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熊卓甜 王苗苗 首席記者宗雷
如果把想生二孩比作買彩票,有人已經開獎,有人還在等待。無論是歷盡艱辛還是意外驚喜,有些家庭迎來了二孩,也有些家庭,還在要二孩的路上奔走,等待「成功」的那一天。
河南「全面二孩」政策實施5周年,現在是啥狀況?
故事1:40歲迎來二孩,相差15歲的哥兒倆親得很「哎喲,我弟弟咋那麼可愛呀!」
今年剛步入大學生活的小澤,看見視頻中不到3歲的弟弟一邊剝橘子吃,一邊奶聲奶氣地喊「哥哥」,又忍不住地誇讚……
此場面,讓河南商報記者頓生「嫌棄」,畢竟小澤已經是個18歲的大男孩兒了,說出這樣的話未免也太「肉麻」了!就連小澤媽媽都說:「哥兒倆相差15歲,親得很!」
「要老二時我都40歲了,之前一直沒懷上,最後去做了試管嬰兒。」小澤媽媽說,當時放了兩個胚胎,最後只存活了一個,也就是現在的二寶。
直到現在,她還會偶爾打趣:「受了那麼大的罪,還是生了兒子,也不知道當初如果生了女兒,兄妹倆會不會更親。」
故事2:有了二孩後,除了經濟壓力大,什麼都好
31歲的志豪剛步入「二孩生活」5個多月,問他感受如何,他說這是「甜蜜的負擔」。
2018年,志豪從事業單位辭職,開始創業。「那時候月薪才三千多元,老婆剛生完孩子還沒工作,我每個月都是刷信用卡、向朋友借錢周轉……」他說,外債和養娃的壓力實在太大。
創業路上不好走,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今年又迎來了二孩,是個兒子,也是個意外。
「我們頭胎是個女兒,想要二孩,但沒想到這麼快。」志豪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他的內心五味雜陳。
「現在兒子的衣服、玩具都是拾他姐的,感覺可虧待他,而且自從有了老二,老大的生活質量也下降了。」志豪感慨道,本來還想給老大報個培訓班呢,現在也暫時實現不了,更不敢仔細計算將來兩個孩子上學後的開支。
也有一些人,可能這輩子與二孩無緣
故事3:36歲,還能再拼一拼!
2021年是張櫻的本命年,她36歲了。
2016年,河南「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她家大女兒剛出生。看著粉嘟嘟的小傢伙,張櫻心都化了,什麼側切、妊娠期高血糖都不怕,下定決心再來個二寶。
幾年過去了,再做夢時,她還會夢見粉嘟嘟的小傢伙——她曾「失去」的兩個孩子。第一個在她肚子裡待了60天,第二個只待了45天,都是胎停。冰冷的手術室,慘白的無影燈,渾身不自主的顫抖……張櫻說起來都要哭一場。
二孩,成了張櫻不敢觸碰的「傷口」。第二次流產後,幾乎每個周末,張櫻都會拉上老公往醫院跑,中醫、西醫都看遍了。醫生們幾乎都會丟給她一句話:都挺好,回去放心要。
有時候,張櫻只能安慰自己,孩子肯定會來,只是早晚問題。
故事4:43歲,這輩子可能再沒機會要二孩了
抱著厚厚的一沓檢查單,哭著跑出醫生診室,成了李米要二孩的最後一點記憶。
43歲的她已經做了3輪試管嬰兒,一次都沒成——意料之中。
醫生說,從檢查結果看,李米的卵巢裡幾乎沒有可以用的卵子了。李米不想認命,接連又跑了三家醫院,結果像是商量好的,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李米和老公就開始備孕。想著頭胎懷孕很順利,倆人身體狀況也一直很好,就沒那麼著急。沒想到一年了也沒懷孕,倆人就坐不住了。
去醫院一查,李米有子宮肌瘤,而且位置也不好,對懷孕影響很大。手術耽誤了一年半,誰知,子宮肌瘤沒了,宮腔粘連出現了,輸卵管不通也跟著來了。
「放棄吧!」李米多少次閃過這個念頭,但都不捨得。「試管嬰兒」成了李米最後的希望。
促排、取卵……每一次,李米都在煎熬中等待,因為成天往醫院跑,又不能老請假,不得不辭職,前前後後花了十幾萬元,依然未能如願。
「五年了,什麼都沒了!」李米哭著說。
分析
想生不能生,母親年齡大是最大問題
「真的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嗎?」李米這樣問。
「如果你再年輕十歲,或者五歲也行,可以用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現在太晚了。」醫生回答。
在門診上,每天都有很多四十多歲的人到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優生遺傳科就診,看著患者焦急且渴望的眼神,該科主任張富青不忍心,又不得不問上一句:你之前幹啥了?
無數的患者告訴她,年輕時不想要,現在想要了;年輕時經濟不獨立,現在想要了……可一切都晚了。
「想要二孩卻要不上的人裡,年齡是最大問題。」張富青說。
據了解,2015年起,河南省育齡婦女人數進入下降通道,2018年全省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女性人口比2017年減少41萬,2019年則更以數十萬人的速度在減少,而結婚對數也在2013年達到峰值126.24萬對後,逐年下降,到2019年已降至763893對。
「這5年,人的年齡在增長,生育力在下降,出生缺陷在增加,很恐怖。」張富青說,從生殖角度來說,作為一名醫生,迫切地建議想要孩子的人:28歲前,一定要生孩;35歲之前,一定要生完二孩。
(除醫生外,本文受訪者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