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悲傷自毀:卡西尼號探測器今日墜入土星

2020-11-24 驅動之家

第一個打入土星內部的人類探測器卡西尼號今天將和我們告別了。1997年10月15日它發射升空,走了7年,才到達土星,然後圍著土星工作了13年。

根據推測,北京時間9月15日19時54分左右,將是超齡服役的卡西尼號的最後時刻,我們將再也接收不到來自卡西尼的信號。


9月11日最後一次飛越泰坦

現在我們看到的美麗的土星環、土星照片,基本都是它拍的。

它證實了土衛六可能有存在生命的環境。

我們對土星的諸多了解,卡西尼居功至偉。


卡西尼號拍的增強色彩版土星環照片

最後的告白:

人類朋友們,當你們看到這行文字時,我的生命已經進入倒數計時。

我,卡西尼號,NASA(美國宇航局)多年來最後一個旗艦級的深空探測項目,在圍繞土星飛行了整整13年後,迎來了最終戰役:燃燒最後一點能量,竭盡所能地接近此前從未探觸過的神秘領域,探索土星環、土星大氣層和外層結構。

如果一切理想,我將於9月15日(美國東部時間)撞向土星,徹底燒毀自己,但那之前,哪怕是一點點意外碰撞,都足以讓我提前結束只有20歲的生命。沒有關係,對於一個星際探測器來說,能夠工作到這個年紀,已經足夠。

如果你從未聽說過我的名字,請允許我稍稍介紹一下自己。

我的全名叫卡西尼-惠更斯號,卡西尼、惠更斯分別是兩位17世紀的科學家。

義大利科學家卡西尼發現了土星環縫,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我的主探測器。

荷蘭科學家惠更斯發現了土衛六,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我攜帶的小兄弟土衛六著陸探測器惠更斯號,後者於2005年1月14日著陸於土衛六,地球收到了土衛六的第一張圖像。

上世紀80年代,NASA(美國宇航局)和歐空局的部分科學家提議聯合探測土星和土衛六,在這個設想變成現實的過程中,是一輪又一輪的「大戰」,既有超級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又有盟友之間的經費戰爭,然後夾雜著學術地位、環保風暴等一系列爭鬥。

如果不是歐空局和義大利太空局已經率先出資,NASA極力勸說國會不能做出跳票這種沒品的事,這個項目分分鐘可能夭折。

參加這項土星探測計劃的國家一共有17個,是人類進入空間時代以來最激動人心的大型國際合作課題之一。

耗資32億美元之後,我終於成型:直徑3米,高7米,重6.4噸,攜帶了27種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


卡西尼號探測器

1997年10月15日,我攜帶小兄弟「惠更斯」號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1998年4月,我在距金星284公裡處飛掠,利用金星引力獲得加速。之後,我繞太陽一圈,於1999年6月再次在距金星600公裡處飛掠,獲得金星引力的第二次加速。同年8月,我在距地球1171公裡處飛掠,利用母星引力進行第三次加速,正式飛向太陽系外層。

兩年後,2000年12月,我在距木星約1000萬公裡處飛掠,獲得了木星引力的加速。這時,我的速度超過了每秒30公裡,這一刻起,我才向目的地土星飛去。

這四次助推,計算的時間、角度無一不是妙到毫巔,無論哪一個環節差之毫厘,我都將和土星失之千裡。北京時間2004年7月1日上午,距離我被發射7年之後,我終於飛到了土星身邊,成為首艘繞行土星的人類探測器,正式開始工作。

原本我的計劃任務周期為4年,因為表現出色,任務一延再延,一直服役到第13個年頭。這算得上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蹟,因為一架星際探測器在工作和休眠時需要耗用的能量等級是截然不同的。

2010年,遠在地球的科學家計算出我的助推劑還剩下不到1%,這意味著燃料耗盡的話我可能飛行失控,他們不得不為我計劃一個體面的退休儀式。

作為一顆即將耗盡能源的星際探測器,通常的養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停留在土星軌道上從此安靜地漂泊;一種是飛去更遠的地方,比如海王星或者乾脆飛出太陽系。

但是身為一個戰士,我拒絕了這些養老計劃,我希望,燃燒最後的熱量,以墜毀在土星大氣中為代價,去看一看土星真正的模樣。

當然,選擇如此悲壯的結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在我之前13年的探測中,觀察到土衛二和土衛六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或者具備支持生命的環境。

當年我在升空發射時,並未經過太空檢疫,因此我的身上很有可能帶有地球微生物,如果日後我意外墜毀在土衛二和土衛六上,對那些或許存在的生命來說,將是一場滅頂之災。而如果在土星大氣中燃燒自我,這些可能的生命就徹底安全了。

有鑑於此,我義無反顧,向著最後的目標,出發。

土衛六是我為人類找到的第二個地球嗎?

土衛六(泰坦)是卡西尼號的重點關注對象,它花在上面的時間,比花在探測土星的時間要長得多。

NASA的官網是這麼介紹泰坦的:「從很多角度來看,它是我們迄今為止找到的最類似地球的天體之一。它有著厚厚的大氣層,且成分中富含有機物。土衛六就像幾十億年前仍處於冰凍狀態、大氣中還未出現氧氣的地球。」

泰坦也是太陽系唯一一個表面已知有液態海洋、湖泊的一個天體,但是它的海洋湖泊不是水,是甲烷。


雷達數據製作的偽色泰坦海洋地圖:藍色表示海洋,並非實際顏色

泰坦大氣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離地面1000公裡的地方,發現了分子量高達幾萬的有機分子。大的有機分子有可能就是生命起源的過渡產物。

用演化的序列來表示,可以說泰坦是地球的前身。

地球生命怎麼起源,早期研究認為從海洋裡產生。另一種觀點認為,地球生命是從天而降,即帶有生命物質的原料,如隕石、流星、彗星,撞擊地球,從外太空帶進來,但地球本身沒有這種東西。

但是泰坦的發現等於給了一個新的啟示,生命起源也可能是從天而降,但不是從外部,而是在大氣很高的地方產生。大的有機大分子物很重,會慢慢往下落,在落的過程中會越來越大。

在這壯麗終章裡,在這生命的倒數計時中,我將竭盡全力完成這些任務:

完成這22次俯衝之後,我正式結束自己的使命,即使是在大氣層燒毀的過程中,我仍將竭力向地球傳輸數據,直到信號最終完全消失。

土星的信息傳遞到地球有84分鐘的時差,朋友們,當你們收到我發回來的最後一段數據時,其實早在一個多小時前,我已經與土星融為一體。

我給地球打了20年 Call 今天請為我打Call

我在2004年7月到達土星後,開始探索土星及其擁有的62顆衛星的秘密。其間我在太空中飛行了79億公裡,執行了25萬條指令,飛掠土星衛星162次,拍攝了超過45萬張照片,發現了7顆全新的土星衛星,人類小夥伴據此發表了3948頁科學論文。

好了,在我無數次給地球打Call(網絡用語,意為支持、加油、鼓勵)之後,9月15日,朋友們,請為我打Call。

相關焦點

  • 「卡西尼號」任務結束後,為何安排它墜毀土星?答案讓人害怕
    為了對未知的宇宙進行探索,科學家們發射了許多探測器,這其中就有「卡西尼號」探測器。「卡西尼號」是NASA和歐空局合作發射的探測器,它是歷史上第四個抵達土星的探測器。而「卡西尼號」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徹底研究土星,為此它還攜帶了專門用來研究土衛六的「惠更斯號」探測器,而「惠更斯號」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著陸其他行星的衛星的探測器。卡西尼號在1997年被發射升空,歷時七年於2004年到達土星軌道,在太空服役13年後,最終於2017年9月15日結束任務並墜毀土星。
  • 卡西尼號探測器開始最後任務 1個月後將墜入土星
    央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張奧 實習記者于洋)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卡西尼開始了在土星周邊最後5圈的探測」,BBC報導稱,由歐洲宇航局和美國宇航局聯合發射的「卡西尼」號無人探測器即將在9月燃料耗盡,墜入土星。
  • [圖]在卡西尼號墜入土星之前 回顧其捕捉的一些精彩瞬間
    美國宇航局的卡西尼號探測器花了七年時間飛行近22億英裡到達土星附近。2004年後它開始拍攝土星、土星環及許多土星衛星的一些驚人圖片。
  • 土星光環下的雨,卡西尼號嘗了嘗
    在任務最終階段,卡西尼號探測器飛行於土星及其光環系統之間。圖片來源:NASA(Shea/譯)土星上會下雨。每一秒,土星環都會向土星的雲層播散大約數百千克的水冰、有機分子和其他微小的顆粒。在卡西尼號執行任務的最後幾周裡,它先後22次從土星和它的光環之間穿過,品嘗了光環雨,讓科學家終於有機會直擊土星及其光環間驚豔而複雜的相互作用。認識這一複雜性,並非只是一項難懂的學術研究,還朝著揭開土星系統最亙古不變的謎題邁進了一步。這個謎題便是——太陽系中最著名的這個光環系統是如何起源的,它的年齡又有多大?
  • 卡西尼號墜入土星 航拍20年精美大圖鑑賞
    卡西尼號飛船,是美國宇航局研製的行星際探測器,從1997年10月15日發射至2012年10月,這顆行星際探測器的飛行距離已超過38億英裡(約合61億公裡),足以環繞地球15.2萬次,已向地球傳回大約444GB科學觀測數據,其中包括30萬多幅照片。今年是卡西尼號飛船升空20周年。
  • 卡西尼即將完成土星的探測任務
    卡西尼項目科學家Linda Spilker在卡西尼項目上工作將近三十年了,土星也公轉了整整一周。
  • NASA公土星探測器墜毀前珍貴照片:飛行13年,再見不易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張土星的近距離照片,在這個視角裡,土星表面的條紋正被陽光照亮。這張照片由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而在幾個小時後,卡西尼號墜入土星大氣層並墜毀,結束了對土星13年的非凡探索。
  • 科學家讚美卡西尼號最後所攝照片:令我震驚說不出話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卡西尼號探測器奮力抓拍了土星的最後一張馬賽克合成圖片,標題為「再見,土星」。(科學家讚美卡西尼號最後時刻所攝照片:令我震驚得說不出話)我無法用語言描述這張照片的崇高與壯麗。如果你能用全屏看看這張照片,也許也會和我一樣震驚得說不出話。卡西尼號於2017年9月15日墜入土星大氣,宣告其使命的終結。
  • 【科學美圖】「卡西尼」土星探測10大成就
    「卡西尼」探測器已經繞著土星飛了10年,NASA的科學家選出了它取得的10大科學成就。圖片來源:NASA/JPL6月30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卡西尼」(Cassini)探測器迎來了進入土星系統10周年的紀念日。
  • 從1997到2017,卡西尼同志的一生是鞠躬盡瘁的一生
    「卡西尼」號探測器一共將完成22次俯衝,完成繪製詳細的土星重力和磁場地圖、了解土星環的構成等任務,完成謝幕前最後階段的工作後,它將墜入土星大氣層結束一生。卡西尼號一生經歷了哪些階段,又有哪些重要成就?在卡西尼號之前,還有哪些無人探測器前去探望過土星呢?土星系統探測史土星,作為太陽系中的體積第二大行星,是在地球上肉眼能看到的最遠的太陽系大行星。
  • 卡西尼號在土星和土星環間完成首次俯衝
    2017年4月26日的Google Doodle,卡西尼號探測器在土星與土星環之間飛掠!
  • 太陽系最美的行星 土星 和她的主要衛星
    2016年10月卡西尼號在140萬公裡外為土星留下的全景照。這顆有著美麗光環的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大於9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1.5億公裡)。土星質量是地球的95倍。體積是地球763倍。自轉周期10小時33分。公轉周期29.5個地球年卡西尼-惠更斯號空間探測器。
  • 土星——太陽系的璀璨瑰寶
    美國宇航局的卡西尼號探測器在土星停留了超過13年,隨著命運的終結,它與土星系統作了最後的告別——它打開廣角相機的快門,捕捉到了這最後一張完整的土星環照片(由抓拍到的一系列圖像合成)。兩天後,它壯烈地墜入了土星大氣層的懷抱。
  • 土星光環究竟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
    2008-06-02 09:22 作者:佚名 來源:出處:pckids 錄入:shenjietu   收藏本文導讀: 自「卡西尼號」探測器進入神秘的土星家族以來,它已經在不斷地向人們揭開這顆神秘行星的本來面貌,其中土星光環最為引人注目。
  • 土星探測:人類又一次科學壯舉
    緣起7月1日,「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經過7年的漫漫太空跋涉,順利進入土星軌道,成為首個繞土星飛行的人造飛船。「卡西尼 惠更斯」土星探測計劃,是繼阿波羅登月、「伽利略」探測木星、探測器著陸火星之後,又一次偉大的科學壯舉。最近幾天,「卡西尼」號飛船不斷地傳來與土星「親密接觸」的信息和圖片,這讓全世界的科學家為此興奮不已。
  • 天文小知識:探索土星,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它
    圖解:卡西尼號看見的土星,通過環看見的土星呈現藍色。在1659年,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在他出版的《土星系統》一書中對土星環有規律的消失和重現及他的觀察所見提出了合理的解釋。圖解:先驅者11號:1979年9月1日,光環背側,一個從光環背側看來最粗的部分2005年著陸在土衛六的卡西尼號軌道飛行器和惠更斯號著陸器對土星,土星環,和土星衛星的發現是最多的。
  • 太陽系中最恐懼的行星是哪一顆?
    土星(2012年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的土星照片,圖源:來自原文)土星是一顆美麗的行星,它充滿了吸引力,讓人們嚮往有朝一日能夠近距離地去感受這顆巨行星驚人的體積。但是,與木星一樣,土星並不具備滿足人類生存的條件,在土星,人類將無法存活。土星上的溫度為負350華氏度,非常寒冷。有一點不能忽視,土星上會發生巨大的風暴。
  • 土星上的一天有多長?利用土星環這個「地震儀」,這一謎團終被解開
    土星獨特的磁場和無地標的地表長期以來一直阻礙著科學家確定其自轉速率的能力。但是,多虧了卡西尼號的數據,他們現在已經解開了這個謎團。土星環上的粒子捕捉到的振動第一次為了解土星內部的運動提供了一個窗口,揭示了這顆冰冷行星上的一天只持續10小時33分38秒。
  • NASA公布土星颶風震撼照片 酷似玫瑰層層疊覆
    土星北極的颶風酷似玫瑰據外國媒體4月30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當天公布的一張驚豔美圖吸引了海量眼球。乍一看,像是一朵正在盛開的玫瑰,周圍還有「綠葉」包裹;而實際上,它是「卡西尼」探測器拍攝到的土星北極上的颶風景觀。根據NASA測量的數據,該颶風的風眼直徑長達1250英裡(約合2011公裡),比地球颶風風眼大20倍。橫流風力達時速330英裡(約合530公裡),威力驚人。「當我們看到這個圖像時不禁愣住了,因為這太像地球上的颶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