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虛偽的人肯定不少,但是沒有誰會把自己的虛偽擺在明面上,而學會辨認清楚誰內心虛偽,則是社交場合的一項基本功。
從古至今,虛偽的人都善於遮掩和辯解,偽裝成良善之人,以至於很少有人能看得出其真面目。
不過古代先賢在看人斷人上面,也富有智慧,《道德經》中就有句語錄,把如何辨認虛偽之人的真相說了個明白: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這番話實在很現實,說透了虛偽者的行動內核與邏輯,按照這個方法,要看明白誰是虛偽的人,其實很簡單。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論語》中有句名言叫「聽其言而觀其行」,看一個人的成色,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著眼於他做了什麼。心性良善的人是不會靠辯說之術來強調自己的善,會誇耀自己德行的人,多半不是真正良善的人。
一個人的虛偽是刻在骨子裡的,他的言語不足為信。
魏晉時期,司馬懿是曹魏重臣,也自誇是忠良之輩,甚至於在奪取曹魏大權的高平陵之變中,也揚言是自保之舉,不少人還深以為然,可是很快,司馬懿也就顯露了真面目,學著曹操,加九錫,稱了宣王,給子孫鋪好路,由其孫司馬炎奪了曹魏的天下。
司馬懿和曹操都是一樣,不管怎麼誇耀自己是大漢純臣或是大魏忠良,他們的實際舉措,就戳破了他們虛偽的謊言。
虛偽之人,不管如何舌燦蓮花,我們只要看清一點,他的行動是出於什麼樣的邏輯,是否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對於虛偽之人而言,嘴上再怎麼說,牽扯到了自己的利益,就會怎麼也不肯放手。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想判斷一個人是否虛偽,就要看他如何行動,不看言語是否真摯,畢竟「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潘安一篇《閒居賦》感人肺腑,也不影響他為了名利,遙對著貴人車馬揚起的塵土而拜。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一個人強調什麼,往往就缺乏什麼,真正博學多才的人,不會跑去賣弄自己的才華,唯有「半灌水響叮噹」的人,才熱衷於向人顯露自己的才學,生怕周圍人不知道,其實這就是不自信的表現。
自身的成色,沒有人能掩飾得天衣無縫,說多了也就越是露出破綻。
在現在的生活中,這樣的人也不少見,誇誇其談,要讓你相信他偽裝的人設,和你混熟了,就瞄準起利益,對你連番鼓動,勸你投資或理財,言語中時常強調自己有信譽,等你動心了,拿出錢來,他立馬走人,不見蹤影。
虛偽的人,到底沒有真誠的心思,嘴上說得越是天花亂墜,就說明越是不可信,想想看,你常年相處的朋友,會時常強調你們的友誼或交情嗎?正是因為不自信,你們之間的信任基礎薄弱,才會不斷地強調以令你相信。
生活中,面對時刻強調友誼、信任、品行的人,就要當心了,因為他們很可能內裡有顆虛偽的心,抱著不良的目的來接近你。
《道德經》中的這番話,其實已經把辨認虛偽之人的關鍵說了出來,就是看他們的言行,說話時是否經常強調自己的良善人設,行動上是否以他自己的利益為先,只要有這兩點,多半就是個虛偽之人。
有時候,生活中難免會需要和性格虛偽的人打交道,但是認清了他們的真面目,防備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你認為該怎麼來辨別虛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