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 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下) 楊天石

2020-11-25 中國網絡電視臺
  主講人簡介

  楊天石,1936年2月15日生。1948年畢業於東臺天霞鎮中心國民小學。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60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八一農業機械學校任教。1962年1月調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任教。1994年被聘任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主要著作:《中華民國史》《南社史長編》《民國掌故》《朱熹及其哲學》《泰州學派》

  自1997年起,他受邀出任《百年潮》雜誌主編。

  內容簡介

  在戊戌變法時期,總的來說,有兩個陣營,一個就是守舊派,他們的頭頭就是慈禧太后。另外一個就是維新派。在變法過程裡邊,維新派差不多都要受到阻力。那麼慈禧太后對於變法是什麼態度呢?

  慈禧太后對於變法的態度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容忍、控制、觀察、動手。在守舊派力量強大、維新派力量弱小的情況底下,如果不講究策略和方法的話,失敗是必然的。而康有為恰恰在這些方面犯了錯誤。

  康有為指導變法的理論有兩部書,一部叫《新學偽經考》,一部叫《孔子改制考》。康有為在這兩部書中,宣傳中國歷代傳統的儒學全是假的,可是他卻拿不出科學根據。這種理論不但守舊派反對,維新派裡有些開明分子也表示不贊同。

  而梁啓超在擔任時務學堂的總教席時,他所宣傳的也不在是民主思想,而是反滿思想。這樣讓一些原來支持維新派的人進而反對維新派。

  在維新變法失敗後,1900年就出現了八國聯軍的入侵,慈禧太后就帶著光緒皇帝匆匆忙忙地逃到了西安。這件事給了慈禧太后慘痛的教訓,於是清政府不得不下令改革。他們的改革是兩個字叫「新政」。而這個新政的實施,讓所有對清政府存有幻想的人都失望了。

  全文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文學館。楊先生在上一講裡,為我們講了戊戌變法發生的背景和過程。那麼接下來我們歡迎楊先生為我們講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其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所產生的影響和意義。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呢,我想比較多。第一個原因是由於守舊派的強大,國家的最高的領導權,不在維新派手上。我想這是第一個原因,就是說,守舊派強大,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維新派手上,不在改良派手上。

  戊戌時期總的來說,有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守舊派,那麼守舊派的頭頭就是老佛爺。其他的王公大臣,可以說都是守舊派。例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恭親王,北京有個恭王府,恭王府的主人就是守舊派。除了恭親王之外,還有一個掌握大權的慶親王,「慶」是慶祝的「慶」,恭親王是奕訢,慶親王是奕劻,這個慶親王也是守舊派。所以當時清朝朝廷裡邊的王公大臣幾乎沒有例外的,都是守舊派。維新派只有少數的幾個人,而且他們沒有實權。

  那麼,現在我們需要分析老佛爺的態度,老佛爺到底對維新變法,她是一個什麼態度?我想老佛爺她是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老佛爺對變法的態度。第一是容忍。就是說只要變法停留在一定範圍之內,老佛爺是可以容忍的。前面講到,在百日維新的時候,光緒皇帝頒布過一個叫「明定國是詔」。明明白白確定國家的大事情,一個詔書。也就是要把維新變法確定為國家的政策。那麼光緒皇帝要變法,要維新,這個詔書那是經過慈禧太后同意的。不經過慈禧太后同意的話,那麼光緒皇帝不可能,他也沒有勇氣把變法制定為國家的政策。有些改革西太后也是同意的。例如廢掉八股文,改科舉考試內容考策論。西太后絕對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反對,改革科舉考試,她是贊成的。

  另外還有若干改革,譬如說發展商業;允許老百姓辦廠;或者說軍隊的現代化;採用新式武器;成立商部;獎勵發明;獎勵專賣;專利制度。所有這些老佛爺是同意的。所以,第一個態度是老佛爺對於變法是在一定範圍裡邊,她可以容忍。

  老佛爺的第二個態度,叫控制。容忍之後是控制。為了把維新變法讓它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那麼,老佛爺主要是採取了兩個措施。一個措施是把光緒皇帝的老師,軍機大臣,也是維新派的主要的後臺和支持者翁同龢開缺。變法剛剛開始,光緒皇帝就下命令,說翁同龢說你最近有幾件事情辦得不好。而且呀,跟我討論的問題的時候態度也很壞,說你回家修養去吧。讓翁同龢回家休養,這個命令是光緒皇帝下的,但是決定這麼做的人是西太后。因為我剛才講了,在王公大臣裡邊,幾乎是清一色的守舊派。翁同龢是惟一的軍機大臣裡邊支持變法的。所以西太后控制光緒皇帝的第一個辦法,我先把你的助手,把你的老師,把你的參謀,我先把它趕走。這是第一個控制的辦法。本來這個光緒皇帝身邊就沒有幾個助手,翁同龢一走,那麼光緒皇帝就很孤立了。西太后採取的第二個辦法,就是把榮祿派到天津去當直隸總督,控制軍隊。目的就是說讓榮祿控制北京附近的直隸地區的軍隊。軍隊一掌握到守舊派手上,那麼老佛爺的想法,就是說你再折騰,你跳不出我的掌心,所以西太后的第二個態度是控制。

  西太后的第三個態度,是觀察。就是看一看光緒皇帝到底做什麼,做得怎麼樣。在變法開始以後不久,就有守舊大臣到老佛爺面前去告狀,告光緒皇帝的狀。西太后就跟守舊派講什麼呢?說不要著急,等等看,先讓他往前走。說一開始老佛爺的態度就是觀察,看看光緒皇帝到底他要做什麼。

  西太后的第四個態度是動手,在關鍵時候動手鎮壓。什麼是關鍵時刻呢?一條,就是只要這個改革觸犯了滿洲貴族利益的時候,西太后她就要動手,要鎮壓。上面我講到,引發戊戌政變的導火線,是「禮部六堂官事件」。「禮部六堂官事件」的最重要之點,就是光緒皇帝下決心把六個阻礙變法的部長級的幹部罷免了。這個是西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因為這個舉動是觸犯了清朝王公貴族的利益。另外我剛才講到,就是西太后擔心光緒皇帝得到外國人的支持。就是當時日本現任的首相伊藤博文訪問中國,西太后擔心伊藤博文會成為光緒皇帝變法方面的顧問,會影響西太后對於中國的國家政治的控制權。那麼這個維新派它靠誰呢?維新派都是文人,和軍隊沒有任何聯繫。他們在朝廷裡面的職位很低,維新派所惟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光緒皇帝。所以在守舊力量強大,而維新改良的力量非常弱小的時候,要取得變法的勝利。一定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要有正確的策略方法和步驟。因為別人比你強,別人的力量可以說籠罩一切的。你在這個敵強我弱情況底下,你如果自己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沒有正確的鬥爭策略,沒有正確的鬥爭方法的話,那個失敗是必然的。

  我在這裡想給大家提一個問題,如果你當時是維新派,在敵強我弱的情況底下,你準備怎麼辦?這個問題是一個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都可以思考的問題。按照我的看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底下,就應該更加小心謹慎。要講究方法、講究步驟,千萬不要莽撞,不要急躁,不要冒進。很自然嘛,你莽撞一點,他就動手。但是很遺憾的是維新派恰恰在理論指導、策略和方法上面,犯了錯誤。所以,戊戌變法失敗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康有為的指導理論的局限。

  康有為他有指導維新變法的理論,有兩部書。一部書叫《新學偽經考》,另外還有一部書叫《孔子改制考》。康有為的這兩部書,第一部書他宣布古文經全是假的,也就是說中國歷代相傳的那些儒學,全是假的。它具有挑戰傳統儒學的意義,這個是個革命性的言論。但是你說那些都是假的,《詩經》也是假的,《易經》也是假的,《論語》《孟子》都是假的,那麼你得有科學根據呀。不是你康有為說假就是假的呀。但是康有為拿出來的證據不足,沒有多少可以說服人的理由。你說孔子是中國維新變法的老祖宗,第一代的人物,這個也需要證據呀。康有為拿出來的證據,也是牽強附會。因此康有為的這兩部著作出版以後,守舊派當然不贊成。不僅是守舊派反對,有一些同情變法的官僚,開明分子,例如說,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不是頑固派,應該說是開明派。可是張之洞就是不同意所謂孔子改制這個說法。所以指導理論上是武斷的,沒有說服力的。在指導理論方面呢,還有一個情況就是說,某些方面的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阻力。

  例如,梁啓超他在擔任時務學堂總教學的過程裡邊。他確定的教育方針,就是兩個字「激進」。就是說,辦時務學堂之前,他們在上海討論過,辦時務學堂到底是激進一點呢?還是緩進一點呢?最後梁啓超採取的是激進。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梁啓超他所宣傳的就不僅僅是民主思想。皇帝就像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大臣是這個掌柜的。他就不是一般的民主思想,而是反滿思想。梁啓超在給學生批改作業,有這樣的話,說「屠城屠邑皆是民賊」。都是後世民賊之所為,把一個城市的居民全給他殺了,這種事情啊,都是後代的民賊,老百姓的賊才做的事情。他說我讀了《揚州十日記》以後,頭髮都豎起來,眼睛眶氣得都裂了。大家知道,清朝滿洲貴族南下的時候,在攻陷揚州以後,殺了十天。把揚州的居民差不多殺光。梁啓超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你把這些寫在學生作業本上,那就是說,他已經不是宣傳民主思想,而是宣傳反滿。反對滿洲貴族,反對清朝統治,這個是許多人不贊成的。梁啓超講的話是對的,但是不是時候,不是地方。所以時務學堂辦得很好,但是很快有一些原來支持時務學堂的人,就轉而反對時務學堂。所以當時的維新派,他們在進行理論宣傳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統治者的容忍程度。什麼他可以忍受,什麼他不能忍受。另外他們也沒有考慮到社會的接受程度,沒有考慮到社會大眾的接受程度。所以結果呢,增加了許多反對者,把本來有一些可以爭取的同情者,也趕到了守舊派那一邊去了,所以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失敗的原因,是維新派以及光緒皇帝的策略錯誤。

  就是說策略上錯了,策略錯誤主要是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開制度局和懋勤殿的問題。開制度局,開懋勤殿,都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實際上是等於在權力再分配這個問題上,得罪了一批擁有實權的大的官僚。因為本來清朝權力的最高機構是軍機處,現在你把軍機處實行了多年的制度,還有那樣一批官僚,你把他甩在旁邊你要搞一個新的東西。你要搞制度局,你要開懋勤殿。那麼就有一個問題,原來那些軍機大臣,掌握國家權力的大臣,你把他往哪兒擺?那麼維新派恰恰是沒有正確地處理那些原來的軍機大臣的安排問題。而恰恰在這些問題上面,維新派也好,光緒皇帝也好,剛才我講了,是有魯莽的地步,是有講究策略,講究步驟不夠的地方。

  結果老佛爺鎮壓了戊戌變法,那麼譚嗣同他們六君子在菜市口被砍掉了腦袋。維新派所前進的幾步,都被西太后下定廢止了。歷史出現了暫時的退步,但是很快。1900年就出現了八國聯軍的入侵,這樣巨大的歷史事件。就出現了西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匆匆忙忙逃到西安的這種場景。這件事情給了西太后慘痛的教訓,所以在《辛丑和約》之後,清政府不得不下令改革。這個改革是兩個字叫「新政」,實行新政,那麼新政的內容,有編練新軍就是實現軍事方面的現代化,有廢科舉興學堂。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所有的科舉考試。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朝開始,也就是公元607年開始的,一直到清朝,到這個時候一共是推行了1300餘年。這個推行了1300餘年的制度,到了1906年,終於由清政府下令徹底地廢掉了。舉行自我改革的第三個方面是獎勵實業,獎勵民間開辦工廠,發展工業和農業。清政府自我改革的第四個方面,是進行法制改革。第五個方面清政府宣布要預備立憲,上面講到,維新派他們夢寐以求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制度。

  到了1905年,清朝政府就派出五個大臣到歐洲去考察政治。就是考察歐洲的立憲政治,到了第二年,1906年清政府就宣布要仿行憲法,要模仿西方的憲法,要預備立憲。這以後,清朝政府就在中央成立了資政院,目的就是想給建立國會打下基礎。資政院有兩種議員,一種是欽定的,就是清政府圈的。另外一種是民選的,老百姓選舉的。同時清政府還宣布,在各省在普遍選舉的基礎上面,選舉諮議局的議員,各省都有諮議局,是通過普選基礎上成立的。也就是說,西太后她雖然鎮壓了戊戌變法。但是在《辛丑和約》之後,她不得不自我改革。這個改革的力度和範圍,實際上已經超出了戊戌變法,當年百日維新的範圍。因為她已經預備立憲了,那麼應該說清政府的新政是進步了,是向著中國現代化的方向前進了。但是清朝政府後來為什麼它還是被推翻了呢?關鍵是清政府在政治體制改革這個問題上嚴重的滯後。在這個問題上面,清朝政府它是以立憲為名,而是集權為實。當時中國已經普遍開展一個運動,叫國會請願運動。城鄉的知識分子,還包括商人百姓,普遍的要求馬上召開國會。但是清朝政府在1911年,進行所謂政府改革搞的內閣,被稱為皇族內閣,就是說,清朝政府它的改革,它的權力主要的是集中在少數的幾個滿洲貴族身上。所以我們把內閣叫皇族內閣。清政府是打著要進行新政,要預備立憲的幌子,實際上它是把權力國家大權,更多地更嚴重地集中在皇族手上。那麼清朝政府這個舉動,讓所有曾經對於清朝政府存有希望,存有幻想的人,都失望了。所以辛亥革命正是在清朝政府,宣布皇族內閣以後不久,就成為全國性的政治運動,這是它的第一個意義。。

  意義的第二點,就說戊戌變法失敗的第二點,是它激起了人們對滿洲權貴的憤恨。此後,以武力推翻清朝統治為宗旨的革命黨人,就進入歷史舞臺的中心,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康有為設計的道路,是一條和平改革,緩慢前進的道路,也是一條社會成本最小,引起的震蕩和震動最小的道路。孫中山本來他的活動開始是在1894年,比康有為他們還要早。當孫中山開始活動的時候,響應支持孫中山的人很少很少。但是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孫中山的支持者越來越多。也就是更多的中國人,選擇了武裝的革命的激進的道路。從戊戌變法失敗,到辛亥革命成功,只用了13年的時間。以上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戊戌變法和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最後我要想講的是縱觀戊戌變法以來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說守舊派,慈禧太后的屠刀可以暫時中斷歷史的進程。但是,歷史的總潮流,追究是無法阻攔的。正像孫中山所講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那麼當我們今天來回顧105年前戊戌變法歷史的時候,我想可以更加驗證這一個結論,謝謝大家。

  我想問一下後來我看過一些資料,康有為後來又變成一個保皇派。他是基於什麼樣考慮?他怎麼變成這樣?您能不能分析一下?

  康有為後來成為保皇派,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康有為始終想找尋一條既要改革,但是又要引起社會震蕩最小的辦法。為什麼呢?因為康有為他想,有一個皇帝在上面,由皇帝來主持改革,容易推行。而且不會出現軍閥混戰四分五裂的局面,所以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康有為這個人是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理想和他的現實政治手段,距離很懸殊。懸殊到可以說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我一開始講過,我說康有為是中國最早的社會主義設計者。他寫過《大同書》,《大同書》非常激進,激進到什麼程度?廢止財產,廢止家庭,那當然也就沒有君主,沒有皇帝。但是這個呢,是他的遙遠的理想。《大同書》是康有為1902年寫的,寫完以後,很長時期,他藏起來密不示人,他不肯給別人看。那麼他所拿出來的現實政治方案,就是說無論如何皇帝要保住。後來維新派,在辛亥革命以前,還提出一個主張,叫「虛君共和」。「君」是皇帝,把他吊起來,在上面保持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下面實行的是共和制。

  我再講得明確一點,就是說世界上有兩個類型的政治制度。一個是英國式的,英國到現在為止保存一個女皇,這是英國式的道路。另外還有一條道路,就是法國式的道路。法國大革命,是把皇帝送上斷頭臺。那麼康有為認為,他比較了英國的道路和法國革命之後。他認為,法國道路革命的成本太大,社會的震動太大,殺的人太多。法國大革命時代殺了很多很多人,所以康有為梁啓超他們希望走英國式的,溫和的,緩進的這種道路。所以他們希望有個皇帝,保持社會安定,保持整個的統治秩序,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上面緩慢地進行改革。我想這個是康有為始終堅持保皇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楊先生的演講,今天是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紮實的史學課。他以史學家的敏銳和犀利,為我們講述了戊戌變法發生的背景和發生的過程,並深刻分析了它失敗的原因。我們常說一句話讀史明智,我想讀史明智告訴我們,閱讀歷史書還有呢,像聽楊先生這樣的史學家的講座。都是非常有助於我們以科學的、歷史的眼光、歷史的態度,來認識和看待事物,最後讓我們向楊先生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從帝制走向共和:楊天石解讀辛亥秘檔》:剖析從戊戌變法到五四...
    —— 楊天石書名:《從帝制走向共和:楊天石解讀辛亥秘檔》作者:楊天石出版: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時間: 2016年1月定價:68.00元書號:978-7-229-09810-0【作者簡介】楊天石,江蘇東臺人,1936年2月15日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
  • 戊戌變法時間雖短,成果卻也顯著,其中三大貢獻影響深遠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下達「明定國是詔」,戊戌變法由此拉開序幕。同一天,光緒帝又下諭申明了變法的決心,並斥責守舊大臣:「託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
  • 2020年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戊戌變法運動
    1.戊戌變法的背景(1)社會背景民族危機的加深。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德、俄、奧、意、日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侵略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範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
  • 近代史所2018年度學術會議計劃匯總表
    《近代史研究》編輯部、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 30 4月6-9日
  • 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中國朝代歷史之清末民國」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戊戌變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戊戌變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公車上書: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啓超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歷史上稱這次上書為「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 重讀戊戌變法你會明白,失敗的真正原因,來自最底層老百姓
    眾所周知,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制度,發展經濟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腐敗不堪的晚清時期,戊戌變法的出現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運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對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袁世凱和「戊戌變法」:袁世凱出賣譚嗣同是賣友求榮嗎?
    袁世凱,辛亥革命和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也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中國古人云,亂世出梟雄。這句話用在袁世凱身上也是合適。儘管這位亂世梟雄做過一些違背道義之事,如暗殺北方實力派人物吳祿貞,派人暗殺宋教仁(此謎案基本定論是袁世凱暗中指使,由此導致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有研究者認為,光緒皇帝之死也和袁世凱有關。
  • 戊戌年來說說120年前的戊戌變法為何會失敗?
    了解歷史的朋友相信第一反應都是戊戌變法。是的,120年前的戊戌年,戊戌變法正值盛起。後人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種種,其中歷史教科書上一般歸結為頑固派保守,而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失敗的原因越來越從維新派本身來找原因。「晚清的維新變法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光緒帝沒有實權還是因為維新變化不符合中國國情?」,今天就來簡單說一說戊戌變法為何會失敗。
  • 是非曲直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
    袁世凱於1913年10月10日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各國駐中使節覲見合影 天津的得意和北京的失敗,實際上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
  • 中國戊戌變法失敗了?
    日本和中國既有相同之處、卻又有極大的不同,而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性質,似乎有所相同,根本上卻是南轅北轍。中國和日本社會背景的差異作為中亞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家、一個是大陸文明高度發達的農耕集權國家、一個海洋封閉地方藩主割裂的農業封建島國。兩個國家之間,後者一直學習前者的文化,但卻一直解決不了本國制度的根本問題。
  • 章永樂丨「門羅主義」話語在近代中國的「下行」
    ,美國加強對華宣傳,1917年4月13日,白宮成立了戰時宣傳機構公共信息委員會(Public Information Committee),並於1918年9月在中國上海建立分部,向中國廣為宣傳威爾遜政府的主張,為大量中國報刊提供國際新聞。
  • 【今日歷史】9月21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
    【今日歷史】9月21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歷史長河浩浩湯湯,每年的同一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事小事,小事咱們暫且不提,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9月21日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吧!這些大事是你必須要知道的哦!
  • 「索我理想之中華」: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型與反思
    三、從增量改革到系統重置:理想新中華的探索近代中國轉型的實質是古老中華文化體在臨近朝代治亂更替周期的同時,遭遇洶湧而來的西方新秩序,在西洋浪潮的摧殘裹挾與改朝換代的古老慣性的合力作用下,社會體制經歷瓦解、崩潰、重鑄與新生的過程。
  •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中國發展進程會變得好?光緒將是下一個慈禧
    ——馬克思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799字,閱讀約4分鐘是中國的最後在1840年被英國的堅船利炮開後,中國人開始摸索,國家也更富裕的道路和走在19世紀後期,美國德國英國法等,已經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排在世界前,原本相對落後,俄羅斯,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後,也很強在這種情況下,舊制度的變革和舊的生產效率,發展資本主義的一種當時的世界潮流甲午戰爭
  • 中國近代史大事件簡介
    1869年方舉贊在上海開設發昌機器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師。1872年(1)曾國藩派遣容閎率領30名幼童赴美留學。(2)陳啟源在廣東南海設立繼昌隆機器絲廠(近代中國第一家繅絲廠)。(3)《申報》。
  • 戊戌變法倡議者康有為的八字解析
    康有為出生的時候是中國傳統文化日漸衰落的時代,儘管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還是能夠激勵相當一部分人,但是厚德載物被西方的器的影響及形而下的影響下,個人道德已經不是太關注。當然不一定全部怪人家西方文化,起碼說東方傳統的文化教育已經在人們心目中不是那麼重要。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近現代篇)
    海軍的創建,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並且在培養北洋海軍的過程中,還帶動了一系列的近代事業發展。1885年設立的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清軍戰鬥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   D項:《資政新篇》屬於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內容,洪仁玕1859年4月被封為幹王,總理全國政事。
  •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做了什麼?籌錢炒房,娶5位18歲小老婆!
    康有為年輕時以天下為己任,慷慨激昂,參加「公車上書」,推動「戊戌變法」,博得了「南海聖人」的美名。然而,他中年以後不僅在政治上右轉,阻礙歷史進步,而且人品道德上也出現諸多瑕疵,讓人不敢恭維。客觀來說,康有為在戊戌政變上有一定貢獻,經營強學會,宣傳維新思想,對中國近代歷史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但這些成績都洗白不了康有為用國家大義偽裝自己的齷齪私心的行為。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做了什麼?籌錢炒房,娶5位18歲小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