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2021-01-08 騰訊網

清朝末年由於統治者抱著天朝上國的思想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從此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潮流,在世界各國都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還停留在農業社會。

之後,英國因為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一直處於劣勢地位,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英國便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最終爆發了鴉片戰爭,從此清政府走上了被剝削的道路。

之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便開始爭相進攻中國,想要在中國分一杯羹,中國逐漸淪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了列強攫取利益原料市場和商品傾銷地。

值此危難關頭,一批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危亡四處奔走呼喊,其中包括1898年推動了戊戌變法的戊戌六君子。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了北京。

當時正準備參加科考的考生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十分憤怒,於是在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的組織下,當時在北京參加科考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給皇帝,提出在國家危亡時刻理應變法圖強的主張,後來被稱為「公車上書」。

當時朝廷上頑固派的勢力十分強大,在他們的阻撓下,舉子們的上書並沒有到達光緒帝的手中。後來,康有為和梁啓超在見到皇帝後,講述變法圖強之好處,終於光緒皇帝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實施了變法,而這便是後來著名的"戊戌變法"。不幸的是,由於頑固派的勢力太過強大,變法僅僅持續了百天,就被慈禧太后扼殺。

事情敗露後,變法支持者被趕盡殺絕,康有為和梁啓超逃亡日本活了下來,但是有六個人卻被殺害,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

他們推動了戊戌變法,為國家復興不惜獻出生命。在變法失敗後,他們在反對派的鎮壓下奔赴刑場,然而此時周圍的百姓卻在歡呼雀躍。百姓在面對革命者赴死之時,為何不是惋惜憤怒,而是十分高興,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魯迅先生一語便說出了這個原因。

戊戌變法過程

康有為、梁啓超組織了上書,在上書中,他們提出了拒絕籤訂條約、變法圖強、引進西方先進思想,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及建立西式軍隊等一系列主張。然而,光緒帝並沒有看到這次的上書。

上書失敗並沒有打消康有為、梁啓超變法圖強的想法,他們假借孔子思想來為自己宣傳造勢,他們創辦了報刊學會擴大影響,吸收更多有識之士加入他們擴大規模,在社會上營造了變法圖強的氛圍。

終於,在兩年之後的冬天,康有為等人在光緒帝的召見下入宮。康有為向光緒帝講述了他們的想法,最終光緒帝被他們說服了,在與頑固派一番辯駁之後。1898年6月,在維新派的主持下,變法開始了。

因為當時清王朝的情況以及十分危亡,為了最大限度的儘快擴大影響得到變法成效,變法進展速度很快,然而維新派的變法遭到守舊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戊戌變法失敗了,維新派被他們趕盡殺絕。

九月二十八日,戊戌變法進行了百日便宣告失敗。戊戌變法的六位主要成員被下令處以斬刑。其實,譚嗣同是有機會逃到日本活下來的,但是他認為如果可以喚醒麻木不仁的百姓,如果自己的死能夠喚醒民眾讓接著支持變法,使國家富強,那麼自己為變法做出的巨大犧牲就是有意義的。

慈禧太后將處置地點設在菜市口,是因為這裡人多口雜,慈禧太后想要借他們殺雞儆猴以儆效尤。當時圍觀處刑的百姓很多,這些人都是來看熱鬧的。

百姓看著維新派的赴死面上是歡呼雀躍的,心裡是麻木不仁的,他們的死並沒有什麼作用。其實也不難理解,百姓們早已在清政府的思想禁錮以及重重壓迫下失去了思想的本能,在面對當時統治者的剝削,他們只能麻木不仁的活著。至於變法圖強,那是肉食者該考慮的事情,與他們無關。

魯迅先生的評價

在魯迅先生的一篇作品《藥》中,他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諷刺了統治階級和老百姓,這些人他們沒有看到革命者的犧牲,而只是看到了他們死後的人血饅頭,這是多麼的諷刺啊。

魯迅先生是這樣看待老百姓麻木的態度的:走在社會前列的人,總是要被無知者排擠、殺戮的,中國人向來如此。維新派看到了國家的落後,看到了原來的泱泱大國在西方列強的打壓下逐漸沒落,於是他們忍不住了。

他們上書皇帝變法圖強,想要為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然而沒想到守舊頑固派只顧自己的利益,沒有看到國家的未來、老百姓覺得政治生活太過遙遠,他們就是無知者,排擠、殺戮社會的先驅者。

其實,百姓麻木不仁的伏筆早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已經埋下了。清朝建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堵住百姓都悠悠之口,大搞「文字獄」,對老百姓的思想與文化進行嚴密的控制,以鞏固清朝的統治。

因此當戊戌變法發生時,統治者說什麼就是什麼,說他們是亂臣賊子那他們就是,老百姓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的思想已經被清廷束縛。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維新派的變法思想離老百姓的生活太過遙遠,在他們眼裡,這樣的變法無非就是換一個王朝 而他們困苦的生活是不會變的,甚至可能因為戰亂而變得更加悲催,所以他們麻木不仁。

相反,如果可以很好地掌控他們的心理,那麼變法也是非常簡單的,就比如說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統治者只是畫了個平均土地的大餅就有無數農民前僕後繼加入了他們。

如果戊戌變法也可以深入了解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將變法思想滲透到老百姓的願望中去,那麼戊戌變法將會更加接地氣,也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也許最後並不會僅僅進行了一百天就走向了失敗。退一萬步來說,即使還是失敗了,恐怕百姓也會為他們哭上一哭,他們的犧牲也是可以喚醒民眾的。

相關焦點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為何百姓都歡呼雀躍?魯迅一句話說破了真相
    可惜的是,變法僅僅持續了百日便因慈禧太后的阻撓而宣告失敗,事發後,康、梁兩個發起者逃亡,其追隨者中的六位卻慘遭清廷的殺害,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為表警戒,慈禧太后將他們斬首於鬧市,而此時可悲的一幕出現了——圍觀他們被殺的群眾歡呼雀躍,把英雄的慘死當作消遣。或許有人會疑惑為何民眾會是那樣的態度,對此,魯迅先生僅用一句話就點破了原因。
  •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要害啊! 在我們腦海裡,通常對於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時的畫面,是這樣的:幾個人被押上了刑場,周圍的百姓心疼的看著他們,可是卻無力援助,為首的譚嗣同大笑三聲,並作詩一首:「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 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場,百姓為何卻拍手叫好?魯迅一句話道出原因
    同時,被捕的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可就如此慷慨赴義的義士,在被拉到菜市場斬首時,圍觀的百姓卻都拍手叫好,甚至用扔白菜的方式,來表示對譚嗣同等人的唾棄,這又是為何?
  • 戊戌六君子被斬,圍觀百姓為何鼓掌叫好,還丟菜葉?看他們做了啥
    ——魯迅 為何力求變法,想要保護中國的戊戌六君子,會遭受群眾這樣的羞辱?一切還要從1898年的那一場變法說起。 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歐美、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迅速改革,經濟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然而短時間的經濟飛躍和國內資源等嚴重不匹配,因此擴展勢力,侵略落後國家和地區,成為這些國家的首要任務,而地大物博的中國,則成為他們的最大目標。
  • 為何戊戌六君子處死時,百姓都紛紛叫好唾罵,還給劊子手扔賞錢
    馬關條約之後,梁啓超、康有為等見到中國的慘狀,於是開啟了維新變法,然而維新變法很短暫,僅百日之後便失敗,之後又出現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他們用鏗鏘有力的態度和誓言希望挽救中國,然而最終這六君子卻被處死。據悉,在戊戌六君子處死的時候,百姓竟然都紛紛叫好,還給劊子手賞錢,這又是為何?
  • 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自願留下來赴刑場,年僅33歲
    譚嗣同是我國近代史上改革的先驅者,是一個民族英雄,他被稱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用血肉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用自己的生命來澆築革命鮮花。雖然維新派逃的逃死的死,但是譚嗣同並不害怕這些,他想用自己的生命來喚醒百姓心中的火苗。當時的維新派只有康有為逃跑了,剩下六個人全部被抓,而譚嗣同本身有逃跑的機會,但是他自願留下來赴刑場。
  • 戊戌六君子死的如此悲壯,為什麼在百姓們看來是罪有應得?
    而堅持留在國內的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和康廣仁等人在北京慘遭殺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戊戌六君子」。其實戊戌六君子並不是沒有生的希望,只不過在死神即將來臨時,他們並沒有懺悔,也沒有求饒,而是慷慨赴死。這種大義凜然的悲壯,視死如歸的氣概,令人敬佩不已。
  • 戊戌六君子?被砍頭時為何百姓紛紛拍手叫好?難道真是賣國賊?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他也是後人最為詬病的一個王朝。一直以來,後人都認為是清朝造成了近代歷史的恥辱柱,更是對滿人感到了極大的不滿。但就公正而言,其實中國當時的社會,無論是哪個封建王朝,都會擁有同樣的一個結局。
  • 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時,為何百姓都拍手叫好,還向劊子手扔賞錢?
    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最後卻在同年9月21日結束。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了法國和日本。戊戌六君子成了替罪的羔羊被慈禧殺害。這六人分別是:譚嗣同同治四年(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他父親譚繼洵是清朝一位高官,時任湖北巡撫。譚嗣同自小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
  • 慈禧為什麼下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呢?深惡痛絕的表現
    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
  • 「戊戌六君子」及倖存四君子,他們是誰?年齡多大
    「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外,還有被捕倖存及成功出逃四君子,即康有為、梁啓超、張蔭桓、徐致靖,他們的表現和結局如何!「戊戌六君子」先後被捕入獄和斬首,據老獄卒劉一鳴回憶譚嗣同等六人,在獄中的表現: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拾取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林旭則靜若如處子,在獄中時時作微笑。康廣仁則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擔。林旭聞哭,尤笑不可抑。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也正是因此,在她失敗且昏暗的統治下,不僅百姓身陷水火,更是葬送了清廷最後的希望。 1757年,乾隆帝將前朝遺留下來的「閉關鎖國」全方位開啟,整個清朝陷入了無法與外界溝通的境況,技術日益落後。加之後來的慈禧統治,民生疾苦又兵敗頻傳,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這樣的清朝是看不到希望的,必須要有人來承當那一道曙光。
  • 戊戌第七位君子徐致靖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 中國歷史上戊戌政變時期究竟是 ! 哪幾位成為戊戌六君子了哪?
    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1870年(同治九年),譚嗣同五歲,時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蹟般復活,故名"復生".
  • 明明是「戊戌七君子」,為何最終成了六君子?看看第七人是誰
    可是事後,歷史學家在整理史料的時候發現,當時被捕的其實是七個人,而最終斬首的是六個人。那麼,原本的「戊戌七君子」,怎麼會最終變成了「戊戌六君子」呢?那第七個人,又是誰呢?此人叫徐致靖,他在維新變法早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變法主力軍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都是被他推薦給光緒帝。如此重要的任務,按說在被斬的大名單裡,肯定是首發。
  • 「戊戌六君子」其實就是「戊戌七君子」,有一個人非常傳奇
    「戊辰七君子」減少了,他才一個人成為了「戊辰六君子」,開始,他也站在當時的「中堅」的成員1898年,「百日維新」結束後,第6位,君子被押赴刑場,北京菜市門口前的死者但實際上,殺死最初發表的名單上不是六個人,而是七個人這第七個,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徐致靖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但是,康有為和梁啓超跑了,所以,只能抓她的人在抗日戰爭的眼裡,國軍手下有兩個「為虎作倀」的傢伙必須統治:
  •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十年京官,一生清貧,留得身後千古名
    文/高飛01、清貧京官劉光第在戊戌六君子中,劉光第的遭遇最令我痛心。每次讀到有關劉光第的事跡,總忍不住感嘆。如果我有一天遇見他,我一定要問他:"你為啥要做那個破官?"如果按照個人利益來計算,他那個官當得實在不值,很窩囊。為什麼呢?官職卑微,十年間竟沒有一次升職;薪水微薄,連一家人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別說過得體面了。來看看他當京官到底有多窩囊。
  • 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之際,六人家鄉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9月30日,共和國69歲華誕前夕,我們迎來了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往前推兩日,今年9月28日,則是「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的紀念日。晚清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詢發現,六君子的家鄉近期紛紛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
  • 戊戌變法真相:慈禧支持變法,外國人害了皇上,康有為坑死六君子
    戊戌變法真相:慈禧支持變法,外國人害了皇上,康有為坑死六君子! 公元1895年4月,乙未科進士正在北京參加會試,在等待發榜的過程中,迎來了《馬關條約》即將籤訂的消息。
  • 戊戌刑場上的英雄們,最小的才23歲,他就是福州人林旭
    戊戌年(1898年)的九月十八日,是慈禧太后誅殺戊戌六君子的日子。手執長槍的清兵,將刑場密密匝匝地圍住,幾輛囚車轔轔地推過來了。披頭散髮的君子,身負枷鎖,蹣跚地從囚車上魚貫而下: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最為年輕的,是福州人林旭——他當時才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