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
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
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當時的場面極其血腥,但圍觀的百姓卻拍手稱快、紛紛叫好,有人甚至把錢丟進刑場打賞劊子手!
為什麼慈禧命令用鈍刀來斬殺「戊戌六君子」呢?
其實主要是對於「戊戌六君子」的痛恨!她已經給過維新派人士活命的機會了,但「戊戌六君子」不僅沒有「珍惜」,反而還串通袁世凱,密謀在頤和園控制住自己。這就令慈禧對「戊戌六君子」等維新派人士深惡痛絕,必須處以「極刑」才能緩解心頭之恨!
從帝後之爭到圍園劫太后,袁世凱告密導致「戊戌六君子」被捕問斬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啟用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開始實行戊戌變法,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於是遭到了他們強烈的反對。由此也形成了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雙方愈演愈烈,勢成水火。
9月18日,光緒皇帝給康有為、梁啓超等人下了一封密詔,上面有一句話是「朕位且不能保」。康梁等人知道現在形勢十分緊迫,所以一番計較之後,便決定鋌而走險:派人包圍住頤和園,殺死慈禧寵臣直隸總督榮祿,將慈禧太后控制住。這樣下來,光緒皇帝政治、軍事大權在握,無人掣肘,變法便能順利推行下去。
這件「圍園劫太后」的大事,維新派人士把他交給了時任工部侍郎的「自己人」袁世凱來辦。(早在7月,維新派就派徐仁錄前往小站聯絡袁世凱,試探其態度。康有為判斷袁世凱「為我所動」,乃舉薦袁世凱為侍郎。)
18日夜晚,譚嗣同前往法華寺密會袁世凱,告知了他「圍園劫太后」的全部計劃,袁世凱假意答應,便將譚嗣同打發走了。
20日,袁世凱乘火車回到天津後向榮祿告密,榮祿將此事立馬上報給了慈禧太后。
21日清晨,慈禧太后從頤和園回到紫禁城發動政變,廢黜了光緒皇帝,宣布自己臨朝訓政。她罷斥了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員,並下令逮捕他們。康梁二人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楊深秀等六人被慈禧太后捉住,於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用「大將軍」鈍刀問斬!
其實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之前,她只是斥責康有為、梁啓超等人「莠言亂政」,讓他們停職待參,這是她給維新派人士的一個機會。但維新派的「圍園劫太后」的做法徹底觸碰到了慈禧太后的底線,既要收了她的軍政大權,又要殺死她心愛的「老情人」榮祿,這讓當時這個站在大清國權力巔峰的女人如何能忍!
以鈍刀「大將軍」來斬殺「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以此來宣洩心中的仇恨
「大將軍」是對清朝行刑刀具中最鈍的那把刀的稱呼。這把刀說是最鈍,其實壓根就是沒開刃。它不僅沒有刀鋒,而且帶有斑斑鐵鏽,用它來斬首,犯人往往要砍幾十下才會斷氣。
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死刑犯的家人通過錢財來賄賂劊子手,他們並不是奢望死刑犯能夠逃過一死,而是希望劊子手能夠將刀磨快一點,好讓死刑犯在受刑時少受點痛苦。
鈍刀斬首,一下接著一下,雖然鮮血噴湧而出,但首級仍然與身體相連,人體的神經沒有斬斷,身體對於疼痛的感知還在。用這種刑罰來處決犯人,其痛苦程度僅次於凌遲處死了。
變法雖然於慈禧的利益有損,但損害並不是特別大,她還可以忍受和包容。但「圍園劫太后」卻觸犯了慈禧的根本利益。此時她對於維新派的仇恨是無以復加的,所以用鈍刀來殺掉「戊戌六君子」,以解自己心頭之恨!
以鈍刀「大將軍」行刑時的血腥畫面來震懾全場,告誡其他人好自為之
當天行刑時的場面是十分恐怖的,鈍刀「大將軍」一下一下砸在六人的脖子上,現場圍觀的人們無一不被這駭人的情景所震懾,這正是慈禧太后想要的。
她正好以此來告誡人們和其他官員,與自己鬥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更不用說想謀害自己,譚嗣同等六人就是例子。
嚴刑峻法的威懾是有一定效果的,讓人們好自為之、安分守己,這在治理國家上,也省去了不少麻煩。
燕子語
鈍刀雖不利,然譚公嗣同言辭犀利;
生命未能傳,贊戊戌君子英名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