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前進,曾經稱霸於東亞的清帝國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走向衰敗。此時西方多數國家正在或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武器也拋棄了傳統冷兵器,換上了更加先進的火槍火炮。憑藉著兵器優勢,西方列強不斷將其勢力滲入到清帝國內,以貿易的名義大肆搜刮帝國境內的財富,逐漸遭到百姓的抵抗。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席捲大地後,西方列強以保護在華財產為由出兵大清,並於公元1900年攻陷紫禁城大肆掠奪皇宮內的財富,即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也稱庚子事變。庚子事變過後,清朝統治者意識到之前的變法改革並沒有改變清帝國衰敗的趨勢,龐大的帝國也並未因此而真正富強。
在此之前,清廷上下皆認為是兵器的落後導致清帝國在與列強的作戰中連連敗北,而並沒有意識到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庚子事變給清廷敲響了警鐘,清廷終於認識到,想要使這個日暮西山的帝國東山再起,必須從根本出發,對各領域都相繼進行改革。
清帝國版圖
出訪西洋,制定憲法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清末新政是由慈禧太后於公元1901年以光緒帝的名義頒布施行的。《申報·本館接奉電音》中曾經刊登了此詔:
"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於《大易》;損益可知,著於《論語》.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懿訓以為取外國之長,乃可去中國之短,懲前事之失,乃可作後事之師。自丁戊以還,偽辯縱橫,妄分新舊,康逆之禍,殆更勝於紅巾……康逆之講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此詔完全是慈禧太后的口吻,並指出康有為等人主張的變法為亂法,而朝廷此次要進行的變法才是真正的變法。
慈禧太后
反觀三年前的百日維新,失敗的原因正是在於慈禧太后的反對。如此統治階級便形成了兩大對立的派系,以光緒帝為首的一派主張大力革新,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一派則盡全力阻撓變法的推行,如此變法自然失敗。庚子之變後慈禧太后也意識到了變法的重要性,朝廷上下自然凝結一心,基本上再沒有什麼阻力,這也是清末新政改革力度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
公元1901年四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親自挑選並組建起了督辦政務處,該機構以慶親王奕劻為首,全權負責此次新政改革。榮祿、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也皆被劃入該機構中。督辦政務處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仿日本例,對清帝國進行變法改革。在《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張之洞與劉坤一提出應當效仿日本,由封建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制。
張之洞雕像
政治體制的變更無疑是這場改革運動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難令統治者所接受的。一旦真正實行起君主立憲制,皇家的地位將會大幅下降,議會或內閣的地位將會史無前例的提升。但清朝統治者已經意識到,如果再不進行全方面改革,則國將不國,帝國也面臨著被列強瓜分殆盡,成為各國的殖民地的危險。到時候不僅統治地位難保,皇室更有可能面臨著滅頂之災,故而應允二人所奏開始向君主立憲制過渡。
公元1905年九月,清廷派遣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五人組成的考察團前往西方學習。三個月後又在京師設立考察政治館,通過對世界各大國的憲法和政治體制分析,制定出符合清帝國國情的憲政內容。
出國考察團成員之一的鎮國公載澤
公元1908年八月二十七日,《欽定憲法大綱》頒行於帝國全境,成為中國歷史上首部憲法性文件。清廷在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以《日本帝國憲法》為藍本製作而成。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清廷將《日本帝國憲法》中限制皇權的相關條款盡數刪除,故而《欽定憲法大綱》屬於二元君主制。
《欽定憲法大綱》中明確規定議院是無權幹涉皇帝的行為,也就是說皇帝可以凌駕於憲法以上,而百姓仍需要受憲法的制約。《欽定憲法大綱》並沒有讓百姓看到清廷的誠意,反而從中看到了封建統治者對於權力的執著,各階層都對清廷此舉失望至極,於是將目光從改革轉向了革命。
《欽定憲法大綱》
廢棄舊軍,組建新軍
每當遭遇大變故,並決心進行改革時,清朝統治者總是認為源頭在於軍隊戰鬥力不足。當然,清軍戰鬥力不足、裝備落後且差是客觀現實。但先前的軍事改革都未對本質進行改革,故而導致"新軍"都很快腐化,戰鬥力也以驚人的速度衰退。庚子事變過後,清廷痛定思痛決定對軍隊進行徹徹底底的改革,新軍也應運而生。
在此之前,清廷一直認為只要大量進口西方先進兵器就可以彌補與列強之間的差距,並未注意到其他方面的問題。這次才終於意識到要對軍隊內外進行全面革新,於是從訓練、裝備、教官都完全向西方看齊,建設一支真正的近代化軍隊。對此,《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曾有記載:
"選派洋將。用西法認真訓練。成一大枝勁旅。不足以大挫兇鋒。現在海軍單弱。亦亟須購置船炮。自成一軍。縱橫海面。截擊敵之運船。水陸相輔。可操勝算。"
清末海軍水兵
雖然該段材料是清廷致電胡燏棻的電報內容,主要是為了強化海軍建設,但仍然可以看出清廷上下已經認同了全盤西化這一觀點,陸軍自然也在西化的範圍之內,沒有隻強化海軍不強化陸軍的道理。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廷此舉主要是打算效仿鄰國日本並全盤西化。
先前日本的國力和經濟條件一直不如清帝國,但在經歷過明治維新後就在短時間內躋身於列強行列,不得不引起清朝統治者的深思。在新軍組建前,清廷就明確表示不會插手相關事宜,只為新軍做後勤保障,負責為其提供最先進的武器。這次清廷並沒有食言,在聘請外國教官教習軍隊後確實很少派遣官員前往幹涉,而是一心採購火器。
不僅如此,新軍從內到外都進行了近代化改造。清廷根據外國教官和西方各國的軍事體制給新軍制訂了十分完善的章程和體系。可以說,清末新政中組建的新軍才是一支真正的近代化軍隊。
新軍後勤部隊
改革教育體制,派遣留學生出國進修
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後,清廷逐漸意識到帝國境內的近代化人才不足的現象。即便購入大量的工業設備、先進的軍火生產線,也都是治標不治本,並不足以把這個暮氣沉沉的帝國重新拉回正軌。只有擁有相當雄厚的人才儲備,才能使國家真正富強。否則也僅僅是能夠滿足一時之需而已,並不能長久。
自清朝初年開始,清朝統治者就用八股文的形式禁錮士子文人的思想,迫使其沉浸在文章中咬文嚼字。但隨著近代化的潮流席捲世界,原先的"人才"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下的需要,清廷這才開始改革教育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幾項舉措便是廢除科舉制和興辦大學學堂。同時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科學技術和文化,清廷又向海外各國派出留學生。
禁錮思想的八股文
公元1902年,清廷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命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負責整頓京師大學堂。清廷以京師大學堂為試點,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學校制度。公元1905年,在袁世凱、張之洞的建議下,清廷決定廢除持續了千百年的科舉制,在帝國各地不斷興建起各類學堂。
自公元1903年開始,至公元1907年,在這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清政府一共派遣了一萬五千名留學生分別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學習,並對學業突出的留學生給予豐厚獎勵,所產生的留學費用也由清廷一力承擔。《近代中國的留學生》中提到了相關的獎賞機制:
"由日本普通中學堂五年畢業,取得優等文憑者,敘給拔貢出身,分別錄用;由日本文部省所管轄高等各學堂及程度相同的各項實業學堂三年畢業,取得優等文憑者,敘給進士出身,分別錄用;由日本國家大學堂或程度相當的官設學堂三年畢業,取得學士文憑者,敘給翰林出身;有日本國家大學院五年畢業,獲得博士文憑者除給以翰林出身外,並予以翰林升階;由文部大臣所批准的私立學堂畢業者,也視其所學程度,酌情給舉人出身或拔貢出身。"
從上述材料可以明顯看出清廷對於留學生的重視,也能夠看出清廷對於人才的迫切需求。但清朝統治者並沒有料到,這些前往各國的留學生因接受了完全不同的政治體制,在回國後反而成為了革命的急先鋒,與封建統治者站在了對立面。
清廷派往美國的寧波留學生
結語
清末新政雖然與戊戌變法的內容相似,但比戊戌變法更加深刻和廣泛。主要原因在於統治集團已經達成了變法圖強的共識,如此才能夠集結帝國全部資源和力量投入到改革運動當中去。清廷不但對教育、軍事和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還將經濟劃入了改革運動的日程當中。在公元1904年至公元1910年這六年期間,清廷撥款建設的工業工廠數量和規模遠遠超出於之前的歷次改革。《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曾經提到,在這期間清帝國境內共出現了二百七十六家資產在萬元以上的民族工業,並且還興建了四十八家礦場。可見清朝統治者已經意識到如果再不對國家進行改革並加快改革速度,滅亡就在眼前。
但是清末新政依然沒有挽救帝國於水火之中,同先前的改革一樣失敗了,封建統治者要對此負主要責任。清末新政表面上是要破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欽定憲法大綱》已經明顯暴露出封建統治者的真實意圖,並沒有體現出轉向君主立憲制的誠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集團是封建時代的既得利益集團,政治體制的轉型即同步宣告清朝皇家的特殊地位不復存在,這是統治集團所不能接受的。
但改革是時代浪潮,任何人都無法阻止時代的前進,統治者只好將自己的真實意圖偽裝起來欺騙百姓。《欽定憲法大綱》的頒布和皇族內閣的出臺等同於將封建統治者的陰謀徹底暴露出來,也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抗,更加激化了二者之間的矛盾,最終直接導致了清帝國的覆滅。
參考文獻:
1.《申報·本館接奉電音》
2.《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3.《近代中國的留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