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戊戌七君子」,為何最終成了六君子?看看第七人是誰

2021-01-15 談笑沂州府

1898年,慈禧突然發動政變,軟禁光緒帝,並下令逮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啓超等人,聽到消息後,幾經輾轉,最終流亡到日本等國家。

可剩下沒有走的譚嗣同等人,最終被慈禧太后下令,斬首在了北京菜市口,一場轟轟烈烈,變法維新運動,正式宣布結束。

可是事後,歷史學家在整理史料的時候發現,當時被捕的其實是七個人,而最終斬首的是六個人。那麼,原本的「戊戌七君子」,怎麼會最終變成了「戊戌六君子」呢?那第七個人,又是誰呢?

此人叫徐致靖,他在維新變法早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變法主力軍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都是被他推薦給光緒帝。如此重要的任務,按說在被斬的大名單裡,肯定是首發。但由於他被捕後,收到了搭救,才僥倖得以逃脫。

當時,他被捕後,他的父親第一時間就找到了自己的同窗好友李鴻章。李鴻章聽聞後,自知事態關係重大,不是普通尋常的案子,打個招呼就能解決的。但面對多年老友的懇求,李鴻章還是最終答應試一試。

首先,李鴻章找到了慈禧面前的大紅人榮祿,聲明徐致靖患有耳背,對康有為他們所謀劃的事情並不知情。而且,在光緒帝緊鑼密鼓準備變法的這兩個月裡,並沒有秘密召見過徐致靖。

榮祿本對維新變法的人士,是沒有好感的,但考慮到李鴻章的影響力,又加之徐父為救兒子所送來的錢財。最終,才在慈禧太后面前,將徐致靖從鬼門關裡拉了出來。

正可謂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徐致靖也是在牢裡待了兩年,直至1900年才出獄,定居在了杭州,1917年逝世。

相關焦點

  • 「戊戌六君子」及倖存四君子,他們是誰?年齡多大
    「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外,還有被捕倖存及成功出逃四君子,即康有為、梁啓超、張蔭桓、徐致靖,他們的表現和結局如何!「戊戌六君子」先後被捕入獄和斬首,據老獄卒劉一鳴回憶譚嗣同等六人,在獄中的表現: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拾取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林旭則靜若如處子,在獄中時時作微笑。康廣仁則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擔。林旭聞哭,尤笑不可抑。
  • 「戊戌六君子」其實就是「戊戌七君子」,有一個人非常傳奇
    「戊辰七君子」減少了,他才一個人成為了「戊辰六君子」,開始,他也站在當時的「中堅」的成員1898年,「百日維新」結束後,第6位,君子被押赴刑場,北京菜市門口前的死者但實際上,殺死最初發表的名單上不是六個人,而是七個人這第七個,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徐致靖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但是,康有為和梁啓超跑了,所以,只能抓她的人在抗日戰爭的眼裡,國軍手下有兩個「為虎作倀」的傢伙必須統治:
  • 戊戌第七位君子徐致靖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 為何戊戌六君子處死時,百姓都紛紛叫好唾罵,還給劊子手扔賞錢
    怎奈當時清朝國力太弱,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抗衡,最終在甲午戰爭之後,籤訂了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之後,梁啓超、康有為等見到中國的慘狀,於是開啟了維新變法,然而維新變法很短暫,僅百日之後便失敗,之後又出現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他們用鏗鏘有力的態度和誓言希望挽救中國,然而最終這六君子卻被處死。據悉,在戊戌六君子處死的時候,百姓竟然都紛紛叫好,還給劊子手賞錢,這又是為何?
  • 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時,為何百姓都拍手叫好,還向劊子手扔賞錢?
    戊戌六君子成了替罪的羔羊被慈禧殺害。這六人分別是:譚嗣同同治四年(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他父親譚繼洵是清朝一位高官,時任湖北巡撫。譚嗣同自小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1888年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了許多唯物色彩的思想。正因如此譚嗣同才最後參加到了戊戌變法之中。
  •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要害啊! 在我們腦海裡,通常對於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時的畫面,是這樣的:幾個人被押上了刑場,周圍的百姓心疼的看著他們,可是卻無力援助,為首的譚嗣同大笑三聲,並作詩一首:「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 戊戌六君子被斬,圍觀百姓為何鼓掌叫好,還丟菜葉?看他們做了啥
    也不知道是誰帶的頭,突然,一片菜葉子扔到了譚嗣同的臉上,有人發出了笑聲,接著便是第二片、第三片,然後菜葉子像雨點一樣,不斷砸向6位「主角」,看著眼前麻木不仁、樂此不疲扔著菜葉子的圍觀群眾,6個人不由得悲從中來。
  • 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之際,六人家鄉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9月30日,共和國69歲華誕前夕,我們迎來了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往前推兩日,今年9月28日,則是「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的紀念日。晚清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詢發現,六君子的家鄉近期紛紛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
  • 戊戌六君子死的如此悲壯,為什麼在百姓們看來是罪有應得?
    而堅持留在國內的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和康廣仁等人在北京慘遭殺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戊戌六君子」。其實戊戌六君子並不是沒有生的希望,只不過在死神即將來臨時,他們並沒有懺悔,也沒有求饒,而是慷慨赴死。這種大義凜然的悲壯,視死如歸的氣概,令人敬佩不已。
  • 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場,百姓為何卻拍手叫好?魯迅一句話道出原因
    同時,被捕的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可就如此慷慨赴義的義士,在被拉到菜市場斬首時,圍觀的百姓卻都拍手叫好,甚至用扔白菜的方式,來表示對譚嗣同等人的唾棄,這又是為何?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為何百姓都歡呼雀躍?魯迅一句話說破了真相
    可惜的是,變法僅僅持續了百日便因慈禧太后的阻撓而宣告失敗,事發後,康、梁兩個發起者逃亡,其追隨者中的六位卻慘遭清廷的殺害,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為表警戒,慈禧太后將他們斬首於鬧市,而此時可悲的一幕出現了——圍觀他們被殺的群眾歡呼雀躍,把英雄的慘死當作消遣。或許有人會疑惑為何民眾會是那樣的態度,對此,魯迅先生僅用一句話就點破了原因。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值此危難關頭,一批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危亡四處奔走呼喊,其中包括1898年推動了戊戌變法的戊戌六君子。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了北京。
  • 戊戌六君子?被砍頭時為何百姓紛紛拍手叫好?難道真是賣國賊?
    但是由於守舊派的勢力過於強大,最終戊戌變法宣告失敗,而其中最讓後人熟知的就是戊戌六君子。 根據歷史記載,當年戊戌六君子在英勇就義的時候,菜市口的圍觀百姓紛紛拍手叫快。
  • 慈禧為什麼下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呢?深惡痛絕的表現
    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
  •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十年京官,一生清貧,留得身後千古名
    文/高飛01、清貧京官劉光第在戊戌六君子中,劉光第的遭遇最令我痛心。每次讀到有關劉光第的事跡,總忍不住感嘆。如果我有一天遇見他,我一定要問他:"你為啥要做那個破官?"如果按照個人利益來計算,他那個官當得實在不值,很窩囊。為什麼呢?官職卑微,十年間竟沒有一次升職;薪水微薄,連一家人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別說過得體面了。來看看他當京官到底有多窩囊。
  • 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自願留下來赴刑場,年僅33歲
    譚嗣同是我國近代史上改革的先驅者,是一個民族英雄,他被稱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用血肉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用自己的生命來澆築革命鮮花。於是他一直到青年的時候都在訪問名師,向他們學習知識,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觀賞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結交。譚嗣同從小就愛國,喜歡劫富濟貧的大俠,於是他長大之後也是和很多這樣愛憎分明的人結交,但是他這樣的性格最突出的就是對於自己執著的事情一定會堅持到底,就比如改變舊社會的現狀,將改革貫徹到底。
  • 哪幾位成為戊戌六君子了哪?
    所謂戊戌六月便開始聯袁策動保衛光緒帝的計劃是政變後康氏應對時事的說法,與實情不符。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一下哪幾位成為戊戌六君子了哪?NO1: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 致使戊戌六君子被害的原因並非是袁世凱告密,而是維新領袖康有為
    戊戌六君子之死  1898年9月,紫禁城裡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推行變法已經三個多月。可朝裡一幫守舊的大臣,要麼態度冷漠、要麼推辭敷衍,群臣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   康有為在美國  戊戌六君子之死是因袁世凱告密還是另有隱情?   然而不久後,東窗事發,維新派遭到重創。
  • 梁啓超和康有為,通過晚年生活就能看出來,誰才是真君子
    梁啓超和康有為,通過晚年生活就能看出來,誰才是真君子。「戊戌六君子」相信是每一位學過歷史的朋友都會學到的內容,梁啓超和康有為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愛國志士,雖然他們當時的戊戌變法失敗了,但對於近代史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眼見事已成定局,譚嗣同卻反而不再擔心。面對尚處於朦朧中的百姓,還有那無藥可救的清廷,也許只有鮮血才能奠定思想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