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被蜜蜂蟄、欲拍死蜜蜂時,9歲娃3步處理,讓家長也驚豔

2021-01-19 一米育兒

師妹家兒子苗一辰今年9歲,自小跟著在急診科工作的師妹學到不少醫學科普知識,這不,今天,師妹給我講了他前幾天的「歷險記」。

放暑假後,一辰每天寫完作業,就到樓下和幾個同學一起玩。她家背靠一座小山,院子裡綠化也非常好,那一天,幾個小夥伴就在花叢前的小廣場上打球,突然,一個同學喊起來:「哇!蜜蜂咬我!蜜蜂咬我!」

說著,就要拿手去拍停留在胳膊上的蜜蜂,一辰說時遲那時快,一聲大喊:「不要!」就衝過去,抓起同學的胳膊一陣亂搖,那蜜蜂從胳膊上掉落,一辰抓著那隻胳膊左看右看,拉著同學跑到旁邊一樓喬伯伯家,請正在澆花的喬伯伯給同學挑出蜂刺,還問人家要了肥皂水塗在上面。

這時候,其他同學也遵照一辰的指示,把被蟄同學的媽媽叫來,一辰催著他們趕緊到醫院去了。

同學媽媽晚上特意到師妹家,感謝一辰:「幸虧一辰。我兒子到醫院的時候,身上已經起了很多皮疹,醫生說了,要不是一辰制止了兒子在胳膊上拍死蜜蜂,還在第一時間給我兒子做了這麼好的處理,就危險了……」

蜂蟄傷真的這麼危險嗎?一辰處理的對嗎?蜂蟄傷後挑出蜂刺還需要去醫院嗎?

一、蜂蟄傷輕則局部症狀,重則休剋死亡,不容小覷

近年來,隨著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森林覆蓋率增加,蜜蜂、黃蜂等有了更好的生存環境,蜂蟄傷事件也越來越多見了,在亞洲尤其東南亞報導較多,好發於 7 ~ 11 月 。

蜂蟄傷輕症可自愈,但重症卻可能出現休克、急性溶血、肝腎衰竭等甚至死亡,其預後與就診時間、蜂毒種類、蜂蜇部位、年齡、機體狀況、炎性反應程度及處理方式有關。

★兒童蜂蟄傷的表現

兒童蜂蜇傷後,表現出的症狀是複雜多樣的:

局部反應:多數兒童蜂蜇傷後只有蜇傷部位疼痛、紅腫,有時可見水泡,一般數小時後可緩解。個別兒童可發生面部、整個肢體等腫脹,需要對症治療。

全身反應:有些兒童可有皮疹、噁心、嘔吐、乏力等全身反應,呼吸道可出現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缺氧等,心血管系統可有胸悶、暈厥、低血壓等,或見中樞及周圍神經損傷,如頭痛、頭暈、昏迷等,還可致溶血反應,凝血障礙,橫紋肌溶解等,個別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昏迷、多臟器功能衰竭等,甚至死亡。

有報導,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肺水腫是蜂蜇傷患者早期死亡原因之一,常發生在蜂蜇後數分鐘到幾小時內。

蜂類是怎樣蜇人的?為什麼蜂蟄傷如此可怕,會引起這麼多的反應呢?

二、蜂蟄傷機理:毒刺毒囊放毒液,蜜蜂馬蜂各顯神通

我國常見蜇人蜂屬於昆蟲綱膜翅目細腰亞目針尾組,主要引起叮咬反應的是蜜蜂、馬蜂。

蜜蜂蜂尾末端有一對毒囊以及一根毒刺,蜇人之後毒囊內的毒液通過毒刺注入到傷者體內,而毒刺也會留存於刺傷位置,所以一隻蜜蜂只能蜇人一次,蜜蜂蜇傷常見皮膚紅、腫、熱、痛。

一米育兒繪製

馬蜂學名"胡蜂",又稱為""黃蜂",種類繁多。與蜜蜂不同,馬蜂蜇傷人之後,其毒刺可以縮回,所以可反覆發起攻擊。馬蜂蟄傷常有全身症狀,尤其是多隻馬蜂蜇傷時,易有溶血、橫紋肌溶解、腎功能衰竭、過敏性休克等表現,應儘早至就近醫院就醫搶救。

但是蜂類一般不主動攻擊人,如果感覺到危險蜇人時,蜂會將毒刺刺入人的皮膚,將毒液注入人體,引起局部反應和全身症狀。

★蜂毒成分:

我國蜂種類約有200種左右,雖然種類不同,但它們的毒液主要成分均為蜂毒肽和磷脂酶A2,分別佔蜂毒的50%和12% 。 此外,蜂毒液還含有透明質酸酶、組胺、5-羥色胺、乙醯膽鹼、白三烯、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 。

★蜂蜇傷對機體的損害主要表現在 3 個方面:

局部炎症反應:蜇傷後的局部炎症反應如紅、腫、痛、癢等主要由組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引起,通常幾小時後就會消失。過敏反應:蜂毒中的磷脂酶 A 2 和透明質酸酶、蜂毒肽等成分會導致過敏反應,佔臨床上過敏反應患者的 14%,僅次於食物抗原導致的過敏反應(33% ~ 34%)。毒性反應:蜂毒中的蜂毒肽、組胺類物質、白三烯等可使蜂蜇傷後出現毒性反應,包括腎毒性、肝毒性、溶血、肌肉毒性及神經毒性等,甚至出現器官功能不全,尤其以腎臟最為常見。

可能由於兒童臟器發育及自身免疫系統的特點,兒童蜂蜇傷後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症的發生率較高,尤其是年齡≤5歲的兒童, 蜂蜇傷已成為目前兒童常見的急重症之一。

那蜂蟄傷應該怎麼處理呢?

三、兒童蜂蟄傷後處理要點:一挑刺、二中和毒素、三送醫

兒童被蜂類蜇時,一定不要直接在身體上拍死蜂,以免刺激蜂類在人體內釋放更多的毒液,而應該像一辰那樣,輕輕抖動肢體,讓蜂自行離開。

然後要在第一時間內,根據不同蜂蜇傷特點,快速進行急救處理:

1.挑刺:迅速檢查皮膚內有無毒刺,若有應立即用針頭或注射器挑出毒刺以及毒腺,或用膠布粘貼拔出。注意:①不可擠壓毒刺,以免毒刺裡面的毒液釋放出來;②不要用鑷子夾毒刺,以免擠出更多毒液;③群蜂蟄傷時,應仔細檢查並挑刺,不要遺漏蜇傷傷口,尤其頭髮等處,以防止尾刺殘留、毒素繼續吸收。

2.中和毒素:蜜蜂毒液為酸性,其蜇傷時可用弱鹼性溶液(如5%碳酸氫鈉、肥皂水等)衝洗或擦洗傷處,以中和毒液;馬蜂毒液為鹼性,其蜇傷時可用弱酸性液體(如食醋或1%醋酸)塗抹傷處中和毒液;無法確定蜇傷蜂類型時,用 0.9%生理鹽水反覆衝洗傷處。

3.消毒:用 2%碘伏消毒傷口數次,碘伏具有殺滅傷口周圍致病微生物和破壞生物毒素的作用。

4.外塗藥膏:有文獻指出可用季德勝蛇藥片搗碎加水敷於傷口處,可有去毒止癢作用。

5.冰敷止疼:可用毛巾把冰塊包起來,冰敷在在被蜇部位,以減輕疼痛和瘙癢,要注意避免凍瘡,應每冰敷10分鐘左右挪開一會兒再繼續冰敷。

6.送醫:若出現皮疹、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時或群蜂蜇傷時,應立即就近送往醫院進一步觀察處理。尤其是以下幾種情況應特別注意:①曾經出現過蜂蜇後全身過敏反應的兒童;②有哮喘病的兒童;③平時為過敏體質的兒童;④既往雖沒有蜂蟄傷病史,但是蜂蜇在 30 分鐘之內的兒童。

蜂蟄傷的兒童送醫院後,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發生過敏者給予腎上腺素、抗組胺類等藥物治療,重症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保肝、營養心肌、輸入血漿糾正凝血功能異常、血液淨化等救治措施。

可見,一辰在同學被蜜蜂蜇傷後,處理確實是及時、正確的,不愧為在醫院長大的「小科普專家」。

四、兒童戶外運動時,蜂蟄傷防範常識需謹記

平時帶娃過程中,我們要像一辰媽媽那樣,多和孩子交流安全知識,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避免蜂蜇傷:

戶外活動時,穿長袖衣褲,避免穿著色澤鮮豔的衣服,如彩色、藍色、紅色等。汗水味、香水味、酒味、手錶等均會引起蜂類的攻擊行為,外出時應避開此類物品。蜂類一般在受到侵犯時才會蜇人,所以我們發現蜂類時,應保持安靜,不要奔跑吵鬧,更不要用石塊、棍棒等物去擊打。不要在有蜂巢的大樹下面玩耍和打鬧,不可以追逐蜂群,不可以捅馬蜂窩。如激惹蜂群,不要猛然跑動,應該慢慢蹲下後用衣物包住頭、手等暴露部位,然後逐步挪移撤離現場。有過敏高危因素者,建議戶外運動時隨身攜帶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備用。

蜂類屬群居性昆蟲,蜂毒成分複雜,蜂蜇傷後輕者致局部炎症或過敏反應,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或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蜂蜇傷在世界範圍內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因此,我們應該與孩子一起熟悉蜂蜇傷的相關知識,戶外活動時做好防護,一旦被蜂蟄傷,有能力立即就地取材先做好院前急救,緩解蜂毒症狀,然後緊急送醫進行進一步處理,盡最大可能減少蜂蜇傷對兒童的傷害。

參考文獻:

[1]George P, Pawar B, Calton N,et al. Wasp Sting: an unusual fatal outcome. Saudi J Kidney Dis Transpl,2008(6).

[2] Kularatne K, Kannangare T, Jayasena A,et al. Fatal acute pulmonary oedema and acute renal failure following multiple wasp/ hornet(Vespa affinis)stings in Sri Lanka: two case reports. J Med Case Rep,2014.

[3] 姚蓉 . 四川省蜂蜇傷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 [J]. 華西醫學 ,2013(9).

[4] 朱潔雲, 羅毅灃, 馮基花,等. 蜂蜇傷診療進展[J]. 臨床誤診誤治, 2019(11).

相關焦點

  • 2~6歲是娃英語啟蒙黃金期,但這3個坑家長經常踩,娃只會事倍功半
    寶媽樂樂看到娃一學習英語就無精打採,內心十分惱火,她直接把手中的單詞卡片摔到桌子上:「你多大了知道不?你4歲了!人家楊冪的女兒小糯米3歲就會用英語跟媽媽交流了,你呢?連單詞都記不住幾個!」「我又不是糯米,我是小甜甜。」小甜甜垂著腦袋,眼神偷瞄媽咪,看見媽媽「揚眉毛瞪眼睛」的神情,瞬間掃向別處。「你還有理了是吧?
  • 被蜜蜂蟄了怎麼消腫?蜜蜂蟄了怎麼處理?
    被蜜蜂蟄消腫的最快方法是什麼呢?蜜蜂的毒液非常複雜,主要成分有蜂毒肽、蜂毒明肽、胺基酸以及多巴胺等物質,主要是呈弱酸性的。大家若是不慎被小蜜蜂蟄到,第一時間就是觀察被蟄處,若是有毒針一定要立即拔出,當然有時候也會出現毒針自己脫落的情況。
  • 9歲娃耳朵長出小疙瘩,逐漸變黑!起因竟是半年前在學校發生的事
    最近,深圳9歲男孩小駱右耳上莫名長出了一個黑色的小疙瘩看起來像是個被蟲咬的包又像是個凸起的痣,不痛不癢但顏色卻一直變黑加深家長有點擔心帶他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耳廓上這小疙瘩裡藏著一截鉛筆芯!因半年前與同學打鬧筆芯戳入耳廓在醫生詢問下,小駱回憶起今年1月初,在學校的一次嬉戲打鬧。同學將鉛筆從遠處扔過來給他,鉛筆沒扔準,直接打到了耳朵上。當時小駱感覺有點疼,班主任就將他帶到校醫室檢查。校醫在小駱的耳廓上,取出了一節戳進耳廓的筆芯。隨後,便將他送到了醫院。由於外觀上沒看出有啥異樣,醫生只是進行了簡單消毒處理。
  • 初中的男生與同學聊黃色話題,家長該怎麼處理?
    其實,事情本來可以得到平和的處理,不應該是這樣糟糕的結果,都是因為家長不懂教育知識,才造成了這樣的局面。那麼,當發現孩子與同學聊一些黃色話題時,家長該怎麼去處理呢?第一,要明白這是正常現象,不要視為洪水猛獸。初中的男生已經進入了青春期,性機能和第二性徵也逐漸發育成熟。隨著身體的發育,男生的性意識開始萌發,渴望了解有關性的知識。
  • 被狗舔一口,9歲娃身亡,這2種傷口不重視
    其實很多家長也存在同樣的誤區,覺得「被咬很長時間了,娃也沒啥異常,就沒必要打狂犬疫苗了吧?」家長該如何進行緊急處理?今天科大大(ID:kexueyuer2012)一文講清!另外,科大大還在文末準備了一個小驚喜!進入繪本群每周都有秒殺活動,低至9.9元,著急的夥伴可直接滑致文末參加喲!1這2種暴露不可大意!要娃命!
  • 5歲寶寶突發抽搐,媽媽這樣處理卻害慘孩子!醫生:家長做法普遍錯誤!
    5歲寶寶突發抽搐,媽媽這樣處理卻害慘孩子!醫生:家長做法普遍錯誤!把舌頭給咬傷了最近,在深圳,五歲的君君(化名)突然發燒抽搐君君媽情急之下按照「江湖老規矩」給孩子做了應急處理可不料這一招卻把娃給害慘了自製「壓舌板」防咬
  • 3-6歲是大腦發育黃金期,這階段娃學英語能力極強,家長把握好
    6歲前娃學英語簡單得很,家長們可別錯過了是外語比較難學嗎?對於成人來說是的,因為一個成年人已經習慣了自己的第一語言的語音、詞彙以及語法規則,習慣了自己語言的文化因素,再去學習外語的時候要克服的困難就多很多,最關鍵的是深入骨髓的文化因素可能會一直起阻礙作用。所以很多成年人一生都很難學會外語,甚至很多學習英語的中國成年人戲稱「啞巴英語」。
  • 16歲女孩服藥自殺,生前曾兩次被拍「早戀」照,被學校停課處理
    2020年10月15日,秦皇島一名16歲女生服藥自殺,只因與同桌男生嬉戲打鬧被後勤主任抓到,隨後學校以「早戀」對二人進行處理,並要求家長帶回教育。10月22日兩人結束停課返回學校後,兩人在課後聊天時,再次被後勤主任拍下照片,繼續停課半個月。
  • 被小蜜蜂蟄了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即處理被蟄處而是它,很多人都忽視了
    被小蜜蜂蟄了的第一件事並不是立即處理被蟄處,而是要遠離蜂巢。因為蜜蜂感覺你還是威脅到了它們,還是會繼續攻擊你的,為了避免二次蜇傷,建議你還是第一時間遠離蜂巢,與蜂巢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再次被蜇傷。
  • 「3歲的孩子狗都嫌」,娃陰晴不定的原因有以下幾個,讓人無奈
    文|秘籍君 去堂姐家做客,3歲的外甥活潑好動,一點都不閒著。吃飯的時候,堂姐盛好他的飯,讓他自己吃。他不願意,就開始大哭,把碗推到一邊去。堂姐無奈,只好餵他吃飯。終於吃好了,他說他要第一個離桌,堂姐夫原本已經走開,又叫回來坐好,讓他第一個離開。
  • 37歲的王心凌臉崩,網友:嘴唇是被蜜蜂蟄了嗎?
    說起來王心凌相信大多數人都非常的熟悉,對的,沒錯,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甜心教主」,然而這個曾經的少男殺手,如今已經很好活躍在娛樂圈了,然而近日有網友拍到王心凌出席某活動時候的臉,說崩了,然而小編卻認為其實還好吧,畢竟人都會老去,也也沒有辦法和年輕時候一模一樣,對不對呢。
  • 朋友圈曬娃不想被罵?這幾點要注意,這三招請收好!
    和一些熟悉的親朋還好,但如果你找八百年都沒見過的小學同學或者只是「認識的人」,要求他們點讚,那就很過分了。更有甚者,不點讚還會被罵:你是不是對我家孩子有意見?還有一些人非要去「刷存在感」,揚言:孩子那麼醜,弄死算了!這讓家長特別憤怒:你可以不愛,但請別傷害!
  • 二胎相差6歲是不是"大衝":6成家長認為這是個問題
    這件事讓沈老師聯想到這位媽媽的大寶,一名一年級小學生,開學至今的學習狀態時起時伏。「我得出一個結論,大寶和二寶之間差6歲,不是件好事——二寶出生時,正好趕上大寶讀一年級,家長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顧二寶身上,導致大寶沒人管,很可能會影響大孩的學習狀態。」沈老師說,一年級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家長忽略了這個階段,對孩子以後的學習不利。」
  • 家長必看!——12歲前必須處理的10種兒童牙齒畸形
    所以,孩子有牙齒畸形,家長甚是苦惱。但是,你知道嗎?孩子出現哪些問題時,必須及時處理呢? 家長注意!而且,其潛在的危害是,最有可能導致兒童成長到30至40歲時出現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05 偏頜 由於一邊的牙齒齲壞或缺失等原因,長期用另外一邊吃東西或其他原因,導致雙側臉型不對稱,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
  • 娃頭頂的「菱形縫隙」,預示了娃的健康狀態,6種變化寶媽要注意
    一般情況下,後囟門因為是3塊骨頭的拼接的縫隙,本身就比較小,並且在出生時已經接近閉合狀態,僅能容納指尖,十分不容易被觸摸到,而且閉合的也比較早,在娃出生1~4個月左右就閉合了。前囟門最遲的閉合時間在1歲半左右。 正常來說,娃的前囟門出生時直徑大約在1.5~2cm左右,之後隨著生長,前囟門會因為頭圍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大約在6個月左右到達最大值,直徑介乎2.5~3cm之間。 之後,隨著的顱骨縫隙逐漸長合,囟門的面積會逐漸縮小,在娃1~1歲半的年齡裡會完全閉合,最遲不會超過1歲半。
  • 為何不要在朋友圈曬娃?人性之惡你永遠想不到!
    娃會爬了,要發一個朋友圈;娃會走路了,要在朋友圈曬一下;娃會自己吃飯了,也要在朋友圈「廣而告之」......總之,娃有個什麼事情,都要在朋友圈「炫耀」一下。 這或許是很多媽媽的日常吧,但其實朋友圈曬娃也是有風險的!
  • 升學寶做調查,6成家長認為存在這個問題 二胎相差6歲是不是「大衝」
    這件事讓沈老師聯想到這位媽媽的大寶,一名一年級小學生,開學至今的學習狀態時起時伏。  「我得出一個結論,大寶和二寶之間差6歲,不是件好事——二寶出生時,正好趕上大寶讀一年級,家長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顧二寶身上,導致大寶沒人管,很可能會影響大孩的學習狀態。」沈老師說,一年級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家長忽略了這個階段,對孩子以後的學習不利。」
  • 6歲孩子被同學絆倒摔破相,家長找上門,老師:費用太高承擔不起
    再加上有家長或者教師看管,幾乎不會出現什麼大事情,可是鄭州的鄭先生卻告訴記者,自家年僅6歲的兒子在幼兒園受傷,一下子摔出了「兩張嘴巴」。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事情的具體情況,就跟上筆者的步伐往下看吧。據鄭先生事後回憶,自己當時正在上班,幼兒園老師突然給他打電話,說自家兒子在幼兒園一不小心摔倒了。
  • 打小愛說這3類話的娃,長大多是忘恩的「白眼狼」,家長趕緊糾正
    家長們好不容易把孩子撫養長大,自然希望他們有出息後可以光宗耀祖。而且人多少都會有些私心,孩子長大父母年紀也大了,會渴望子女陪伴,也希望兒女可以承擔贍養義務,安度晚年。羅大爺小孫子今年8歲了,是小區裡出了名的「淘氣包」。一次放學回家嚷嚷著肚子餓,但爸媽還沒有做好飯。於是就抱怨:「怎麼還沒做好飯,這麼慢,我都餓得不行了」。說完書包一扔,衝著爸媽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