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漁工伏在船艙裡聽水聲,可以分辨水下有什麼魚群;有本事的獵人,晚上能從野獸眼睛裡反射出的不同光點,判斷來的是野豬還是狐狸;蛇醫看見被咬過的傷口,能夠立刻判斷是眼鏡蛇還是蝮蛇……這些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磨礪出來的。所謂實踐出真知,正是在與困難的鬥爭中經風雨、長才幹的。
犯其至難方能圖其至遠。正如作家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對1000多個窪地進行比選,走遍西南山區上百個窩凼,最終找到「天眼」最適合的建造地點。獲得國家改革先鋒稱號的許振超,憑著「悟性在腳下,路由自己找」的韌勁,練就了「一鉤準」「無聲響操作」等絕活,先後七次刷新貨櫃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享譽全球。可以說,一個人只有經歷實踐中的摸爬滾打、心理上的輾轉反側,與困難鬥爭、向實踐學習,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對黨員領導幹部而言,困難是自身成長的「維他命」,挑戰是提升本領的「蛋白質」。沒有經歷過讓人撓頭的事情,沒有經過突發情況、複雜環境的鍛鍊,很難成為合格的領導幹部。馬廄裡養不出千裡馬,不願意下水就永遠學不會遊泳。如果只想著當太平官,只有坐而論道的「認識論」,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那就始終與實際隔了一層,也無法增長才幹、磨礪心志、鍛造品格。
改革開放40年,透過宏觀層面的經濟發展奇蹟,可以看到無數改革先鋒的負重前行。40年後的今天,仿佛仍然能聽到改革先行者們急促的呼吸、猛烈的心跳,感受到他們「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進取精神。40年來,走過了旋渦,經歷了風浪,但我們在遊泳中學會了遊泳,在與困難的鬥爭中走出了一條新路、好路。
改革走到今天,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徵服。越是在這樣的時候,就越是需要廣大黨員領導幹部衝鋒在前,敢於走出心理舒適區,激發同困難鬥爭、向問題進發的精氣神。正因此,幹部培養既要注重知識結構,也要鍛造堅韌的意志品質;不僅要營造良好氛圍,也要放到重大鬥爭一線去真刀真槍磨礪。唯有如此,才能讓領導幹部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幹、壯筋骨,學真本領,練真功夫。
「江河之所以能衝開絕壁奪隘而出,是因其積聚了千裡奔湧、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在重大鬥爭中去經受鍛鍊,在克難攻堅中增長膽識和才幹,涵養知難而進、逆流而上的氣概,磨礪遇強更強、愈挫愈勇的堅韌,就能在「挑戰—應戰」中迸發更強大的力量,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23日 04 版)
(責編:馬昌、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