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麼下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呢?深惡痛絕的表現

2021-01-08 燕子趣談

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

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

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當時的場面極其血腥,但圍觀的百姓卻拍手稱快、紛紛叫好,有人甚至把錢丟進刑場打賞劊子手!

為什麼慈禧命令用鈍刀來斬殺「戊戌六君子」呢?

其實主要是對於「戊戌六君子」的痛恨!她已經給過維新派人士活命的機會了,但「戊戌六君子」不僅沒有「珍惜」,反而還串通袁世凱,密謀在頤和園控制住自己。這就令慈禧對「戊戌六君子」等維新派人士深惡痛絕,必須處以「極刑」才能緩解心頭之恨!

從帝後之爭到圍園劫太后,袁世凱告密導致「戊戌六君子」被捕問斬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啟用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開始實行戊戌變法,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於是遭到了他們強烈的反對。由此也形成了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雙方愈演愈烈,勢成水火。

9月18日,光緒皇帝給康有為、梁啓超等人下了一封密詔,上面有一句話是「朕位且不能保」。康梁等人知道現在形勢十分緊迫,所以一番計較之後,便決定鋌而走險:派人包圍住頤和園,殺死慈禧寵臣直隸總督榮祿,將慈禧太后控制住。這樣下來,光緒皇帝政治、軍事大權在握,無人掣肘,變法便能順利推行下去。

這件「圍園劫太后」的大事,維新派人士把他交給了時任工部侍郎的「自己人」袁世凱來辦。(早在7月,維新派就派徐仁錄前往小站聯絡袁世凱,試探其態度。康有為判斷袁世凱「為我所動」,乃舉薦袁世凱為侍郎。)

18日夜晚,譚嗣同前往法華寺密會袁世凱,告知了他「圍園劫太后」的全部計劃,袁世凱假意答應,便將譚嗣同打發走了。

20日,袁世凱乘火車回到天津後向榮祿告密,榮祿將此事立馬上報給了慈禧太后。

21日清晨,慈禧太后從頤和園回到紫禁城發動政變,廢黜了光緒皇帝,宣布自己臨朝訓政。她罷斥了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員,並下令逮捕他們。康梁二人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楊深秀等六人被慈禧太后捉住,於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用「大將軍」鈍刀問斬!

其實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之前,她只是斥責康有為、梁啓超等人「莠言亂政」,讓他們停職待參,這是她給維新派人士的一個機會。但維新派的「圍園劫太后」的做法徹底觸碰到了慈禧太后的底線,既要收了她的軍政大權,又要殺死她心愛的「老情人」榮祿,這讓當時這個站在大清國權力巔峰的女人如何能忍!

以鈍刀「大將軍」來斬殺「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以此來宣洩心中的仇恨

「大將軍」是對清朝行刑刀具中最鈍的那把刀的稱呼。這把刀說是最鈍,其實壓根就是沒開刃。它不僅沒有刀鋒,而且帶有斑斑鐵鏽,用它來斬首,犯人往往要砍幾十下才會斷氣。

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死刑犯的家人通過錢財來賄賂劊子手,他們並不是奢望死刑犯能夠逃過一死,而是希望劊子手能夠將刀磨快一點,好讓死刑犯在受刑時少受點痛苦。

鈍刀斬首,一下接著一下,雖然鮮血噴湧而出,但首級仍然與身體相連,人體的神經沒有斬斷,身體對於疼痛的感知還在。用這種刑罰來處決犯人,其痛苦程度僅次於凌遲處死了。

變法雖然於慈禧的利益有損,但損害並不是特別大,她還可以忍受和包容。但「圍園劫太后」卻觸犯了慈禧的根本利益。此時她對於維新派的仇恨是無以復加的,所以用鈍刀來殺掉「戊戌六君子」,以解自己心頭之恨!

以鈍刀「大將軍」行刑時的血腥畫面來震懾全場,告誡其他人好自為之

當天行刑時的場面是十分恐怖的,鈍刀「大將軍」一下一下砸在六人的脖子上,現場圍觀的人們無一不被這駭人的情景所震懾,這正是慈禧太后想要的。

她正好以此來告誡人們和其他官員,與自己鬥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更不用說想謀害自己,譚嗣同等六人就是例子。

嚴刑峻法的威懾是有一定效果的,讓人們好自為之、安分守己,這在治理國家上,也省去了不少麻煩。

燕子語

鈍刀雖不利,然譚公嗣同言辭犀利;

生命未能傳,贊戊戌君子英名永傳。

相關焦點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加之後來的慈禧統治,民生疾苦又兵敗頻傳,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這樣的清朝是看不到希望的,必須要有人來承當那一道曙光。
  • 「戊戌六君子」及倖存四君子,他們是誰?年齡多大
    公元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楊深秀、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被慈禧下令斬首在北京菜市口,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就此壽終正寢,僅僅持續了103天「百日維新」結束。「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外,還有被捕倖存及成功出逃四君子,即康有為、梁啓超、張蔭桓、徐致靖,他們的表現和結局如何!
  • 明明是「戊戌七君子」,為何最終成了六君子?看看第七人是誰
    1898年,慈禧突然發動政變,軟禁光緒帝,並下令逮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啓超等人,聽到消息後,幾經輾轉,最終流亡到日本等國家。可剩下沒有走的譚嗣同等人,最終被慈禧太后下令,斬首在了北京菜市口,一場轟轟烈烈,變法維新運動,正式宣布結束。
  • 戊戌變法真相:慈禧支持變法,外國人害了皇上,康有為坑死六君子
    而且整個變法過程,基本跟康有為就不搭邊,因為後來戊戌六君子都死了,再加上流亡海外的康有為自我吹噓,顯得康有為成了變法主力了。 再有,康有為流亡海外的這段時間,是滿嘴跑火車,騙了很多錢,作為先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還娶了六個老婆。
  • 戊戌六君子死的如此悲壯,為什麼在百姓們看來是罪有應得?
    戊戌變法進行了百日後,慈禧發動了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被軟禁,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開始亡命天涯。而堅持留在國內的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和康廣仁等人在北京慘遭殺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戊戌六君子」。
  • 戊戌第七位君子徐致靖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 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場,百姓為何卻拍手叫好?魯迅一句話道出原因
    公元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反動派,突然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並下令逮捕維新派人士。 當月二十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 致使戊戌六君子被害的原因並非是袁世凱告密,而是維新領袖康有為
    戊戌六君子之死  1898年9月,紫禁城裡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推行變法已經三個多月。可朝裡一幫守舊的大臣,要麼態度冷漠、要麼推辭敷衍,群臣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   康有為在美國  戊戌六君子之死是因袁世凱告密還是另有隱情?   然而不久後,東窗事發,維新派遭到重創。
  • 戊戌六君子被斬,圍觀百姓為何鼓掌叫好,還丟菜葉?看他們做了啥
    話音剛落,劊子手手起刀落,結果一刀砍歪了,譚嗣同沒有死去,圍觀群眾立馬發出驚呼聲,劊子手心裡一慌,立馬又砍了一刀,結果又歪了一些,接著他對著譚嗣同的肩頸等處亂砍二十餘次,譚嗣同才倒在了血泊中,此時圍觀群眾毫不吝嗇地鼓起掌來,接著又「鼓掌送走」了其他幾位「主角」。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為何百姓都歡呼雀躍?魯迅一句話說破了真相
    可惜的是,變法僅僅持續了百日便因慈禧太后的阻撓而宣告失敗,事發後,康、梁兩個發起者逃亡,其追隨者中的六位卻慘遭清廷的殺害,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為表警戒,慈禧太后將他們斬首於鬧市,而此時可悲的一幕出現了——圍觀他們被殺的群眾歡呼雀躍,把英雄的慘死當作消遣。或許有人會疑惑為何民眾會是那樣的態度,對此,魯迅先生僅用一句話就點破了原因。
  •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十年京官,一生清貧,留得身後千古名
    文/高飛01、清貧京官劉光第在戊戌六君子中,劉光第的遭遇最令我痛心。每次讀到有關劉光第的事跡,總忍不住感嘆。如果我有一天遇見他,我一定要問他:"你為啥要做那個破官?"如果按照個人利益來計算,他那個官當得實在不值,很窩囊。為什麼呢?官職卑微,十年間竟沒有一次升職;薪水微薄,連一家人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別說過得體面了。來看看他當京官到底有多窩囊。
  • 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時,為何百姓都拍手叫好,還向劊子手扔賞錢?
    戊戌六君子成了替罪的羔羊被慈禧殺害。這六人分別是:譚嗣同同治四年(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他父親譚繼洵是清朝一位高官,時任湖北巡撫。譚嗣同自小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1888年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了許多唯物色彩的思想。正因如此譚嗣同才最後參加到了戊戌變法之中。
  • 「戊戌六君子」其實就是「戊戌七君子」,有一個人非常傳奇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81字,閱讀約4分鐘徐致靖(1844年-1917年),清朝末期軍人這一思想的啟蒙勤勉學究,為人正直,雖然接受了新思想的接觸,但光緒皇帝所言卻是變革的意見戊戌維新的主要人物,如:梁啓超康有為譚嗣同等主張維新的人把他破格推薦給光緒此後,慈禧等部分守舊派發動政變,軟禁光緒,陸續逮捕了維新派人士於是,徐致靖一起被捕最後的結果
  • 實拍譚嗣同墓地:寒酸簡陋雜草叢生,當年斬首時被砍了30多刀而死
    (這是一組反映譚嗣同墓地情況的照片)【譚嗣同塑像】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於瀛臺,隨即抓捕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啓超很快逃離北京城,本可逃走的譚嗣同選擇留了下來。9月18日,譚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斬首。
  •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
    慈禧太后作為清朝後期的實際掌權者,在國家經歷過甲午戰爭的洗禮後,其內心也是一片茫然,經過公車上書的催化,內心其實還是支持變法的,因為她深知,不作出改變,大清必然亡國。可是,改良這種事豈是說做就做的?正如同榮祿所言:「百年舊制,說改就改談何容易?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要害啊!
  • 哪幾位成為戊戌六君子了哪?
    所謂戊戌政變,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 (清光緒二十四年)發生在清政府統治集團內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向以光緒帝為首的改良派勢力發動的一場血腥政變,政變的結果是,持續了百餘日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啓超等逃往國外,光緒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於中南海瀛臺,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重新掌權。梁啓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值此危難關頭,一批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危亡四處奔走呼喊,其中包括1898年推動了戊戌變法的戊戌六君子。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了北京。
  • 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之際,六人家鄉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9月30日,共和國69歲華誕前夕,我們迎來了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往前推兩日,今年9月28日,則是「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的紀念日。晚清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詢發現,六君子的家鄉近期紛紛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
  • 慈禧死前曾特意下達一封密令,2008年結果公開,世人才知其歹毒
    自鹹豐皇帝駕崩後,清朝這艘列車也正式宣告脫離愛新覺羅的控制,落入慈禧手中。慈禧聯合親王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將八大顧命大臣斬殺三人,另外五人則全部革職。此舉令她朝中權力自此穩固,大清也成為了她的一言堂,就連身為皇帝的光緒,也不得不低頭,想與其抗衡,卻是有心無力。
  • 袁世凱不是「戊戌六君子」之死的幕後黑手,世人冤枉了他一百年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025字,閱讀約5分鐘誠然,教科書大都是維新變法失敗,背叛袁世凱的革命出賣了自己的地位其實這個理由是康有為胡編亂造的,梁啓超也不承認這個原因如果失敗,真的導致了袁世凱的新法,那麼在大韓民國的時候想回到國內,梁啓超袁世凱的,這是為什麼呢?但是,如果是袁世凱天佑,又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