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進行了百日後,慈禧發動了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被軟禁,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開始亡命天涯。而堅持留在國內的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和康廣仁等人在北京慘遭殺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戊戌六君子」。
其實戊戌六君子並不是沒有生的希望,只不過在死神即將來臨時,他們並沒有懺悔,也沒有求饒,而是慷慨赴死。這種大義凜然的悲壯,視死如歸的氣概,令人敬佩不已。
然而就在戊戌六君子走向刑場,慷慨就義的時候,他們得到的並不是百姓的惋惜,而是百姓的叫好,甚至有圍觀的百姓往他們的身上扔白菜幫子,這種行為在電視劇裡我們會經常看到,一般是貪官汙吏,或者做了許多壞事的官員才會接受的待遇。
那麼戊戌六君子死的如此悲壯,為什麼在百姓們看來是罪有應得?
有人說這是因為老百姓愚昧,受到了大清幾百年的思想禁錮。清朝屬於少數民族統治,為了維護大清,清政府加強了思想以及文化的控制,尤其是文字獄,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
但有一點我們清楚,資產階級改革和農民起義絕對是兩種不同的革命。不管是在西方還是大清,資產階級改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基礎上的。
我們知道清朝其實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看天吃飯的。鼎盛時期的清朝存在著資本主義萌芽,但也僅僅是萌芽而已。
鴉片戰爭以來,粉碎了清朝閉關鎖國的美夢,也打破了清朝的封建經濟,中華大地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近代工廠。列強侵略毫無疑問是屈辱的,但與此同時也促進了大清的開放及發展。
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腐朽的統治,也確實做出了一些改革,尤其是三十年洋務運動。這對中國的發展是有益的。但是清政府並未發生本質變化,仍保留著以封建制度、儒學思想治國的基本國策。
隨著資本主義思想在清朝開枝散葉,這種思想一度成為先進人士的主流思想。而民族資產階級的實力不斷增強,使得他們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
但是資產階級的這種力量,遠沒有達到推翻清政府或者與清政府討價還價的能力。
雖然在當時,湧現出了無數的有識之士,他們也早已睜開眼睛看世界,接受了西方先進的思想。但畢竟先覺者是少數,更多的人還是在接受舊思想的教育,甚至多數人根本不識字。
別說戊戌變法的時候了,其實就算到了民國時期,還有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明白共和是什麼意思。
維新派其實也知道實力不足,根基太淺,所以公車上書失敗後,維新派便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尤其是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紙以及學堂,一方面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開化民眾。
但維新派爭取的本身就不是人數佔多數的農民,而是知識分子,試想一下,農民連飯都吃不飽,誰會沒事去大街上買報紙呢?
而戊戌變法時間太短,老百姓也並沒有受到切實的實惠,也不了解,更別提讓他們支持了。
所以在很多人的眼裡,這些人就成了以下犯上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