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之五:說「復」

2021-01-15 抱雪齋讀易筆記

《周易》是古來公認很難讀的書,難就難在其卦爻辭看起來雜亂無比,東說一句,西說一句,分開看還能明白,合起來看就如雲裡霧裡,讓人摸不清頭腦。

那麼,《周易》的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意思?384句爻辭有沒有一個核心思想?通觀《周易》,我們找到了一個可以傳達作者核心思想的字,那就是經文裡頻繁出現的「孚」。可以說,抓住了「孚」這個中心思想,也就抓住了《周易》全書的綱領和卦爻辭解讀的關鍵。

在馬王堆帛書本《周易》中,所有的「孚」字均作「復(復)」。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絕不是「通假」二字就可以一帶而過。

當然,「孚」和「復(復)」本通。「孚」通「覆」,《釋名》日:「覆,孚也,如孚甲之在物外也」。覆與復(復)同,皆有反覆之意,鄭玄注《詩經》中「顧我復我」一句時就說,「復,反覆也」。《說文解字》注:「覆與復,義相通」。由此可知,古文中「孚」、「覆」、「復(復)」三字是相通的。《周易》的作者在用字之時極為考究,尤其在卦名選字上更是經常一語雙關或是多關,如前文所說的「建」、「巛」、「屯」等卦名,皆具有三種以上的詞性和不同含義。「孚」和「復」字皆是《周易》卦名自然也不例外。接下來我們將要證明,《周易》的作者在行文中對於「孚」和「復」的使用是一語雙關的。

先來說說「復」字。

一、「復」是天道的特徵

卦象,是《周易》中極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單獨的卦象本身沒有文字,我們當然很難讀出它們要表達什麼意思,但是在《周易》中,64個卦象組成了一個很有規律的排序。既然有了規律,就說明作者認同這個規律,並且意圖在於通過這個規律來表達他的思想。

這個規律和思想,就是「復」。

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的序言中說:「令驗六十四卦,二ニ相耦,非覆即變」,可以說總結出了《周易》卦序排列的根本規律。「二三相耦」,指的是在《周易》的64個卦象,可以按卦序從頭到尾依次分成32對卦象。觀察每對卦象,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要麼它們各爻的排列順序是上下相反,要麼他們各爻的陰陽屬性是相反的。孔穎達把上下相反的現象稱為「覆」(《說文解字》注曰:「覆者,倒易其上下」),把陰陽相反的現象稱為「變」。

陰陽相反為變,上下相反為覆

孔穎達總結的規律無疑是正確的,但表達得不夠準確。用《周易》作者自己的話說,這個規律應該叫做「反覆其道」。這句話,恰好就寫在以「復」為卦名的卦辭中。

把「反覆」和「道」聯繫起來講,這是《周易》作者自己親手寫下的觀點。作者還說「復自道」(《小畜》),「無往不復」(《泰》),可見「復」是一個普遍的規律,也是「道」的顯著特徵。

在先秦時期,「復」通常都是用來描述「天道」或者說「天行」的。(前文說過,行就是道路之意,天行就是天道。)

戰國楚簡《老子》雲:「天道圓圓,各復其根」。今本《老子》的下文則是「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可見,「復」就是道,是老子筆下不可道的「常道也」。

戰國楚簡《恆先》說得更加明確:「天道既載,唯一以猶一,唯復以猶復」,又說「業業天地,紛紛而復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復以不廢」,可見「復」正是「天行」和「天道」的特點。

易傳《彖》在解釋《周易》中的「反覆其道」時也說:「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同樣也將「復」視為天行的特徵。

二、復是「反覆」

《周易》的作者說「反覆其道」,是將「反」與「復」視為同義詞。《說文》也說:「反,覆也」,覆即復(復)。

「反」和「復」一樣,在《老子》中也被用於描述天道的運行:「反也者,道之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反」是「返」的本字。《說文》曰「返,還也」,又說「還,復也」。復就有返回之意。《說文》又說「復(復),行故道也」,「復,往來也」,天道遵行固定的路線往而復來,去而復返,體現為一種周期性的不斷往返,正是《老子》說的「周行而不殆」。「周易」書名中的「周」字,可以說也是周而復始,周行不殆之意。

明白了「復」字所含的反覆之意後,我們再來看「復」字的甲骨文字形,就能夠得到很大的啟發。

「復」字中的欹器之形

仔細觀察這個「復」字,下面的「止」形符號表示的是運動,而上面的那個形狀,就很耐人尋味了。因為它就像是一個欹器!!!!

欹器的座右銘「滿則覆」。

有關欹器,《荀子》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也就是說,欹器的特點就是「滿則覆」!復,就是覆,可以說,「復」的字形,就是根據欹器這個「滿則覆」的特徵來創造的,寓意的就是無往不復的天道。

三、「復」是修「誠」之法,天人之道

既然「反覆」是天道的運行特徵,遵行天道行事的古人就以「反」和「復」作為修德的根本原則,因此易傳《小象》在解釋《乾(建)》卦的「天行」之象時就說「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在「反」和「復」二字中,道家和儒家各有偏重但卻殊途同歸:

道家常用於修德的是「復」字,比如《老子》中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乃足,復歸於樸」。道家觀復,目的在於「復歸於樸」。

儒家常用於修德的是「反」字。思孟學派的經典《象》中就說:「君子以反身修德」,孟子更是說過「自反而縮」的名言。儒家反身,目的在於修「誠」之德,因此孟子說:「反身而誠。

道家的「復歸於樸」,與儒家的「反身而誠」,都在《周易》的「反覆其道」中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因為在解析「屯」卦之名時我們已經知道,「屯」就是《老子》中對於「樸」的形容(「屯兮其若樸」),而這個用來形容「樸」的「屯」字,意思就是「誠」!

正如《中庸》所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天道是「誠」,人道也是「誠」,要達成「誠」這個天人之道,靠的就是「反覆其道」。

相關焦點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之一:說「乾」
    「通假」或者說「假借」,是古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近代學者錢玄同曾說過:「周秦諸子、史記、漢書、漢碑等等,觸目都是假借字」。《周易》作為一部先籍典籍,自然也免不了會有通假字。傳世本《歸藏》也寫作「乾」,而在清華大學所藏的戰國竹簡中,這個卦名寫作「倝」,馬王堆帛書《周易》中,這個字寫作「鍵」,而《象傳》則寫作「健」。也就是說,單是《周易》第一卦的卦名,至少就有四種不同的寫法:乾、倝、鍵、健。究竟哪一個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本字呢?唯一的檢驗標準,就是《周易》的文本自身。只有「以經解經」,才能夠避免脫離作者本意的解讀。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說「吉兇」
    《周易》一書之所以被人們誤會成算命的卜筮之書,最大的原因就是充斥著全書的大量「吉」和「兇」。這和所有的卜筮之書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除了卦爻辭更加難懂之外。但實際上除了字面上的相同,這兩個字在《周易》中的含義和用法,與算命先生口中的吉兇完全不同。一、善惡之性吉,是善的意思。(《說文》:吉,善也。)
  • 《周易》說文解字之二:說「坤」
    《說文》所說的「從土從申」,而且也和「巛」字相差甚遠,也就是說,這個字才是「坤」字的真正古字。《律書》曰:「申者,言陰用事,申則萬物,故曰申」;《釋名》曰:「申,身也,物皆成,其身體各申束之,使備成也」;《說文》也說:「申,身(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綜合上述三種解釋,可以看出「申」意味著「陰用事」和「陰氣成」,這與坤卦的純陰之象是非常吻合的。同時,《說文》說:「坤,土位在申」,其實也很有道理:十二地支中的申位於西南,正是陰氣所成之位。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之十:說「明夷」
    楚辭《九章》中有「露申辛夷」,「辛夷」又寫作「新雉」,顏師古曰:「新雉,即辛夷耳」,可見明夷之夷,就是雉。《說卦》曰:「離為雉」。可知離卦有雉之象。《明夷》的卦象中,下卦為離,故卦名曰「夷(雉)」,正是由離的卦象而來。但是,如果明夷就是明雉的話,明雉又是什麼鳥呢?原來,「明」也是一個通假字。「明」又通「鳴」,李鏡池、高亨等先生皆主此說。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之七:說「鹹」(兼論「鹹池」和「太歲」)
    「鹹」,是《周易》下經第一卦的名字,不論在通行本中還是在秦簡《歸藏》裡,這個卦都寫作「鹹」。《周易》作者以這個字為下經首卦命名,自然有著很深的用意。「鹹」是一個多義字,我們不妨看看它都有哪些義項。一、鹹為鹹池在解讀《周易》上經第一卦的卦名「乾」字的時候,我們已經說過,乾的本字是建,是北鬥的鬥建之意。
  • 說文解字:說一下走,此,是,兔這4個字
    接下來說文解字:說一下走,此,是,兔這4個字。1.走,說文解字。《說文》:走,子苟切。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走』的古文字,下為『腳步-止(zhi-3)』,上為『夭-人雙臂擺動』的樣子,組字以此會意表示:手臂擺動著小跑。延伸泛指『獸類的活動行為』,如詞組:飛禽走獸。『走』其本義為:小跑,如《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
  • 「數」說周易系列之二:《易本命》中的八卦配數與納甲
    已經有學者指出,在《易本命》中,隱藏有八卦配數的思想,篇中雖然沒有明言八卦之名,但是從其八卦之象與數字的匹配關係可以看出,《易本命》是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這八個數,依次與乾坤艮兌坎離震巽這八個經卦之象匹配的。一、《易本命》中的八卦之數與象《易本命》曰:「天一」,以「一」為天之數;《說卦》曰:「乾為天」,可知乾卦之數為一。
  • 說文解字之《千字文》系列三
    小篆裡在雲之上加了雨字旁,更形象的看出雲雨的變化。「騰」可以看成三部分:月、卷、馬,很形象的描繪了一隻馬騰起飛奔前的準備狀態:蜷縮著身子的馬身(月),蓄勢待發,準備一躍而起。「卷」()像是一個彎躬著身子的人在挑揀米,衍生了捲曲之意,此處把曲躬著身子的人省去了。「致」,左邊是箭頭朝下、射向目的地(一)的一支箭,右邊是拿著工具的一隻手。
  • 說文解字:今日說一說正,強,醫,覆,這4個漢字
    說文解字:今日說一說正,強,醫,覆,這4個漢字。1.正,《說文解字》:正,之盛切。是也。從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從正。徐鍇曰:守一以止也。古文『正』從二。二,古上字。古文『正』從一、足。足者亦止也。下為表示『腳步』的『止』,上為前方的目標,以此會意表示:向著前方的目標行進。如《書·湯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 說文解字11:造字方法之因物象形
    《淮南子·本經訓》說:「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概意思就是倉頡創製文字之後,上天降下吉祥的粟米,而那些魑魅精怪由於人們創製文字,能夠作疏文彈劾它們而日夜驚懼,涕哭哀嚎。那麼,倉頡是怎麼創造的文字呢?
  • 說文解字|探索漢字之美,傳承中華之魂
    二、源流會意字,甲骨文從臣、從壬,會人站在土堆上舉目遠望之意,金文另加義符月,用以表示望日(陰曆每月十五)。古文承接甲骨文並整齊化。篆文承接金文並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分別寫作「朢」。《說文》還有一個望字,實際是將「朢」的義符「臣」換成了聲符「亡」的分化字。如今規範化,以望為正體,「朢」只作偏旁,廢而不用。
  • 說文解字:國徽,為什麼不能玷汙國徽?
    天安門象徵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齒輪和麥稻穗象徵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站起來了!所以一個國家的國徽怎麼可以給任何人玷汙呢!就類似你家祖宗的牌匾一樣,你會讓人潑漆嗎?保衛國徽,人人有責!今天我們說文解字:國徽看看什麼是國,什麼是國徽?甲骨文從戈、從囗。
  • 說文解字:蘇州市滸墅關鎮的「滸」與《水滸》的「滸」有何異同?
    施耐庵的《水滸》已經家喻戶曉,可是蘇州市有個滸墅關鎮,這個「滸」字充滿傳奇色彩,跟《水滸》的「滸」字讀音不同,意思也不盡相同。說文解字:蘇州市滸墅關鎮的「滸」與《水滸》的「滸」有何異同?現在就從讀音和字義來說說這個「滸」字。
  • 說文解字:上,止,正
    說文解字:《易經》的上、止、正《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這兩句話大家非常熟悉。大到沒有外面,夠大的吧!小到沒有裡面,夠小了吧!這樣廣大精微的一本書,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難讀,難記,難懂,難應用。其實,整部《易經》,可以用三個字來理解。
  • 對《周易》任何一卦的讀解,都跟本文對離卦的讀解方法一樣
    我們在《周易這本書,應該這樣來讀解,有些謎團,要這樣來解開》的文章中,已經明確講過,讀解《周易》的任何一卦,都必須是同一個原則、同一個方法、同一個套路,無一例外。這一套讀解方法就是:一,先看《序卦》。二,再看《雜卦》。三,再看《卦辭》。四,再看《彖辭》。五,再看《象辭》。
  • 兩會「說文解字」,一筆一畫讀懂背後深意
    兩會「說文解字」,一筆一畫讀懂背後深意 2020-05-27 17:38:50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作者:李玉素 責任編輯:李玉素
  • 說文解字: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啥意思?
    我們再看看說文解字是怎樣說的?《說文解字》:故,有意使它變成這樣。先,甲骨文(之,即「趾」,表示行走)(人,他人),「之」在上,「人」在下,表示走在他人前面。造字本義:動詞,走在他人前面。二、 「考」、「妣」兩字釋義古人對父母死亡稱呼,一般父親死謂之「失怙」,母親死謂之「失恃」,反映到墓碑上就是用「考妣」分別專指已經離世的父親和母親,父親加公、府君,母親加氏、孺人,當考妣與「先」連用,則是後人表達對已故長者的無限追思緬懷之情。
  • 說文解字:「家」字的下面為何是頭豬?古人太智慧了
    2019-09-10 10:25:16 來源: 老黃說史 舉報   說文解字
  • 題解「皇極經世」:《周易》裡的大中之道
    顧名思義,這部書中所記載的,是他一生「經世」之學的總結。這問學問,邵雍稱之為「皇極」。一、《洪範》九疇與洛書九宮什麼叫做「皇極」呢?「皇極」一詞,出自《尚書.洪範》。「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洪範》漢代的孔安國解釋說,「皇極」就是「大中」:「皇,大;極,中也。凡立事,當用大中之道。」
  • 永康市融媒體中心:【永康大話堂】說文解字「弗」
    永康市融媒體中心:【永康大話堂】說文解字「弗」 2021-01-11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