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是晚清堪稱最著名的一次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最後卻在同年9月21日結束。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了法國和日本。戊戌六君子成了替罪的羔羊被慈禧殺害。這六人分別是:
譚嗣同
同治四年(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他父親譚繼洵是清朝一位高官,時任湖北巡撫。譚嗣同自小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1888年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了許多唯物色彩的思想。
正因如此譚嗣同才最後參加到了戊戌變法之中。然而在變法失敗之後,譚嗣同被當作典型被關進了大牢,他在臨死前在獄中寫下了名傳千古的《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康廣仁
康廣仁出生於1867年,早年不願參加科舉,甚至認為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禁人才所致。1897年初,在澳門創辦《知新報》。之後還和梁啓超等人設立戒纏足會,卻遭到守舊分子詆毀。是戊戌變法的重要參與人之一。
楊深秀
楊深秀出生於1849年,光緒年間以21歲的年齡高中舉人,榜列第三名。他的官途也算是比較順利的,初授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後授山東道監察御史。在戊戌政變中,竟毫不避諱,直言請慈禧撤簾還政,最終被害。
林旭
林旭可以說是戊戌變法中,陳書上表最多的一位。所以可以說早已經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釘,變法失敗後林旭被殺害。
楊銳
楊銳是戊戌變法重要的幹將,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發起強學會,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創立蜀學會,楊銳不僅才華卓越而且品格也十分的高尚。
劉光第
劉光第是清初湖廣填四川客家第七代傳人,光緒九年(1883年)中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為官期間雖生活清貧,但廉潔自律,寧願兩袖清風,也不貪一絲一毫。
可以說這六人無不是真正擔得上「君子」二字的,可是在他們被殺害的時候,而他們維護的戊戌變法,亦是以治國救民,並改革清朝百年閉關鎖國所導致的封閉落後思想為出發點的。但百姓見戊戌六君子被殺害卻都拍手叫好,甚至是向劊子手扔賞錢。
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這是為什麼?其實是因為戊戌變法觸犯到了慈禧的統治地位,在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將光緒皇帝囚禁,從此之後戊戌變法便失去了主心骨。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慈禧甚至於開始控制百姓的思想。
在封建制度的背景下,百姓受教育的程度大大受到限制。幾乎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所以慈禧說什麼就是什麼,即使慈禧顛倒黑白,百姓也是深信不疑。慈禧利用這一點不知為自己開脫過多少的罪名了,但她最終還是沒有逃過歷史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