捲大地後,西方列強以保護在華財產為由出兵大清,並於公元1900年攻陷紫禁城大肆掠奪皇宮內的財富,即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也稱庚子事變。庚子事變過後,清朝統治者意識到之前的變法改革並沒有改變清帝國衰敗的趨勢,龐大的帝國也並未因此而真正富強。

  在此之前,清廷上下皆認為是兵器的落後導致清帝國在與列強的作戰中連連敗北,而並沒有意識到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庚子事變給清廷敲響了警鐘,清廷終於認識到,想要使這個日暮西山的帝國東山再起,必須從根本出發,對各領域都相繼進行改革。

  

  清帝國版圖

  出訪西洋,制定憲法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清末新政是由慈禧太后於公元1901年以光緒帝的名義頒布施行的。《申報·本館接奉電音》中曾經刊登了此詔:

  

"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於《大易》;損益可知,著於《論語》.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懿訓以為取外國之長,乃可去中國之短,懲前事之失,乃可作後事之師。自丁戊以還,偽辯縱橫,妄分新舊,康逆之禍,殆更勝於紅巾……康逆之講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此詔完全是慈禧太后的口吻,並指出康有為等人主張的變法為亂法,而朝廷此次要進行的變法才是真正的變法。

  

  慈禧太后

  反觀三年前的百日維新,失敗的原因正是在於慈禧太后的反對。如此統治階級便形成了兩大對立的派系,以光緒帝為首的一派主張大力革新,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一派則盡全力阻撓變法的推行,如此變法自然失敗。庚子之變後慈禧太后也意識到了變法的重要性,朝廷上下自然凝結一心,基本上再沒有什麼阻力,這也是清末新政改革力度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

  公元1901年四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親自挑選並組建起了督辦政務處,該機構以慶親王奕劻為首,全權負責此次新政改革。榮祿、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也皆被劃入該機構中。督辦政務處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仿日本例,對清帝國進行變法改革。在《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張之洞與劉坤一提出應當效仿日本,由封建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制。

  

  張之洞雕像

  政治體制的變更無疑是這場改革運動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難令統治者所接受的。一旦真正實行起君主立憲制,皇家的地位將會大幅下降,議會或內閣的地位將會史無前例的提升。但清朝統治者已經意識到,如果再不進行全方面改革,則國將不國,帝國也面臨著被列強瓜分殆盡,成為各國的殖民地的危險。到時候不僅統治地位難保,皇室更有可能面臨著滅頂之災,故而應允二人所奏開始向君主立憲制過渡。

  公元1905年九月,清廷派遣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五人組成的考察團前往西方學習。三個月後又在京師設立考察政治館,通過對世界各大國的憲法和政治體制分析,制定出符合清帝國國情的憲政內容。

  

  出國考察團成員之一的鎮國公載澤

  公元1908年八月二十七日,《欽定憲法大綱》頒行於帝國全境,成為中國歷史上首部憲法性文件。清廷在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以《日本帝國憲法》為藍本製作而成。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清廷將《日本帝國憲法》中限制皇權的相關條款盡數刪除,故而《欽定憲法大綱》屬於二元君主制。

  《欽定憲法大綱》中明確規定議院是無權幹涉皇帝的行為,也就是說皇帝可以凌駕於憲法以上,而百姓仍需要受憲法的制約。《欽定憲法大綱》並沒有讓百姓看到清廷的誠意,反而從中看到了封建統治者對於權力的執著,各階層都對清廷此舉失望至極,於是將目光從改革轉向了革命。

  

  《欽定憲法大綱》

  廢棄舊軍,組建新軍

  每當遭遇大變故,並決心進行改革時,清朝統治者總是認為源頭在於軍隊戰鬥力不足。當然,清軍戰鬥力不足、裝備落後且差是客觀現實。但先前的軍事改革都未對本質進行改革,故而導致"新軍"都很快腐化,戰鬥力也以驚人的速度衰退。庚子事變過後,清廷痛定思痛決定對軍隊進行徹徹底底的改革,新軍也應運而生。

  在此之前,清廷一直認為只要大量進口西方先進兵器就可以彌補與列強之間的差距,並未注意到其他方面的問題。這次才終於意識到要對軍隊內外進行全面革新,於是從訓練、裝備、教官都完全向西方看齊,建設一支真正的近代化軍隊。對此,《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曾有記載:

  

"選派洋將。用西法認真訓練。成一大枝勁旅。不足以大挫兇鋒。現在海軍單弱。亦亟須購置船炮。自成一軍。縱橫海面。截擊敵之運船。水陸相輔。可操勝算。"

  

  清末海軍水兵

  雖然該段材料是清廷致電胡燏棻的電報內容,主要是為了強化海軍建設,但仍然可以看出清廷上下已經認同了全盤西化這一觀點,陸軍自然也在西化的範圍之內,沒有隻強化海軍不強化陸軍的道理。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廷此舉主要是打算效仿鄰國日本並全盤西化。

  先前日本的國力和經濟條件一直不如清帝國,但在經歷過明治維新後就在短時間內躋身於列強行列,不得不引起清朝統治者的深思。在新軍組建前,清廷就明確表示不會插手相關事宜,只為新軍做後勤保障,負責為其提供最先進的武器。這次清廷並沒有食言,在聘請外國教官教習軍隊後確實很少派遣官員前往幹涉,而是一心採購火器。

  不僅如此,新軍從內到外都進行了近代化改造。清廷根據外國教官和西方各國的軍事體制給新軍制訂了十分完善的章程和體系。可以說,清末新政中組建的新軍才是一支真正的近代化軍隊。

  

  新軍後勤部隊

  改革教育體制,派遣留學生出國進修

  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後,清廷逐漸意識到帝國境內的近代化人才不足的現象。即便購入大量的工業設備、先進的軍火生產線,也都是治標不治本,並不足以把這個暮氣沉沉的帝國重新拉回正軌。只有擁有相當雄厚的人才儲備,才能使國家真正富強。否則也僅僅是能夠滿足一時之需而已,並不能長久。

  自清朝初年開始,清朝統治者就用八股文的形式禁錮士子文人的思想,迫使其沉浸在文章中咬文嚼字。但隨著近代化的潮流席捲世界,原先的"人才"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下的需要,清廷這才開始改革教育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幾項舉措便是廢除科舉制和興辦大學學堂。同時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科學技術和文化,清廷又向海外各國派出留學生。

  

  禁錮思想的八股文

  公元1902年,清廷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命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負責整頓京師大學堂。清廷以京師大學堂為試點,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學校制度。公元1905年,在袁世凱、張之洞的建議下,清廷決定廢除持續了千百年的科舉制,在帝國各地不斷興建起各類學堂。

  自公元1903年開始,至公元1907年,在這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清政府一共派遣了一萬五千名留學生分別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學習,並對學業突出的留學生給予豐厚獎勵,所產生的留學費用也由清廷一力承擔。《近代中國的留學生》中提到了相關的獎賞機制:

  

"由日本普通中學堂五年畢業,取得優等文憑者,敘給拔貢出身,分別錄用;由日本文部省所管轄高等各學堂及程度相同的各項實業學堂三年畢業,取得優等文憑者,敘給進士出身,分別錄用;由日本國家大學堂或程度相當的官設學堂三年畢業,取得學士文憑者,敘給翰林出身;有日本國家大學院五年畢業,獲得博士文憑者除給以翰林出身外,並予以翰林升階;由文部大臣所批准的私立學堂畢業者,也視其所學程度,酌情給舉人出身或拔貢出身。"

  從上述材料可以明顯看出清廷對於留學生的重視,也能夠看出清廷對於人才的迫切需求。但清朝統治者並沒有料到,這些前往各國的留學生因接受了完全不同的政治體制,在回國後反而成為了革命的急先鋒,與封建統治者站在了對立面。

  

  清廷派往美國的寧波留學生

  結語

  清末新政雖然與戊戌變法的內容相似,但比戊戌變法更加深刻和廣泛。主要原因在於統治集團已經達成了變法圖強的共識,如此才能夠集結帝國全部資源和力量投入到改革運動當中去。清廷不但對教育、軍事和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還將經濟劃入了改革運動的日程當中。在公元1904年至公元1910年這六年期間,清廷撥款建設的工業工廠數量和規模遠遠超出於之前的歷次改革。《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曾經提到,在這期間清帝國境內共出現了二百七十六家資產在萬元以上的民族工業,並且還興建了四十八家礦場。可見清朝統治者已經意識到如果再不對國家進行改革並加快改革速度,滅亡就在眼前。

  但是清末新政依然沒有挽救帝國於水火之中,同先前的改革一樣失敗了,封建統治者要對此負主要責任。清末新政表面上是要破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欽定憲法大綱》已經明顯暴露出封建統治者的真實意圖,並沒有體現出轉向君主立憲制的誠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集團是封建時代的既得利益集團,政治體制的轉型即同步宣告清朝皇家的特殊地位不復存在,這是統治集團所不能接受的。

  但改革是時代浪潮,任何人都無法阻止時代的前進,統治者只好將自己的真實意圖偽裝起來欺騙百姓。《欽定憲法大綱》的頒布和皇族內閣的出臺等同於將封建統治者的陰謀徹底暴露出來,也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抗,更加激化了二者之間的矛盾,最終直接導致了清帝國的覆滅。

  參考文獻:

  1.《申報·本館接奉電音》

  2.《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3.《近代中國的留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戊戌年來說說120年前的戊戌變法為何會失敗?
    了解歷史的朋友相信第一反應都是戊戌變法。是的,120年前的戊戌年,戊戌變法正值盛起。後人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種種,其中歷史教科書上一般歸結為頑固派保守,而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失敗的原因越來越從維新派本身來找原因。「晚清的維新變法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光緒帝沒有實權還是因為維新變化不符合中國國情?」,今天就來簡單說一說戊戌變法為何會失敗。
  •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本來可以逃走,為何不這樣做?
    1898年是農曆戊戌年,因此史稱「戊戌變法」。然而,「戊戌變法」只持續了3個多月,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就突然回到紫禁城,囚禁了光緒皇帝,將「戊戌變法」扼殺在搖籃裡。此後,慈禧太后大開殺戒,下令抓捕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物,並將參與「戊戌變法」的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6人斬殺於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
  • 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中國朝代歷史之清末民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籤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4)辛酉政變:是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
  • 戊戌變法失敗前,康有為竟提出「中日合併」,讓伊藤博文來管理中國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就開始逃亡海外的生活。在逃亡海外16年的時間裡,康有為利用「保皇會」獲得了大量金錢,並從此開始環球旅遊的生活。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康有為身上發生的另一個故事,看了這個故事之後大家就能進一步了解康有為是如何「欺世盜名」的。1898年,這年是戊戌年,康有為在進行「戊戌變法」的同時,又想到了一種「維新改革方案」,這就是鮮為人知的「中日合邦」。
  • 中國戊戌變法失敗了?
    中國的洋務運動一直只局限於那麼幾個大臣的努力、朝廷的政治生態、財政局面都很難支持洋務運動,所以三十幾年的結果,換來了甲午一戰的失敗。而後,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想著學習日本的君主立憲來實現國富民強。你看日本就是有了君主立憲,所以國家用三十幾年就富強了,但康梁等人、完全沒有研究過維新變法是怎麼成功的。
  • 4月30日 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下) 楊天石
    在維新變法失敗後,1900年就出現了八國聯軍的入侵,慈禧太后就帶著光緒皇帝匆匆忙忙地逃到了西安。這件事給了慈禧太后慘痛的教訓,於是清政府不得不下令改革。他們的改革是兩個字叫「新政」。而這個新政的實施,讓所有對清政府存有幻想的人都失望了。  全文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文學館。楊先生在上一講裡,為我們講了戊戌變法發生的背景和過程。
  • 革命:清末民初邊緣知識分子崛起與出路
    可惜,在這場讀書人發起的運動中,林旭從來不是核心領域的人物,戊戌變法失敗後,林旭也慘遭殺身之禍,林旭的失敗也顯示了知識分子在清末政治變動中的無力,他們已經很難進入體制的核心並影響中國的政治了,進入民國以後,科舉制被廢除,軍人、商人等集團崛起,知識分子集團顯現出邊緣化趨勢,這個團體中更加邊緣的小知識分子就更難進入體制,於是更多人選擇了革命的道路。
  • 重讀戊戌變法你會明白,失敗的真正原因,來自最底層老百姓
    眾所周知,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制度,發展經濟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腐敗不堪的晚清時期,戊戌變法的出現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運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對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戊戌變法8人被抓,為何只有6人被處死?
    晚清時期的戊戌變法,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發動的戊戌政變而結束,這場變法影響深遠。雖然這場變法活動僅僅維持了一百多天,但是對歷史的走向卻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場戊戌變法因為維新派比較激進,所以觸犯了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
  • 2020年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戊戌變法運動
    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2)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初步發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國主義的入侵所帶來的刺激。《馬關條約》中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紛紛加緊資本輸出,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之後,英國因為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一直處於劣勢地位,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英國便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最終爆發了鴉片戰爭,從此清政府走上了被剝削的道路。 之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便開始爭相進攻中國,想要在中國分一杯羹,中國逐漸淪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了列強攫取利益原料市場和商品傾銷地。
  • 戊戌變法的失敗——人心齊泰山移,皇帝單幹也不行
    1898年,戊戌變法給垂垂老矣的大清王朝吹來了一絲清新氣象。然而常言道花無百日紅,如火如荼的維新運動也在百日之後,因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幹預戛然而止。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清朝振興的最後一個機會自此斷送。
  • 戊戌變法——註定成功不了的鬧劇
    讀到近代史,我們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歷史事件戊戌變法,隨著甲午海戰失敗的消息傳變全國,所有人都是震驚的,誰也想不到,大清能敗給小小的日本。尤其是之前還發展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我們也有堅船利炮,也有洋槍洋炮,還是失敗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洋務運動不能救中國。
  • 戊戌變法其實註定失敗!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晚年從天朝上國淪落到被動挨打的地步,所以清政府內部也出現了變法,想學習日本明治維新變法圖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戊戌變法,由康有為梁啓超組織的!雖然出現了百日維新,但也只是曇花一現!我想失敗的原因有人肯定會說是因為袁世凱的背叛,導致維新派被抓,光緒帝也被軟禁!
  • 沒有慈禧阻撓,戊戌變法能否成功?真相說出來讓人很扎心
    而法令朝令夕改,勢必會引起大變亂,所以無論慈禧有沒有幹預戊戌變法,最終的結果是都會失敗,只不過慈禧最終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讓這次變法提前報銷。變法未深入人心,戊戌六君子死前無人同情照理來說,當年變法是為了清朝自己考慮,這樣子應該是很多民眾支持的,比如當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全國上下縮緊褲腰帶過日子,日本明治天皇帶頭捐款,最終買了西洋人的火炮,而那時候的清朝則是渾渾噩噩,最終的結果是「甲午海戰」失敗。
  • 失敗的戊戌變法,最終造成了日本凌駕於中華之上長達50年之久
    4年後,光緒皇帝在康有為等人的勸說下,決定變法維新,此次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在上篇文章裡面我已經講解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始末,並且分析了明治維新成功的因素。而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解戊戌變法並在講解變法成敗的關鍵因素上會將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的進行對比,並且本篇文章會講到一些很少人知道的變法具體經過已經詳細的失敗原因。
  • 怎樣評價康、梁在戊戌變法中的作用?
    從光緒帝「詔定國是」,決定變法,到慈禧太后以訓政的名義發動「政變」(1898年9月21日,即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夏曆八月初六日),只有短短的103天,變法即歸於失敗。但就在這短短的103天裡,光緒皇帝頒布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上諭」,這些以更張舊制,棄弱圖強為訴求的「新政」,不僅讓國人惶惑不安,也震驚了世界,向世人展現了中國將改變積貧積弱現狀,實現國富兵強的新的可能性。
  • 戊戌變法時間雖短,成果卻也顯著,其中三大貢獻影響深遠
    自此日起,光緒帝在維新派的輔佐下,屢頒諭旨,行使新政。至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如今,回顧百餘年前的這段戊戌維新,它的歷史貢獻在哪裡?它的局限性又在哪裡?戊戌變法是一場旨在圖強禦侮的變法遠動,光緒皇帝和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希望中國大變、快變。
  • 康有為發動戊戌變法,為何卻連娶五位未成年少女?真相讓人氣憤!
    康有為發動戊戌變法,為何卻連娶五位未成年少女?真相讓人氣憤!一提起晚清末年紛亂的局勢,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自然會是慈禧太后以及空有一身本領卻毫無用武之地的光緒皇帝,而光緒皇帝妄圖改變清朝制度當中,最關鍵的一件事情便是戊戌變法,要提起戊戌變法,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公車上書的康有為了。
  • 用戊戌變法去理解OKR
    很多朋友在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可能會有疑惑,「戊戌變法和OKR(僅供參考) 清代晚期的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梁bai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是一次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的改革,但它卻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最終失敗。這是一次偉大的改革嘗試,為何會失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