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說文解字》中的解釋,"鄉"這個字大體分為四個含義:一指的是與"城"相對的"鄉村"、"村鎮";二指的是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即"家鄉";三指的是古代的一個同音字,即"向",意為"嚮往";四指的便是我們今天所要講到的一個話題——國家的一種行政規劃單位。
儘管隨著時代的變化,如今"鄉"在人們的眼中已經徹底成了"鄉村"的代名詞,很多人都已經忘了,其實,"鄉"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國家行政規劃中的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行政規劃單位。這種鄉級規划行政制度從秦朝時便已經開始,儘管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的行政規劃單位都作出了不少的改變,甚至有點行政區域被取消,但唯有"鄉"是一直不變的,所謂"流水的行政規劃,鐵打的鄉"大概便是如此吧。
不過,鄉的存在不變,不代表它其中的一些細節不變,比如,兩宋時期統治者就對"鄉"做了一次變更,而變更的內容正是"鄉名"。
一、為何在眾多行政規劃中選擇了"鄉"
兩宋時期,統治者承襲唐代的政治制度的同時,吸取了唐末藩鎮割據的潛在危害性,為了防止"安史之亂"再次重演,宋代取消了藩鎮,此後宋代的主要地方行政設置便固定在了路、州、縣三級,而"鄉"正是縣以下的行政規劃單位。"鄉"可以說是我國歷史最久遠的一個行政規劃單位,它從西周時候便已經存在,《周禮》中曾記載到:"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州為鄉,使之相賓";《莊子》中也有過記載:"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從這些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鄉"在古代不僅是一個行政規劃,而且它在整個政治規劃體系的地位還不小。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中國古代的國家構成要素中,最重要的便是血緣關係,無論是從政治制度上來看還是從律法方面上來看,血緣關係都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而與血緣關係相聯繫的,便是地緣關係。
於是,在這一層又一層的關係中,儘管"鄉"的單位是最小的,但整個國家體系卻是從"鄉"開始發展的,而且因為血緣和地緣聯繫的關係,"鄉"在整個國家體系就好似是一棟房子的地基——儘管微小,卻很重要——而這也是宋代統治者對鄉名進行重大改動的原因之一。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鄉名"了。古代地方名稱的組成其實很簡單,通常是由通名和專名這兩部分組成,地名對於古代中國擁有非同尋凡的意義,有專家學者曾經提出過,地名是不同時代的人類同自然作鬥爭以及與其他人、其他民族、其他國家交往之後得出的一種歷史文化,"蘊含著人群、商業、族姓、衝突、民間信仰以及國家政策等方面的諸多內涵,因此地名就與不同時代自然、社會、人文現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可以說,地名不僅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而且是時代變遷的記錄者。"
除此之後,固定的鄉名制度有利於統治者對縣級以下的行政機構的管理。所以,一個地方的地名,無論哪個地方是城鎮還是鄉村,是國都還是某個不知名的小地方,其名字都擁有著非凡的意義,絕不可能隨意更改。
但是,在兩宋時期,卻出現了一次大更改,有大量的鄉名被更改,這其中除了我們在前面說到的那個原因之外,還因為鄉與其他行政機構相比,鄉的性質更加強烈。
鄉並不是最小的行政區域,在鄉之下還有許多更小的行政規劃——鄉在這其中倒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可以與上級行政機構進行直接接觸,同時也能夠維繫更下一級行政機構的空間基礎,而且鄉的可操作性也比其他行政區劃要強,因此,從政治方面來說,相比起其他行政規劃,鄉既能夠滿足統治階級的政治需求,又能夠滿足民眾們的實際性需要,因此,它更加符合統治者的野心。
宋代在我國歷史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很多人都說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往前是唐,中國歷史最繁華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浪漫、最有發展力的一段時期;往後是戰亂,是異族的入侵,是國力的一朝不如一朝,是慢慢落後於世界的腳步。
而實際上,兩宋時期的確是中國歷史之大變革時期,許多制度在這一時期內都作出了重大的改變,而兩宋時期,因為戰爭、人口兼併、人口劇增等因素的影響,舊有的鄉裡制度遭到了重大的打擊,比如鄉司制度失去其作用便是最好的例子,因此,當舊有的鄉裡制度不能滿足人民和統治者時,新的鄉裡制度就應該要登場了。
鄉裡制度是唐宋變革中最不起眼的一個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而鄉名的更改,正是鄉裡制度進行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它的改變不僅是對人民和統治者的需求的一次滿足,同時也將當時制度的雅化和儒化趨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從地理型到願景型——宋代鄉名更改的時代特徵
每一個時代都擁有著那個時代的特點,比如秦朝重武、唐朝狂傲浪漫、宋朝溫潤可愛,這些時代的特點對於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都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當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研究時,總會從中窺探到時代的特徵。
同樣地,宋朝鄉名更改的背景正是宋朝大變革時代,其中的各種制度不僅體現著人民和統治者的願景,也反映著兩宋時期的時代特點,而當制度與時代特點相互結合的時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鄉名更改制度。
首先,鄉名更改體現出的是一種雅化和儒化的趨勢,具體的表現就是鄉名從原先的地理型變成後來的願景型。何為"地理型"呢?其實這很好理解,在鄉名進行更改之前,大多數的鄉名都與那個地方的地理因素有關,幾乎是每當你聽到一個地名的時候,就能夠聯想到當地的一些地理特徵;然而,當鄉名進行更改之後,這種特點就完全改變了,它充滿著人們對當地的一些美好願景,並且逐漸儒化。
那麼,何為"儒化"呢?眾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內容,無非就包括"仁、義、禮、智、信、賢、孝、善、德"等內容,而更改過後的鄉名幾乎都被冠上了這些儒家傳統內容,比如歸安縣有一個鄉就被改成了至孝鄉,其體現出的便是一個"孝"字,又比如建康府的北信鄉"元名履仁,乾通志改仁信;另外,宋寧宗在下詔更改鄉名的時候,曾說道過:"平江府新創嘉定縣,分置五鄉,可以依仁、循義、服禮、樂智、守信為名,從守臣所請也。"
裡面的內容正是說下轄的鄉可以根據儒家的這些內容進行更改。所謂上行下效,皇帝都這麼下令,底下的官員當然是按照皇帝的命令行事的。
事實上,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是理所當然的。儒家學說自漢武帝時期開始便成為我國封建皇朝的主流文化,哪怕是異族統治者為了籠絡民心,也不得不尊崇儒家文化;而當儒家文化來到兩宋時期以後,經過程朱等人的發展,儒家學說再次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程朱理學。
無論我們現在對程朱理學有著怎麼樣的批判,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當年,理學成為國家的正統學說,上至統治者下到平民百姓,無一不對理學推崇備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對鄉名進行更改的時候,統治者毫不猶如選擇了儒家文化——一方面是因為這樣更容易籠絡人心;另一方面是因為方便了統治者的統治與管理。
其次,體現出了宋朝重視科舉文教事業的趨勢。縱觀中國歷史,宋朝絕對是最重文的一個朝代,正如宋太宗所說的那樣:"欲興文教,抑武事.......王者雖以武功克敵,終須以文德致治",宋太宗怕"黃袍加身"的故事再次重演,力求打壓武將,於是宋朝文官獨大,文學氣息竟是比唐代還要濃烈;同時,文教只是一種手段,天下學子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進行科舉,並期望"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因此,當鄉名進行更改的時候,在雅化的趨勢下,這些被更改的名字也體現著宋朝的科舉文教事業的重要性。
正如我們在前面說過的那樣,宋朝是一個很神奇的朝代,許多重大的變革從這裡開始發生。鄉裡制度儘管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制度,但它對於後世的鄉裡制度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鄉裡制度的改變也與中國當時的底層社會有著莫大的聯繫。
參考文獻:
《說文解字》
《宋史》
《周禮》
《宋代鄉名更改及其社會文化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