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一衣帶水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哪條河?

2021-01-08 秋風足球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一衣帶水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哪條河?

中國目前大約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是一個沿海和內陸兼有的國家。陸地上與我國接壤的國家很多,比如印度,蒙古,俄羅斯等沿海也有,但是,人們為什麼只會說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為什麼人們不說與俄羅斯是一衣帶水呢?一衣帶水又是什麼意思呢?而其中的水指的又是哪條河呢?想必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一下。

首先讓小編帶領大家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一衣帶水」從字面上來說,無非就是,一條衣帶寬的河面將兩者分割開來,形容兩者雖然隔著一條河,但是距離也是非常的近。目前用來形容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領邦,也是說得過去的。因為,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與日本的距離已不再是像以前那樣幾天幾夜都到達不了,科技的發展進步,已使咫尺天涯變成了天涯咫尺,物理上的距離在現實中已不是那麼遙遠。因此會用來形容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領邦。那麼從古代的角度來看又是什麼樣的呢?

一衣帶水這句成語最早是出現在隋朝史書中,隋文帝對高熲說:『我身為皇帝,即是百姓之父母,怎麼可以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而宋史中也出現過,小編從宋史中看到, 潘美 對大軍說道:「我接到皇上的詔書,提驍果數萬人,期於必勝,豈限此一衣帶水而不徑度乎?」從這些中不難推斷出,一衣帶水的含義,我們再結合其中的歷史背景來分析一下,在當時的社會上,為什麼隋文帝會對臣子說這些話,必然有其的道理。

南北朝末期,隋文帝楊堅勵精圖治,經過10多年的安排,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稱帝後,當時中國尚未統一,南北朝分裂嚴重,隋文帝想要統一天下,在當時的朝政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使其國力大大增強。而當時長江南岸的陳朝後主陳叔寶不思進取,荒淫無道,荒廢朝政。雖然知道隋文帝有意徵伐卻自認為有長江天險,毫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依舊花天酒地,沉迷女色。

一次,隋文帝向僕射高穎詢問滅陳的計策,高穎回答說:「長江以北的地方收穫比長江以南的晚熟,」等到南陳收割的時候,便楊言集中兵馬攻打南陳,就可以使其耽誤收割的時間。等到南陳集合兵馬後,如此這樣多反覆幾次,他們就習以為常。以後我們再集中兵馬出擊了他們就不相信我們是真的要出徵了。另外,南方的糧食不像我們北方囤積在地窖裡,而是搭積茅草屋修建的倉庫,我們可以暗地裡派人前去放火燒毀它,如果連燒幾年的話,南陳國的實力就會被嚴重的影響,到時候滅掉它也就容易很多了。」

隋文帝採取了高穎的計謀,經過七年的準備,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陳,出徵前,隋文帝對高穎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於是派晉王楊廣即後來的隋朝的第二位帝王為主帥,統領全軍,率領大軍渡江南下宮陳,向陳朝都城發起了猛烈攻擊,並很快攻下了都城健康,滅忙了陳國。

宋史中記載道:「當時渡江的船還沒有準備好,潘美就下令說道:『我奉皇帝的詔書,統領數萬人,期於必勝,懷著必勝的信念,豈限此一衣帶水而不徑度乎?』此段採自宋史。宋太祖才華橫溢,天人之資,陳橋兵變後榮登大寶,改國號為宋,縱橫捭闔間一統北方,時尚有南唐處於南方,隔江對峙。時機成熟時,令潘美率軍攻打南唐,以上便是那時潘美所說的,怎麼可以因為一江之隔而不渡過去呢?於是,率領大軍橫渡長江,南擊南唐,終俘虜南唐皇帝,滅亡了南唐,使的天下一統。

綜上所述,從這兩則歷史典故中不難看出,再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的車輪向我們展示了它的真相。隋朝南下滅南陳,渡的江是長江;宋朝南下渡江滅南唐,渡的也是長江。從這裡則不難看出,一衣帶水中指的河就是如今在我們祖國由自西向東奔騰不息的長江,中國兩大龍脈之一。一衣帶水所包涵的意思有隔江而對,距離不是很遠,比較親近的意思。以上是小編的看法,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給我留言。

相關焦點

  • 中日兩國關係最好的時期,到底能好到了什麼程度?
    而文化相似的前提是得有文化傳播,都悶在自己的國土裡不出來,即便是一衣帶水也不會有聯繫。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中日兩國之間交流開始得相當之早,有書面記載的可以追溯到東漢光武帝時期。彼時倭奴國的使者前來漢朝朝拜,光武帝接待使者後,以「漢倭奴國王」金印作為贈禮賜予使臣。而這塊代表了古代的中日建交起始點的金印,現在還能在日本的博物館內見到。
  • 「中國山東對話日本關西」為兩國地方交往注入正能量
    開幕式上,劉家義表示,「山東對話關西」活動搭建平臺、深化合作、籤署項目,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促進山東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面向日本關西,今後山東省將推動發展戰略互聯互通,構建企業、產業、科研等領域合作的新平臺新機制;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輻射東南亞、西接歐亞大陸的東西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加強數字經濟、人工智慧、海洋經濟、科研教育、醫療衛生、石油化工等領域合作;開展全方位醫養健康合作,深化環境治理、防災減災科技等方面合作,加強民間交流,譜寫中日友誼新篇章。活動現場。
  • 「五嶽四瀆」中的「四瀆」具體是指哪四條河,你知道嗎?
    「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四瀆」具體是指哪四條大河呢?「四瀆」是我國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江、河、淮、濟)的統稱,是我國古代河流神的代表,據《爾雅·釋水》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也。」
  • 古時所稱的「四瀆」是哪四條河?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39節]下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長篇連載,每周更新在了解周公又做了哪些安排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四條在中國古代具有神聖地位的河流。這四條河流在之前的分析中都有所涉及,也就是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四條河流。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日青年雲端續佳話
    撰文:袁野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也是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日雙方共同抗疫,共克時艱,兩國人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譜寫了一段新時代的友好佳話。  中日雙方對此次分享會非常重視,全國青聯和日本內閤府都特意發來了視頻寄語。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進入互聯互通的新時代。中日兩國領導人審時度勢,提出要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共同肩負起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責任。青年一代要在這一重要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全國青聯主席汪鴻雁在寄語中說。
  • 【盤點】2017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下面,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一同回顧這一年裡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策劃/袁蒙)   11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南峴港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 1972年9月28日,周恩來總理與日本田中角榮首相在北京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
  • 通訊:山川異域同風雨——記中日民眾借詩句互勵共抗疫情
    新華社東京5月6日電通訊:山川異域同風雨——記中日民眾借詩句互勵共抗疫情  新華社記者姜俏梅  「春暖雁北歸,捎帶心意越洋飛,羈絆衣帶水。」短短幾個月間,中日兩國上演了一幕幕互助抗疫的感人篇章。兩個多月前,中國廣大民眾被日本捐贈物資上一句詩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深深感動,銘記日方各界在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兩個月後,新冠疫情在日本擴散,中國政府、有關地方和民眾遂向日方捐贈大量口罩等防疫物資。  贈我古詩,俳句相還。  「用對方能夠讀懂的語言,傳遞我們真實情感。」
  • 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 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鐵凝致辭加深文學交流,傳遞世代友誼鐵凝在致辭中表示,在與疫情對抗中,中日兩國人民體現出了休戚與共、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鄰裡真情,這種一衣帶水的友情深植於中日兩國人民心中,也通過兩國的文學作品和作家交往得以留存、傳承,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深度見證。
  • 歷史上的今天(9月29日) 中日兩國正式建交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正式建交。周恩來總理和日本國總理大臣田中角榮在北京籤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宣布自該聲明公布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日本方面痛思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失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
  • 通過戰略對話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
    2019年8月,中日兩國重啟了已經中斷7年的副外長級戰略對話。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和日本外務事務次官秋葉剛男在日本長野縣輕井澤共同主持了這場對話。雙方就中日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並再次確認將積極落實兩國領導人大阪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努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