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為文化的載體之一,其魅力之一就在於共通性。這也讓身處不同朝代的文人,雖隔著歷史的長河,卻總能產生共鳴。就像蘇軾曾在被貶謫到黃州期間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詞句,而作為後輩的陸遊,也曾有過一段鬱郁不得志的時期,在那個時候他也曾寫下「一蓑煙雨」之作。下面就來和我一起走進陸遊的這首「一蓑煙雨」之作。
《鵲橋仙》-(南宋-陸遊)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陸遊在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而且比起其他文人,陸遊更是「高產」,至今存詩9000餘首,其中尤以他的愛國詩詞對於後世影響深遠。而這首《鵲橋仙》是陸遊仕途不順之時所作,堪稱陸遊最清高的一首詞,寫盡平生豁達。
這首詞全篇都是在寫漁夫的生活。上闋開篇兩句寫出了漁夫早晨在煙雨霏霏中出發,晚上在迷濛風月中歸來的打漁生活,雖然早出晚歸,但是「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卻有著驚豔世人的美感,想來詞人內心對於這種生活是頗為嚮往的。「家在釣臺西住」則是點出詞中漁夫的住處,但實際說的是漢代的隱士嚴光的隱居之地,再細細品讀,何嘗不是說的詞人想要隱居的心態。
上闋末尾兩句則是表達出漁夫不願涉足紅塵的姿態,賣魚都怕靠近城門,又哪裡想去往紅塵深處?其實表達的正是詞人對於紅塵俗世追名逐利的厭惡,內心不願同流合汙。
下闋起首三句描寫的是漁夫的規律生活,生活節奏和自然規律相適應,表達出漁夫在這樣生活中的自在,沒有其他方面的要求,一切順其自然。而在很多年前田園詩鼻祖陶淵明早就有類似的詩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何嘗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最後兩句是對於詞人心情都表達,別人都拿自己當披蓑垂釣的嚴光,但是自己只願意做一位「無名漁父」,這兩句看似灑脫,卻滿滿的言不由衷。
這首詞看似平淡,表現的都是詞人對於隱士生活的嚮往。但是細細品讀,其中「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這兩句暗藏詞人的真實內心想法,倘若真的不在意,就不會有這樣的憤世嫉俗之語,恰恰是因為在意而不得,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