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絕密工程》舉行映前觀摩會暨映前觀影演講,宣講人長沙市政法委調研員劉金田講述了電影《絕密工程》(以下簡稱「絕」)的背後故事,以四個問題提升了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期待。銀屏點亮,通過李幼斌、丁海峰、甘婷婷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的精彩演繹,蘑菇雲背後的工程兵英雄形象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雖然取材於「兩彈一星」絕密工程的宏大主題,但這部電影沒有落入偉人敘事和歷史陳述的窠臼,而是聚焦於十萬工程兵中鐵錘營這一代表性集體,通過懸念敘事的方式,刻畫了一批個性鮮明的工程兵英雄。同時,《絕》也是工業類型片的一個代表,與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在主題表達、情節設置、人物塑造等方面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主旋律背景與多重困難設置
《橋》是工人階級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態登上銀幕的作品,主要講述了1947年東北鐵路廠工人響應支援前線的號召,克服重重困難造出橋座鉚釘,修復煉鋼爐,頂著施工期限和難度壓力完成修橋任務的故事。而《絕》講述了被譽為「沙漠雄獅」的10萬工程兵,在荒漠戈壁中為「兩彈一星」工程修築基地、鋪設幹道、疏通坑道的故事。兩部影片有著相似的主旋律背景,感召於國家憂患之際,以工業建設為國防安全奠基,或是後方鐵路廠工人搶修鋪路支援解放戰爭,或是工程兵夜以繼日修築基地鑄造和平盾牌。
同樣,兩部影片的工人都面臨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的問題,情節設置上採用了相似的多重困難模式。東北鐵路廠工人接到的任務是要在15天內造出修橋所需的全部橋座、鋼板、鉚釘,戈壁灘的鐵錘營則是要在一年之內修建工程所需的廠區、機房、機場和幹道等設施。《橋》面臨鋼材缺少、電爐設備年久失修、修補材料危險不耐用的困難,《絕》也受困於西北的駭人風沙、糧食淡水缺少、施工安全等問題。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工人們用智慧和堅韌,一一克服了這些困難,關關難過關關過,困難模式顯示了工程的艱辛,也襯託出工人的偉大。
懸念敘事與物象符號
《橋》受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理論影響,遵循「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創作方法,通過進步工人和知識分子、先進工人和落後工人的對比,突出先進工人崇高的英雄形象,弘揚了堅持、敬業、愛國的革命鬥爭精神。而《絕》採用懸念敘事的方式,工程建設和人物情感兩線並進,讓觀眾心理隨人物命運跌宕起伏,影片也給人物貼上了個性化的物象符號,讓角色形象更加鮮明深刻,創造性地塑造了女工程兵的形象。
根據學者範培松對懸念的含義解釋:從讀者閱讀接受心理來說,懸念是一系列複雜的心理活動,從作者創作的表現角度來看,懸念是敘述的手段和技巧。影片伊始,朝鮮小女孩送年糕發現了人去帳空的秘密,自此一個個草蛇灰線、引人入勝的懸念牽動著觀眾的好奇心,釋懸時又與伏筆呼應,極大滿足了觀眾的期待。比如,魏鐵北從副團長降為營長的緣由一直沒交待,隻言片語穿插暗示,待到小石頭意外死亡後才閃回到朝鮮戰場上,揭示魏鐵北被處罰是因為施工冒進導致戰友犧牲,同樣的悲劇在魏鐵北身邊再次發生,悲劇意味加強深化了。小石頭的死亡雖然觀眾可以預料到,但是過程中的鋪墊一直懸著觀眾的心:離地十幾米的高塔,沒有任何防護的徒手攀塔,劉小溪測量時風沙肆虐,暗示著悲劇的不可避免。還有一系列通過道具設置的懸念,比如魏鐵北拿給劉小溪系設備的紅布條,成為最後呼喚「要是給你栓根紅布條就好了」救命稻草似的東西,比如肖指導藏在枕頭底下的信又在曬被子時被偶然發現,喪子的悲痛如一記驚雷擊在觀眾心上,這些前後呼應的細節,使得情節緊湊合理,也放大了情緒的感染力。
電影最後,魏鐵北在一片胡楊林中插上紅旗,一一祭奠犧牲的戰友,饅頭、菸袋、紅石頭、花手絹等物象逐漸與黑白影像重合。這些物象不單單是人物的喜好,而是承載了不同的所指內涵,使得這些人物形象更能代表十萬工程兵。影片中的小石頭是一個少年老兵,五年沒有回家的他最是想念家鄉的饅頭和疙瘩湯,帶他出來的魏鐵北對他心懷愧疚,看著吃饅頭就開心得不行的小石頭,許下帶他吃大魚大肉的承諾,因此饅頭的所指是鄉愁,是對遺憾的補償。老班長的菸袋劃分了他的年長身份,一個保守淳樸的老者形象,但誰能想一個謹小慎微的人竟敢拿著槍桿子去搶糧食,這是他自我犧牲成全他人的選擇,與槍同形的菸袋是對他的紀念。劉小溪來到男人扎堆的鐵錘營第一天,就給自己的帳篷繫上了花手絹,怕自己找不到路,這是獨一無二的象徵,但最後她還是迷失在了荒漠裡。而紅石頭則是美和堅毅的象徵,擔當工程建設技術指導的劉小溪,和普通工人一樣能吃苦,在關鍵時刻堅持科學和理性,這一女性形象彌補了以往同類型影片女性角色的失語。肖指導員兒子在信中寫道:「爸爸,人們說胡楊樹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爛,我覺得咱們工程兵就像胡楊樹」。這裡的胡楊林所指的就是紮根戈壁、默默付出的十萬工程兵,隱喻了工程兵烈士的崇高精神如胡楊林一般千年不朽。
小結
近年來,諸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等一系列新主流電影呈現小人物視角和大事件背景結合的創作轉向、主旋律和主流市場融合的價值轉向、大眾情感共鳴與政治意識宣傳契合的傳播導向。事實上,《絕》這樣一個「兩彈一星」背後的工程兵故事也可以劃分到這一陣營。誠然,影片以工程建設為背景,其時間緊迫程度沒有像《八百》那樣被強調,一個個工程兵意外死亡事件之間銜接略顯生硬,但其人民在場的敘事視角、懸念敘事方式、物象符號的所指意義也給工業類型片創作帶來啟發。
光陰荏苒,歷經71年劇烈的社會變遷,我國已從百廢待興的貧窮國家成長為一個基建大國、航天強國,悉數這些偉大工程,從三峽大壩、港珠澳跨海大橋、高鐵公路到天眼、北鬥導航系統、國際空間站,這一時代更迭、拆舊建新過程中工人群體也經歷相同命運的變化。雖然資訊時代當年工程兵的番號已然消失,當代銀幕上工人形象作為主角也並非常見,但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工人在建設實踐中不斷繼承發揚著那份自強不息、不畏艱難的寶貴精神。
【作者簡介】
劉庫,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導。秦洪,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電影專業碩士生。
(點擊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