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古來公認很難讀的書,難就難在其卦爻辭看起來雜亂無比,東說一句,西說一句,分開看還能明白,合起來看就如雲裡霧裡,讓人摸不清頭腦。
那麼,《周易》的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意思?384句爻辭有沒有一個核心思想?通觀《周易》,我們找到了一個可以傳達作者核心思想的字,那就是經文裡頻繁出現的「孚」。可以說,抓住了「孚」這個中心思想,也就抓住了《周易》全書的綱領和卦爻辭解讀的關鍵。
在馬王堆帛書本《周易》中,所有的「孚」字均作「復(復)」。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絕不是「通假」二字就可以一帶而過。
當然,「孚」和「復(復)」本通。「孚」通「覆」,《釋名》日:「覆,孚也,如孚甲之在物外也」。覆與復(復)同,皆有反覆之意,鄭玄注《詩經》中「顧我復我」一句時就說,「復,反覆也」。《說文解字》注:「覆與復,義相通」。由此可知,古文中「孚」、「覆」、「復(復)」三字是相通的。《周易》的作者在用字之時極為考究,尤其在卦名選字上更是經常一語雙關或是多關,如前文所說的「建」、「巛」、「屯」等卦名,皆具有三種以上的詞性和不同含義。「孚」和「復」字皆是《周易》卦名自然也不例外。接下來我們將要證明,《周易》的作者在行文中對於「孚」和「復」的使用是一語雙關的。
先來說說「復」字。
一、「復」是天道的特徵
卦象,是《周易》中極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單獨的卦象本身沒有文字,我們當然很難讀出它們要表達什麼意思,但是在《周易》中,64個卦象組成了一個很有規律的排序。既然有了規律,就說明作者認同這個規律,並且意圖在於通過這個規律來表達他的思想。
這個規律和思想,就是「復」。
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的序言中說:「令驗六十四卦,二ニ相耦,非覆即變」,可以說總結出了《周易》卦序排列的根本規律。「二三相耦」,指的是在《周易》的64個卦象,可以按卦序從頭到尾依次分成32對卦象。觀察每對卦象,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要麼它們各爻的排列順序是上下相反,要麼他們各爻的陰陽屬性是相反的。孔穎達把上下相反的現象稱為「覆」(《說文解字》注曰:「覆者,倒易其上下」),把陰陽相反的現象稱為「變」。
孔穎達總結的規律無疑是正確的,但表達得不夠準確。用《周易》作者自己的話說,這個規律應該叫做「反覆其道」。這句話,恰好就寫在以「復」為卦名的卦辭中。
把「反覆」和「道」聯繫起來講,這是《周易》作者自己親手寫下的觀點。作者還說「復自道」(《小畜》),「無往不復」(《泰》),可見「復」是一個普遍的規律,也是「道」的顯著特徵。
在先秦時期,「復」通常都是用來描述「天道」或者說「天行」的。(前文說過,行就是道路之意,天行就是天道。)
戰國楚簡《老子》雲:「天道圓圓,各復其根」。今本《老子》的下文則是「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可見,「復」就是道,是老子筆下不可道的「常道也」。
戰國楚簡《恆先》說得更加明確:「天道既載,唯一以猶一,唯復以猶復」,又說「業業天地,紛紛而復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復以不廢」,可見「復」正是「天行」和「天道」的特點。
易傳《彖》在解釋《周易》中的「反覆其道」時也說:「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同樣也將「復」視為天行的特徵。
二、復是「反覆」
《周易》的作者說「反覆其道」,是將「反」與「復」視為同義詞。《說文》也說:「反,覆也」,覆即復(復)。
「反」和「復」一樣,在《老子》中也被用於描述天道的運行:「反也者,道之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反」是「返」的本字。《說文》曰「返,還也」,又說「還,復也」。復就有返回之意。《說文》又說「復(復),行故道也」,「復,往來也」,天道遵行固定的路線往而復來,去而復返,體現為一種周期性的不斷往返,正是《老子》說的「周行而不殆」。「周易」書名中的「周」字,可以說也是周而復始,周行不殆之意。
明白了「復」字所含的反覆之意後,我們再來看「復」字的甲骨文字形,就能夠得到很大的啟發。
仔細觀察這個「復」字,下面的「止」形符號表示的是運動,而上面的那個形狀,就很耐人尋味了。因為它就像是一個欹器!!!!
有關欹器,《荀子》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也就是說,欹器的特點就是「滿則覆」!復,就是覆,可以說,「復」的字形,就是根據欹器這個「滿則覆」的特徵來創造的,寓意的就是無往不復的天道。
三、「復」是修「誠」之法,天人之道
既然「反覆」是天道的運行特徵,遵行天道行事的古人就以「反」和「復」作為修德的根本原則,因此易傳《小象》在解釋《乾(建)》卦的「天行」之象時就說「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在「反」和「復」二字中,道家和儒家各有偏重但卻殊途同歸:
道家常用於修德的是「復」字,比如《老子》中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乃足,復歸於樸」。道家觀復,目的在於「復歸於樸」。
儒家常用於修德的是「反」字。思孟學派的經典《象》中就說:「君子以反身修德」,孟子更是說過「自反而縮」的名言。儒家反身,目的在於修「誠」之德,因此孟子說:「反身而誠。
道家的「復歸於樸」,與儒家的「反身而誠」,都在《周易》的「反覆其道」中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因為在解析「屯」卦之名時我們已經知道,「屯」就是《老子》中對於「樸」的形容(「屯兮其若樸」),而這個用來形容「樸」的「屯」字,意思就是「誠」!
正如《中庸》所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天道是「誠」,人道也是「誠」,要達成「誠」這個天人之道,靠的就是「反覆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