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妹家兒子苗一辰今年9歲,自小跟著在急診科工作的師妹學到不少醫學科普知識,這不,今天,師妹給我講了他前幾天的「歷險記」。
放暑假後,一辰每天寫完作業,就到樓下和幾個同學一起玩。她家背靠一座小山,院子裡綠化也非常好,那一天,幾個小夥伴就在花叢前的小廣場上打球,突然,一個同學喊起來:「哇!蜜蜂咬我!蜜蜂咬我!」
說著,就要拿手去拍停留在胳膊上的蜜蜂,一辰說時遲那時快,一聲大喊:「不要!」就衝過去,抓起同學的胳膊一陣亂搖,那蜜蜂從胳膊上掉落,一辰抓著那隻胳膊左看右看,拉著同學跑到旁邊一樓喬伯伯家,請正在澆花的喬伯伯給同學挑出蜂刺,還問人家要了肥皂水塗在上面。
這時候,其他同學也遵照一辰的指示,把被蟄同學的媽媽叫來,一辰催著他們趕緊到醫院去了。
同學媽媽晚上特意到師妹家,感謝一辰:「幸虧一辰。我兒子到醫院的時候,身上已經起了很多皮疹,醫生說了,要不是一辰制止了兒子在胳膊上拍死蜜蜂,還在第一時間給我兒子做了這麼好的處理,就危險了……」
蜂蟄傷真的這麼危險嗎?一辰處理的對嗎?蜂蟄傷後挑出蜂刺還需要去醫院嗎?
一、蜂蟄傷輕則局部症狀,重則休剋死亡,不容小覷
近年來,隨著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森林覆蓋率增加,蜜蜂、黃蜂等有了更好的生存環境,蜂蟄傷事件也越來越多見了,在亞洲尤其東南亞報導較多,好發於 7 ~ 11 月 。
蜂蟄傷輕症可自愈,但重症卻可能出現休克、急性溶血、肝腎衰竭等甚至死亡,其預後與就診時間、蜂毒種類、蜂蜇部位、年齡、機體狀況、炎性反應程度及處理方式有關。
★兒童蜂蟄傷的表現
兒童蜂蜇傷後,表現出的症狀是複雜多樣的:
局部反應:多數兒童蜂蜇傷後只有蜇傷部位疼痛、紅腫,有時可見水泡,一般數小時後可緩解。個別兒童可發生面部、整個肢體等腫脹,需要對症治療。
全身反應:有些兒童可有皮疹、噁心、嘔吐、乏力等全身反應,呼吸道可出現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缺氧等,心血管系統可有胸悶、暈厥、低血壓等,或見中樞及周圍神經損傷,如頭痛、頭暈、昏迷等,還可致溶血反應,凝血障礙,橫紋肌溶解等,個別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昏迷、多臟器功能衰竭等,甚至死亡。
有報導,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肺水腫是蜂蜇傷患者早期死亡原因之一,常發生在蜂蜇後數分鐘到幾小時內。
蜂類是怎樣蜇人的?為什麼蜂蟄傷如此可怕,會引起這麼多的反應呢?
二、蜂蟄傷機理:毒刺毒囊放毒液,蜜蜂馬蜂各顯神通
我國常見蜇人蜂屬於昆蟲綱膜翅目細腰亞目針尾組,主要引起叮咬反應的是蜜蜂、馬蜂。
蜜蜂蜂尾末端有一對毒囊以及一根毒刺,蜇人之後毒囊內的毒液通過毒刺注入到傷者體內,而毒刺也會留存於刺傷位置,所以一隻蜜蜂只能蜇人一次,蜜蜂蜇傷常見皮膚紅、腫、熱、痛。
馬蜂學名"胡蜂",又稱為""黃蜂",種類繁多。與蜜蜂不同,馬蜂蜇傷人之後,其毒刺可以縮回,所以可反覆發起攻擊。馬蜂蟄傷常有全身症狀,尤其是多隻馬蜂蜇傷時,易有溶血、橫紋肌溶解、腎功能衰竭、過敏性休克等表現,應儘早至就近醫院就醫搶救。
但是蜂類一般不主動攻擊人,如果感覺到危險蜇人時,蜂會將毒刺刺入人的皮膚,將毒液注入人體,引起局部反應和全身症狀。
★蜂毒成分:
我國蜂種類約有200種左右,雖然種類不同,但它們的毒液主要成分均為蜂毒肽和磷脂酶A2,分別佔蜂毒的50%和12% 。 此外,蜂毒液還含有透明質酸酶、組胺、5-羥色胺、乙醯膽鹼、白三烯、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 。
★蜂蜇傷對機體的損害主要表現在 3 個方面:
局部炎症反應:蜇傷後的局部炎症反應如紅、腫、痛、癢等主要由組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引起,通常幾小時後就會消失。過敏反應:蜂毒中的磷脂酶 A 2 和透明質酸酶、蜂毒肽等成分會導致過敏反應,佔臨床上過敏反應患者的 14%,僅次於食物抗原導致的過敏反應(33% ~ 34%)。毒性反應:蜂毒中的蜂毒肽、組胺類物質、白三烯等可使蜂蜇傷後出現毒性反應,包括腎毒性、肝毒性、溶血、肌肉毒性及神經毒性等,甚至出現器官功能不全,尤其以腎臟最為常見。
可能由於兒童臟器發育及自身免疫系統的特點,兒童蜂蜇傷後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症的發生率較高,尤其是年齡≤5歲的兒童, 蜂蜇傷已成為目前兒童常見的急重症之一。
那蜂蟄傷應該怎麼處理呢?
三、兒童蜂蟄傷後處理要點:一挑刺、二中和毒素、三送醫
兒童被蜂類蜇時,一定不要直接在身體上拍死蜂,以免刺激蜂類在人體內釋放更多的毒液,而應該像一辰那樣,輕輕抖動肢體,讓蜂自行離開。
然後要在第一時間內,根據不同蜂蜇傷特點,快速進行急救處理:
1.挑刺:迅速檢查皮膚內有無毒刺,若有應立即用針頭或注射器挑出毒刺以及毒腺,或用膠布粘貼拔出。注意:①不可擠壓毒刺,以免毒刺裡面的毒液釋放出來;②不要用鑷子夾毒刺,以免擠出更多毒液;③群蜂蟄傷時,應仔細檢查並挑刺,不要遺漏蜇傷傷口,尤其頭髮等處,以防止尾刺殘留、毒素繼續吸收。
2.中和毒素:蜜蜂毒液為酸性,其蜇傷時可用弱鹼性溶液(如5%碳酸氫鈉、肥皂水等)衝洗或擦洗傷處,以中和毒液;馬蜂毒液為鹼性,其蜇傷時可用弱酸性液體(如食醋或1%醋酸)塗抹傷處中和毒液;無法確定蜇傷蜂類型時,用 0.9%生理鹽水反覆衝洗傷處。
3.消毒:用 2%碘伏消毒傷口數次,碘伏具有殺滅傷口周圍致病微生物和破壞生物毒素的作用。
4.外塗藥膏:有文獻指出可用季德勝蛇藥片搗碎加水敷於傷口處,可有去毒止癢作用。
5.冰敷止疼:可用毛巾把冰塊包起來,冰敷在在被蜇部位,以減輕疼痛和瘙癢,要注意避免凍瘡,應每冰敷10分鐘左右挪開一會兒再繼續冰敷。
6.送醫:若出現皮疹、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時或群蜂蜇傷時,應立即就近送往醫院進一步觀察處理。尤其是以下幾種情況應特別注意:①曾經出現過蜂蜇後全身過敏反應的兒童;②有哮喘病的兒童;③平時為過敏體質的兒童;④既往雖沒有蜂蟄傷病史,但是蜂蜇在 30 分鐘之內的兒童。
蜂蟄傷的兒童送醫院後,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發生過敏者給予腎上腺素、抗組胺類等藥物治療,重症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保肝、營養心肌、輸入血漿糾正凝血功能異常、血液淨化等救治措施。
可見,一辰在同學被蜜蜂蜇傷後,處理確實是及時、正確的,不愧為在醫院長大的「小科普專家」。
四、兒童戶外運動時,蜂蟄傷防範常識需謹記
平時帶娃過程中,我們要像一辰媽媽那樣,多和孩子交流安全知識,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避免蜂蜇傷:
戶外活動時,穿長袖衣褲,避免穿著色澤鮮豔的衣服,如彩色、藍色、紅色等。汗水味、香水味、酒味、手錶等均會引起蜂類的攻擊行為,外出時應避開此類物品。蜂類一般在受到侵犯時才會蜇人,所以我們發現蜂類時,應保持安靜,不要奔跑吵鬧,更不要用石塊、棍棒等物去擊打。不要在有蜂巢的大樹下面玩耍和打鬧,不可以追逐蜂群,不可以捅馬蜂窩。如激惹蜂群,不要猛然跑動,應該慢慢蹲下後用衣物包住頭、手等暴露部位,然後逐步挪移撤離現場。有過敏高危因素者,建議戶外運動時隨身攜帶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備用。
蜂類屬群居性昆蟲,蜂毒成分複雜,蜂蜇傷後輕者致局部炎症或過敏反應,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或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蜂蜇傷在世界範圍內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因此,我們應該與孩子一起熟悉蜂蜇傷的相關知識,戶外活動時做好防護,一旦被蜂蟄傷,有能力立即就地取材先做好院前急救,緩解蜂毒症狀,然後緊急送醫進行進一步處理,盡最大可能減少蜂蜇傷對兒童的傷害。
參考文獻:
[1]George P, Pawar B, Calton N,et al. Wasp Sting: an unusual fatal outcome. Saudi J Kidney Dis Transpl,2008(6).
[2] Kularatne K, Kannangare T, Jayasena A,et al. Fatal acute pulmonary oedema and acute renal failure following multiple wasp/ hornet(Vespa affinis)stings in Sri Lanka: two case reports. J Med Case Rep,2014.
[3] 姚蓉 . 四川省蜂蜇傷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 [J]. 華西醫學 ,2013(9).
[4] 朱潔雲, 羅毅灃, 馮基花,等. 蜂蜇傷診療進展[J]. 臨床誤診誤治,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