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死的如此悲壯,為什麼在百姓們看來是罪有應得?

2021-01-08 深更讀史

戊戌變法進行了百日後,慈禧發動了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被軟禁,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開始亡命天涯。而堅持留在國內的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和康廣仁等人在北京慘遭殺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戊戌六君子」。

其實戊戌六君子並不是沒有生的希望,只不過在死神即將來臨時,他們並沒有懺悔,也沒有求饒,而是慷慨赴死。這種大義凜然的悲壯,視死如歸的氣概,令人敬佩不已。

然而就在戊戌六君子走向刑場,慷慨就義的時候,他們得到的並不是百姓的惋惜,而是百姓的叫好,甚至有圍觀的百姓往他們的身上扔白菜幫子,這種行為在電視劇裡我們會經常看到,一般是貪官汙吏,或者做了許多壞事的官員才會接受的待遇。

那麼戊戌六君子死的如此悲壯,為什麼在百姓們看來是罪有應得?

有人說這是因為老百姓愚昧,受到了大清幾百年的思想禁錮。清朝屬於少數民族統治,為了維護大清,清政府加強了思想以及文化的控制,尤其是文字獄,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

但有一點我們清楚,資產階級改革和農民起義絕對是兩種不同的革命。不管是在西方還是大清,資產階級改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基礎上的。

我們知道清朝其實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看天吃飯的。鼎盛時期的清朝存在著資本主義萌芽,但也僅僅是萌芽而已。

鴉片戰爭以來,粉碎了清朝閉關鎖國的美夢,也打破了清朝的封建經濟,中華大地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近代工廠。列強侵略毫無疑問是屈辱的,但與此同時也促進了大清的開放及發展。

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腐朽的統治,也確實做出了一些改革,尤其是三十年洋務運動。這對中國的發展是有益的。但是清政府並未發生本質變化,仍保留著以封建制度、儒學思想治國的基本國策。

隨著資本主義思想在清朝開枝散葉,這種思想一度成為先進人士的主流思想。而民族資產階級的實力不斷增強,使得他們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

但是資產階級的這種力量,遠沒有達到推翻清政府或者與清政府討價還價的能力。

雖然在當時,湧現出了無數的有識之士,他們也早已睜開眼睛看世界,接受了西方先進的思想。但畢竟先覺者是少數,更多的人還是在接受舊思想的教育,甚至多數人根本不識字。

別說戊戌變法的時候了,其實就算到了民國時期,還有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明白共和是什麼意思。

維新派其實也知道實力不足,根基太淺,所以公車上書失敗後,維新派便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尤其是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紙以及學堂,一方面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開化民眾。

但維新派爭取的本身就不是人數佔多數的農民,而是知識分子,試想一下,農民連飯都吃不飽,誰會沒事去大街上買報紙呢?

而戊戌變法時間太短,老百姓也並沒有受到切實的實惠,也不了解,更別提讓他們支持了。

所以在很多人的眼裡,這些人就成了以下犯上的罪犯。

相關焦點

  •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要害啊! 在我們腦海裡,通常對於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時的畫面,是這樣的:幾個人被押上了刑場,周圍的百姓心疼的看著他們,可是卻無力援助,為首的譚嗣同大笑三聲,並作詩一首:「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 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時,為何百姓都拍手叫好,還向劊子手扔賞錢?
    戊戌六君子成了替罪的羔羊被慈禧殺害。這六人分別是:譚嗣同同治四年(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他父親譚繼洵是清朝一位高官,時任湖北巡撫。譚嗣同自小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1888年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了許多唯物色彩的思想。正因如此譚嗣同才最後參加到了戊戌變法之中。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值此危難關頭,一批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危亡四處奔走呼喊,其中包括1898年推動了戊戌變法的戊戌六君子。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了北京。
  • 為何戊戌六君子處死時,百姓都紛紛叫好唾罵,還給劊子手扔賞錢
    馬關條約之後,梁啓超、康有為等見到中國的慘狀,於是開啟了維新變法,然而維新變法很短暫,僅百日之後便失敗,之後又出現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他們用鏗鏘有力的態度和誓言希望挽救中國,然而最終這六君子卻被處死。據悉,在戊戌六君子處死的時候,百姓竟然都紛紛叫好,還給劊子手賞錢,這又是為何?
  • 「戊戌六君子」及倖存四君子,他們是誰?年齡多大
    「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外,還有被捕倖存及成功出逃四君子,即康有為、梁啓超、張蔭桓、徐致靖,他們的表現和結局如何!「戊戌六君子」先後被捕入獄和斬首,據老獄卒劉一鳴回憶譚嗣同等六人,在獄中的表現: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拾取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林旭則靜若如處子,在獄中時時作微笑。康廣仁則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擔。林旭聞哭,尤笑不可抑。
  • 慈禧為什麼下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呢?深惡痛絕的表現
    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
  • 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場,百姓為何卻拍手叫好?魯迅一句話道出原因
    同時,被捕的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可就如此慷慨赴義的義士,在被拉到菜市場斬首時,圍觀的百姓卻都拍手叫好,甚至用扔白菜的方式,來表示對譚嗣同等人的唾棄,這又是為何?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為何百姓都歡呼雀躍?魯迅一句話說破了真相
    英國人用堅船利炮砸開了清王朝緊閉的國門後,清朝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為了挽救危亡,不少仁人志士四處奔走,其中就包括了康有為、梁啓超。在推崇西方理念的康、梁二人遊說下,光緒皇帝同意實施變法,而這便是著名的"戊戌變法"。
  • 戊戌六君子?被砍頭時為何百姓紛紛拍手叫好?難道真是賣國賊?
    其所主張的是由君權為主,所以各朝各代的皇帝們都會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從而使得國家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使得相權被完全的瓦解,皇權制度達到了極度的膨脹。之後的清朝自然也是延續了這一傳統。
  • 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自願留下來赴刑場,年僅33歲
    譚嗣同是我國近代史上改革的先驅者,是一個民族英雄,他被稱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用血肉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用自己的生命來澆築革命鮮花。雖然維新派逃的逃死的死,但是譚嗣同並不害怕這些,他想用自己的生命來喚醒百姓心中的火苗。當時的維新派只有康有為逃跑了,剩下六個人全部被抓,而譚嗣同本身有逃跑的機會,但是他自願留下來赴刑場。
  • 戊戌六君子被斬,圍觀百姓為何鼓掌叫好,還丟菜葉?看他們做了啥
    1898年9月28日,下午4時,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刑場人山人海,烈日當空,曬得圍觀群眾有些不耐煩,他們焦急地等待著今天的「主角們」登場,終於,6個戴著枷鎖的人緩緩走了上來,他們分別是譚嗣同
  • 戊戌第七位君子徐致靖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 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之際,六人家鄉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9月30日,共和國69歲華誕前夕,我們迎來了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往前推兩日,今年9月28日,則是「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的紀念日。晚清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詢發現,六君子的家鄉近期紛紛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
  • 致使戊戌六君子被害的原因並非是袁世凱告密,而是維新領袖康有為
    駐朝日軍趁亂挾制了朝鮮國王,袁世凱當機立斷,領兵包圍了朝鮮王宮,如此日本人才沒能得手。對於日漸衰落的大清國來說,這可是一劑強心針啊!  袁世凱因此受到了李鴻章的重視,被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這官職太長了,說的直白一點,他就像是朝鮮的太上皇。
  • 「戊戌六君子」其實就是「戊戌七君子」,有一個人非常傳奇
    「戊辰七君子」減少了,他才一個人成為了「戊辰六君子」,開始,他也站在當時的「中堅」的成員1898年,「百日維新」結束後,第6位,君子被押赴刑場,北京菜市門口前的死者但實際上,殺死最初發表的名單上不是六個人,而是七個人這第七個,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徐致靖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但是,康有為和梁啓超跑了,所以,只能抓她的人在抗日戰爭的眼裡,國軍手下有兩個「為虎作倀」的傢伙必須統治:
  • 明明是「戊戌七君子」,為何最終成了六君子?看看第七人是誰
    可是事後,歷史學家在整理史料的時候發現,當時被捕的其實是七個人,而最終斬首的是六個人。那麼,原本的「戊戌七君子」,怎麼會最終變成了「戊戌六君子」呢?那第七個人,又是誰呢?此人叫徐致靖,他在維新變法早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變法主力軍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都是被他推薦給光緒帝。如此重要的任務,按說在被斬的大名單裡,肯定是首發。
  • 哪幾位成為戊戌六君子了哪?
    所謂戊戌六月便開始聯袁策動保衛光緒帝的計劃是政變後康氏應對時事的說法,與實情不符。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一下哪幾位成為戊戌六君子了哪?NO1: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也正是因此,在她失敗且昏暗的統治下,不僅百姓身陷水火,更是葬送了清廷最後的希望。 1757年,乾隆帝將前朝遺留下來的「閉關鎖國」全方位開啟,整個清朝陷入了無法與外界溝通的境況,技術日益落後。加之後來的慈禧統治,民生疾苦又兵敗頻傳,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這樣的清朝是看不到希望的,必須要有人來承當那一道曙光。
  • 戊戌變法真相:慈禧支持變法,外國人害了皇上,康有為坑死六君子
    戊戌變法真相:慈禧支持變法,外國人害了皇上,康有為坑死六君子! 公元1895年4月,乙未科進士正在北京參加會試,在等待發榜的過程中,迎來了《馬關條約》即將籤訂的消息。
  •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十年京官,一生清貧,留得身後千古名
    文/高飛01、清貧京官劉光第在戊戌六君子中,劉光第的遭遇最令我痛心。每次讀到有關劉光第的事跡,總忍不住感嘆。如果我有一天遇見他,我一定要問他:"你為啥要做那個破官?"如果按照個人利益來計算,他那個官當得實在不值,很窩囊。為什麼呢?官職卑微,十年間竟沒有一次升職;薪水微薄,連一家人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別說過得體面了。來看看他當京官到底有多窩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